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_习惯

1、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1、长期的任务,要尽早开始

一般来说,长期任务总是比较烦人,也有难度,而人心里总有逃避困难的趋势,最后的结果或者是最后干脆放弃,或者是剩下一点点时间手忙脚乱地赶工;我自己之前也有这样的教训,自欺欺人地说“要轻松生活,抛开烦扰”,到最后几天才着急办理,搞得狼狈不堪。

后来,我发现这做法其实是事与愿违的,如果调整好心理状态,尽早了解情况并不必然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因为时间充裕,有信心把握进度,即便中间遇到突发的问题,也留有时间解决;更重要的是,尽早着手,可以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比如说,接到一份文档,需要在三天后给出意见,我一定会在当天大致浏览一遍,下面的三天里,就能在坐车、走路等等零碎的时间来思考,而且效果不错,如果没有尽早了解,这些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干(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了问题,在澡盆里泡一万年也想不出办法检测皇冠的真伪)。

电子邮件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常看到有人讨论电子邮件是马上回好还是过一段再回好,我的经验是,收了电子邮件要尽快看,至少了解邮件里说了什么,如果不是着急的,等想清楚了再回。

2、时常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一般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总是有一个目的和意义的,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体的,忙起来往往就钻到死胡同里,忘记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了。前几天,我需要搭建一个演示环境,手上有两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计要半小时,方案b估计要一小时,于是我选择了方案a,可是动手之后才发现服务器缺乏一个必要的组件,于是先费劲添加好这个组件,再编译自己需要用到的软件,又发现在64位环境下会编译出错(以前我只在32位机器上编译过),上网查发现需要打一个补丁,于是又四处去寻找这个补丁……此时已经用掉一个多小时了,下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问题;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无非是演示程序,解决打补丁、找软件之类的问题虽然很有意思,但其实从任务的角度考虑,是浪费时间,于是果断选择方案b,一小时后就顺利解决了。

据我观察,很多技术人员都热衷解决纯技术问题,温伯格称之为“hacking (神游)”;神游很好玩,容易上瘾,但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要想真正做点事情,就不能放任神游。

关于这一条,还要补充一点: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没有头绪。工作的压力很大,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有的事情,许多人就在这种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干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我的经验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虽然这样很难):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调整……持续的思考,才会产生感悟,才能有改观,否则,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3、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

我承认自己也喜欢玩,没事的时候上twitter、看看论坛、聊聊天,确实很有意思,信息不断更新,总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冒出来,可是这样守在电脑前,大量的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专注才能保证效率。摸索反思之后,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比如现在八点二十,我可以告诉自己,上网玩二十分钟,八点四十开始学英语。因为有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反而会想在这二十分钟之内,尽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看了,而不会慢慢“浏览”;到设定的时间点,一定要令行禁止,专注地做之前决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从小事开始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对培养执行力很有好处——如果许多小事都能做到“说做就做”,慢慢的,复杂一些大一些的任务,也能够“说做就做”了,有惯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4、.写日记

正规一点的网站,都有详细的访问日志(记录),即便不做数据挖掘,一旦网站的访问出现异常波动,就会在日志上体现出来,而且检查日志,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网站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我从08年翻译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开始,也开始每天记日记,发现日记和网站的访问日志有相同的功能: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后误差不超过5分钟,但上周有几天都在9:00左右,检查日记,就可以发现这种变化,而且可以找出变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顺序改变了。而且,根据日记,我还可以观察评估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好是坏。

日记也可以不断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时常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如果没有日记,我多半只觉得“这段时间总是无事可干”,但日记里会写下“今天是感觉无事可干的第八天了”,这样,对自己督促压力会大很多,动力也会强得多。

