《日本美食地图》读后感_日本地震读后感

1、《日本美食地图》读后感

《日本美食地图》读后感

文/饕鬄

说来也巧,以前提起日本,态度一直很偏激的我,竟会因为一本书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对于日本文化不知怎的忽然间就充满了兴趣,感谢蔡澜先生的随笔,让我通过美食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日本饮食文化,似乎不受世界发展融合潮流的影响而慌乱自己的脚步,总是我行我素,不慌不忙地传承着那些质朴而又精湛的手艺。《日本美食地图》一书读毕,我不禁对那些百年小店肃然起敬。它们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去盲目扩大店面,扩充菜品以迎合消费者,而就是那样执著地,稳固地发展着一样技艺,反倒是消费者都因其精湛的手艺慕名而来。比如去吃天妇罗,都可以打听到具体哪个地区哪家店去品尝,又比如想吃牛肉,就一定要去神户品尝那香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独特味道。更有一位传奇的煮饭仙人村嶋孟如,竟用古法煮饭煮了五十多年,有人不远千里的来到他的店里,就为了尝一口他煮的白饭。做饭久了,他的手都有了直觉,米放指尖揉一揉,就知大概产地,米放口中嚼一嚼,就知具体产地,误差不超过三十公里。京都一位餐饮人士讲到:认真,精进,每天向极致靠一点点,这是他们活下去,活持久的秘诀。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日本这些小店如此长寿,认真总结后原因有三:第一,业种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北海道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奶制品无与伦比,蔡先生在书中也特别提到了这里的牛奶冰淇淋,味道之醇厚让一直嚷嚷着减肥的女游客们大快朵颐。第二,事业以家族为单位,小至花园万头那样专卖甘纳豆的门店,大至三得利株式会社那样专攻茶饮的集团,它们通过长子继承制,养子制使家族事业代代相传,前者保持财产的完整性和规模效应,后者保证了不断性。第三,事业与传统文化相关,比如传说十二世纪时日本名将源义经的爱妾静在掩护他避难时,在吉野山把制做牛肉饭的技巧教给当地居民,于是诞生了专营牛肉饭的吉野家,饮食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使它一直发展至今。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日本的餐饮服务非常周到,餐厅干净整洁,员工的一言一行尽显企业文化,迎接客人时笑容得体,言语亲切有礼;客人离开时,一直鞠躬挥手到互相看不到。日本人确实以有礼貌著称,这毋庸置疑,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服务环境下进餐,即使味道不好,火气也会消了一半。

日本食物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精。其一是外观精美,如日本大福,和果子,羊羹等传统点心,不论是从色泽搭配还是制作造型来看,一个个都如同艺术品一般美的赏心悦目。其二是量少质高,在备膳用餐的各个环节表现自然之美和四季的轮换交替,用应时的花草枝点缀菜肴,用的碗碟餐具和室内的陈设布置也都应时应季摆设,让人在饱尝美食的同时享尽春夏秋冬的自然之美。如怀石料理那样,餐具摆盘都极为考究,宛如艺术品,客人在进餐之时还可予以把玩,虽然总有人反映吃不饱,然而我觉得尝的是食之味,品的是景之美,足以。

蔡先生提到因为日本料理菜量精简,多生吃且少油腻,有效利用了食材的鲜味,抑制了动物脂肪的摄取,且日本人也有在七分饱时便停止进食的习惯,所以胖子比较少,而且他们大多长寿。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和自律意识,并且懂得利用自身比较匮乏的资源。虽然我国也有流传千年的养生之道,可在食材利用上,炒菜一炒一大盘造成的浪费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真是有点自愧不如,中餐似乎更注重的排场好看,如满汉全席那样,量多且华丽无比,才能有更好的震慑感,这一点我们确实做得不够好,光盘行动仍是任重而道远。

