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你为什么要去大城市蜗居

1、毕业后,你为什么要去大城市蜗居

毕业后,你为什么要去大城市蜗居

文/周斌斌

当社会阶层固化论甚嚣尘上,特大城市各项排比不断刷新,东部沿海房价高居不下。我们,夹缝中生存的95后一代,毕业后,为什么还要选择去大城市蜗居?

大四实习期间,我没有像身边大都数同学一样选择去东部沿海寻找机会,而是在本市的中小学找到了一份清闲的实习生工作。本市虽然作为省会,但在国家公布的城市等级划分中,勉强将将过了二等的及格线,这也注定了小城的生活,是无法逃脱的安逸。学校的工作并不繁杂,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支配的自由时空。我想,我定然是不喜欢大城市的千篇一律、物欲横流和那快节奏的吃人生活。

可人有时候的可悲,或许就在那不羁安定的心,和理想现实的猛烈冲撞,足以将一切都能摧毁重来。

是的,当真正面临毕业之际,我挣脱了那个自己编造的藩篱,毅然的与那个安于现状的自己诀别。当我踏上东行的列车,似乎另一个灵魂在对自己说,前途艰难,不要回头。

没错,毕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大城市蜗居?因为,我们还想追求更远的远方。

在大城市,我们是生存在最底层的平民大众。我们做着一顶三的工作,却拿着一个月不足发达城市标准线一半的工资,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多贡献给了房东;住着人均不足十平方的小居室,却有将近一半是床的位置,追求生活品质有心无力;我们即使加班到深夜,却也舍不得那几十块的打车费用,而选择共享单车,因为,那是一周的早餐费。即便如此,生活不苦,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95后这一代是在90后倒塌论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的,但95后是在移动智能、物质丰富的新时代里成熟起来的。一篇篇关于抹黑95后成长动态的调查,并不能够客观的反映95后一代的真实。原来,我们的梦想,慢慢的已经在和这个缓步徐行的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不想轻易的向现实低头,即便是所有人都告诉我们,醒醒吧,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梦想可不能当饭吃。我们听见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所谓的现实,我们都听见了,即便到最后的结果是头破血流,一无所获,但我们想告诉这个世界的是,我们95后这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不同的一代。我们不甘屈从命运的安排,我们要做最本真的自己!我们不害怕失败,因为这个世界最遗憾的事情从来都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我们渴望看到一抹抹的星光灿烂,照亮黑夜里仍在努力前行的每一个你的拼搏身影;我们渴望每一个善意的心都能够得到世界的温柔相待,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多着想一分;我们渴望,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一点点小小的努力,而有所不同,变得更好。

是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这个世界的美好远方。

蜗居在世界某个角落的95后的一代,让我们用我们最坚定的矛去刺破这世界最坚固的盾,让我们捍卫我们的梦想,直到现实向我们缴械投降。

未来,我们在世界精彩处相遇。

作者简介:周斌斌,不谙世事的新人。愿一直陪着你,在每个寒冷的夜里。微博@周斌斌不好不坏 公众号:周斌斌

2、大部分人都在毕业后3-5年内离开了大城市,但他们想对你说…

大部分人都在毕业后3-5年内离开了大城市,但他们想对你说…

文/孙晴悦

一个广院的90后师妹,从广院毕业后去清华读了电视新闻的硕士。时间过得飞快,我记得驻外前,和这个妹妹在广院附近的小饭馆吃饭,听她纠结要不要读研。

广院的姑娘好像确实是本科直接工作的居多。读研要三年的时间,好像搁在别的学校,保研清华,这有什么可犹豫的。

但是广院经常上演的故事是这样的,三年时间,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姑娘,也许已经成为了某卫视的当家花旦,而另一个姑娘研究生还未毕业。

可能传媒行业就是这么残酷,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让每一个想要在大城市留下,并且长期生活的人,不得不每时每刻地权衡利弊,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转眼间,这个妹妹今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她问我这么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心得体会,以及要不要留在北京这个所有人都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命题。

