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观后感

1、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是相当喜欢的。影片超快的节奏,主人公超快的语速,还有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震撼,让观众在看完之后仍会久久回味。

前几天,我在百度贴吧和豆瓣上看到了网友们对《社交网络》的一些评论,结果发现很多人都认为mark是一个情商低、人品差的小人,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人渣。我是完全不同意这些看法的,别的暂且不说,至少本片的导演(也就是大名鼎鼎的david fincher),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也绝不是想去诋毁facebook的创始人mark的形象和名声。我认为影片中从mark的性格有很多不同的特质,其中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我们很难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他,或者是评价他。

毋庸置疑,哈佛大学高材生的身份证明了他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影片中到,早在高中时代,mark就曾设计一款很有创意的音乐软件,并被微软公司相中;我们还可以从影片一开始,他和女友的对话中,看出其思维的活跃性和逻辑性;他还能够轻松的回答出计算机课上其他人无法解答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聪明人,相应的他的自尊心和嫉妒心也很强。被女友抛弃后,自尊心大受打击的他,产生了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让女友刮目相看的念头。于是乎,就有了后来facebook的创立和发展壮大。他还会去嫉妒好友,当得知eduardo被哈佛大学最有声望的凤凰社邀请加入之后,mark的脸色立即就变得很难看,在之后的诸多场合,他话里带刺的讽刺了eduardo很多次,并不遗馀力的贬低凤凰社的成员们,大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除了以上几个特点以外,mark还具备了一些能使他成就大事业的性格特征。facebook之所以能做得如此成功,和他的自我冷血和有远见是分不开的。当eduardo提议用广告投入的方式让网站盈利的时候,mark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他认为广告投入会破坏facebook的形象,让大家不再觉得facebook很酷,他认为赚钱的时机还未到,需要继续等待。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远见,也证明了他绝非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世俗之人。当winklevoss兄弟状告mark剽窃他们创意的时候,他完全予以否认,并反复问道:‘did i use any of your code?“这又体现了自我的一面,他在任何时候都会很坚定的维护自己的立场,就不肯轻易低头。至于他的冷血,我们可以从eduardo被出卖后悲愤的眼神中看到,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把曾经为他出钱出力,鼎力相助的好友,一脚踢开,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但这又似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貌似太重情重义的人,很难做出一番大事业。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电影。

2、《网络迷踪》观后感

《网络迷踪》观后感

文/雪山草

上小学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很少。当学校组织看电影时,同学们就像过节那般开心,欢欣雀跃,同时又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要上交一篇观后感。如今看电影早已不足为奇,各大影院轮番上阵,有动作片、惊悚片,动漫片、科幻片……有国产片、进口片,国外的还分原版片、译制片,应有尽有,任其选择,只是没了儿时的那种喜悦,当然更无写作文的负担,但是电影《网络迷踪》却使“大妈有话要说”。

影片拍摄手法非常新颖,颠覆了我对电影的三观。它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场景,从头至尾观众始终面对着的是电脑屏幕。我是第一次看这种影片,当屏幕上出现windowsxp的开机画面时,心里“咯顿”一下,“放映出故障了?”随着鼠标向左下角移动,点击“开始”,故事情节就此逐渐展开, google搜索、电视新闻报道、视频对话、监控录像……仿佛我不是坐在影院里而是坐在电脑前,不断地操动着鼠标,当移动到“关机”,放映结束了。虽然我稍知晓一些互联网的知识,但是不断滚动的视频窗口、网页浏览器窗口、对话窗口……还是让我眼花缭乱,看起来很是费劲。比如搜索的信息一条条映入眼帘,全部都是英文,尽管关键词有中文字幕出现,仍应接不暇。再比如聊天对话框中打字,还没来得及回车,“嘟”,对方一条消息过来,于是删除,重打;“嘟”,再删除,再重打,反复好几次,自己的思维顿时变得不流畅,卡机了。这种全新的感觉迫使自己也要不断地刷新,经常升级,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是一部悬疑片。我喜欢这类题材,就如同我爱看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笹泽左保的作品一样,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探索的激情,在人物言行举止或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揭示真相。影片以女儿人间蒸发,父亲网上寻凶为线索,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疑团,让观众随着男主角在网络媒体上的各种搜索,不断发现新的迹象。情节一波三折,反转合理又惊喜,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剧情演绎中,充满了悬念的营造和揭秘后的感叹。它探讨了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比如为人父母如何与子女的沟通,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方法,共同记忆是家庭亲情的纽带等等话题。告诫人们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上的互动,更要重视现实生活里的交往与理解,尤其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共识。