关于日记还要多说一点,我以前总不理解,记了多年日记的人,日记为什么那么简单?只记录哪天做了什么,附加一点简单评论,而没有太多抒情。我从翻译《技术领导之路》开始到现在记了一年多的日记,逐渐明白了,持续的日记就需要这样记录:当天的主要行为,加上一点评论和反思。日记不太适合作为抒情的载体,更合适的功能是真实记录生活的痕迹,用以分析、反思,然后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养预见能力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很对的。拿软件项目来说,尽管项目的开发时间很难预测,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往往能进行更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预见能力:能预见到开发中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出的安排,时间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证效率),心理上也更有准备。

另一方面,我也亲眼见到许多技术人员,只管完成手上本阶段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从来不去预见这些问题:自己的程序能够负载多大的规模和压力,超出这个负载能力,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大概多久会出现……结果就是,等到问题真正出现了,手忙脚乱焦头烂额,“迭代开发”就成了“拆迁开发”——到某个时间点就要推倒全部重来过一次,质量无法保证不说,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软件行业有本名著叫《重构》,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软件需要不停地重构,要不就会僵化(decay),如果仅仅满足于眼下没有问题,持续的重构也无从说起。

6、树立大局观

前些天有个朋友与我讨论跳槽的事情,眼下有两个选择,很难决定;我听了他的详细描述说,这样吧,你暂时不看薪水、职位这些,你这样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后,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拿着这个答案来衡量你现在的两个选择,看看会怎样。结果,过会儿他就很痛快地做了决定。我想,这就是大局观的作用。

我自己也会遇到许多取舍、抉择的问题,比如我总觉得自己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还不够扎实,我的英语还不够好,书也读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于是想去补习基础、去学英语、去读书、去看大师的照片……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会给人成就感,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在需要做出选择的很多时候,我都会努力摆脱一本书、一门知识、一件事的局限,跳出来想一想,宏观看来自己现在究竟在怎样的状态,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将来希望做一个怎样的人……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从容抉择,即便放弃了一些看来还不错的机会也不可惜——况且,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诱惑许多时候是伪装成机会出现的,拿着大局观的照妖镜,许多诱惑才会显出原形。

大局观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用,对工作也有用:无论手头的事情多么细小、琐碎,思维总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尝试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应该如何改进;这样,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与同事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我每个周末要去麦德龙买购物一次,最开始的几周,我会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去:早上八点,上午十一点,下午一点,下午四点……这样就能大概地知道,什么时候购物最省时间。这一点,光靠想是很难判断准确的,因为人多的时候有可能结帐窗口也多,人少的时候结帐窗口也少。有了这点了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尽量减少购物时排队的时间。此外,还可以知道停车场在不同时段的状况,下雨天,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段去购物,把车停在有遮挡的车位。

再比如,从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条,开始的时候我会尝试每一条路,看看是否拥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如此,遇到各种情况,都可以迅速地选择相对来说最合适的路径;如果只走一条路,或者不留意观察,就不会了解这些情况,遇到情况也就没有这么多选择。

8、培养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还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义——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问题太少了。可惜,许多时候我们却不自觉地在用定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往往丧失了很多机会。

举个例子吧,《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了一本传记《奇特的一生》,作者详细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对时间的把握可以精确到分钟,他每天认真记录自己花多少时间做多少事情:写作35分钟,读书50分钟…虽然“精确到像一座钟”,但传记作者也承认,自认为“还充实”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确实差了太多。我读《奇特的一生》感触很深,我也深知自己虽然无法做到柳比歇夫那么精确,但至少可以偷学一招半式,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效率更高。但是给一些朋友推荐时,我遇到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活那么精确,都成机器人了,多可怕!潜台词就是根本不想了解,不愿意了解。但我想说的是,认真了解柳比歇夫的生活,并不要求我们都像他那样做到极致,而只是提供一个机会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生活习惯(如果不知道,连借鉴都无从说起),至于借鉴几分,这个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淡定看待各种情况: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离,看到好的,告诉自己努力借鉴,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这样才能坦然面对生活,找到自己所处的坐标。化用我喜欢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说法,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必须是建立在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越是了解这个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当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这种感觉才真正越“良好”(关起门来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实很脆弱很黯淡)。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临终前说的话:“多幸福啊,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说那句话,是有底气的。

