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就是你无法做到坚持

1、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就是你无法做到坚持

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就是你无法做到坚持

文/王耳朵先生

1

很久以前听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到今天:“30岁后,请做好你和别人差距变大的心理准备。这里的差距,不仅指别人甩你几条街,也包括你甩别人几条街的情况。但是,很多时候,是前者。”

前段时间回家,意外见到发小刘波。我们一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中学时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泡自习室。

高考后,我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学,刘波只考上了一所三本大学。毕业后,我们相约去了北京,租住在五环外的城中村,各自找了一份起薪不高的工作。许多个周末,我们聚在一起吃个饭,互相鼓励。

但北京真的太大了,梦想仿佛触手可及,却又那么远。那个冬天,房东儿子要结婚,临时要我搬家,公司工资又延迟一个月才发。在寒风中,我攥着自己只有1500元的全部存款,终于坚持不住了。

我做了逃兵,回到了老家的小城市。刘波坚持了下来,但我们慢慢失去了联系。

这次聚会才知道,他后来选择自己创业,现在是一家小科技公司的老板,月收入超过10万。

世间最大的落差,大概就是这样:你们曾经拥有同样的起点,但才几年时间,别人就成了你仰望的对象。

2

一位世界重量级拳王曾说:每个人在脸上挨一拳以前,都很自信。

可多数时候,你都不想去挨那一拳。只有那些心平气和接受命运安排,并且极富韧性的人,才会过得更好。

做记者时,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老总。他年轻有为,却只能坐在轮椅上,因为23岁时的一场车祸。车祸后,母亲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一心照顾他。

但他不服输。

他先是努力恢复,然后在网上做电商。吃了很多苦,受过无数嘲笑,也领受过数不清的怀疑,但他坚持慢慢地熬。

电商规模越来越大,最后成立了公司,招了20多个员工。采访中,他谈吐大方自信,充满魅力,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百炼成钢。

在霎那间,我仿佛都明白了。真正的失败其实只有一种,就是你无法做到这两个字:坚持。

3

人和人的距离,到底是怎样拉开的?

我曾经听过许多分析,但我最认同的观点,依旧是这一个: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其实就在于是否坚持。起点差并不可怕,坚持才最重要。

有许多人在奔跑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选择放弃。

当你觉得北京很大、梦想很远,选择了放弃的时候,有些人则咬紧牙关留了下来。当你觉得自己注定要普通,而有些人却始终想绝地反击。

毕业后,你习惯于随波逐流、缺乏奋斗的激情,而有些人有毅力、愿吃苦。他们继续学习,追赶趋势,积极积累人脉,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自我的大爆发。

真不是他们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实现了“坚持型成长”。因为坚持,他们拥有了不一样的格局,而格局决定了结局。

这世上没有凭白无故的闪闪发光,当你选择了舒服的那条路,你和别人的差距其实就已经拉开了。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多数的成功,都是积累和坚持的结果。所以,你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坚持的能力。

当然,坚持并不是固执地钻牛角尖,它应该是结合自身实际的一种理性坚守。我也深知坚持的不容易,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你可能,会被房租、生活费压得喘不过气;你可能会因为收入暂时不高,无法去学一门新专业、新技术……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徘徊。

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又好了一点点,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跌倒了,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就继续坚持,继续勇往直前吧。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2、做到这三点,坚持就不难了

做到这三点,坚持就不难了

文/罗文益

我们都知道坚持是一件好事,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只要肯坚持,时间长产生的变化甚至会吓到你。

但我们也知道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年轻就越沉不住气。

那究竟怎么才能做到坚持呢?随便说三个点,给大家参考。

第一,要非常乐观。

以前看有些记者写成功者的经历,有个套路,就是说那个人身上似乎带着一股盲目的“傻劲儿”,只想着往前冲,啥也不怕,最后就“事竟成”了。

搞得我好一阵都在思考怎么把自己“变傻”“变钝”,但一直没找到窍门——很多时候我自己就已经在抱怨自己太笨了,哪还能继续变笨啊!

