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_高三考生最后几天:可以发泄但不要疯狂

1、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文/kris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爱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除去逃掉的课,基本上每节课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时候不小心进教室早了,被后来的同学加塞变成了倒数第二排,我都有种隐隐的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前面那么多同学做挡箭牌,在课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没睡好,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老师讲天书无聊到死,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中午还不下课快饿死了,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还能结识一帮“狐朋狗友”,大家课上一起睡觉,课下围桌打牌,不老说扩展人脉吗?睡在我旁边的同桌的你,这可是绝对走心的交情!

总之,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整个教室的顶级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权数不胜数。这么爽,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当年还是太年轻。最近,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念了在职博士,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园、医院、家,东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学校,进教室上课简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针强心剂。

工作之后,尤其是离开校园久了,就会越发珍惜回归校园的学习机会。所以,每一节课,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这样方便与老师交流。现在的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次启迪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每节课都听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我对座位这件事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之前的我,对于教室vip的定义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不听课。

可人都已经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课的,怎么还会有这种奇怪的逻辑?真是悔不当初。

其实,我们经常做这么一件事,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些场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满负荷,越想着能抽出点时间学习;而真的开始学习了,就又想着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买了跑鞋坚持跑了三天,又觉得还不如把时间放在看书上陶冶下情操……总之,兜兜转转,最后一事无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专时专用。

3

开会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你推我搡地争着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无非这么几种考虑:“我人微言轻,没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我离老板远点儿,开会的时候还能走个神,看个手机”;“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默念咒语……

其实,你以为老板开会的时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对于你坐的位置,老板是有自己判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看见一个年轻员工总是积极主动地坐在靠边的位置,你怎么评价他?无非也这么几种:“这小伙子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啊~”“这小伙子是不是对开会有意见啊~”“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着你的态度,你是不是愿意主动参与,是不是努力融入会议,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这些对于工作的态度,完全可以从你对座位的偏好中看出来。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参与和进取。

4

说到开会,两眼都是泪。部门经理有个惯例,要求开会时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之中,还要时刻准备着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开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说出个一二三,就必须全程高度紧张不断思考。

刚开始,不适应,觉得自己实在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刻意训练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快速和高效地处理会上提出的各类信息。

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门的p姐,她不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还是那个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人,即使被点了名,也是说“我没有什么想说的”。在几年的接触里,p姐被贴上了两个标签,而且是绝对公认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队友”。

好人固然是对其品质的正面评价,但坑队友这件事对于职场来说真的是大忌。一次两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谱,职场路上凶多吉少。

其实,总结起来,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动思考,总是跟着大家人云亦云,输入的信息无法进行处理,看起来她好像在听,但“雨过地皮湿”,没有思考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善于主动思考。

5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这些天,不仅要上班开会,还要想方设法怎么向教授们请假。请假短信编辑了半个小时,但就是不敢给老师发出去,担心人家会不会不同意,会不会影响期末的考试成绩……最后,硬着头皮发出去了,焦灼了两分钟,老师回复了:“没问题,有机会再交流。”心里大石瞬间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这件事情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跳出某一个舒适区。

与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虑,还不如干脆跳出来,摆脱纠结,把脑子里那件一直盘旋的事情给办了!相信我,通常情况下,办完这件事之后,你会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过前行,破除焦虑。

6

我相信,那些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时候坐得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针毡。

其实,需要做的仅仅是:闭着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远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试试?

2、高三考生最后几天:可以发泄但不要疯狂

高三考生最后几天:可以发泄但不要疯狂

 

      高考即将来临,同时也意味着莘莘学子即将离开生活了三年的母校。绝大多数同学对母校有着日益深厚的感情,恋恋不舍,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却做出了一些破坏性的行为:

      好端端的后黑板被凳子砸得坑坑洼洼,一些课桌和凳子被搞垮了,缺胳膊少腿,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漆黑的鞋印或球印,水龙头被拧坏了……

      最后一段时间,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而压力又比较大的同学,往往有着较强的暴力倾向。他们对学校不满甚至是充满了仇恨,所以他们要找个东西发泄--破坏学校的财物就是他们发泄的方式。

      毋庸置疑,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总会有同学不如意。十年寒窗苦,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那些失意的同学无疑要找到突破口来宣泄他们心中的郁闷。

      发泄当然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方式。比如打球、跑步、唱歌、找人聊天……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发泄方式。

      还可以用冷水洗澡,能够使自己放松,但不要一边洗一遍狂呼乱叫。可以在人少的地方放声高歌,长啸“啊……”,但不要在公众场合,深更半夜这样做,也不可阴阳怪气,哗众取宠。

      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应对学生们的这些近似疯狂的举动呢?

