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创业18年,我所收获的5点心得

1、陈一舟:创业18年,我所收获的5点心得

陈一舟:创业18年,我所收获的5点心得

文/投资人说

今天,投投和你讨论一个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这也是这段时间投投反复琢磨的一个问题,很遗憾,自己没能得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答案,但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碰巧读到了陈一舟先生对这个问题的一番透彻认识。

1、第一点心得

人人公司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公司的商业模式至少变了四到五次,如今我将这过程中的经历总结了几点心得与你来分享一下。

第一点心得:成功始于坚持。

我们的第一笔钱非常少——我记得我在融第一笔钱的时候,是在美国找的投资人,2002年因为有「9?11」,大家没有投资的热情。我就请一个投资人吃饭,不断地请他,当时断断续续请他吃了八次麦当劳,融了8万美元,相当于吃一次就融资1万美元。

公司的头几年,商业模式就变了好几次。几个月后,我们进入了传统sp(无线增值)行业。在传统sp行业几年以后,碰到了2006年的寒冬,当时正好赶上了一个大的浪潮,当时我们公司尝试了非常多的东西,分类广告、视频分享等等,没有什么是我们没去做的。

但是所有这些尝试都是基于我们传统的业务,以赚钱为主,一旦不赚钱的话,很快就会进入一个非常糟糕的状况。我们当时是1400名员工,在半年之内要砍掉一半。2006年,我们成立了校内网,这是我们的第三次转型。转型以后,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今年5月份,在美国的纽交所上市,成为纽交所第一家上市的社交网络公司。

我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最艰苦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坚持。我们公司刚开始的时候,经常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在很苦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现在所有的行业里面,都有很多很坚持的公司,但是我觉得光坚持还不够,比较重要的还有第二个,就是要灵活。我们在非常坚持地干公司的同时,也在几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一直做最开始想的那个模式,到现在肯定死了。因为互联网市场的变化非常快,所以在坚持的时候还要灵活。

在坚持的同时保持灵活,这就很难了。在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跟很多企业一样,都是有很大的困难。大家知道,自然界的定律,就是痛恨大的东西,只要是大的东西,自然界都有各种办法让你变小。

所以一个企业到一定规模时,自然有各种力量让你无法长大。我喜欢问我们公司的新人一个问题:在某一专业,必如说某项乐器,某项体育项目,要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和竞技者,需要花多长时间?有同学说十万个小时,但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因为如果平均每天花费3小时,那么需要100年。 正确答案是1万个小时,这在畅销书《outliers》中有谈到。

计算下来,如果花费1万个小时来达到目标,每天付出3小时,那么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8-10年。 我喜欢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5千或者3万。 答案是,对普通人来,1万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人类坚持的极限。只有到了极限,你的竞争对手才会逐渐放弃,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拿弹钢琴为例,你会发现很多和你一起学琴的人,弹着弹着就放弃了。真正能达到1万个小时的人寥寥无几,而达到了,如果天分足够,可能就是世界级的专家。

因此我要说,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要成功,就要把你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而这一点上有时候就是靠时间来「耗着」,等别人没有耐性、坚持不下去了、自乱阵脚了,找别的、更大、更时髦的领域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

2、第二点心得

第二点心得:保持谦虚。

在中国开办互联网公司,成功很难 。目前所有拿到钱的创业企业中,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不超过10%。

为什么要说谦虚呢?过去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次心里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几乎马上就倒霉了。

例如我们2003年最开始做无线增值业务,当时月营业额非常高,最高每月达到600万,对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收入,我们非常兴奋。但是,后来大家知道,因为整个行业的基础不牢,2006年以后我们自己的无线增值业务以及整个sp行业都迅速下滑;2006年web2.0热潮的时候,我们是个旗帜,猫扑要上市的消息叫的很响。

但是由于扩张太快,基础不牢,也搁置了。几次下来我的总结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来之不易。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对市场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断时特别容易失误,这个时候,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千万不能得意,因为胜利的时候,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3、第三点心得

