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作文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作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盛妆 | 作者年龄 | 12岁零3个月 |
---|---|---|---|
在读学校 | 抚顺市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4班 |
性格特点 | 善良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郊游 | 平均成绩 | 108分 |
指导老师 | 钱超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2、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我刚接触《儒林外史》,是因为小学的一篇节选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语文老师把严监生和葛朗台相提并举,并告知我们《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严监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浓厚讽刺韵味的例子。
当时我只觉得吴敬梓的讽刺写法的确入木三分,为了油灯里燃着的两根灯油而不肯断气的细节鲜明而生动。
后来又学了《范进中举》,他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更是被作者描写地细致娴熟酣畅淋漓,忍不住重读了一遍《儒林外史》。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还是——被数人误解的严监生。
严监生怎么会是吝啬鬼!
他对妻子王氏的两个兄弟出手阔绰,他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钱打点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认为严监生非但不吝啬,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为节选片段里临死前那两个指头,我们便认为他是古今中外数一数二的“吝啬鬼”,岂不冤枉了严监生?“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这也可以看做是节约吧?
严监生并不吝啬,真正吝啬的是他的哥哥严贡生。严贡生为了赖掉船家的船钱,佯装晕病,把普通的云片糕说成是治疗晕病的灵丹妙药,故意让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银子。他甚至还在严监生死后强占严监生的偌大家产,那嘴脸真让人不知下何结论。
临死前恐费了灯油不肯断气的严监生,和天天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严贡生,到底谁更吝啬?我以为吝啬是指对待别人而言,若一个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哪里能说是吝啬呢?
还有范进。
范进没什么文化这点我承认,但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范进的生活除了中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因此明知科举是独木桥,也要舍命去挤,哪怕被汹涌的河水淹没,也作文义无反顾。因为一旦过了河,便是康庄大道,从此一生无忧。
严监生也好,范进也好,当然算不得什么雅人高士,或蝇营或苟且,过活罢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门基友,冒牌诗人,号哭童生,中举范进,骗财侠客,独居隐士……”彼时的儒林,每个人都被这滚滚浊流裹挟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贫爱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现在,我们大概就是如此。世上并无桃花源,那么在俗世里做个俗人,便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了。
毫无疑问,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开篇王冕自不必说,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较多的。我查过吴敬梓生平,发现他本人几乎与杜少卿如出一辙。客居秦淮河畔,仗义疏财,辞官不就。吴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万贯家财散尽,功名富贵不求,可这是鲜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里,九十多个人纷纷登场又纷纷离去,他的描写冷静客观,就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芸芸众生。
于是我想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并非全为了讽刺,也是实录这儒林众生相。“出生科举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家道中落,数次科考,目睹官场斗争险恶,亲历家族争产风波”,以这样的人生经历,假以十年的光阴,来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为当官一定贪赃,而为富一定不仁。后来读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红尘之中每个人都有不得已处,于是学会了自省,也学会了宽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难,举世皆浊我独清更难。
杨绛说“人生实苦”,所以既为俗世凡人,且爱这俗世凡尘。要知道这世间,正如《缘缘堂随笔》中所说的那样:“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时暗亦多,戏浓之时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进严监生。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许宏宇 | 作者年龄 | 12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榆林市第八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5班 |