其实日本的很多美食起源于中国,但为什么人家引入了我们的萌芽后,现在自成一体并且做得相当不错呢?我想,这是日本一直重视文化兴国,使他们国民意识比较强的缘故。而我国由于历史或其他各种方面的原因,有些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况且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确实容易在全球化潮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但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相信我们可以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广大。

文化本无国界,任何国家的文化去掉政治框架来看,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魅力,都有需要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我相信两国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感谢蔡先生,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真正的去了解日本文化,真正想要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幻想有朝一日真正的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也真心希望未来中日可以加深友好往来,共建和平世界。

2、日本地震读后感

日本地震读后感(一)

近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造成上万人受伤以及下落不明。而不幸的是,余震不断,16日又发生了7.3级地震,看着现场记者拍摄的照片不免让人触目惊心。

倒塌的建筑物,破碎的瓦砾,散落的玻璃碎片,披着床单挤在一起的幸存者……

对于这次地震,新闻的相关评论,很多都认为日本是罪有应得,对日本发生的"天灾"并不同情。

其实日本对我们曾经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很多人到现在一直都不能接受一切关于日本的朋友,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因女儿找了日本的男朋友,父亲坚决不同意。

日本侵略我国,还有那残忍而血腥的南京大屠杀,甚至利用活人做生化实验,并且成立了731部队,并进行细菌战,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引起了我们的不满,对我们的伤害我们时刻铭记。但是对于这次地震,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

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国家也发生过让人难以忘记的灾难,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地震。看着那些破财的画面,那些担架上的伤亡人员,我们的情绪无法言表。

地震之后可能会引起疾病的传播速度,医疗设备匮乏,灾区人员的安置问题,家园重建,这些其实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那些伤亡人员却永远的离开了,这是无法弥补的伤痛。

中国是有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大国,包容一直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日本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但是"天灾"是我们都无能为力的事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伸出援手,即使无法原谅日本的所作所为,我们也不会去落井下石,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日本地震读后感(二)

上个星期五中午,日本当地传出相当大的的地震灾情,听说,在日本的宫城县,发现一千多具遇难者遗体,这些遗体都漂浮在垃圾成堆的海湾中和海滩上,惨不忍睹。我相信,这些死者的家长属一定也是伤痛不已,连另外,宫城县也传出失踪人口将近三万人,死亡人数也不断的增加,最近新闻不断停的在报导日本大地震的景象和後续发展…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日本平时就很常发生地震,因此防灾系统很完善,就连防灾措施那麽先进的国家,遇到地震与海啸袭击,都无法抵挡,那要是我们台湾,再不做防灾准备的话…哪一天地震或是海啸来了,我们该怎麽办?所以,当我妈妈一听到这个振奋人心震撼人心的消息後,我们就在大买家,买了许多物品,如:手电筒、矿泉水、罐头,紧急药包…等一些防灾用品,随时随地在家中储备一些粮食或是防灾用品,可以有备无患,也可以预防灾难来袭。

虽然,灾难什麽时候会来或者是会不会来,没有人知道,但我相信只要能够提早做好充分的防灾准备,绝对对於我们的安全有着相当大的帮助,!日本在大家心目中一向是个「乾净」与「整洁」的代表国家,没想到只是一次的海啸,就能使一个如此美丽的岛屿,变的得一无所有,使那些长久以来辛苦工作、只为了健康快乐生活的人民,现在身无立锥之地,所有的家当都被冲的得一蹋糊涂。

pp记得几天前,我表姐的同学告诉我,她以前住在南投,家里的房子在921大地震中被震倒了,当时她才10岁,跟我差不多大,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後方的草坪上玩耍,突然间,地面开始摇摇晃晃,房子有的倒,有的更是被震的支离破碎,她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开始东倒西歪、发出阵阵喀喀声,最後随之倒下…讲着讲着,她便哭了起来,看着她泪眼汪汪的,我不知不觉也十分为她的经历感到难过。

现在,灾难已经发生,不止灾情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後续的重建工作更是困难!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力?那些灾民又该如何来处理?我真心的希望那些灾民可以受到良好的照顾与良好的对待,也祝福他们的重建之路能够顺利的完成。