第三点心得:警惕失败。

我很景仰的一个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是我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我就不去那个地方”,大部分人对这句话是会心一笑,觉得有理,过几天再一问,却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有道理。最开始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这句话,但是我认为这样一个牛人说这话必然有其道理,就不断的想,最近我琢磨出来为什么了。

一个创业者有两种方法提高成功机率:一是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增加成功率,二就是避免错误的事情降低失败率。 知道「我们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不去那个地方」,就是要降低失败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么死掉的?表象的原因多半是因为钱花完了。但是,没钱只是表象,是很多其它更本质的原因决定的。中国人在治病的时候是「治本为先」的逻辑,首先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解决办法。

但是我的想法是,解决本质问题非常难,如前面两个要素所说,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在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就先治标。感冒了先吃片阿司匹林,先把症状挺过去, 几天之后,身体的自然抵抗力基本就能把感冒搞定了。

举个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他当时上市如果再晚几个星期,就没法上市成功了。如果当时丁磊没有成功上市,那么我说不好他现在做什么,肯定还是个牛人,可能对互联网失去希望,干脆去养猪了吧。所以网易当时治病先治了标,有了钱,多挺了几年,机会来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难的事,与其强行去提高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几率,有时不如把失败的可能性降低。 既然我们知道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几种办法导致失败,那如果能够想办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当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成功好比一个棒球运动员面前以光速飞过来的棒球,不容易打个正着;失败是一天到晚都缓慢飘到眼前的气球,容易识别,也容易打到。 如果关注气球,把所有的气球都打光了,剩下的就都是棒球了,水平再差,不断的打,有一天某个棒球也会被你击中。

当你每天花大把时间去琢磨如何追求成功时,留出10%的时间来考虑如何避免失败,这样你成功的几率会高好几倍。

4、第四点心得

第四点心得:找到自己的variant perception(投资人说注:认知能力)。

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 我就暂且笑而不语,顺杆爬,谈谈我是怎么做长的。 做企业和做投资,其实有根本的相似之处,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来日方长,这里暂按下不表。

我想探讨的是,一个ceo,如果只能做长一件事,关注一件事,应该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 就是一个潜在价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非常不一样的远见观点。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也白搭。 通俗一点,就是当时听起来非常奇葩的,但在事后又被证明非常牛掰的idea。

雷军做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像奇葩,现在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妈都知道,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 为什么,因为他琢磨出来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利用一个一定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做一个软硬件的产品在上面收到钱。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利用大势,业内一流的营销的组合型案例。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问我行不行,我说看不清。 他后来又做浏览器,问我行不行,我说不太行,结果都让他做成了。所以他现在也不来问我该做啥了… 囧!还是雷军了解我,做小米前,不问我,直接做了。 再囧!

为什么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因为过往个人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包括对人性的了解。2006年,我们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2010年,腾讯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样,积累非常重要。 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 没有积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在斯坦福的时候,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指标用完,战斗结束。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指标已经用掉好几个,以后要节约了。难道不是吗?

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人,一辈子里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专业学什么, 找什么老婆/老公, 第一份工作,选谁做合作伙伴,关键的10个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但是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快乐和成功。

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

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些决定?

你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什么variant perception?

这都是一些好问题。

5、第五点心得

第五点心得:学会「做空」心态。

「做空」是个投机名称,估计你也会竖着耳朵听。其实,我想说的做空,是指一个ceo,平时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 (aggressively inactive),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没有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对本职工作没有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少掺和或者不掺和,这是我指的做空。

时间像真空,很快会被填满。如果你的时间没有被最重要的人和事填满,那么一定会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填满。做空,就是积极的不关注。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有个习惯,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个篮子里:第一个叫「no」,就是「不做」。第二个叫「yes」,就是「做」,这也好理解。 第三个,叫「too hard」, 就是「太难」。  这个叫「太难」的篮子是朵奇葩,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粘上浮尘,到了年底,其命运最后都是被放到「不做」这个篮子里了。

