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爱众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1、泛爱众读后感500字

泛爱众读后感500字(一)

说起《弟子规》里的《泛爱众》一篇,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泛爱众》讲得是与朋友相处,要讲平等、博爱,以博大的爱心去对待别人。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只会索取,不会给予、奉献;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给予。闻名世界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弟子规》里也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给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给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记住这个美德吧!并去实践这个美德吧!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意思是:别人有短处,不要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不能随便说出去。让我来说说最近我们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四年级期中考试时,三个班的同学进行交叉考试。可是考试完后,班长马玉森发现他放在书包里的19元钱被别的班的同学拿走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还掉了几颗“金豆豆”,最后那位拿走他钱的同学将钱还了回来。

回到家,我们给家人讲了这件事,弟弟还说要将这件事到处宣扬。这时,在一旁的爷爷说话了:“你们不是学了《弟子规》中‘人有短,切莫揭’的话了吗?那位同学做出这件事,同学们肯定都会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他已经很丢脸,你们想让他在众学生面前抬不起头吗?我希望你们不要说。”这时,我才深深明白此句话的意思,我陷入沉思……

泛爱众读后感500字(二)

中国经典国学《弟子规》,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道德经验的结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多多诵读,汲取精华,传承其中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发扬《弟子规》中“泛爱众”篇所表达的博爱精神。正如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发展和推广着“博爱”这一中华美德,就连孙中山先生陵墓中山陵,主牌坊的正中央高高挂着一块题有“博爱”二字的牌匾。在前年“5.12”我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牵动了全国13亿人的心。可爱胜过一切,温总理那斩钉截铁的话语,时刻回荡在子弟兵们的心中:“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大家自愿纷纷募捐,一元,二元,一百元,一千元?源源不断的捐款送往灾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爱:爱是支持!爱是希望!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次虽然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们的祖国做坚实的后盾。我们中华民族是强大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点滴的小事做起,发扬这种“博爱”精神。学校组织我们少先队员去敬老院看望长辈们,()这也是一种博爱,也是一种集体的关爱。这些孤寡老人平日里住在院内,十分冷清。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朋友的支持,可以说这些老人是无依无靠。为了使这些老人获得集体的温暖,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经常去敬老院看望他们,带去亲切的慰问和精彩的表演,让这些老人们融入到这个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看完了我的《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去好好研读这本书《弟子规》,感悟人生的哲理,传承人间的美德。

泛爱众读后感500字(三)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从前,村里有一户丁姓人家,家里很富裕,可以说是富甲一方。可是他家特吝啬,简直是雁过拔毛!乞丐不敢从他门前过,家里的东西宁可烂掉都不会给人,村里搞什么慈善活动,他总是那么一句话:“我自己都要人捐助了”。他专横跋扈,不知道与人为善,和人吵架气势汹汹:我家有钱,我怕谁!周围关系处理的极不好。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快乐!

到底怎样才能生活的快乐?

通过学习《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篇,我深刻的感受到快乐不取决于你的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只有与人为善才是最快乐。为善最乐!

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一直流传到至今,而今又出现了一位当代的雷锋——郭明义!三十年来他人生的意义就是持之以恒地对爱心的坚持与追求,对奉献的践行和执着。与人为善能让社会更加和谐,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那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曾经有一位乐善好施的穷人说了这样一段话:“穷人再拿出点钱来,还是穷人,这是不变的事实,不同的是当我拿出点钱去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使我感到了自己的自尊和富有,同时真正享受得到快乐。”只有乐于助人的人心境才能保持开朗,乐观,有良好的情绪,也就自然的拥有的健康和快乐。做善事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人生也会变得乐观积极。

雷锋、郭明义等这些人的事迹都是对“与人为善”的诠释。为人处世,常待他人以善,会让生活处处洒满阳光。

事实上,人世间许多人生活的并不快乐,并非都是因为他们贫穷或者富有,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没有找到快乐之本。其实,人的善心善念与快乐同在、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就是快乐之本。

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与人为善?