东京经历日本3·11大地震,第一个感觉是“人生完整了”。并不畏惧死亡,而是感到有生之年能经历如此一场大地震,能够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幕幕情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心怀。

3月11日,星期五,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午后。忽然,桌椅开始摇晃起来。习惯了日本隔三差五发生小地震,我仍然在淡定地打字。十几秒后,情况开始不妙,桌子开始出现移位。下意识地,我钻到了桌子下面,用手护好头部。这也是我在日本接受的地震防灾教育,遇有震情,不要仓皇出逃,首先在钻到桌子下面。紧接着,只见办公室的铁皮柜“轰卤一下倒地,文件夹和资料“哗啦”一声飞出好远。糟糕,这绝非小地震!忽然听,门外有人高喊“快点出来!!”,在8层,摇晃非常厉害,大家互相紧随其后,鱼贯而下。

整个撤离过程并没有人出现过度惊恐的状态,甚至记忆中都没有人大声喊叫。这种静寂,事后让人想起来有一点可怕。楼下有一片空旷的区域,我们撤出来时,已经有很多的民众聚集于此。公司隔壁的法律事务所的一位日本老师感叹地说:“世事无常阿,我都43岁了,这么大的地震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时,街头已经是救护车和消防车呼啸而行了。

我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安静地环视着周围,看看地震过后的日本众生相。东京池袋,是传说中的三流繁华地,鱼龙混杂。地震让这些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人聚集了起来。西装革履的公司职员在焦虑地打电话,或者干脆席地而坐打开手提电脑;黄发耳钉的年轻人在游戏厅门前三五成群地吸烟;风俗行业的女郎上身裹着羽绒服,裸露着两条雪白的大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袭黑衣、手提皮箱的黑-社-会成员穿梭于人群中,一个戴墨镜、腿稍微有些瘸的中年男人恐怕是头目,身后跟着两个干部,撑着黑桑我前往西池袋公园附近的空地,途中听到了日本各地多种方言。

西池袋公园附近的广场上站满了避难的市民,我顺着人流有秩序地移动。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交-警指挥,疏导车辆和人流。我和两位同事非常迅速地转移到了广常途中,每个电话亭前都站着向家人保平安的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没有争先恐后,而是安静地排着长队。即便是池袋这样一个各种人群相对复杂的地方,却没有一个人扰乱秩序。路过的几个电话亭都有华人的身影,他们用方言交谈着,互相倾诉着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在疏散过程中,人们自觉地给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让路,小孩子好奇地看着如此密集的人群“哇”地哭了出来,周围的人都投以安慰的目光,让人心生温暖。还有一位乘坐轮椅的老人在护士的陪伴下从附近的医院迅速撤离了出来。虽然我不了解医院的疏散过程,但我听说,在日本,紧急情况下医院的撤离是十分高效的。两位护士身披羽绒服,一位弓着腰一边行走一边询问老人的情况;另一位在老人身后推着轮椅稳稳将老人转移到空旷处。

池袋车站西口是公交车车站集中的地方,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远远地看到站牌处人头攒动,我们快步走到附近,才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排队等候上车。s形的长龙蜿蜒了数百米,没有人知道队伍最后在哪。我和同事试图寻找队尾,排队的市民友好地给我们指路,交通协管只有区区数人。没有工作人员维持、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如此自觉地排队,深深地感动了我。

日本地震读后感(三)

熊本县益城町14日晚上发生了里氏6.5级(震度7)地震。日本气象厅指出“此次地震是14日以后发生地震的主震”。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表示“似乎遭遇了巨大损失”。里氏7.3级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16日凌晨0点25分左右,震源深度约12公里。气象厅一度向有明海和八代海区域发出了海啸预警。里氏7.3级是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同等规模的地震。