06年去北京上大学,今年已经是2016年。居然看上去,我已经在北京待了十年。这样的算术题,让人难免后背发凉。我居然已经在另一个不是家乡的城市生活了十年。

其实,并没有十年。四年本科中,有一年去了巴西做交换生。而毕业以后的五年多,又有三年在拉美度过。然后,松了一口气,想想自己在北京,其实也就上了个大学,再待了两三年。

师妹问我,会不会觉得北京竞争激烈,空气堪忧,交通极其拥堵,生活质量很差。

会啊。

当我在早高峰挤地铁,在限流的双井,排好长队,终于走进地铁站,看着三四趟地铁开过,而我依然上不去的时候,我觉得我为什么要待在北京。

去年下半年,一度pm2.5爆表,空气里都是烧焦了的味道,从金台夕照地铁站走出来,都看不到可爱的大裤衩的模样。我戴着口罩,帽子风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在想我究竟还能在这个城市里待多久。

当每天上班下班,疲于奔命,回到家整个人已经瘫倒在床上,极其困难地再挣扎着爬起来,在做饭与叫外卖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依然拿出手机,点开“饿了么”的时刻,以及外卖送到后,自己一个人在租来的房子里,对着电脑看剧,吃着一堆由味精组成的外卖的时候,我简直想明天就搬回苏州。

在大城市生活的你,是不是也一样。

每天天还没亮就挤着地铁,然后疲于奔命,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ppt,忙忙碌碌工作十小时以上,又挤着晚高峰回到破败的出租屋里,此时已经晚上八点,力气耗尽,只剩下能够叫一个外卖的力气,然后吃着味精,看一个剧。

你是不是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所谓的大城市里生活,茫然地看不到尽头。

我的好多大学同学,特别是江浙沪的同学,都在毕业后的五六年里,离开了北京。

槽点无非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大家急切地回到温热的南方,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下班回家有家里烧好的热腾腾的饭菜,开车上班虽然也堵,但不至于像北京那样令人绝望。时不时的赏花踏青的假期,全家出游,一壶小酒,几碟小菜,美滋滋的江南生活。

我时不时就会被朋友圈里的江南生活给打败了,去年下半年,我几乎每个月都不厌其烦地坐着高铁回家,享受片刻的江南时光。

在来来回回的京沪高铁上,我一直在想,难道真的是大城市的问题吗。

真的是北京的问题吗?

是北京让我们过着极其将就,糟糕透顶的生活,每日人烂心更遭么?是这个城市的拥挤,肮脏,以及大得令人绝望,让我们不得不局促地居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忍受着憋屈的居住条件?

如果以上答案勉强还确实是北京的错,那么难道,也是北京让我们每天每天地叫外卖,每天每天匆匆吃几口饭,然后抱着电脑过一晚上吗?

然而某一天,我看见一个闺蜜的朋友圈,突然惊醒。这哪里是什么大城市的问题,这分明是我们的问题。

闺蜜居住在杭州。

某一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大闸蟹的照片,写着如下一段文字。

“幸福是,,,外面下着雨夹雪,锅里陈年花雕煮着大闸蟹咕噜咕噜冒热气。喝一口温热的黄酒,再开窗探出微醺的脑袋深吸一口干净的空气。”

这画面感如此之强,不愧是广院的姑娘,无论在各行各业,描述起来,都是可以用几个特写镜头连起来的电视语言。

虽然这是典型的江南画面,但是直到看到这个朋友圈,我才明白,生活的好,与不好,和你生活的城市并无太大的关系。

你一样可以在我心心念念的江南每天叫着外卖,也可以和我闺蜜一样,即使一个人吃着大闸蟹,也可以有此般意境。

都是你我自己的选择。和北京无关。和杭州无关。

或者,即使你生活在江南,你照样闻不到桂花飘香,照样只会在雨夹雪的夜晚,抱怨南方的湿冷,出门去一趟超市回来就已经湿了鞋袜。

回到广院师妹问我的话题,快研究生毕业的她,在考虑留不留在北京的时候,考虑的是机会,是竞争,是分秒必争的职场,然后考虑的便是房价,是空气,是拥堵的环境。

每个想要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想必不断权衡,不断分析利弊的,不过就是这几个因素。

师妹不停地问我,自己适不适合在北京工作生活,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城市中生活。

在看完闺蜜的朋友圈后,突然就有了答案。

所谓的房租房价,工作机会,生活成本,大家面临的困难或者说挑战是一样的。比的是智商,情商,比的是综合实力。而这些硬实力研究生毕业,你已经具备,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已经基本成型,想要改变也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了。

那么什么因素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呢?