2、习惯

习惯

由于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搬家,有时候还不得不搬几千里,不少常用物品我都无法随身带着,于是就近送给了朋友。

到了新的城市,我再买新的。

而经常要送、要买的一样东西就是被子。

最近我又搬了一次家,来到一个新的城市。

我搬家的时候正赶上冬天,那边被刚刚送人,这边买新被子的问题又提上了日程。

一位好心的朋友买了一床丝棉被给我送来。

当我打开包装时,不禁愕然。

这是被子吗?以前的被子都是长方形的,可是现在铺在床上的这个东西却是正方形的;以前的被子刚刚能把我一米七八的身体盖严,现在这个东西钻进里面却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它没有正,也无所谓反,根本就分不清它到底是横的,还是竖的,怎么盖都是一个样! 开始几天我颇不适应,睡觉时老在想,今天是不是把被子盖反了?这个问题搞得我反而睡不好觉。

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到了它的妙处。

盖着这比床还大的被子,我很少把它蹬掉,因此就避免了感冒。

它舒适、温暖,躺在里面,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不是让我觉得自己异乡漂泊。

这是我盖过的最好的一床被子,以后不论搬到哪里,我都不会把它送人,我要一直带着它。

我似乎也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保留以前的那些被子了,因为那不仅仅是一床被子,也是一种经年不改的习惯。

而习惯了一()种东西以后,人会不由自主地排斥其他东西,甚至是更好的东西。

习惯了饥寒,就会排斥饱暖;习惯了疾病,就会排斥健康;习惯了孤独,就会排斥交流;习惯了黑暗,就会排斥光明;习惯了怀疑,就会排斥信任;习惯了仇恨,就会排斥爱心;习惯了奴役,就会排斥自由……

这床不合“统一规格”的被子让我联想得太多太多,只因我过去习惯了太多的“统一规格”,而那些“统一规格”,又有多少是真正合乎人性的呢?

3、受用一生的话

受用一生的话

1、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2、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3、努力向前,再努力向前,再努力一下下,愿望就会实现!

4、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而我永远有个计划。

5、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

6、找点时间,单独呆会儿。

7、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

8、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

9、永远不要以貌取人,慢慢地说,但要迅速地想。

10、别低估任何人。

11、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12、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3、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14、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就是再喜欢也不行,要懂得放弃。

15、快乐最重要,谁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16、别人说的记在脑袋里,而自己的,则放在心里。

17、不说谎话,因为总有被拆穿的一天。

18、接受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我”,但眼里要能够悦纳“大大的世界”。

19、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20、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21、话是人说的,屁也是人放的,说话和放屁一样,都是一口气而已、

22、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24、请记得:好朋友的定义是,你混的好,他打心眼里为你开心;你混的不好,他由衷的为你着急。

25、走路抬头挺胸。心情不好时,不想跟人招呼,点头微笑,径直走过。

26、如果你爱着某人,那么请放手,给他自由;如果他回来,他始终是你的;如果他不回来,你就从来不曾拥有过。

27、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28、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29、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30、自己分内的事情,努力做到一百分。

31、你永远没有你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32、钱能解决的问题统统不叫问题。

33、无论何时说“我爱你”,请真心实意,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34、不要觉得是生活亏欠了你,其实是我做的努力不够。

3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36、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37、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直视对方的眼睛,微笑、沉默。

38、社会是有等级的,很多事不公平,别抱怨,因为没有用。

4、牛人总结的8个好习惯,让你受用一生

牛人总结的8个好习惯,让你受用一生

1、长期的任务,要尽早开始

一般来说,长期任务总是比较烦人,也有难度,而人心里总有逃避困难的趋势,最后的结果或者是最后干脆放弃,或者是剩下一点点时间手忙脚乱地赶工;我自己之前也有这样的教训,自欺欺人地说“要轻松生活,抛开烦扰”,到最后几天才着急办理,搞得狼狈不堪。