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  怎么定义难?什么是战略意义上的难? 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深思熟虑要「做」的事情,执行上再难也要做。 战略上「太难」的事情,执行起来好像不太难,这个时候你做不做? 这些问题,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

2、用点心学校读后感

用点心学校读后感(一)

《用点心学校》这本书挺有意思,非常的好看。

这本书的主角是小小布丁人,他想让他的妈妈高兴,就来到了用点心学校“烤”试,在学校里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终于变身成为了脆皮焦糖布丁。

在小小布丁人的朋友中,我比较喜欢臭豆腐,他浑身很臭,大家都不喜欢他,也很排斥他,开始时他也很没有自信,可是后来,臭豆腐凭借自己“外臭里香”的特点,成为了最受大家喜爱的一种食品。

我还喜欢看点心学校里“汽水班”的故事,班里的同学全都是汽水,但他们中很多人的关系都不好,可乐小子见到沙士弟弟马上怒气冲冲,沙士弟弟看到苏打水男孩也立刻杀气腾腾。任何事都可以引起斗气,什么话都可以拿来赌气,整个汽水班乌烟瘴气。但汽水班还有个香槟男孩,他从不和其它人一样,不跟人吵架,也不生气,他觉得高兴要比生气好很多,()大家开开心心多好。后来,大家都听他的话,这个班就变成了喜气洋洋的班。

这本书讲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故事,我也从里面学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勇敢,对自己有信心,并且保持好心情,每天快快乐乐。

用点心学校读后感(二)

吉利丁妈妈生下了一个小小布丁人!小小布丁人全身香喷喷、亮晶晶、滑嫩嫩的,大家见了都忍不住想亲一亲。小小布丁人长大了,亲戚朋友都建议他去就读“用点心学校”一一亲戚朋友们说:“学校会把陌”“生”人变成很“熟”的朋友,所以“用点心学校”将小小布丁人训练成熟布丁应该不难。更何况,熟布丁又称为“烤”布丁,学校里有那么多考试,应该会把小小布丁人“烤”熟吧!小小布丁人露出微笑:“好!那我就去读”用点心学校,学习如何成为熟布丁!“

据说,用”点心学校“的学生如果表现出色,点心就会大卖!小小布丁人第一天到”用点心学校“上课,就认识了许多同学一一有车轮饼男孩、千层派小子、棉花糖弟弟、雪糕女孩……讲述了小小布丁人与他们发生稀奇、有趣的事情。小小布丁人在”用点心学校“学会了做很多东西,如何变成”脆皮焦糖布丁“,焦糖改放上头,用喷枪烤得焦焦脆脆的。后来又变成了蛋煎小子,成为夜市上的超人气美食。小小布丁人说:”我是蛋煎小子,“蛋煎”的精神就是一一虽然遇到困难,“但”(蛋)是我会“坚”(煎)强。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好喜欢“用点心学校”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我好想把我们的小学也变成“用点心学校”,把同学们变成各种各样的点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呀!我们又会发生与小小布丁一样有趣的事吗?

3、18个月的创业经历,18句创业经验总结

18个月的创业经历,18句创业经验总结

1、团队是最重要的,项目的创新和好坏其实是次要的。

2、一个团队,必须要分工明确,每一个人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和魄力。团队人数最好不要超过10个人。

3、创始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只有你做才完美。一定要记住,如果你同时去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那证明其他人都是不合格的成员。

4、项目一定要清晰,简洁的盈利模式,运营模式。否则很难壮大。如果你的项目在说给自己父母听,她们都不明白你在做什么的话,那就放弃吧。

5、创业的目的在于赚钱,所以一定要想想尽快让自己账户上有第一笔收入。

6、股权分配是最必须的,在你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靠友情,靠梦想就能让大家和你一起干。每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利益点,那么这个团队将会很快就崩溃。而股权的分配,千万不要考虑到友情之类的东西进去,这虽然赤裸,但要根据实力来划分。股权是对一个人的肯定和尊重。