性格特点 | 好动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杂志 | 平均成绩 | 102分 |
指导老师 | 吕日阳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3、儒林外史(楔子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1600字
早些年我便闻的儒林外史的大名。
而近日,虽然我不是卖书观看欣赏,但也是看了的,从手机的软件上。
且说儒林外史的楔子
在这个开篇中,他所提到的王冕,是一个性情孤傲的天才。
在这个楔子里,王冕的父亲早早死去,全仗他的母亲供养他学习。以致几年后,王冕之母实在是无甚本事来供给儿子上学,只能让得他去秦老那,放牛赚钱。
王冕自是知道母亲之不易,便去随了母亲的话,去秦老那放牛赚钱。
秦老对待王冕也是极好的。不仅管吃,还有零钱给。因此,几月下来,他攒的零钱就可够他买几本书欣赏。不能全怪王冕有天资,他还勤奋。所以才会有所学问。
某日,王冕见雨后荷花如此美丽,想把此景摹状下来,又苦于无这本事。于是,他觉得,世上之事无一不可究极,因此就把原本用来买来看书的零钱,花在买画画工具上了。
有了工具后,他无一日不练,久而久之,数月过,他的画以臻完美。他所画荷花,如无纸张所碍,便如同真实之物一般无二。看到这时我一开始很疑惑,这么厉害的吗?几个月后就能把画画技术练的炉火纯青。但事后仔细想想,这倒也是有可能的。
不光只是王冕本身天资优越,还有王冕的勤奋在身,不然不无这样的成就。
一位放牛郎,所做之事就是把牛牵到一处有草的地方,让它吃草,仅此而已。所以,之后他就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在画画这件事上。数月积累下来,他自然是成为了一个画画的好手。他所画的荷花,无一不像,无一不真。
王冕也因为这个本领,也能卖画来养家糊口。渐渐地,王冕的家庭,渐渐地不再像以前那般穷迫。
但是就是因为王冕这项以画当花的本领出名后,就被地方官府给知晓了。
所以古人才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诚不欺我。
那位官府人员,来到王冕家,请求他能否画二十四副荷花画,制成册子。
王冕向来讨厌功名,自然是不想答应。但迫于秦老在一旁的劝说,无奈之下他才答应。
那位官府人员把那本册子上交给县令的老师。其老师看后,爱不释手,反复观察,不曾倦怠。他问,这本册子究竟是哪位人才所画,其技艺不在我之下。那位县令如实回答道,是本县一村庄的一名村民所画。他的老师听了后更是吃惊,便想要见一见这位人才。
当官府人员持请帖来到王冕家后,他听说这事,就不想去。便让官府人员回去告诉他们,他有病去不了。(如果没给他银子,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后来王冕很怕他们再来上门寻他,于是乎就外出历练。让秦老照顾母亲。这王冕是铁了心的不想跟他们那些混迹官场的人有过多的接触。后来县令亲自去找他时,自然也碰了一鼻子灰,人早走向不知何处。
王冕慢慢游荡到山东之地。他在那里,也是通过卖画卜算来赚钱,聊以糊口。
一日,他见这些个地方出现很多很多的难民。上前问去,这才了解事情始末。黄河又发大水了。导致很多的农民又无家可归,只得四处流浪,寻求一处安身之地。
王冕就决定打道回府,去找他的母亲。
还当,当他回来时,母亲尚在,依旧安康。
又过了几年,他的母亲终归还是走了。但其母亲在临走前,切切嘱咐王冕,不要让他当官。他母亲已经看出来她的儿子不想当官,因此这才说这般话
她母亲死还未过一年,天下大乱。王冕刚从他母亲的坟上回来时,一日,一位大人物光临他的寒舍。询问他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此人就是挑起天下大乱的人。
王冕听起后,说了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
他俩聊天之久,不觉天暮。王冕就自做些饭,与其同吃。完毕,他离开此处。
后来,没过几年,那位询问王冕治人道理的人,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为大明。
不过他们实行了一个制度,八股文。王冕知道这事后,指着这个说,这样的规定肯定是不好的。恰逢晚天,天上突然有几百颗明亮的星星坠落。王冕说这是老天爷可怜,因此就派这些个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王冕会被征聘当官。因此,王冕提前出走,不与秦老通知,就孤身一人逃往稽山。在此隐居。
半年后果然有一位官员,捧着诏书来让王冕当官。此时秦老已经八十多了。这位官员问秦老,王冕是否在此?秦老说他半年前就已不知去向。
官员推开王冕的屋子,里边杂草丛生,果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来此。
王冕在那里隐居,并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后来他就得病去世了。
于我而言,王冕的这份死不当官的坚持,可能是我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吧。纵然他如此有天赋,也不去混迹官场。
因为他知道,混迹官场很容易出事。他何必去摊这趟浑水呢?不如自己隐居山林,活得自在。可能这样映照了作者吴敬梓的一个想法。他把王冕比作自己,希望自己能有王冕一样能闲适恬淡的生活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杜特尔 | 作者年龄 | 12岁零8个月 |
---|---|---|---|
在读学校 | 徐州潘塘中心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1班 |
性格特点 | 无异议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二胡 | 平均成绩 | 90分 |
指导老师 | 余则成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4、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儒林之中,何为豪爽?”
“仗义疏财,平等爱人。”
“可否具体?”
“淡泊名利,豪放不羁,尊重个性,向往自然。”
“可否再具体?”