后来,我发现这做法其实是事与愿违的,如果调整好心理状态,尽早了解情况并不必然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因为时间充裕,有信心把握进度,即便中间遇到突发的问题,也留有时间解决;更重要的是,尽早着手,可以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

比如说,接到一份文档,需要在三天后给出意见,我一定会在当天大致浏览一遍,下面的三天里,就能在坐车、走路等等零碎的时间来思考,而且效果不错,如果没有尽早了解,这些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干(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了问题,在澡盆里泡一万年也想不出办法检测皇冠的真伪)。

电子邮件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常看到有人讨论电子邮件是马上回好还是过一段再回好,我的经验是,收了电子邮件要尽快看,至少了解邮件里说了什么,如果不是着急的,等想清楚了再回。

2、时常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一般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总是有一个目的和意义的,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体的,忙起来往往就钻到死胡同里,忘记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了。

前几天,我需要搭建一个演示环境,手上有两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计要半小时,方案b估计要一小时,于是我选择了方案a,可是动手之后才发现服务器缺乏一个必要的组件,于是先费劲添加好这个组件,再编译自己需要用到的软件,又发现在64位环境下会编译出错(以前我只在32位机器上编译过),上网查发现需要打一个补丁,于是又四处去寻找这个补丁……

此时已经用掉一个多小时了,下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问题;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无非是演示程序,解决打补丁、找软件之类的问题虽然很有意思,但其实从任务的角度考虑,是浪费时间,于是果断选择方案b,一小时后就顺利解决了。

据我观察,很多技术人员都热衷解决纯技术问题,温伯格称之为“hacking (神游)”;神游很好玩,容易上瘾,但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要想真正做点事情,就不能放任神游。

关于这一条,还要补充一点: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没有头绪。工作的压力很大,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有的事情,许多人就在这种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干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的经验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虽然这样很难):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调整……持续的思考,才会产生感悟,才能有改观,否则,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3、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

我承认自己也喜欢玩,没事的时候上twitter、看看论坛、聊聊天,确实很有意思,信息不断更新,总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冒出来,可是这样守在电脑前,大量的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专注才能保证效率。

摸索反思之后,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比如现在八点二十,我可以告诉自己,上网玩二十分钟,八点四十开始学英语。因为有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反而会想在这二十分钟之内,尽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看了,而不会慢慢“浏览”;到设定的时间点,一定要令行禁止,专注地做之前决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从小事开始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对培养执行力很有好处——如果许多小事都能做到“说做就做”,慢慢的,复杂一些大一些的任务,也能够“说做就做”了,有惯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4、写日记

正规一点的网站,都有详细的访问日志(记录),即便不做数据挖掘,一旦网站的访问出现异常波动,就会在日志上体现出来,而且检查日志,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网站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我从08年翻译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开始,也开始每天记日记,发现日记和网站的访问日志有相同的功能。

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后误差不超过5分钟,但上周有几天都在9:00左右,检查日记,就可以发现这种变化,而且可以找出变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顺序改变了。而且,根据日记,我还可以观察评估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好是坏。

日记也可以不断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时常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如果没有日记,我多半只觉得“这段时间总是无事可干”,但日记里会写下“今天是感觉无事可干的第八天了”,这样,对自己督促压力会大很多,动力也会强得多。

关于日记还要多说一点,我以前总不理解,记了多年日记的人,日记为什么那么简单?只记录哪天做了什么,附加一点简单评论,而没有太多抒情。我从翻译《技术领导之路》开始到现在记了一年多的日记,逐渐明白了,持续的日记就需要这样记录:当天的主要行为,加上一点评论和反思。日记不太适合作为抒情的载体,更合适的功能是真实记录生活的痕迹,用以分析、反思,然后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养预见/规划能力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很对的。拿软件项目来说,尽管项目的开发时间很难预测,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往往能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更合适的规划,这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预见能力:能预见到开发中会遇到的问题,据此作出的安排,时间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证效率),心理上也更有准备。

