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女儿读后感

1、不存在的女儿读后感

不存在的女儿读后感(一)

在星期天,我读了一本书,非常的好看。叫做不存在的女儿。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不存在的女儿》是美国肯塔基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金?爱德华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一个善意的谎言,却让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

雪夜中,骨科医生大卫亲自为妻子诺拉接生一对双胞胎,子保罗正常,女菲比患有唐氏症。

大卫基於个人成长的痛苦经验,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狠心将残障的菲比交给暗恋他的护士卡洛琳,卡洛琳不忍菲比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安养院,而将之留下抚养长大,也对大卫的私心感到怨怼。

大卫与诺比失去女儿,均留下阴影,也埋下夫妻失和的种子,导致诺拉的出轨,大卫对妻子的容忍是出自於爱也是内疚。

老夫少妻的婚姻,老夫若不能多花一点时间去感受少妻的寂寞,抑制自我的实现动机,欲火将焚烧家庭的幸福。

卡洛琳说了一句:年轻时,以为只要耐心等待,爱就会自动上门。其实,唯有自己先付出爱,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爱。

善意的谎言,也不见得是对。不合理的谎言是人际关系中的高墙,唯有把真诚表现出来,才能令人感动,感受到爱。

大卫对於自己的过失,以赎罪的方式补偿,基於自尊心,总是拉不下那个脸来认错,只有在死後,才使真相大白。

家有障碍儿,是幸抑是不幸,在民智未开的时候,以为它是天 ,为家族蒙羞,不承认、视而不见,辱骂,归罪於他人,或是自责,这都是不健康的。只面对真相,才能解脱。

最後,卡洛琳对大卫说:「虽然你逃过了一些麻烦,也失去了许多欢乐。」

或许娶一个爱你的人,要比娶一个你爱的人要幸福得多。要娶一个理想中的老婆,就要有雅量去协助理想中老师。

不存在的女儿读后感(二)

花了蛮长时间才把《不存在的女儿》这本书看完,主要是期间工作太忙,所以一直被耽搁。不过今天我总算看完了,小说结尾比我想象中的要好。

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不存在的女儿》和《可爱的骨头》一样美丽,知识更加恢宏,与《追风筝的人》一样残忍,只是更加细腻。《可爱的骨头》早在我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拜读过了,而《追风筝的人》也老早就躺在我那书架上standby,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评价,让我对《不存在的女儿》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一个寒冬的夜晚,诺拉在产房里产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而帮她接生宝宝是她的丈夫亨利医生以及护士卡洛琳,出乎意料的是男宝宝(保罗)虽然正常,而女宝宝(菲比)确患上了先天性唐氏症,亨利不希望他们的家庭会因为菲比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的不愉悦,因为亨利的妹妹也是唐氏症患者,早早地离开了他和他的家人,妹妹当年的离开给亨利以及他的家人带来很大的打击,他们也一度无法接受。亨利不希望当年的情景又重现在他和诺拉身上。于是,他当晚就把菲比交给卡洛琳,把菲比送到一个唐氏症机构里,并且瞒着诺拉说菲比刚生下就夭折了。而卡洛琳带着菲比宝宝来到此机构,但那里的环境却是不堪入目的。卡洛琳也因此收养了这个患有唐氏症的孩子。保罗和菲比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就在他们25岁的那年,他们共同的父亲亨利因病去世,带着这个让他痛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秘密离开了人世。而最终,诺拉和保罗因为卡洛琳那天来访而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当他们下定决心去见菲比时,内心微笑着并流泪着。身材短胖、手指短粗、长着一双杏眼,走起路来膝盖会时不时的摩擦,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春日的气息,这就是菲比,她有工作,是专门帮别人复印东西的,她有爱人,叫罗伯特,他们很相爱,他们要结婚……”

人生旅途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种经历:在某个时刻,我们的某个决定,某个动作,当时自己并不能了解。很久以后,经过反复思量,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决定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我相信,从送走“菲比”的那刻起,“亨利医生”应该就从来没有原谅过自己吧……

不存在的女儿读后感(三)

《不存在的女儿》,朋友圣诞节送我的礼物。一直都不是很喜欢这类畅销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天,终于在新年的第一天耐着性子把它读完。

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总是觉得书中的许多东西貌似牵强,或许是因为我往往把事情想的太简单的缘故吧。()