7、你可以制作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但是千万不要抱着等待投资商的眷顾。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一枚依赖别人,那你什么都没有。

8、集体成员开会讨论只是形式,做出决定只需要几个人就行。这不是开美国国会,大家要讨论一整晚。

9、不要轻易把决策权和管理权让给核心团队之外的人,否则你就会很被动,受制于人。这样你和打工者没什么区别。

10、在工作上,不要怕得罪人,该责骂的时候一定不要犹豫,因为团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活。奖惩制度一定要严厉。

11、你必须要把项目的规划和目标细致到每一个月,甚至每一个星期。要知道这个月你需要完成什么,你要做到什么,每个人的任务又是什么。(创业  )不要空空的拿出一个大规划,我们要成为国内最大的xxx平台,最大的xxx网站。

12、不要草率的邀请某个人加入团队。最重要的一点,很简单,你要知道他加入团队能做什么,他能为团队带来什么,还有,他可以为团队付出多少,是否是全心全意。

13、当一个核心成员要走,如果留不住他,就不要再过多纠结。一定要尽快挖掘新人填补他的空缺。没有谁是不可以代替的。

14、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分析你所遭受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些东西,只要你把思路理清,都是云间雾开。记住,不要轻言放弃。

15、你如果要做一个品牌性的东西,那么记住,先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否则,当你花完所有集资的时候,连生存都困难,品牌就没有什么意义。

16、你必须要找好一个清晰的切入点,然后从小做起,千万不要以为创业会那么简单,vc投资你几百万,然后你一夜成名,成为下一个乔布斯马化腾。

17、在你发展一年后,一定要算笔账。看看你的投入和收入是不是成一个正常的比例,是不是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是不是真正的有市场潜力。如果还什么都没有,被市场和客户证明是一条死胡同,那么不要多想,立马放弃。

18、在你成功之前,你会失败无数次。请记得在你失败的时候,写下对你有用的东西。总结经验,教训,在你再次起航后,才不会重蹈覆辙。

4、陈一舟:创业成功三要素

陈一舟:创业成功三要素

2011年5月4日,陈一舟终于站在了纽交所的敲钟台前,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敲完上市钟后,他花了88美元,在纽约的一家二手商店给自己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当然,他喜欢“88”这个象征意义不错的数字。

陈一舟是中国互联网的标本式人物,在他看来,创业成功有三要素:坚持、谦虚和警惕失败。

先行者

中国互联网所有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都充满了意气风发的味道,陈一舟也不例外。

1998年,国内互联网缔造的传奇故事已经被无限放大。张朝阳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来创办搜狐网站,网易创始人丁磊将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点net域名卖了119万。这些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谈资。

那时候的陈一舟,在黄砖红瓦、有着好几公里人工椰林的斯坦福大学学习。在那个阶段,陈一舟发起了一个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认识了杨宁、周云帆。陈一舟认为,“他们二人是当时斯坦福工程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1999年,陈一舟曾和周云帆、杨宁联合创办名噪一时的chinaren。chinaren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sns的雏形,也让陈一舟清晰看到实名制社区的价值。chinaren在陈一舟的带领下,在2000年3月28日注册用户突破了100万。

顺风顺水的时候,chinaren遭遇到了互联网泡沫。在陈一舟的叙述中,那个时期,网易的丁磊因为跟职业经理人闹矛盾,没有心情买chinaren,新浪很摆谱,王志东见都没有见他;而搜狐的张朝阳则非常热情。2000年chinaren被搜狐收购之后,陈成为了搜狐的高级副总裁。