我觉得,每一个想要在所谓北上广打拼的人,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会照顾自己吗?

你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这才是你在大城市生活的第一步。

你能不能在加班到深夜,回到家,依然能给自己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打个鸡蛋,放几颗青菜,而不是匆匆打开一盒泡面。

你能不能每天清晨依然能早早醒来,在楼下跑上半个小时步,在家里吃完营养早餐,从容不迫地去坐地铁,而不是每天饿着肚子挤着地铁,到十点饿得不行的时候,塞两块饼干,从来都不知道早饭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周末在家烹煮打扫,把小小的房间收拾得满屋芬芳,哪怕再小的出租房子,也能收拾出一个角落,舒舒服服地窝着看书,而不是等到没衣服穿了,才把一大团衣服都塞进洗衣机,衣服晾满了整间屋子。

这才是在大城市里打拼的软实力。

比你一个年薪多高的工作更重要的软实力。

不要等到生活过得一团糟的时候,就开始埋怨大城市。大城市的缺点虽然显而易见,但更可怕的是,高压力,高物价的大城市会一再放大你不会照顾自己的缺点。

因为没人会在你加班回到乱糟糟的出租房子里,还会给你下一碗面条。

你只能一日一日地任由自己的生活不受控制,任由自己勉强居住在一团糟的屋子里,过着一团糟的生活。你又如何会有心情在北上广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打拼。

而等到你梦醒时分,想要为乱七八糟生活找一个罪魁祸首的时候,你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大城市的那些客观的不好。

所以,每一个你顾影自怜地抱怨北上广不好的夜晚,其实应该讨厌的是那个无能的自己,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自己。

亲爱的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工作的你,相信我,你们的智商情商都不是问题,不用纠结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权衡大城市的利弊,而要好好学会照顾好自己,然后你才能爱自己,爱生活,爱大城市的机会与挑战,爱大城市丰富绚烂的生活,以及在大城市里好好地爱别人。

3、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

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

文/李元昊

这两天,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老家过年,一顿饭导致分手的事引发热议。对于此事,男女主角或许都有苦衷,不可妄评功过。同为农家子弟,我深知成长成材之不易,只希望那个男生不要气馁,我也愿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他和诸君。

我出生在吉林农村,父母20岁左右便结婚,母亲21岁就有了我。高考成绩发布时,我的校长还调侃父亲是“早生贵子”。实际上,这样的早婚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我的好多小学同学早就育有子女,如果我不上大学,我的孩子或许也已经两三岁了。

我三岁时就开始在姥姥家生活,姥姥是农民,姥爷是铁匠。我是趴在姥姥后背上长大的,印象里上小学之前,姥姥都会背着我。我有一个舅舅两个姨姨,姥爷很重视孩子学习,所以老舅和老姨都因为上学结婚很晚,我最大的表妹也小我八岁。由于这个原因,我从小被长辈宠爱有加。我的启蒙教育是老姨进行的。老姨毕业后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村小教书,因而我在六岁时就学会了汉语拼音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小学是八毛岁开始的,是乡小,条件相对较好。当然,比较的对象是那些村小。我小学的前四个年头是在低矮的平房度过的,黑板是用墨水涂在两块木板上,只能用黑板擦擦。我到了初中,才在学校看见一间多媒体教室。当时很难的一件事是上厕所,农村都是旱厕,即使后来盖了教学楼,我们也一直用旱厕。记得那几年厕所离学校非常远,课间十分钟上厕所是个难题。有一次整天下大雨,老师就让我们男生找个角落用瓶子解决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个子矮小,上厕所时和同学打闹被推到了厕所里,非常危险。