“如天长县杜仪。”
《儒林外史》的科举制度中,八股文盛行,这几乎是每个读书人考试做官必备的技能,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除八股文外的文章几乎没用,因此也有些读书人竟连李清照等大才女都不知,只道是与八股功名无关之人。而那时的读书人,多半是想着升官发财,作威作福,做了官,便是“唯财至上,唯我独尊”,费尽心机去攀权附贵,受害而不自觉。略略的翻遍全书,大都没什么好的印象,唯一能记着的,大概是杜少卿了。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那无比豪爽的性情,不慕功名利禄的性格,平等待人的态度,是当时读书人中少有的。
门客娄老伯身子好了,要打发孙子回家去,临行前,杜少卿便送了他孙子一百两银子,还道:“你老爹若是好了,你二叔回家去,我也送他一百两银子。”次日他辞回家去,娄老伯叫只称三钱银子,与他做盘缠,打发去了。在明朝,一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6080元人民币,什么概念?约半年的工资啊。而三钱银子则大概是198元人民币,算起来,一天工资都不到。三钱和一百两银子,相差甚大,可想而知杜少卿是有多豪爽了。不过,他有资本,祖上几十代行医,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他父亲做了一任太守,富的不知该用何词形容。但杜少卿却不似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那样视财如命,而是慷慨施舍,且不以贵贱区别对人,就是那看祠堂的黄大的屋倒了,需重修,杜少卿也是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
当他要出三百两银子给替人买秀才不成的臧蓼斋时,一旁的鲍延玺也是拍着手道:“好爽快!好爽快!”在旁人看来,杜少卿也果然是慷慨大方。因此像鲍延玺这样教戏班子的,想借个一百两银钱也是轻而易举的。就连对于昔日拿猪头当人头骗了娄府两公子等一千人的张铁臂,杜少卿也是作文出手就是一百二十两银子,不过对待这样的人渣,确实也有点便宜他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杜少卿就是这般豪爽,钱财于他而言,好比天上的流云,他不在乎。
我原以为,杜少卿如此豪爽是因为他家底厚,若是穷了也许也会像那些被科举制度腐坏的读书人那样渴望做官,渴望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事实证明,我猜错了。当他搬去了南京后,也有众多朋友纷纷前来拜访,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有人要举荐他去做官。但是呢,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差人走后,娘子问他为何不去做官,他便道留在家里可以一起看花吃酒,好不快活!好友迟衡山与他商量为吴泰伯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他也是一如既往的豪爽,毫不犹豫的写下了“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虽不知这银两该从哪出,但还是可以知道,杜少卿的豪爽应该是天生的。
杜少卿淡泊名利,不似严致中那样攀权附贵,称自己与汤知县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也不似范进那样一心想着要中举,好做个官,去结交那些官员们,去发家致富。他更不会像马二先生那样沉迷于八股文里,无法自拔。杜少卿有自己的个性,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愿逍遥自在,于是与朋友们在南京趁兴闲谈,游玩作诗,豪兴徜徉,恣意潇洒,真开心!他也尊重别人的个性,不似那官场之人,看身份待人,他是平等待人的,他欣赏那敢于担当的女中豪杰沈琼枝,对于沈琼枝的视富贵奢华如土芥,就道:“这就可敬的极了!”若是换作了惜财的别人,肯定不会像杜少卿这般评价的。
杜少卿就是这样豪爽,这样平等待人,他有当时先进的民主思想,他有这独属于他的豪气作风。这与他是否有钱无关,这是他天生自带的,这也是无人能比的。儒林之中,他是淡泊名利的,是豪放不羁的。他那豪放的性格,我很欣赏。
那有着风光仕途的读书人,都不及这天长豪杰杜少卿。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孔令华 | 作者年龄 | 11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鹤乡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9班 |
性格特点 | 顺服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韩剧 | 平均成绩 | 98分 |
指导老师 | 杜子华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5、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暑假里,我读了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在书中,他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他们身份不一致,社会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饭的严贡生,有被科举考试逼疯的范进,也有不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华横溢的王冕、会写诗词的裁缝荆元等。
我最敬佩书中的沈琼枝。她是一位教书人的女儿,是一个有见识、做事大胆的人。在她被骗做盐商小妾时,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把他家里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打成包裹,买通丫环,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卖文为生。其实在封建时代,妇女在社会上是很难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琼枝坚信做人贵在自强自立,她不贪恋盐商的奢华生活,大胆出逃,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尊自爱,如果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看似占了便宜,无忧无虑,却是前景堪忧。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婴”,他们坦然享受着家庭作文的优越生活,一旦“大厦倾”,他们将何去何从。比如刘思琦,这姑娘的行为真令人无语。2017年,她作为“青春的痛点”城市主人公,参加芒果tv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的录制,她的故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直呼“编剧编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岁小女生差不多,很开朗很爱笑也挺喜欢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却是个“小恶魔”。怎么说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来概括,要家人喂饭、穿裤子、卷裤脚等,且花钱任性无度。
此类靠吃祖宗饭的人,未来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在社会上立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较好,但这自强自立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在的社会拒绝“巨婴”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强,则国强”,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将来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人而努力。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唐渊渟 | 作者年龄 | 12岁零3个月 |
---|---|---|---|
在读学校 | 徐泾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8班 |
性格特点 | 无拘束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板 | 平均成绩 | 107分 |
指导老师 | 蔡小岑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