日本媒体统计,本次地震至少造成熊本和大分两县15人死亡,另有1000多人受伤。随着灾情明朗,伤亡人数可能仍将上升。地震对九州地区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影响,多条主干道被封,部分桥梁和隧道塌陷,部分村落陷入与外界隔绝状态。九州地区大部分铁路临时停运进行安检,新干线全线停运。熊本机场16日全天关闭,56个航班被取消。

截至当地时间上午8时,熊本、大分和宫崎三县约有18.1万户居民遭遇停电,熊本市全境和大分县部分地区停水,熊本市约9成家庭停气。

天灾是挡不住的,但天灾之后,日本人民需要的是救援,而不是打仗,这场地震好似给日本的一场警告,日本不要再挑起战争了,和平来之不易呐。

世界无情,人有情,在听到日本又发地震了,我的心情是悲寂的,又有人因地震而家破人亡,又有人因地震而永远离开了。

地震好比一场战争,战争过后,便是如此。()

我是一名中国人,从骨子里恨透了日本,1931年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

但我正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祝愿日本能从这地震中走出来,中国五千年的道德,不能丢,但我更希望,勿忘国耻,这四个字,能永永远远的,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一)

昨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读完后我有深刻的感想。自从魏格纳发现了地图上的秘密,他就一仔细分析研究。魏格纳还拜访过 着名科学家——科彭教授,教授叫魏格纳不要枉费心机,课时,魏格纳没有那么 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在不断地钻研。 我很佩服魏格纳的勤奋好学、 孜孜不倦的精神, 虽然他病了, 而且还在住院, 但他还是坚持学习。如果换做是我,绝对会悠闲地躺在病床上休息,不回去研究 地图。可谓跟啊不是像我们平凡人一样,得了病就躺在舒适的床上让人服侍,而 是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地图。

魏格纳还善于观察, 世界地图在他以前, 就有无数人看过, 谁都没发现什么, 而他却能从中发现地球的大陆, 在很早以前应该是连在一起的,这与他平常养成 的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我要向魏格纳学习,从小养成随时 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我一定要向魏格纳学习,一定要用他的勤学好问,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 足,一定要拿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无论怎样辛苦也要坚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二)

今天,我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讲了魏格纳有一次生病了,在病房里,很安静,他觉得无聊,就指着世界地图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画,消磨时光。结果无意中发现巴西的东部和非洲本部不可思议的吻合,他继续观察,发现,所有大陆都能较好的吻合在一起。第二天,它推开了着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教授肯定了他的道理,说:“以前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不必白费心机。后来,魏格纳经过长时间的考证,终于成功了。我觉得魏格纳他处处留心,勤于动脑,也善于动脑,所以才成功了。

一次,我订了一个航模,自己一开始不按说明书和图纸做的,很马虎,拼好以后,觉得很乱,拼得很糟糕,不是很漂亮,该贴的地方没贴,不该贴的地方贴了,飞起来也不行,飞不远,方向不稳。后来,我又重新装了一遍,而且是照着图纸认认真真拼的,一边拼还一边思考:这什么要这样装……新组装的飞机飞起来像一只翱翔在蓝天的雄鹰。

有一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只要勤于动脑、处处留心、善于动脑,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读后感(三)

星期四,我们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文主要讲了1910年,魏格纳住进了医院。他在这里非常无聊,就站起来用食指画大陆的海岸线。可这一画没白画,魏格纳发现了地球上所有大陆块的海岸线都可以较为吻合的在一起。第二天,魏格纳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大科学家柯彭教授,可是教授却让他打消这个念头。可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又做了很多考察。终于在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我叹服他勤于观察的精神,在科学上,我们就应该富有这种精神。()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奇妙的细菌世界。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校园是多么美好、可爱。如果缺乏这种观察,你就会变成一个粗枝大叶的人。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就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他就是我学习榜样中的一个,我也要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4、《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一)

《地图》体现了余老的深沉,悲戚,细腻。尤其体现了关于两岸的离愁,乡愁,乡情,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回归情节,热盼祖国的统一!同时又具有散文的那种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来贯串全文,衬托文章统一的中心。

余老借“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的地图,表面上看是地图相伴其走过人生的旅途,但究其内容却是在字里行间倾诉着一种离愁,乡愁,诉说着每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他将自己的生命划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他的母亲。岛屿是他的妻。新大陆是他的情人”不难看出余老的祖国的思念和爱。旧大陆哺育了中华儿女的成长,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而这儿女的妻子正是海峡的彼岸,一样伴着儿女,一样伴着慈母不可分离。他的情人,是那高速发展繁荣富强的新社会!