后来想清楚了,我才发现,那种坚持根本不是“傻”,而是一种乐观,非常纯粹的乐观,乐观到觉得事情绝对会成的那种样子。

这种乐观可能完全就是一种天性,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小时候不缺爱,家庭教育到位,性格里天然就带着无来由的高兴,什么东西都阻拦不了。你要在他身边你都会被感染到。

当然,这不是谁都能摊上的好事儿,中国的上一代家长一般都不怎么会教育,生存压力又大,我认识的大部分人,最常见的表情就是一脸苦相。

但这也不是没办法。还有一种乐观,是这个人性格虽然不那么开朗,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却能做到因地制宜的乐观。

怎么做到的呢?

据我的观察,是这些人做事的时候,可以做到足够的“专业化”,把事情切分成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

然后,他们只关心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不能控制的事情,就算失败了,最后也不会埋怨自己。

比如说,上大学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会不会很难找工作,而是选择把大学的成绩刷得好看;提前就请教前辈面试的经验,在别人还在伤春悲秋迷茫不已的大四开学期,就东奔西跑得去积累面试经验了。

面试失败了,喔,运气不好而已。接着来。

你别小看这种价值观,持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其实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最后拥有了一种奇特的情绪:“理性的乐观”。

对他们来说,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失败,都有意义。

——都是自己做到了该做的,然后经历了必要的、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而已。

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被命运,以及“可能的失败”打击到!

第二,“不带脑子”地做。

最好的坚持,就是做这件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

最好的习惯,则是你不用带脑子,在基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能顺势启动,然后,一切就像车轮子一样,自己转动了起来。

拿我自己来说,我每天下午都要在椭圆机上跑会儿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不能坚持,只能靠“肉体驱动精神”,强制自己的躯体挪到跑步机上,然后盯着计时器不断暗示自己真棒。

这种启动非常有效果,基本上就让我坚持了下来,虽然每次都在自我对抗,有点煎熬。

后来我发现,如果我正在想别的事情,那么,无论是走上椭圆机,还是跑出一个来回,都变得非常容易,时间仿佛过得很快,有时候跑多了都没察觉!

因此,如果想要坚持地做一件事,就要尽可能地,去除大脑的影响,或者说,不带脑子地去做。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对养成习惯的一个建议是:把很多需要坚持的事情,都做成一个自动系统。

比如刷牙,比如打扫卫生,比如锻炼……你只要一点刻意的训练,就能把它变成一个身体自动化系统,只用很小的一部分意识来参与。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想: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哪些部分,可以简化成一个标准的自动化系统?或者说,可以做成一个非常确定的流程?

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成固定的项目,只要动很少的脑子就能让它运行起来……

而如果简化成功,在做的时候,大脑的介入就会减少,消耗的意志力也会减少,也就不难坚持了。

第三,节奏感。

一味地坚持,会快速损耗一个人的意志力,就像一开始就跑得比较快的人,最后往往也很难跑得远。

在《巅峰表现》这本书里,作者提到的一个关于坚持的观点是:不仅要会埋头做事,还要学会休息——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节奏感。

比如说,在网上比较火的一种工作方法——“番茄工作法”,工作半小时,休息5分钟,就是节奏感。

当然,这种节奏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比如说我,我有时候工作2小时,休息10分钟;有时候工作40分钟,休息10分钟。

那要怎么休息呢?研究表明,打开手机或者电脑,浏览点新闻看看短视频,这种办法根本得不到休息,大脑还是在运作。

真正的休息,是起身走一走,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跟身边的同事或者朋友打打趣,聊聊天。

休息完了重新进入工作,你会发现,大脑就像被刷新过一次!呼吸的空气都变清新了!

这个节奏感,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每一天,每一种不同的工作,甚至看的每一本不同的书,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别。

按照你的节奏来工作,你的工作才能变成“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心态乐观,这是大战略;“不带脑子”、节奏感,这是战术性武器。

战略加战术,没有搞不定的事儿。

最后,咱们都还年轻,年轻人最大的困境,就是总要和自己这个年龄固有的缺陷交战,而且是非常痛苦地交战。其实就我所见,不少人熬到了三十多岁,很多以前只能幻想的东西,最后都慢慢得到了;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也逐渐清楚了。

短短几年见差距:那些不怎么熬得住、没坚持下来的,最后是竹篮打水,两手空空。

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祝愿各位朋友都能坚持到看见希望的那一天!

甚至,我们可以把做这些事情,当成是一次大脑放松的机会!

来源:罗文益(id:wenyidehua)

3、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