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优秀读后感作文17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http://www.wenzidahui.com/tu/774.jpg)
1、优秀读后感作文17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里挣扎出来。我被那杯具的色调所感动,被作家神奇的笔所吸引。
《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百多年了。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艺术杰作,不但没有减色,反而显得更为瑰丽。
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感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
从书中说的状况来看,我能够大胆地推测,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是幸福的。当时她和卡列宁已经幸福地生活了八九年,有了一位八岁的儿子。
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在婚后八年间,她曾发奋去爱丈夫和儿子。
而之后由于世风日下、婚姻自由等社会现实及思想,最后激起了她红杏出墙的欲望波澜。与渥伦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
她要生活,也就是要感情。她最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则在当时上流社会私通已司空见惯了。
但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淫荡无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们那样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暧昧的关联公开。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是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被拒于上流社会的门外,同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
她徒然挣扎,曾为感情而牺牲母爱,可这感情又成了镜花水月。她最后越来越深地陷入杯具的命运。
但是,虽说造成她的杯具的是包括卡列宁、渥伦斯基在内的上流社会,安娜作为杯具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安娜的错误就在于她拥有了卡列宁所给予的一切之后又想再拥有与渥伦斯基的感情。
正因这不仅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感情的原则。长期以来,主张婚外偷情合理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都有追求感情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追求感情的权力这一点是没有错,但错的是任何的权力都不是毫无限制的。
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性爱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不受限制地像动物那样随时随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受时代的洗礼而敢于为生活而同社会抗争,但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联,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
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同渥伦斯基的一见钟情,似乎因他慷慨好施,主要却是倾心于他的仪表、风度,出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自发要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是盲目的,实际上几乎全是情欲,而情欲是难以持久的。渥伦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猎逐她,一度因安娜的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而厌弃她。
而安娜把感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要渥伦斯基与她朝夕厮守一齐,甚至甘为他的无条件的奴隶。于是她的精神品质渐渐失去了光彩。
为了重新唤起渥伦斯基的爱,竟不惜以姿色的魅力编织感情的网,并且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精神。最后,她的爱越来越自私,以致在不满足时变成了恨。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责备安娜,须知她生活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如果说她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压制,那么,她自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
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构成。因此能够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这种必然性证明了安娜杯具的深度。
就艺术来说,《安娜·卡列宁娜》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融合无间、互相呼应的两条线索的结构,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次成为“背离欧洲形式”、找到新的框架的传世之作。再则这部小说的每一场面、每一插曲、每一画面,一般不只是背景或偶然的布景,而是整体的有机部分,这也显示出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的思想主题是常读常新,令人百读不厌的,这也许就是托尔斯泰的小说的魅力。而且在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小说会有不一样的明白与评价,而这些作品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与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收获。
在这些年读过了一系列文学名著后,我感觉到,名著就是名著,就是不一样凡响。经典名著大多是影响了几代人,流传了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受到读者和时刻的长期检验,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它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和深刻揭示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描述以及对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远不是此刻的所谓热门小说能够比拟的。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段曦 | 作者年龄 | 12岁零10个月 |
---|---|---|---|
在读学校 | 盐亭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1班 |
性格特点 | 勇敢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篮球 | 平均成绩 | 120分 |
指导老师 | 曹方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读后感作文12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样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说她为感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就应怎样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带给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爱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生,一个更女生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正因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齐。就应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齐就应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向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单纯无知,喜爱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好处,而与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完美,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爱想象自己有个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联。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此刻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蔡加赞 | 作者年龄 | 15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邳州市白埠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8班 |
性格特点 | 清纯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冰 | 平均成绩 | 105分 |
指导老师 | 李学峰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作文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刘春 | 作者年龄 | 11岁零1个月 |
---|---|---|---|
在读学校 | 林村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4班 |
性格特点 | 幼稚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逛贴吧 | 平均成绩 | 105分 |
指导老师 | 霍仙姑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4、波莉安娜读后感
波莉安娜,一个脸上长满雀斑的十一岁的小女孩,在母亲刚去世不久,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波莉安娜丧失父母后身无分文,只能与她唯一的一个亲人住在一起,和她的脾气怪戾而冷傲的波莉姨妈一起生活,但她却偏偏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欢天喜地地去发现快乐,并诚心诚意地享受这份快乐。
她的热情与欢乐,不仅没有使自己被严酷的现实所压制,同时她那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心态,纯洁朴实的心灵深深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让整个小镇都重新获得了生机,让每个人都真心喜作文欢上了她。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感觉到,要坚强地面对生活。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想都没想就空着不做了,先做其它会做的题。结果我做完其它的后,竟然把“困难”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到了学校老师讲到这道题后我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呀!
一个脸上长满雀斑的小女孩,一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小女孩,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女孩,一个在困难面前不流一滴眼泪的小女孩——波莉安娜,我要向你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打击不低头,微笑地快乐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朱晓萍 | 作者年龄 | 10岁零2个月 |
---|---|---|---|
在读学校 | 中芯国际小学 | 在读班级 | 四年级6班 |
性格特点 | 反覆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睡觉 | 平均成绩 | 96分 |
指导老师 | 陈志全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5、写读后感作文15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理解弗龙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因此不喜爱那个字眼,就正正因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明白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因此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正因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感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因此,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正因他能带给她所谓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够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处,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但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期望而活,正因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正因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联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联,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生。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但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好处。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胡富国 | 作者年龄 | 18岁零10个月 |
---|---|---|---|
在读学校 | 广州三十三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三2班 |
性格特点 | 幽默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登山 | 平均成绩 | 115分 |
指导老师 | 张清曌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