小学时我们基本不吃食堂,每天中午家人会给我一块钱,我买一包干脆面和一袋辣条打尖。我的条件是比较好的,有的家庭困难的同学,是不吃午饭的。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才有了饮水机,之前有一口井,班级里大个子同学去井里打水给我们喝。农村人喝生水不是问题,到现在我爷爷奶奶还爱喝井拔凉水,一般不会拉肚子。

在平房里上学时,最难熬的是冬天。每到十一假期,我和小伙伴们都要去拾柴火,以备冬天班级里取暖用。那个时候,柴火按人头交,每人两捆。这些柴火有的是大豆根,有的是在山上捡来的树枝。班主任会在班级后面的角落里堆成一个小型柴火堆,加上学校分给每个班的煤,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四十来人的班级整个冬天的取暖来源了。班级里没有暖气,取暖靠一个炉子,那个时候,炉子周围的座位是给距离学校远的同学的。每年冬天他们走着上学,到学校时已经是全身湿透了。靠在炉子边,可以暖和一点。

到了五年级,学校盖了一间教学楼,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去教学楼里学习。五年级,我们开始有了一间计算机教室,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计算机课。这是大家每周最盼望的课程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一切都让我们惊奇。那时候,一个壁纸和屏幕保护程序我都能玩一节课。学校机房地板很好,为了不损坏地板,大家要穿拖鞋上课。所以,每次计算机课,汗脚的臭味都是大家要忍受的。

六年级涉及一个问题:小升初。当时,家里人想送我到县里去读初中,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最终还是在乡里的初中读书。我小学六年,一直没学过英语,知识一片空白。恰好那年小升初考试要考英语,六十分满分,我打了5分,英语作文是用汉语拼音写的,什么都不认识。但是由于数学语文的成绩很好,我还是在乡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姥爷一直重视我的教育,我初一那年分班时,他特意去找中学的校长做工作,把我分一个好班。所谓好班,也只不过是学习好的同学相对较多而已。我的英语老师是中学比较有名的老师,对我非常好,每天晚上六点,我都会去她家里学习,一直学到晚上九点,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两年。

农村的夜晚一般八点就安静了,大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每天九点我骑着自行车从老师家回姥姥家要有一段路,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过一辆车,很辛苦很害怕。记得有一次,我在骑自行车下坡道时,由于车速很快,为了躲避一辆大车,我狠狠地摔倒了,趴在地上过了八九分钟才起来。自行车摔坏了,我扛着车一边走一边哭,心里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这辈子再也不过这样的生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二开始,我的成绩一直是学年数一数二的。初三时,由于我们是乡村高中,没有晚自习,所以每天老师要上十节课,五点半才放学,回到家都已经夜幕低沉,每天要完成七科的作业,要学到深夜。每次模拟都感觉自己在学校考得很好,但是成绩拿到县里,就会被比下去。所以那时候自己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小乡村,考到县里的重点高中去。

我记得那是2009年的6月25日,我坐着学校的大巴车来到了永吉县城。这是我第四次来到县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好。我第一次来到我后来就读的永吉实验高中,当时感觉那校园真的太美了。我和老师同学们一遍遍地在校园里走,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上天总是和人开玩笑,我中考在家乡亲属和老师的瞩目下发挥失常了。我第一次在学年排到了第八名,而且发挥失常的竟然是数学。这在我生活的村子里产生了挺大的躁动,各种声音都有,说我之前的成绩是抄的,说我本来就不行的,说我的同学们是为了超过我保留实力的,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心中五味杂陈。升学宴那天,我给亲友们点烟敬酒的勇气都没有,总感觉大家对我的眼神很异样。后来整个高中,我从来不回母校、从不和过去的同学们联系,直到我高考成功。

虽然考试失利,但我还是考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还分到了实验班。高中报到那天,我和妈妈爸爸来到班主任面前,老师问我的名字,找了很久才找到,原来我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倒数第一。这个角色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我也不知道一直被老师们重点关注的我怎样面对这个角色,只记得那天所有的家长在家长会后都和班主任寒暄了几句,而我们一家几口人则灰溜溜地赶紧离开了。我至今记得爸爸妈妈那天的脸色。