3、社交网络读后感

社交网络读后感(一)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它描写了一帮颓废乱交的美国大学生,在没有政府和企业精英的忽悠之下,居然也能自发地产生火热的创业激情。同时还炫耀了一个因为智商高没有地方发泄而做出的“大家来泡靓妞/帅哥”性质的网站。然后大学生着了魔似的喜欢上这个网站。主人公因为它发了大财,但也是因为谁挡了谁的财路的事,几个大学生就开始掐架。然后又有朋友幽怨的怒了,“我可只有你一个朋友”,友谊也不复存在。 ── 我的观后感

媒体,一直认为自己是见风使舵的能手,即使在旋风中,也力争为读者指明阅读的方向。其实就是跟风。1月份以来,媒体上整天非死不可(facebook)来非死不可去,全然不顾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的网络只是个局域网的事实,为一个网民压根儿都去不到的网站吹胡子,显得很怪诞。

看《社交网络》,发现演员絮絮叨叨的,转来转去的,挺没劲的。那点事唬唬科技盲还行,谁要是把电影里的马克·扎克伯格的编程速度和对话节奏当真,那真叫犯傻。电影如果不用10倍速快进模式让演员敲键盘写程序,好像就无法表明geek的酷。

导演如果以“很久很久以前…”的模式讲故事,怕引来退票狂潮,于是就把故事以倒叙方式来讲,一会这儿一会那儿。刚学会写作的同学会夸赞:“看看这故事是这么这么展开的,多好的结构!” 你这就犯傻了吧,其实这就是因为故事乏味而不得已采用的方法。这样倒叙加上来回在时间上穿梭,有让影院的观众不得不与自己的注意力角斗。现在的观众,有几个愿意说自己看不懂哪个片子的?朋友聚会没谈资也丢份儿啊。所以电影院里基本上都会老老实实认真看。

这个电影可能还会这样的效果:

会有很多美国大学的学生会觉得电影在丑化它们。而中国的大学生和创业工厂里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美国人在美化自己的大学生。

美国人可能感慨如果大学生都这样,这个国家没有未来。而中国人会感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

科技盲会很佩服电影里这帮geek的风骚劲,真正的geek可能说这个感觉很不对劲。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它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建议中国那些年轻的导演,使使劲,把腾讯拍成电影。那要比《社交网络》好看一百倍!《社交网络》太单薄,太无聊,它没有《狗日的企鹅》这部电影能有那么多元的主题,那么深刻的社会意义,那么匪夷所思的骗局,那么厚颜无耻的抄袭。咱们这部电影里,不是动画片,却有一只企鹅,还有邪恶的网警,狗咬狗大战360。它是喜剧,又喜中带悲。有搞笑又让人心里难受,所有这都是《社交网络》不可比拟的。

社交网络读后感(二)

最近,在网上看了美国影片《社交网络》。片子节奏很快,有些艰涩。但,我,还是挺喜欢的。

200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哈佛大学学生扎克伯格在他的电脑面前坐下来,非常热情地构思着一个全新的点子,他要做一个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网站,他要大家在上面工作、学习、娱乐、交友。此时,他与女友分手,却在网上恶作剧进行女生比拼,几十万点击量,冲垮哈佛网站。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轻率的网站制作计划,带来了全球性网络与通讯革命,……这就是“脸谱”。就此,《光明日报》(2011年2月12日)发表影评,《社交网络:小失恋触发大创新》,认为社交网络情感大于技术。想到文学园地,个人窗口文字容量,也就是1000字。作为诗词与博文,够了。显然,给与交流空间。

《社交网络》也是复杂网络,它有两个有趣的特点。一个是小世界,即短路径与高聚集。平均来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经过6度握手,就可相识。比如,我握过斑竹k的手,k握深圳l,l握总书记h,h握奥巴马o,o握《时代》主编e,e握扎克伯格。这样,我与扎克伯格距离6度。当然,有人会多,有人会少,不过是平均距离,此即短路径(6度理论)。扎克伯格网上辣妹选秀,围观数量极高,即高聚集。另一个是无标度,即动态增长与优先连接。比如文学园地同学经常增加,即动态增长。经常读到文学园地同学的博客、微博,他们一般选择新浪、搜狐等人气高的网站,即优先连接。《社交网络》用电影话语解释复杂网络及其引发的事情,是我看片子时的一个关注。