年轻的父亲在妻子分娩的那个风雪的晚上,在亲手给妻子接生后,把患有唐氏症的小女儿交给了一直爱着自己的护士,让她把孩子带走,并保守这个秘密直到去世。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换成是我,在那个环境下,我会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照顾这个孩子,尽到身为父母的责任?虽然她智力低下,甚至可能随时离开。或者狠下心来,有如书中的那个年轻的父亲。我不知道,我讨厌这一类的选择。

为了保护自己仍在昏迷的妻子,和已经出生躺在育儿室的儿子,年轻的父亲做了一个一直不知道对错的选择,然后为此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良心责问。我觉得这是一个无所谓对和错的选择,错也许就错在父亲做了选择以后,始终让自己陷在了这个选择里,他没有承担起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心里放不下,却又不愿意去面对。虽然是出自对家人的爱,却又深深的伤害了家人,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从而有了这个悲凉伤感的故事。

一直觉得做什么样的选择无所谓,只要你愿意而且能够承担后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每个选择,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能用错与对来衡量。“善意的谎言”,我们眼中的究竟是“善意”呢?还是“谎言”呢?善良的护士,封闭沉默的父亲,寻找独立的母亲,在太多不确定下挣扎成长的儿子,简单善良的女儿,正如一个书评家所说:这是一部探究与揣摩人性的书。

“这个护士,卡罗林·吉尔,过了这么多年,她为什么现在来我们家,她想要什么?”当儿子这么问自己的妈妈时,我看到了人性的默然。还好,有一个还算比较圆满的结局,我真的不喜欢悲剧!

2、绿林女儿读后感

绿林女儿读后感(一)

绿林女儿分解来,就是绿林、女儿。绿林的意思就是聚集在山林间反抗官府或者劫富济贫的人,女儿不用说,谁都知道。《绿林女儿》讲的就是强盗女儿的故事。罗妮亚和毕尔克代表两个家族,却因两家的世世代代的矛盾而不能光明正大的成为朋友,毕尔克和罗妮亚一心想脱离绿林,不想抢劫,在罗妮亚的劝告下,罗妮亚的父亲马缇斯也不愿意与毕尔克的父亲波尔卡和好,但是在毕尔克和罗妮亚的离家出走后,终于和波尔卡和好,使两家不再存在仇恨。

当马缇斯抓到波尔卡的儿子,毕尔克时,罗妮亚不顾一切地跳过了地狱崖,成为了波尔卡的人质,从而让毕尔克回到了波尔卡身边,她也回到了马缇斯身边,只因为友情,她不想让毕尔克被父母赶走。从中是罗妮亚的善良和自私——因为她不想让毕尔克走,却违反了父母的命令。我敬佩她,因为她能够不顾父母,她与毕尔克,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其实这本书很像我曾看过的经典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双方父母有仇恨,但是孩子却相恋,最终父母不愿让孩子与对方结好,造成双方接连的悲惨死去。可是绿林女儿是美好的,尽管家族有隔时仇,但他们的后代——波尔卡、马缇斯、毕尔克、罗妮亚,都成为了好朋友,友情能化解任何仇恨。

当毕尔克和罗妮亚集体离家出走时,毕尔克因为丢失了刀子而恼恨,把罗妮亚气走了,可是最后他们和好了,因为刀子藏在了白苔下,当毕尔克后悔找到罗妮亚后,罗妮亚也有些忏悔,但毕尔克拿出刀子后,他们终于和好了。友情不需要争吵、仇恨,只需要理解。

真是一本好书。

绿林女儿读后感(二)

我看过很多着名作家的书,可林格伦写的《绿林女儿》给我的感触很深刻,就如水一般的双手滋润了我幼小的心灵。

这部书主要写:马堤斯和波尔卡尔诺是仇人,他们都是强盗。一天下雷雨的晚上,马堤斯的维洛丝正在分娩,生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出生的一个夜晚,一声闪电划破长空,惊雷在群山上翻滚,当然,马堤斯城堡也被劈成了两半,波尔卡独占了城堡的另一半,马堤斯气的肺都要炸了,可看到这个可爱的罗妮娅,气马上都消了。

可那个晚上,波尔卡·卡尔诺的温笛丝也生了一个孩子,是男孩,叫毕尔克,毕尔克和罗妮娅,很快成了兄妹,他们认为深林和湖水、山洞是他们的世界,他们春天在山洞往下,弄得马堤斯和波尔卡觉得真见鬼!

