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的十种极致境界

1、人生成功的十种极致境界

人生成功的十种极致境界

人生漫长路,事事难预料,为何有些人走得坦荡荡,为何有些人走得惨兮兮?

阐述成功地十种极致境界,对与错,是与非,仅待后人评说。

忍——忍字心头一把刀。

人间炼狱,若能忍一时之苦,忍一时之快,忍一时之气,忍一时之痛,忍之余平心静气,仔细分析,乱中取理,闹中成事,方能做到不乱马脚,明眼处事,施施然而马到功成。

学——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论书本知识还是社会博学,都应时时向学,刻刻好学,要知道,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学并不是抱着书本看,而是眼到之处,耳听之时,脑袋就要自动自主的接受新知,并消化吸收,知识的保有量可是与成功成正比的。

看——看似浮华却为空。

意即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本质,要观察,时刻都在观察,表象的东西往往都是能反映到本质的,若观察力为零,则不能正确掌握事物本质,不能正确掌握事情发展方向,对于成功,那就是夸夸其谈。

想——想尽人间天下事。

思考,面对发生与未发生的事情,要深刻思考,阐述根本,究出主因,挖出缘由,吸取教训,取精华弃糟粕,取长补短,方能蒸蒸日上。

思——思己之过方成才。

反思,不可不做的一件事。反思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弱点,要害,不足之处在那里,加以改正,加以完善,不断地进步,进取,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悔——悔意终将毁自己。

凡事三思而后行,但若做了,就不要后悔,路是自己选的,事是自己做的,一旦后悔,必将击败自信,()然后悔不同于反思,前者是一味的自责自疚自愧,后者却是在自我批斗中进取,请分清两者,后悔必自毁!

悟——悟中方能得正道。

提高领悟力,凡事揭开表象看真谛,领悟各种真理,不受外界干扰,影响,悟出个中真谛,方能悠悠于正道。

感——感恩时刻随身伴。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随时随地对受过的帮助恩泽感怀在心,小的帮助恩惠,虽然不足以打动一个人,但却是如今社会难得的礼物,怀揣感恩的人,能做到对人事物的包容,有容乃大,成功之重中之重。

善——善心分给身边人。

对待朋友,周围的人,要善良相向,人心肉做,久而长情。切莫逼人入枯井,迫人入山坳,要知道风水轮流转,凡事给别人留条后路,也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狠——狠心如狼一招毙。

若敌我相向,必将不能留退路,心思狠如狼,一招毙其命,不容得再有反击的机会,一击之下,要让之十世难翻身,方能保我成功之路不被摧毁!

2、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一)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于我心有戚戚焉。平日里,整日价在菜市场为一角五毛与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为少花了一元八毛能购到菜而暗自窃喜,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精打细算,为班级里学生的各种违纪行为而辗转难眠、忧心如焚时,从未想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读了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后,仿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平凡如我辈也可通过“觉解”而成为圣贤。文章中说,你不必建立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只需在高度“觉解状态”下把正在做的平凡小事用心做好,你就庶几接近圣贤。

即如我们教师吧!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实验、考试、讲评、做心理咨询思想开导等工作……这些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因了你的“觉解”程度不同,教书也可以分出境界的高下卑劣来: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职业,以之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挣多少钱干多少活;有的视教书育人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力争做到游刃有余;有的人视教书育人为一种至高至上至美的的艺术境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勤学乐学,汲取知识的芬芳甘霖。究其实,为师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师德高尚者,总能孜孜以求,将“实践”和“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祖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再如学生的读书吧!学生天天读书、背书、作业、考试,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过着如僧侣般刻板、枯燥的生活,可谓“苦”矣!如果你读书仅仅是为了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那你肯定吃不了这个“苦”的。原因很简单,你是在为他人而读书。有些学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辍学了,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有的仅仅是为将来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读书,那你的读书目的仍不免显得猥琐渺小,还是不能充分地调动你智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成绩;只有当你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添砖加瓦时,你潜藏在心底的巨大潜能才会被充分的开掘出来,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和斗志,克服学习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取得骄人的业绩。事实证明,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正是靠了这种崇高的信仰和动机,远离家乡和亲人,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克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艰难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成了报效祖国的本领,在一个白种人的世界里,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质言之,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脱离“无明状态”,做任何事都能处于一种“觉解状态”,那确实是能够极大的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步伐。

不过,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却让我很自然的联想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极“左”口号的思想根源。今天看来,它是那么地令人匪夷所思,令人忍俊不禁。这就见得,脱离实际,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滑稽可笑。须知,从古到今,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和泊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门派众多、信徒甚众,尽管门禁森严,但却殊途同归:教人忍耐向善、博爱众生确是一致的。按常理,经过几千年的说教,我们的世界应该离“大同”世界不远了吧。可是,读者诸君,环视世界,果真如此么?

较之这苍白乏力的说教,我更服膺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的道理。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三)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3、池莉:人生三境界

池莉: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4、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文/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人生感悟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