《社交网络》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当选2010《时代》年度人物。《人民日报》(2011年2月21日)的文章《社交网站与婚姻危机》,看到网络的负面。世界真小,变动真快。就在瞬间,社交网站脸谱扎克伯格在《时代》上战胜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资金与互联网让全世界连为一体,不能实现与两者和谐共处将面临考验。”世界不能阻挡,互联网已经进入下一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社交网络》,是传记,也是现实。他,连结全球5亿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年度评语)。

社交网络读后感(三)

人说《社交网络》是一部非主流的传纪片,讲述一位大学辍学的80后,年纪轻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他正是马克。马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电影虚实交织,娓娓讲述这个天才的创业历程,自有一番吸引力。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主角内心的孤独,还有那些矛盾的挣扎,会有另番感叹。

如问二十世什么发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网络,网络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式。可很多人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世界没有分-裂成虚拟和真实两个部分,世界从来是浑圆一体的,在所谓“虚拟”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人在思考在争辩在分享在交流。现在,许多人真实地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网络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网络生活就是整个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此时,这位青年俊才适时创出了一个社交网站,仅数年就风靡了世界,颠覆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对此,谁都不得不叹服。

在《社交网络》里,马克像大部分的天才一样,极为自信又容易害羞,眼睛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偶尔也掠过一丝冷酷的眼神。也像大多数的天才一样,失恋之后经过一番灵肉的磨难,最后把翻山倒海的苦涩情绪浓缩为理性思考的晶体。如歌德失恋了写就传世名着《少年维特的烦恼》,马克失恋了却捣鼓出流行全世界的社交网络。

看《社交网络》,总觉得马克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社交网络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他对女孩没有多少吸引力,他也从来不被那个社交群团邀请。既然不能在现实社交里被欢迎,那么重新塑造一种社交方式。于是,他真的制定出全新的社交方式。这好像毛泽东,既然不满意旧社会,那就创造新社会吧。在这一点,马克不仅是天才,还有着类似英雄的个性。真正的英雄总是制造新规则,然后大家遵守新规则而生活,顺理成章,英雄就成为“王”。

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最后成为网络世界的“王”,这个蜕变过程,让游鱼不大喜欢,至少难以尊敬。马克是天才,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具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他的创业过程并不光艳,像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人一样,也存在道德上的欠缺。facebook网站创意源于他的哈佛校友——那两个双胞胎,说马克窃用了创意或许有点过分,但他至少背叛了承诺——答应帮双胞胎做社交网站,却自立门户。对此,马克辩解:“难道因为我做了一把好椅子,就得感谢所有做椅子的人?”而后来,随着网站越做越大,他有意无意地撇开另个facebook创始人爱德华,甚至欺骗爱德华稀释了他的股权比例,背叛了唯一朋友的友情。以至于,爱德华在对簿公堂的时候,悲愤地说:“我曾经是你唯一的朋友。”可是,马克把唯一的朋友都抛弃了。

电影最后,马克在facebook网站上,加前女友为好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网页,期待前女友能够加他为好友,眼睛里满是萧索的孤独。此时,游鱼突然觉得,他到底为什么要制作社交网站?即使他颠覆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创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到头来他还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女友,没有朋友,他还是那位从来不会被“凤凰社团”邀请的小男生。他名下的社交网络王国,促成千万人的交友恋爱的好事,却无法成就自己的爱情和友情,何其的荒谬!又何其的悖论!想想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也是如此的。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蜕变成网络世界的“王”,也终于把自己炼成了自负的混蛋。马克的人生成败得失,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思忖。

4、网络妈妈观后感

网络妈妈观后感(—)

在大连奥纳影城第一次看完《网络妈妈》这部电影,心情非常之凝重,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痕,再看看周围,很多观众都泣不成声,让我的心灵深深被触动,思忆也有感而生。

《网络妈妈》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虚拟世界里真实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所在!生命如此可贵,感动上苍,感动着世界!观看了这样的电影,很多观众都跟我有同感,多多少少能找回自己少年的影子,感人之深的影片,我们要为它鼓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东西都诱惑着我们,这部影片看了以后让我这颗沉溺于网络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我自己就给自己写了个纸条,每天上网不要超过6小时!

科技时代太快了,网络的出现,让现在的青少年面对那么多好玩好看的东西,肯定会有所沉迷,作业的负担,父母的唠叨,让他们感觉生活空虚和无聊,终日沉迷上网、聊天、玩游戏,耗费时间,虚度年华,不了解父母的苦心,比较叛逆!