每天晚上,维洛丝都要给罗妮娅和马堤斯唱《狼之歌》,一唱,他们就睡了。

可最让罗妮娅心惊胆战的一个夜晚是因为马堤斯绑架了毕尔克,而且,毕尔克被打的半死不活,罗妮娅一夜都没睡觉。

第二天毕尔克被马堤斯扔到山谷,罗妮娅当天就搬到山洞,最后,毕尔克和罗妮娅成为好朋友。波尔卡和马堤斯也重归于好!

绿林女儿读后感(三)

寒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绿林女儿》,我看了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

这本书主要写了绿林首领马提斯的女儿罗妮娅诞生了的时候,马提斯的世仇,另一位绿林首领波尔卡的儿子毕尔克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们非常反对父亲们的打劫行为,并结成了同生共死的好朋友。最后,罗妮娅不想再看到马提斯和波尔卡两个家族之间的打杀,便和好友毕尔克一同离家出走,到马提斯森林里的洞里过着艰苦的日子。后来,两个父亲受到了罗妮娅和毕尔克的教育,两家握手言和,过上了和平的生活。

我觉得罗妮娅是一个有同情心性格又很野,聪明又善良的女孩。毕尔克跟罗妮娅一样向往平静快乐,()没有打打杀杀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爱心,就会成功。我们就应该向他们学习,有勇有谋。

绿林女儿读后感(四)

有一天,在马堤斯森林里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就在这时候绿林女儿出生了,可是在绿林女儿诞生的同时,毕尔克也出生了,故事就从此开始。马堤斯森林里住着两位绿林的首领,一位是马堤斯,一为是波尔卡,绿林女儿罗妮娅和毕尔克一天天长大,慢慢的就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反对自己的父亲不和谐、发生战争。他们为此离家出走,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最后罗妮娅和毕尔克回到了家里,最后两家变的很和谐,从此他们就一起生活着。

我刚读完这本《绿林女儿》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就时刻荡漾在我的心头,我把这些“珍珠”一粒一粒的串来,串成了一条“项链”。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罗妮娅,罗妮娅坚强勇敢,坚强,经常急中生智,解救大家。

我想对马堤斯和波尔卡说:“你们应该早些和好,要不是你们发生战争,罗妮娅和毕尔克就不会离家出走,这都是你们的错。”

这本书很好希望大家也来读读。

3、女儿的故事读后感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一)

在孩子放寒假时,我读了{女儿的故事}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下,写成读后感跟大家交流交流。

这是一本成长喜悦和苦恼的书—{女儿的故事}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他留给我的是“流连忘返”“受益匪浅”和故事中酸、甜、苦、辣他都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你很难忘记。著名儿童学家梅子涵的文笔实在很特别,讲述出女儿成长中丰富的故事。

在{女儿的故事}中有几篇文章,另我掩倦深思,心情沉闷了许久,如“数学数学数学”“真正的故事”等读起来都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数学数学数学”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笨鸟先飞,龟兔赛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仅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只要你下定决心做事,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梅子涵教授对现在教育有深刻思考,也有全面认识。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向梅子涵教授学习。

通过这次亲子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他会告诉你怎样去教育孩子。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父母来说,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的确是本很好的书,生动活泼,特别是里面有趣的情节,使我回味无穷,令我一看再看。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21世纪,科技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身为将要撑起未来一片天的未来主人,感到肩上的担子日渐加重。21世纪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只好不停地努力地读书,好让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优胜劣汰是社会的规则,只有不停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让想把你淘汰掉的敌人望而却步吧!

现在我们只是小学生,却已感觉到肩膀上压力的重量,这压力会日渐加重,可能我们还没到老就已经被肩膀上日渐加重的压力压死了。我们虽只有三门主科:语数英,却已经开始提心吊胆了。害怕考不好,回家后,爸妈的责骂;害怕考不好,亲戚们蔑视的目光,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享受童年应有的乐趣而一边保持那该死的学习成绩呢?