      首先要理解和宽容:青春少年,血气方刚,有的是活力和叛逆,不可能总是一潭死水,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要有一颗父母一样的爱心,爱生如子。假如是自己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心理压力重重,做出这样的举动,你会怎么办呢?这样一想,并以此作出发点,( https://)老师们就不会对这些学生严厉批评、挖苦讽刺或怒骂斥责了。

      再就是要教育和疏通。老师要教育学生通过正常、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快,教育学生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不能因一时的失落而破坏公共财物、破坏自己的形象。

      还要把学生当朋友,积极与学生做思想工作,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思想,疏通他们心理的疙瘩。

      老师要多面带微笑,可以开开玩笑,使学生感到轻松,切不可采取打压的方式,力争使学生能愉快地度过考前的每一天。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三考生最后几天做什么?] [高三考生如何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

3、再也不要觉得别人总是过得比你好

再也不要觉得别人总是过得比你好

文/林曦

01

为什么你总是羡慕别人

今天公司组织聚餐,大家都乐乐呵呵的,坐在旁边的小叶却看起来心情不好,我看她一直叹气,就问她说:“怎么了,不开心吗?”

小叶一脸尴尬,连忙说:“林姐,不好意思,我不是要扫兴,本来这聚餐挺开心的,就是吧…”她欲言又止。

我笑了笑说:“没事,有什么不开心的跟林姐说说,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听我这么说,她拿出手机给我看她朋友圈,连着几条都是一双新人的各种照片,有婚纱照,有出去旅游的照片…男生长得帅,女孩生得美,两人笑得很开心,看得出来是幸福的一对新人。

小叶翻着这些照片,跟我说:

“这个女生是我同学,刚结婚,他们最近去度蜜月了,去的马尔代夫,她老公对她可好了。她自己工作也很好,工资高,福利好。可是你再看看我,我最近工作各种不顺,家里吧,孩子吵,老公又只知道加班,也不懂得体贴人。真的是很羡慕我同学,真幸福啊…”

“可是,你刚结婚的时候也很幸福啊。”我打断了她的说话,“当时看到你发的照片,笑得很开心啊,我们当时可羡慕你了。”

听我这么说,小叶怔住了,“是啊…可是现在…”

“别老是看到别人幸福,你也是很幸福的。你想想,你朋友晒出来的肯定是最好的,那你拿着自己生活中最不好的东西跟别人最好的一面比,怎么比得过?别忽略了自己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

看着小叶沉思的表情,我想起之前的自己。

02

你羡慕别人,别人也羡慕你

几年前,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那时的小宝学什么都比别人慢,人家花半个小时就能背下来的古诗,我家小宝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我在旁边看得着急啊,但也不能责备孩子,因为孩子确实用功了。

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很烦恼,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直到后来有一次去朋友家玩,他家孩子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脑袋瓜转得特别快。

那天,我就跟朋友说:“真羡慕你,有个这么好的孩子,不仅学习好,唱歌,书法,样样在行。不像我家小宝,学什么都慢。”

“哎,你这句话可千万不要让小宝听到哈。”朋友表情严肃地批评了我,“这让孩子听见该伤心了,你们都说羡慕我家孩子学习好,但你们不知道他有多调皮。我就觉得小宝挺好的,多懂事,多有礼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羡慕别人。”

朋友的这段话简直一语惊醒梦中人,说的我无地自容。从那以后,我就抽出时间陪孩子背古诗,孩子记不住,我就给他一字一句讲解意思,慢点就慢点,咱速度慢,可是咱记得清楚,记得深刻不是。果然,在我的鼓励下,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加上他本来就懂事有礼貌,就特别受老师和学生喜欢。

其实,很多人就跟我和小叶一样,我们深刻地体会着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不免觉得苦闷。所以当别人秀幸福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拿自己不好的一面去跟别人好的一面比,这种比较不是徒生烦恼吗?