古有“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不求报答”。当他人感到苦恼,我们应主动问候,给予其温暖;他人遭遇挫折,我们应举一臂之力,拉他一把,帮他走出困境。与人为善,更应待人以善。

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和大度,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哪怕是逆耳之言,同样为君子处世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遇事退一步,学会包容他人,是与人为善的一大境界。

与人为善,善怀善意,一个眼神,一句提醒,一个微笑,都是小小的善意。对待别人的成绩不可以有嫉妒,应为之欣喜,由衷赞美。对待别人的失误不可以成自己幸灾乐祸的理由,要给予真诚的帮助。

为善最乐,多参与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尽自己能力所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的善举会使身边的朋友得到快乐,只有身边的朋友快乐,你才会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善意!只要我们真正的理解与人为善!自然拥有了快乐!“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最乐,真诚善念乐施好舍!只有这样,好人才能得到好报,人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2、500字读后感

500字读后感(一)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最后一头战象》。在书中我也看到了另一幕天地:原来平时在动物园里那一头庞然大物居然是那么聪明而有灵性的动物,真另我大吃一惊。它曾经驮着数千名战士于日寇浴血搏杀。

其中有一头名叫嘎羧的公象,它身受重伤,好心的村名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嘎羧在临死前还奋力披挂当年的象鞍,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要与曾和自己浴血奋战的伙伴们葬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一直想发大财的猎手总想跟踪一头临死的象去象冢背回许多象牙要发一笔横财。不过我还是比较同情大象的,有些人为了发财去拔象牙,好端端的你去拔人家象牙干嘛,我们是要关爱生命,守护家园的,没事干嘛去拔象牙呢?我们不需要为了钱计较问题,想一些专项发财却不去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我最讨厌了。

总之《最后一头战象》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一头撒野的大象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攻击过路的中巴车,吓坏了坐车人,大象学校也不免给车主赔礼道歉喽!它还告诉我了: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本书的确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快乐,我很爱看这本书。

500字读后感(二)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遭遇了一头凶猛的野猪,他一枪没有把野猪打死却向他猛扑过来。就在这生命悬于一发之际,赤利却藏在草窠里,不来解围。幸好野猪被榕树的树杈卡住,他才躲过一劫。老人十分痛恨因胆小而背叛自己的赤利,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绑起来痛打,还开锅烧水准备把他杀死。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怜惜赤利,割断藤条把它放了。赤利逃到山林中,充满了委屈。大约半年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艾苏苏相遇,它们疯狂地发动袭击,老猎人没有备足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这时,赤利赶来了,它与豺狗群拼死厮杀,并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旧主人的性命。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搏斗的同时,一条剧毒的眼镜蛇正在草窠里向他袭击,赤利那时也正在与毒蛇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搏斗……

我读完《第七条猎狗》后,我被赤利不顾主人的嫌弃、冤枉、拼死相救的品质而感动,从狗身上我看到了忠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勇敢善良。同时我还能在书中学到宽容,我身上现在欠缺的就是这点,遇到事情会斤斤计较,我应该向这只猎狗学习宽容,多帮助别人。

500字读后感(三)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我在这几周,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被居里夫人所震撼。当我看了一点的时候,就激动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我很少敬佩什么人,但是居里夫人,把我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居里夫人具有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当然也将聪明和坚强遗传给了她。开明又和蔼的爸爸妈妈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当时施行着严厉的殖民统治,但是,做为小妹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却很值得现在的父母们借鉴。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一个个的严酷现实摆在眼前;探索真理,那是一条漫漫长路。假如没有足够的毅力,就不要参与。

科学的研究不能有半点虚假,也不能心浮气躁,否则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殿堂。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就像宇宙一样宽广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才能发现真正的道理,并且会真正的懂得真理的价值。

这是我的一些感悟,但是还有一些东西难以让人琢磨。我看只有慢慢体会了。以上的这些感悟是我这几周来,仔细阅读《居里夫人传》慢慢悟出来的道理,我相信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一定会被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征服!

3、泛爱众读后感

泛爱众读后感(一)

说起《弟子规》里的《泛爱众》一篇,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泛爱众》讲得是与朋友相处,要讲平等、博爱,以博大的爱心去对待别人。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只会索取,不会给予、奉献;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给予。闻名世界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弟子规》里也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给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给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记住这个美德吧!并去实践这个美德吧!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意思是:别人有短处,不要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不能随便说出去。让我来说说最近我们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四年级期中考试时,三个班的同学进行交叉考试。可是考试完后,班长马玉森发现他放在书包里的19元钱被别的班的同学拿走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还掉了几颗“金豆豆”,最后那位拿走他钱的同学将钱还了回来。

回到家,我们给家人讲了这件事,弟弟还说要将这件事到处宣扬。这时,在一旁的爷爷说话了:“你们不是学了《弟子规》中‘人有短,切莫揭’的话了吗?那位同学做出这件事,同学们肯定都会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他已经很丢脸,你们想让他在众学生面前抬不起头吗?我希望你们不要说。”这时,我才深深明白此句话的意思,我陷入沉思……

泛爱众读后感(二)