另一方面,我也亲眼见到许多技术人员,只管完成手上本阶段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从来不去预见这些问题:自己的程序能够负载多大的规模和压力,超出这个负载能力,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大概多久会出现……

结果就是,等到问题真正出现了,手忙脚乱焦头烂额,“迭代开发”就成了“拆迁开发”——到某个时间点就要推倒全部重来过一次,质量无法保证不说,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软件行业有本名著叫《重构》,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软件需要不停地重构,要不就会僵化(decay),如果仅仅满足于眼下没有问题,不进行预见和规划,持续的重构也无从说起。

6、树立大局观

前些天有个朋友与我讨论跳槽的事情,眼下有两个选择,很难决定;我听了他的详细描述说,这样吧,你暂时不看薪水、职位这些,你这样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后,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拿着这个答案来衡量你现在的两个选择,看看会怎样。结果,过会儿他就很痛快地做了决定。我想,这就是大局观的作用。

我自己也会遇到许多取舍、抉择的问题,比如我总觉得自己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还不够扎实,我的英语还不够好,书也读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于是想去补习基础、去学英语、去读书、去看大师的照片……

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会给人成就感,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在需要做出选择的很多时候,我都会努力摆脱一本书、一门知识、一件事的局限,跳出来想一想,宏观看来自己现在究竟在怎样的状态,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将来希望做一个怎样的人……

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从容抉择,即便放弃了一些看来还不错的机会也不可惜——况且,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诱惑许多时候是伪装成机会出现的,拿着大局观的照妖镜,许多诱惑才会显出原形。

大局观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用,对工作也有用:无论手头的事情多么细小、琐碎,思维总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尝试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应该如何改进;这样,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与同事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我每个周末要去麦德龙买购物一次,最开始的几周,我会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去:早上八点,上午十一点,下午一点,下午四点……这样就能大概地知道,什么时候购物最省时间。这一点,光靠想是很难判断准确的,因为人多的时候有可能结帐窗口也多,人少的时候结帐窗口也少。

有了这点了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尽量减少购物时排队的时间。此外,还可以知道停车场在不同时段的状况,下雨天,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段去购物,把车停在有遮挡的车位。

再比如,从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条,开始的时候我会尝试每一条路,看看是否拥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如此,遇到各种情况,都可以迅速地选择相对来说最合适的路径;如果只走一条路,或者不留意观察,就不会了解这些情况,遇到情况也就没有这么多选择。

8、培养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还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义——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问题太少了。可惜,许多时候我们却不自觉地在用定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往往丧失了很多机会。

举个例子吧,《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了一本传记《奇特的一生》,作者详细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对时间的把握可以精确到分钟,他每天认真记录自己花多少时间做多少事情:写作35分钟,读书50分钟……虽然“精确到像一座钟”,但传记作者也承认,自认为“还充实”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确实差了太多。我读《奇特的一生》感触很深,我也深知自己虽然无法做到柳比歇夫那么精确,但至少可以偷学一招半式,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效率更高。

但是给一些朋友推荐时,我遇到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活那么精确,都成机器人了,多可怕!潜台词就是根本不想了解,不愿意了解。但我想说的是,认真了解柳比歇夫的生活,并不要求我们都像他那样做到极致,而只是提供一个机会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生活习惯(如果不知道,连借鉴都无从说起),至于借鉴几分,这个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淡定看待各种情况: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离,看到好的,告诉自己努力借鉴,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这样才能坦然面对生活,找到自己所处的坐标。

化用我喜欢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说法,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必须是建立在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越是了解这个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当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这种感觉才真正越“良好”(关起门来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实很脆弱很黯淡)。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临终前说的话:“多幸福啊,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说那句话,是有底气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