03

比较,才是毁掉幸福的最大敌人

当别人幸福时,一比较,我们好像就没那么幸福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别人的幸福

一点也不会影响你幸福

我们往往总是看到别人晒出来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种美好背后藏着的辛苦。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各自的生活,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别人幸福,是因为别人付出了努力;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也照样可以幸福。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并不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别人幸福,并不会影响我们自己幸福。

其实,当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大家都一样,都在认真地生活,谁也不用羡慕谁,谁也不需要被别人羡慕。

羡慕与被羡慕

都是太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决定你做一件事的价值。我们总是以别人的肯定与否来证明我们做一件事情的价值,来决定我们的幸福感。但事实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幸福就是幸福,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生活中的幸福是用努力换来的,而不是比出来的。

都说熟悉的地方是看不到风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精彩。

说到底,还是我们活得格局太小,我们总羡慕别人,过多地把心思留在别人的世界里,反而忽视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告诉自己,把目光收回来吧,也看看自己世界里的满天星光。

看到一段话,觉得挺好

“怎么样能做到不去羡慕别人呢?”

“强大到,只看见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

希望你、我,都是这样的人

4、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一)

暑假中的一天,我闲着没事,翻起那四年级的书籍,复习着脑海里的记载。翻到一篇文章时我停了下来,《坐在最后一排》这篇 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仔细地重阅了这篇文章,给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本文作者是乔叶,文章主要写同学乔小叶在白明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经过努力学习,从一个半个学期滥竽充数的学生成为一个成绩班里数一数二的过程。

我从文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经过努力,开启它,挖掘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做好的一面。同时我们也看到白明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就像是各个学生挖掘闪光点的催化剂,不断的鼓励他们。假如我们的老师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去骂、惩罚他们的话,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向终点线迈出最漂亮的一步,而不是做一个在起跑线上初出茅庐的参赛者。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要不断地去努力,去挖掘而已。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二)

作家乔叶的散文《坐在最后一排》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过,作家“咬定”的是“最后一排”。由此进入童年的叙事,并紧扣“最后一排”塑造人物形象,抒写心理波澜,寄寓对老师和学生如何做人的双重省思。整篇文章显得紧凑而舒展,精致而大气。此文运用变换词素的方法,  让文章出彩。作者多处用"  座位"  这个词,  或用有"  座位"  之意的其 他说法(  如"  坐在最后一排"),  但是,  只有一处用"  位置"--  白明老师对乔小叶说"  这是你的位置"  。这一个 词素之变,  不仅显示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有位置,  而且凸显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处在"  向前"  的位置。

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可见白老师在学生  乔小叶心中的地位! 看完后,我也特别感动和震撼!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我郑重推荐给儿子看,希望他也受到启迪和激起他奋发向上!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些句子,我特地抽出来读给他听,我想告诉孩子,在这个班级中,没有人是差生,也没有人是天生的坏孩子,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赢得同学的尊重,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在沉思:教育除了需要爱,难道不是更需要智慧?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何种的心情去面对孩子,才不会伤害到孩子?对待孩子,我们是否也应该抱着一颗平和的心?不仅老师,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又如何张开慧眼去发现孩子心中的宝藏?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三)

今天,我在《语文新天地》这本书上读到了一篇好文章,题目是《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晓叶是一个很自卑的女孩,她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有一位新老师叫做白明,发现她近视,像一位母亲一样呵护着她,没有批评她,反而看好她,赞扬她。正是因为这样,晓叶渐渐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好学生,这位白明老师也成为了晓叶最最心爱的人。

人的一生吗,有两个父亲和三个母亲。一个父亲是我们的亲身父亲,而另一个是教我们知识的男老师;我们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一位是亲身母亲,还有一位是教我们知识的女老师们。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印证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对我关怀备至。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殷志宏。在我五年级的时候,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回来执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仍不辞辛苦地给我们讲课。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一直不太好,基本每次都考六十分以下。可自从他来了以后,他给了我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现在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每次都能保持在七十分以上。在寒假里,殷老师给我和另一位同学补课。虽然我们有些时候学得并不怎么好,但他总是很耐心地教我们;当我们进步时,他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丝欣慰而快乐的笑容。

有着这样的一位好老师,我体会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