不就是倒数第一吗?我就不信我比不过别人。这是我那天一直想的,每到人生低谷时,我都会想到初中那天夜里,我扛着自行车一瘸一拐走回家的情景,便觉得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在军训时,校长来我们班级里选闭幕式发言的同学,我自告奋勇举了手,老师当时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选了我的稿子。凭借那一篇稿子,我第一次在高中有了些名气。

但高中不拼文采,比的是成绩。成绩不好,说什么也不好听。但是刚到一个学习环境,我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天上学我就不知道自习课应该如何度过,应该干什么。我还以为像初中一样,自习课自己支配,随便干什么都行。所以我的第一节自习课选择了上厕所,因为课间人太多,没时间。这个举措被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她可能认为我不知道自习怎么上是敷衍她。但她怎会知道,我来自于全县惟一一个没有自习课的农村中学。

高中的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全校两百多名考到了第七名,当时还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质疑,怀疑我是怎么考到这个成绩的。后来分文理科时,我的成绩一直在文学学年处在第一第二的位置上(真的没有排过第三)。但是由于中考的事情,全家从来不把我的好成绩宣扬出去,生怕我高考掉链子。

这一切都在我高考成为县里文科状元时改变了。消息发布的那个时刻,整个村子的人都不敢相信,因为我是老家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人家都说:老李家祖坟冒了一股清气,祖先有灵才会这样。没有人知道,我高中那一个个困倦难耐的夜晚和我自己承受的无尽压力。

我爷爷奶奶、父母叔伯走在大街上都非常有面子。期间,《江城日报》写过我一个报道,爸爸买了那天所有的报纸,发给乡亲们看。吉林市文庙为各个县的状元们举行走状元桥表彰仪式,我爸爸戴着大红花和我走状元桥,文庙把我的名字刻在了吉林自前清开始所有状元的名录上。那个夏天,我感觉一切都是美丽的。

我是农家子弟,但没有像有些人那样为学费发愁,爸妈也从来没有在钱上让我犯过难。第一次来北京,妈妈和老姨陪我来的。爸爸由于我上学前的一次车祸,那时还躺在病床上。我们一行三人舍不得打车,排队买票坐地铁。第一次坐二号线我们还坐错了方向,辗转很久才来到了人民大学。

记得报到结束那天,妈妈哭得很伤心,说把我一个人扔在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因为在此前的夜里,我们为了找旅店,走了很多站地,问路也问不到,总感觉到了绝望边缘。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平台很大,一切都那么新。我第一次走出小县城、走出吉林省,第一次遇到那些乡音不同的同学。人离开了故乡,便觉得故乡一切都是好的。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我自认为四年过得也挺成功的。大三那年成为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后来做了学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带着班级获得了北京市十佳班集体荣誉,自己也获了许多奖项。认识许多朋友,交心的更是不少。

今年寒假,我班级里的三个同学来到吉林调研。我把这三个人带到了农村老家,那个小屯子。老家的院子里遍地是自家养的鸡鸭鹅拉的屎,上的是旱厕,住的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吃的喝的也不干净,老乡和你聊天满嘴喷唾沫。乡亲们后来对我说:你怎么好意思把同学带到这个穷地方,多没面子啊。我说没什么,或许他们看着我从这里走出去算是“更有面子呢”。

一个人走到今天,大学马上就毕业了,我对自己此前的生活是满意的,因为我的所有努力都有了回报。前行的路还很长,困难更多,或许我会遇到比江西那个男生更为尴尬的人生境遇。但是我认为,只要保持着不断冲破现状的韧劲,什么困难和尴尬都是纸老虎。

春节前,腊月二十二,姥姥姥爷一家聚餐,让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一段话,我把这一段录在这里,算是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人生走到这里,感恩全家人的一路陪伴。姥姥姥爷一辈子白手起家,从身无分文到今天子孙满堂、家境殷实,靠的就是韧劲。大家都认为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靠的也是韧劲。今天我想和弟弟妹妹分享两点:一,千万有志气,别服输,别输给任何人。我们和别人比,从来没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没有起跑线。二,别人和我们比父母,我们和别人比未来。你梦想的火种,别被任何冷眼熄灭了。

4、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文/甘北

1

人类的鄙视链无处不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的文章里,大城市总是秩序井然、生机万丈、充满理想的形象,而小城市则往往被扣上脏、乱、差,不讲秩序、野蛮不堪的帽子。

所有鸡汤都在告诉你,大城市才有理想,大城市才肯定奋斗,小城市是适合养老的,一个年轻人,如果选择回到小城市,那就是不上进、没出息、思想僵化、行动保守。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如此狭隘的论调,会出自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嘴里。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确有它的魅力,它的公共配套和人文素养,是小城市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是,年轻人选择了小城生活,真的就这么不可原谅吗?