爸妈说,上初中后要给我请家教。我并不反感请家教,只是不明白,他们那个年代,也没有家教,成绩能依然那么好。难道是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把我们这群人的“质量”造得特别差吗?作者梅子涵叔叔没有请家教,自己努力学习数学,终于名列前茅。他可以我也可以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学习,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难倒我的。

突然之间,觉得我们既幸福又辛苦。还是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在才猛地发现呢?幸福的是,科技发达,生活方便了许多;辛苦的是,每天要努力学习,差一点就喘不过气来,在学习的海洋中淹死。一个人,在海洋中不停地游啊游,没日没夜的,很容易疲劳过度或抽筋,而被海水淹没。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三)

当我在学校的阅览室中初遇这本书,打开他的那一刻,我深深的被他吸引住了,一些幽默的话题,不禁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里面的文字,平平淡淡,却又带了上海风味,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就被这精彩的记忆所吸引,所逗笑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在《我的故事讲给你听》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今天早晨几点睡的?当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差一点便要脱口而出,回答他的问题了,也许你已经发现了,那是“今天早晨”,而不是昨晚。是的,这的确是一个幽默的话题,原本,我以为这是要告诉我们:梅思繁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小心造成的失误,觉得十分可笑,便提出来一乐。

读完这篇内容之后,我才深刻的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远不止这浅显的道理。()现在我们只是小学生,却已感觉到肩膀上压力的重量,这压力一定会与日俱增,可能我们还没到毕业,就已经被这肩上的压力压在了山底。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三门主课:语、数、英,可现在已经是提心吊胆了。害怕考不好,回家之后,爸爸妈妈的责骂;害怕考不好,老师的批评。可是将来呢?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负担,只有几天就要毕业考了,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一到假日,便纷纷打电话交流,找时间复习,老师、家长也在这最后的冲刺跑道上,给了我们莫须有的压力。

突然之间,我觉得我与梅思繁大同小异,虽然我没有一个有名的爸爸或妈妈;虽然我没有满满一柜子的课外书;虽然我没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可是,我同样拥有一对体谅我的父母;我同样拥有我所喜欢的课外书;我同样拥有一个可爱的弟弟;我同样也是一个整天嘻嘻哈哈、开开心心的女孩;我同样敢于去面对必不可少的挫折和困难;我同样拥有许多平平淡淡的故事。

读了《女儿的故事》之后,我突然觉得我长大了不少,像是一个懂得一切人生道理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文学是有灵魂的,因为创造它的人赋予了它生命,漫步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只会越来越深,牢牢地被它牵引着,其中所蕴含的伟大,是不可言喻的。走到书的尽头,当合上书的那一刹那,仿佛故事已经结束;但那个梦,那种感觉,一直还在,一直都在延续。

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一起去细细品味这平凡的,一起去品味这最真的,一起去品味这其中所蕴含的伟大。

4、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一)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已经过去的一年时光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辨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者”的意指提出疑问,指出以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所追问的和得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

海德格尔将“存在”重新放到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突出三个方面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却不等于说是最清楚的概念。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对存在的观点,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从而说明,存在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这个结论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而来,因此,它一定不是一个实体,从而它不等同于存在者。但因为它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有较低的概念来描述,所以存在又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因此,存在又是自明的。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阐述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正是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存在,因而会发问。还有一种定义,“所谓此在,即是在其存在之中与这种存在相互关联的存在者”。意思是说,此在在与各种事物相关联之际,经常把最终回归自己的可能性那样的意义与目的的关联抛到自己的前方。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里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不断地拷问,

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与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而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绝不可能亲身经历。海德格尔对于死亡和时间的理解,他通过与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比,希冀“存在”本身的澄明与显现。若他揭示出的“此在”之“被抛入世”具有一些生命自身的悲剧性,那么他通过对“向死而在”的生存论分析将“本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免于在有限的生命中一直受常人控制,则是“此在”面对本己虽显孤独,但却具有了活出本真状态的可能。虽然海德格尔没有指出具体的可能的选择,但是也正因为他未指明的可能性,才给后来的“此在”留下了更多自由抉择的空间。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

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二)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着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

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

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

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

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

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学领域很容易提到的话题,于是,探讨了生存本质后,海德格尔又说“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谁知道到底这样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至少现在的你我都不知道。

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没有发言权,经历过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会因为别人的推责而无辜走在黄泉路上。也许真的是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有时候想想还真的是死亡让人去注意某人,文学上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都爱说,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众的认可。