由于当时搜狐董事会对管理层限制很多,搜狐的业务发展也并不是很顺利,于是在周云帆、杨宁卖光了搜狐的股份离开之后,陈一舟也卖了一些股份离开了搜狐,再次去美国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再前进

陈一舟回到美国呆了一段时间,他心中仍揣着做大事的梦想,那时,他曾投资光通讯行业,所获有限。

2002年11月,陈一舟再次回到中国。陈一舟卷土重来的时候,他之前的拍档——周云帆、杨宁在2002年3月18日创办了空中网,几个月之后获得了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4年7月9日,空中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前后只有两年零五个月。

陈一舟以sp(无线增值服务)为基础创办了千橡互动。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千橡互动推出了年轻人社区dudu点com,它借鉴了韩国同类网站的思路。做dudu点com的时候,陈一舟想的都是怎么加快速度,怎么缩短和领先者的距离。

在陈一舟看来,chinaren的卖掉,让自己错失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山头,于是,在重新创业的时候,他希望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收购猫扑,可以视作陈一舟的千橡互动的一个节点。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仅仅两年时间,陈一舟收购了魔兽世界、renren、uume、donews等等一批社区。如此一来,千橡互动的总体规模和营收急剧扩大。

陈一舟对记者阐述了他的思路:“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创业  )但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我们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当然,这个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向来喜欢锦上添花的资本也没闲着。2005年7月,accelpartners对千橡投资1000万美元,9个月后,2006年3月,generalatlantic、dcm、tcv和联想投资共同对其投资4800万美元。

第二笔资金进来没多久,sp业务遭遇全行业寒流,回想起当年chinaren现金流几乎断裂的“困境”,陈一舟决定撤退。千橡互动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结构性调整。之后,千橡的视频业务、客户端等诸单元被砍掉,猫扑门户从一百多人变成二十多人的小规模。最严酷的时期1400人的千橡只剩700人。

陈一舟的玩法,业界看不懂。一放一收间,陈一舟明白了步步高老板段永平对他说的“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道理。段永平给予的启发在某种程度上为陈一舟的几年时光做了注脚。

实现梦想

在千橡陷入危机的2006年,陈一舟作出了两个现在来看最为明智的决定:收购校内网和进入网游领域。网游加社交的模式,让他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2008年4月份,软银的孙正义以4亿美元投资千橡,持有35%的股份,还有johocapital和sbi的战略投资。巨额资金的注入,让陈一舟豪气冲天:“国内sns的战斗也已经结束。”

但结论好像早了一些,一家域名为kaixin001的社交网站几乎在一夜之间崛起。短短几个月内,开心网(微博)的注册用户便突破1000万,在流量统计网站alexa上的排名不断向上直蹿。一开始,陈一舟想通过收购的方式将开心网拉入千橡阵营,但屡遭拒绝。

这时候的陈一舟做了一件让业界错愕的事情。

当时,由于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没钱买下kaixin点com域名,只得用kaixin001点com。这一细节被陈一舟发现,他悄悄买下kaixin.com的域名,并推出一家也叫“开心网”的社交网站。

千橡版“开心网”很快成长起来,用户也迅速突破千万,这让程炳皓再也坐不住了,他希望陈一舟停手但无效果,双方只得对簿公堂。最后,法院判决千橡赔偿40万元,但保留kaixin.com域名。虽然输了官司,但陈一舟成功牵制了这家网站的发展,为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那个闷热而潮湿的夏天,完成狙击后,陈一舟还将“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当时的校内网已经从中国最大的校园sns切换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领sns网站。2011年5月4日,陈一舟迎来了幸福的一刻,人人公司终于顺利上市。

千橡内曾有员工总结陈一舟“一年有一怕”:2009年是开心网,2010年是腾讯(开放平台),今年则是微博的强有力冲击。而在陈一舟看来,危机不会消除。他说,“在中国的互联网,我们每天都在跟鲨鱼一起游泳”。他还说,“我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和竞争对手一起,长期地生存下去”。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