祖国与地图交相辉映,“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表达了祖国在心中,祖国的兴衰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着中国的血。“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一语双关,暗含了踏在祖国的土地上,便是在书写祖国的地图,是真实的可爱的。但当离开祖国,地图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空虚的了!

“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萧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在异域,余老有着深挚的自豪感。但是“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转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余老又苦于生不能归!

生不能归,历史的天空记录下海峡两岸的隔离,但两岸人们的心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祖国的统一!一位历经沧桑的游子,一位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老人,一段书写一生的文字笔记。赤子之心可显得尤为深沉!

余老的《地图》,那“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贯穿于全文的地图,一直伴着余老半个多世纪,它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也在描绘着未来的时光。乡愁,海峡情,是每一位游子乃至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的梦,也是心中的痛!祖国的统一,台湾的回归是我们一生不变的誓言!

《地图》读后感(二)

有幸,又拜读了余老的一篇《地图》,文理行间无不透露着心中的回归之情。同时,作为文学大家,他在《地图》这篇文章中所运用的文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丰富博大,中外兼容,古今贯通。体现了余老极高的文字造诣,及文章的文学思想!他把抒发海外游子思乡恋母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又将个人的悲欢与国家民族的悲欢,同入,兴衰联系在一起,更加加强了对海峡两岸的亲密关系注入了深情以侧重!

纵观《地图》全文,不仅仅表现了余老那朴实无华的,丰富博大,中外兼容,古今贯通的语言修围,更加表现出了他所提倡的“现代散文”。余老在“现代散文”中所制造的“弹性”的艺术手法,表达在对各种文体的内容上。《地图》这篇文章神气贯注,想象奇伟,同时还匠心独运,又用以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更衬托出其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期盼海峡两岸统一的美好心愿!

文章中有诗的节奏,戏剧式的对话,绘画的色彩甚至采用了虚构某种人物化身的小说手法,再加以运用比喻,拟人,比拟,对比等修辞,使整篇文章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美感,纵横捭阖,汪洋恣肆!

在整篇文章中,句式上的特色是最为甚妙的。语言文白交融,雅俗相济。同时贯以长短句,以力求这种句式的错落控制句子的速度,在伴以插入句,倒装句使文章摇曳多姿!

余老的这篇《地图》应对于各种文体及语言,能够兼容并包容其所有。文章中用短促的句子表达一种紧迫,焦虑,和纷乱的心情。例如“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尾,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充满了失望,也抽长着希望;充满了残暴,也有很多温柔,如此逼近,又如此看不清楚”。()再如“所有的笔似乎都在争吵,毛笔和钢笔,钢笔和粉笔。毛笔说,钢笔是舶来品;钢笔说毛笔是土货,且已过时。又说粉笔太学院风,太贫血;但粉笔不承认钢笔的血液,因为血液岂有蓝色。于是笔战不断绝,文化界的巷战此起彼落”。仅仅这两段文字中有许多停顿,急迫的语言节奏映衬时代的矛盾混乱。短句如此,长句更表达出一种悠远的情调,一种思念,想象,缅怀之情。叶针砭时弊了当时的背景,例如“在山岳如狱的四川,他的眼神如蝶,翩翩于滨海的江南。有一天能回去就好了,他想。后来蕈状云从广岛升起,太阳旗在中国的大陆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他发现自己回到了江南。他并未因此更加快乐,相反地,他开始怀念四川起来”。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