甚至觉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义,明明人死如灯灭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还是厚利,很怀疑这样的规律是依靠怎样的理据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人所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谁也代替不了谁,也无可逃避。不管这辈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过几十年,谁也逃不了,当下的日子好好过便好了。

生死由天,我们总是在纠结自己的存在,总是计算着在世间的时间,但是既然不受我们思维活动或者情绪的左右,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呢?或者我们真的想要用脑子重新整理出更适合我们的生存法则或者避免死亡的窍门?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三)

海德格尔的书今天是第一天读,因为秉承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一天时间只读了一章。尽管如此,我依然热切的执着的推荐这本书。就好比看电视剧,一个电视剧的前二十分钟就可看出他的好坏,读书也是如此。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理由两个:

第一个不正经理由是可以练练绕口令,譬如对于此在(即人)的作用的一句评价:“此在是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这句话是要讲人是研究“存在(即欧洲哲学思想的本源问题)”的钥匙。如果将海德格尔第一章的“存在”,“此在”,“存在者”三个概念全体写在纸上,估计19页篇幅的第一章这些字眼就有可能占据6页篇幅之巨。

但是,既便如此拗口,不能不说海德格尔的思路的清晰以及逻辑性的严密,他实际上在第一章用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解释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而且竟然用存在、存在者即此在三个概念的反复论证中竟然真的就被他论证成功了。对此,我是赞叹有敬佩,虽然一天的劳累直不起腰,但是非常值得。尤其是使我的哲学思想越发清晰。这一点简直让我欣喜若狂。

为此,我特在此对他大加赞扬,并附自己阅读笔记的第一小节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突出的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这个概念,是西方哲学考察的基础,在他们眼中,人本是什么?人来源于何处?又将去往何处是一切哲学要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可以说,最初的哲学就是为此而生。可是,在最初希腊先哲们家热烈探究了一番之后,这个问题虽没得到结论,却因为他的难以论证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问题,如海德格尔在第一小节所说:“他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之殚精竭虑。所以,从那时起,他作为世纪探索的专门课题,当然就无人问津了。”之后人们所做的只是“根据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述,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条,它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人们说: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也已经懂得他一项用它来指什么。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案情的晦蔽物竟变成了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仍然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误差。”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重新被提到了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实际上当作为基础的本原被抽掉以后,很多哲学理论就应声而倒。从本源重新探索出来的结论或许才更加有力。

基于这种想法,海德格尔突出三个方面来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却不等于说他是最清楚的概念。

这里,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对存在的观点,来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从而说明,至今,存在还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他这里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观点之后的继承(有两个例子:1他与柏拉图的联系与不同,2中世纪托马斯主义以及司各脱主义受他的影响与相互争论。)以及黑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颠覆。

2.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这个结论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因此,他一定不是一个实体,因此,他不等同于存在者。但因为他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描述。”

感想:这一点我不认同,海德格尔之所以认为存在并不能证明,是因为他的无限,即普遍性,但是,实际上,存在只能借存在者作为实体来表现,否则就不可能有存在。因此,从存在者着手,摸索所有存在者的同一性何在,我们就可以通过理性来追寻到存在的所在。因为理性可以将实物与抽象结合,并从他针对存在而言虽然有限的主动性中得出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质的属性,那即是万物守恒,以及万物永存。因此。如果说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毋宁说存在是不可证明的更加合适。但或许是译者的问题,或许海德格尔说得就是存在不可证明。(这里我需要查阅原文)

但是尽管存在可以被认识,但是他却不能被改变,因此,我赞成海德格尔所说:“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方式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当的,但这种方式,亦即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不使用于存在。”但是“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我们正式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的论证有国际意义,因为存在不只是西方思潮中的概念,而是一种宇宙客观。但是在论证中,他基本上是以西方哲学作为论证的基础,因此,他才会说:“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忽略存在,是因为往往以存在者作为存在本身的替身,但是,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混淆,这就使得探究存在本身有了一个前提:即存在不是存在物。由于人的身体中的神奇的理性具有比地球万物个体更加强烈的主动性,他促使人探究存在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探究不是为了了解而探究,而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对存在的了解而探究。因为假若可以认识存在本身,就可以区分存在与存在物的不同,使得对存在和存在物的研究同时向前发展。人类也能更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而言,存在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