本周学习了《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篇。“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与朋友相处,要讲平等、博爱,以博大的爱心去对待别人。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只会索取,不会给予、奉献;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给予。闻名世界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弟子规》里也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给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给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

“人有短,切莫揭”。当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爱护他,人都有自尊,都有面子。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难过,要包容他。包容他呢,反而会让他觉得你很慈悲、有爱心,他才能够反省,才能改过。如果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但不能改过,还会与你结怨,何苦呢?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了,不要放在心上,仍然对他和气、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

扬人善,帮人助己。“道人善,既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句话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有点、长处,我们一定要称赞。当我们称赞这个人的优点、长处,是对那个人的勉励。当他知道你在勉励他的时候,“人知之,愈思勉”,他听到你这样的赞叹他,他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的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的一种鼓励。同时对自己也是劝勉,看到有人善,我们见贤思齐。

也是在勉励大众,使大众都生起一种向往、羡慕之心,从而加以效仿。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里是讲,别人的恩要常常记在心里,知恩报恩。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怨恨呢?别人对不起我,我应该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这个短长,我们要做到极处。短,越短越好,心里如果有不平、有怨恨,念头刚起的一霎那,我们就要把它压下去,只在一念之间,不能让他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内心对一切人的冲突、怨恨。当我们放下一切冲突、怨恨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世界原来这么美好,这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对我们有恩,我要长长久久的放在心里,。当别人对我们有怨恨的时候,我们问,这真的是怨恨么?其实不然,我觉得他对我有怨,那就真的是对我有怨了,但是我转念一想,他怨我的时候,不正是成就我的时候么?福是逆着加的,对逆来的,你能够顺受,就有福。

泛爱众读后感(三)

“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尽管《弟子规》只是给学生写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介绍如下:

一、自身提高道德修养,做到对人谦和、有礼貌。

可以说我们上庄中学的全体同仁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每天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教好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崇高的。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同事不谦和、不礼貌。

这就要首先想到别人的长处,想到从别人那里学到点东西。

我认为我可以学到很多。从刘老师那学到慈悲、仁爱,从庆华那学到严谨、宽容,从小林那学到机智、严格,从小苏那学到端正的态度,从新颖那学到谦恭的品质,从小曹那学到步步深入的教学思路,从小朱那里学到一板一眼的工作方式,从杨光那学到良好的心态。从李兰那学到务实的风格。

我们的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优点、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不自私,互相帮助

《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舍不得付出,要时刻想着服务大众、回报社会。”我们都是从高校毕业的,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工作就是把知识、能力拿出来,回报给社会。不自私,同学科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体会、经验提供给大家,就会互相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不自私,同班教师才会不记得失,团结协作管理好我们的班级。不自私,才会给他人提供方便。我们上庄中学才会是团结的集体。

孔子也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说,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能够与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利益而团结在一起。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可以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不干扰他人的工作

“人不闲,事勿扰;人不安,勿话扰。”与人相处,()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学校的走廊里都有这样几个字“慢步轻声”,目的是让教学环境保持安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教室里贴出“入门即静,入静即学”,为的是所有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彼此间学习不受打扰。

我们的工作也很繁忙,如果充分利用时间是完全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联查任务的,就不会出现抱怨的情形。

总之,尽可能地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断学习,我们的心境好了,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做到互相帮助,我们的任务就会减轻,会从中体会到快乐。

4、《泛爱众》读后感

《泛爱众》读后感(一)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分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只与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泛爱众》读后感(二)

通过学习《弟子规——泛爱众》篇,我深刻的感受到快乐不取决于你的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只有与人为善才是最快乐。为善最乐!

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一直流传到至今,而今又出现了一位当代的雷锋——郭明义!三十年来他人生的意义就是持之以恒地对爱心的坚持与追求,对奉献的践行和执着。与人为善能让社会更加和谐,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那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事实上,人世间许多人生活的并不快乐,并非都是因为他们贫穷或者富有,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没有找到快乐之本。其实,人的善心善念与快乐同在、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就是快乐之本。

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和大度,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哪怕是逆耳之言,同样为君子处世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遇事退一步,学会包容他人,是与人为善的一大境界。

与人为善,善怀善意,一个眼神,一句提醒,一个微笑,都是小小的善意。对待别人的成绩不可以有嫉妒,应为之欣喜,由衷赞美。对待别人的失误不可以成自己幸灾乐祸的理由,要给予真诚的帮助。

为善最乐,多参与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尽自己能力所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的善举会使身边的朋友得到快乐,只有身边的朋友快乐,你才会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善意!只要我们真正的理解与人为善!自然拥有了快乐!“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最乐,真诚善念乐施好舍!只有这样,好人才能得到好报,人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