《网络妈妈》这部影片正是切中当今社会家庭教育问题这个主题,令人深思,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丝丝相扣的情节,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演员朴实本色的演出,真实真切,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让我们精神奋发,理解妈妈!

看完电影,我们哭过,笑过,感动过,它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感谢妈妈!我会介绍好多朋友的家长看看这部片子的!值得推荐!

还是很开心,能有机会与周导,与大和影业沟通,也十分希望能有这个机会让一个很爱电影电视,徘徊在圈子边缘的热血青年有一个从影的缘分,非常感谢大和影业和周导,祝福大和的明天越来越好!

网络妈妈观后感(二)

今天一大早到学校,就听说学校下午要组织我们去看电影,片名叫《网络妈妈》,这下死气沉沉的班里又沸腾了,只要不上课,我们就是去码头扛大包都愿意。

下午老师命令我们“强行军”,到达市电影院。来到电影院,全校一千多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维持完纪律,我们按顺序进入电影院,终于开始看电影了。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网络妈妈满天星挽救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故事。电影里小主人公佳佳的爸爸妈妈都是干苦力的,她却不懂事,整天不回家,偷拿家里的钱,逃学上网吧。后来她遇到网络妈妈满天星,在满天星的帮助下,她终于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不再上网玩游戏了。满天星还帮助了许多的像佳佳这样的上网儿童。满天星除了自己帮助别人外,还动员别人去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最后获得了网络妈妈的称号。

影片从前到后都很感人,从佳佳怎么上网吧的,到他怎样改邪归正的,都讲得符合现实。影片也提醒我们不要去上网吧,否则只会毁了自己。在家里尽量也不要上网打游戏,而是结交像满天星这样的人,为社会做出点贡献。平时不要让爸爸妈妈操心,而要为爸爸妈妈分担痛苦和忧愁,这样才对得起爸爸妈妈。

如果你也是一位网络沉迷者也请你看看这部电影,理解爸爸妈妈的痛苦吧。

网络妈妈观后感(三)

看完《网络妈妈》这部电影,我的心灵被深深触动。这个电影让人体会到很多,领悟到很多,它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网络妈妈”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她无私奉献,网络播撒真情的高尚行为,深深打动了我,演员朴实本色的演出,真实真切,打动人心,使人奋发,催人上进!

影片中的网络妈妈其实是现实中的真人,在一次火灾中她被大火烧成残疾人,两只手加起来只剩一根手指头。但她身残意不残,通过顽强的学习,她掌握了网络技术,每天晚上,她坐在电脑前,用那仅剩的一个手指头,开机、上线,然后用左手手掌夹住一支笔,加上仅存的一个右手拇指,在键盘上熟练地敲打,去帮助那些有网瘾的青少年们戒掉网瘾。

看完《网络妈妈》,我想了很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技进步脚步日益加快,网络也普及到每一个平常百姓家中,像我们这样年纪的青少年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一旦迷上上网、聊天、玩游戏,很容易终日沉迷,耗费时间,虚度年华!但这不等于就是要排斥网络,毕竟,仅轻松地点击几下,网络就可帮我们找到最新资讯和所需资料。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作为“九零后”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做一名新世纪的网络少年呢?我认为:

1、游戏可以适当地玩一下,有的游戏还有利于开发智力,但是要明确游戏只能放松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游戏人生。()看到电影中,嘉嘉的妈妈为了找回女儿,为了让女儿戒掉网瘾,她付出了那么多。看着嘉嘉的妈妈每天骑着自行车,没日没夜的挨着网吧的找女儿。而嘉嘉呢?却在网吧内玩传奇,跳劲舞。看到这里,心中别提有多难受了!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是虚拟的。在游戏里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短暂的成就感,可游戏结束了,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反而是我们把时间、健康、金钱都浪费了。所以我们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沉迷。我们正值花季,正值奋发学习的年龄,有很好的前途和未来,为什么要被网络奴隶?

2、对于网上的信息,我们要拒绝那些不良的、对身心有害的信息,多浏览一些有用的、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网络妈妈”也亲口说道,网上有许多不错的学习网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如果很好地利用网络,我们可以不出门便尽知天下事,各种所需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好的学习网站还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方便快捷,还可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网络其实有很多用途,不光是玩游戏。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网络少年,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资源,而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染上网瘾。

只有母亲从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变坏,当不懂事的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只有母亲依然爱他,从不放弃。我也曾经让妈妈伤心过,担心过。在此,我向妈妈说声对不起。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