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有没有试过,做最后那个离开宿舍的人?
你有没有试过,做最后那个离开宿舍的人?
你有没有试过,当你再次打开宿舍的门,发现所有的床铺都是空的,床板上只堆着自己的行李,他们都走了,你以为这只是一次暑假,他们去去就回,可其实不是了,他们走了,去奔前程,那些陪伴着你三年,你曾经烦他他还在背后偷偷骂过的他,却在走了之后留给你一地悲伤。
你有没有试过,坐在自己的寝室,开着门,门外不再是来来往往大叫大吼的他们,而是空荡荡的楼道,楼道的那头,也有那样的一个感怀的人,他把音响开到最大,于是你在“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流在心底,面带着微微笑用力地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的歌声中沉沦,你的思念这才开头,你千万次的告诉自己其实没有什么的,你潇洒的挥挥手,转头,离去,其实你的后遗症,才刚刚开始。
你有没有试过,做宿舍最后那个离开的人,当你锁上门的刹那,那些你们一起睡过的架子床,用过的木头桌子,坐过的硬板凳,还有废弃的拖把、暖瓶、脸盆,就这样,被你锁在了门后,一门之隔,却已是两个世界。它们太重了,你说你带不走,因为你背负了太多的思念还有理想,你还能带得走吗?
我庆幸在最好的年华中度过了这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时光里面都是最美丽透明的你们。我看见校园里郁郁葱葱的繁花,便又看见了我们曾在那里停留的光影,大家伙欢声笑语的闹着,那是最美丽的回忆。
于是,我又感叹说,如果再有这么好的时光,该多么美好,可是,即便是再有这么美的时光,我们也不会再次拥有如此美好的年华。()我在17岁时遇见你们,20岁左右我们分离,人生最美好的光影,我们一起度过,没有负担没有烦恼,我们把青春互相馈赠。
这一年我们各奔前程,理想、压力、责任、地位、负担、金钱接踵而至,或许又过了许多日子,我们将上有老下有小,要等到哪一天我们还能够毫无顾忌的在柳荫下读诗,可以不避忌讳的谈天说地,那一天遥遥无期,就算等的到,我们也早已青春不再……
时间就是这么残酷,能在最美好的时光邂逅你们,是上天最幸运的馈赠。
2、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01
一直很喜欢作家李尚龙的文字。
昨天看新书,读到他写的一段经历。
十几年前,李尚龙的父亲,有个朋友是银行的会计,打的一手好算盘,他的计算速度很快。
渐渐的,计算器开始普及,用算盘的人屈指可数。
但“算盘王”每天依旧拿着算盘上下班。看到用着计算器的年轻同事,他就一脸鄙视,自言自语:老祖宗的传统都被你们忘光了……
因为实在格格不入,没多久,他被公司办理了提前退休,退休前一天,他还坚持用算盘工作。
李尚龙无限感慨,鄙视我们的长辈们,到底是谁在不思进取?
怎么能不感慨,这样的例子太多。许多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的活着。他们不思进取,他们从来不曾意识到,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的活着。
而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毫无改变,被时代抛下,平庸至死?
02
上个星期,去郊区办事。因为打不到滴滴,坐了今年第一次的士。
司机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打扮老气。
和他聊天,才知道,小伙子虽然是专科毕业,曾经读的,却是相当时髦的物流管理专业。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大城市的公司上班?年轻的司机告诉我,是接父亲的班,父亲开了三十年的士,现在开不动了,所以他接手了。
我分外惊愕。
我再问他,现在滴滴和的士竞争这么激烈,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去做什么?小伙子白了我一眼说,现在每个月能赚六七千块钱,他很满意。
他一脸鄙视,好像我问了一个相当弱智的问题。
我只是仿佛,看到了这个司机10年后的人生。他今天所有的满足与骄傲,他以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到时都要被碾为碎末。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而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03
半年前,回了一趟母校。
竟然发现,毕业十年了,商业街上那家书店的老板,仍然没有变,还是那个永远微笑的胖子。同样没有变的,还有一位留校的学长。
十年前,学长是系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毕业,他没有悬念的留校了。
十年后,我们再见面时,他是系里的学生科科长。
他依旧衣着朴素,用的是目测不超过两千块钱的手机。热聊中,我好奇,这么多年,你为什么没想着出去闯闯?
他答,虽然现在只有三四千多一个月,还租着房子,但学校工作稳定,也谈不上累。挺好。
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我只是隐隐为他的妻儿不值。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月收入三四千还租着房子,竟然觉得岁月静好。
他有没有想过,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而人生的艰难,只会越来越多。
04
有太多这样的人,30岁就死了,只是到80岁才埋葬。
因为从二三十岁开始,他们就没有目标,每天的日子,都是得过且过。
有的人,很早就拥有超群的技能,但他的一辈子,都是在重复这种技能,直至它渐渐与时代脱节,被淘汰,却浑然不觉。
有些人,拿着五六千块钱的收入,做着没有升值空间的工作,却天真以为,这样的安稳日子,可以继续到老。
有些人,曾经优秀过,但在那之后,他们再也不去看外面的世界,成为了生活在套子里的人。
7岁时,你梦想做一个科学家;18岁时,你考上了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22岁时,你想去世界五百强工作;30岁时,你拿着刚够养家糊口的月薪,却再也没有激情。
你的人生,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05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始终不甘平庸的人,一种是曾经热血沸腾,最后却活成了平庸的人。
绝大多数人,生来差距并不大,但有些人,为什么一步步走向了平庸?
知乎上的经典回答是:
那是因为,这些人,始终在对自己说着,3个谜之逻辑的句式:
1、 等到……我就……。比如,等我感觉到压力了,我再去学习;
2、 如果我有……我就……。比如,如果还过得去,我就不会改变自己。
3、 要不是……我就……。比如,要不是我家没有背景,我肯定也能混得好。
我们之所以平庸,不是其他,只是因为,你一直在抱怨,一直不愿为之改变。
有句话说,99%的人都过着不喜欢的人生。那么,你不妨成为那1%。
头顶有着星辰,心中有着道德律,眼前有路和远方。不规规矩矩的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3、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文/连岳
读书有没用?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政治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似乎只有一个。
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活。
我记得几年之后的寒假,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
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凭着读书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领会到知识的乐趣。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
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身体强健以后,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部卡车,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后来又买了一部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读书有没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以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不如他。仅比较他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
读书有没用?这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上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
文盲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求:“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却是错的。
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独子(女)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
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有大幅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都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了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文凭高收入一定就要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4、你有没有努力去当最后一个人
你有没有努力去当最后一个人
文/冷眉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么瘦弱沉静,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拒绝的目光,用她一贯的执着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撑她的,是性格里坚毅的那部分,既已选择,就不曾放弃。
这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c君,圈子内有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细心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往来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一年之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纷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像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成了之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么一直坚持了下来。
c君是个很勤勉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阅读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因为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经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聊,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有趣,真正有趣的部分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再转行回去?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半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逃避问题而选择另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们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甚或者,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重新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新出发,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也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每个公司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相似之处,问题、矛盾、彷徨等等总会不断出现,唯一不变的是,人在职场,就必须面对种种问题。
放弃比坚持容易得多,放弃能轻易找到100个理由,让自己原谅自己,甚至可以说,我放弃了这个,是因为它不符合我的理想,我要去追求我的梦想。但坚持下去,面对的却是不知未来的漫漫长夜,是战胜自我的挣扎与痛苦。但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的成长和成就感。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力,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分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了他做。
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