未必。

2、生活篇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随后回到四线城市。我在这里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早上起床,楼下是早餐店,肠粉和粥粉面,六块钱可以加蛋加肉。

步行到单位,只需要十分钟时间,下雨天可以打个滴滴,不用跳表。

下班回家吃完饭,过一条斑马线,就是超市和健身房,出了一身汗,去买点零食和家用。

如果不急着回家,可以去楼上电影院,看一场十二点才散场的电影,怕什么迟,反正家就在对面马路。

安逸吗?安逸。可耻吗?不可耻。

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忙碌。那些消耗在交通、排队上的时间,并没有多么伟大光荣的意义。而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翻几十页小说,看一期综艺节目,给老人打一通电话,陪孩子做一个游戏。

我要为这些时间正名。我在小城市,同样没有虚度光阴。

3、房价篇

我生活的城市,距离广州一个小时车程。

在广州没有限购之前,这里的房价均价大约五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不管你是做销售、做策划还是技术类,一个月工资大抵可以买一平方房。

如果你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筹钱买一套小户型,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事实上,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多名下都已经挂了一套房产。

当然,买房从来不是买白菜,在这里,依旧有很多家庭,倾尽毕生之力,也买不起一套商品房。但我们在这件事上的压力,相对大城市要小得多,总归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在一件刚需商品上,耗费的心血越多,是否就真的越值得夸耀?又或者,大城市一套房承载的意义,真的比小城市多吗?

同样不见得。房子到哪里都是家,我们五千块一平的天花板下面,同样是亲人和爱人。

4、奋斗篇

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是它的相对公平。

它肯定一切人的价值,鼓励一切人的奋斗,北上广深处处是机会,上升通道无限宽广。

是的,我写过许多文章,来告诉年轻人,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奋斗。而小城市,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喝茶看报打麻将。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我曾在这座小城,每晚加班到凌晨两点才下班呢?

那年冬天,我们几个女孩子,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路上连出租车都没有了。我们用围巾裹住脸,把手插在衣兜里,缩头缩脑地走回去,深夜的冷风吹到脸上,同样是奋斗的味道。

而当时合租的还有一个女孩,她做地产中介,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她是许许多多在小城市努力工作的女孩的缩影。

到底又是谁,一句温水煮青蛙,一句不思进取,一句贪图安逸,就抹杀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价值?

凭什么?

5、秩序篇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小城市不讲规则,这里是一个人情社会,凡事都有潜规则。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尤其像在医院看病这种事上,几乎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哪里找个熟人。如果你人脉宽广,在小城市事事都能找到绿色通道。

但如果你觉得没有人情寸步难行,便好像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60年代遍地都是小茅房一样。

我不敢说乡镇和农村的情况,但如今在四五六线城市,公共秩序真的不见得乱哄哄,至少在我去过的几个小城市里,鲜少见到过马路不看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

至于去政府办事,去医院挂号,不可否认,托人情找关系的确会享受一定便利,但不托人情就真的办不成事吗?

不,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评价器,都不是摆设。有人情,快,方便。没有人情,按规章办事。

而你的偏见,更多来于傲慢。傲慢地认为小城市还像许多年前一样,落后、呆滞、腐败。

6、人情篇

我为什么留恋小城市?因为我的亲人都在这里。

我每个周末都去父母那里吃饭,带着丈夫和孩子,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我的朋友和同学,很多住在同一个小区,晚上可以约喝甜品,也可以约看电影。

我的手机可以整天关机,不会有更急的电话,所有我关心的担心的人,都有我家的钥匙。

而最令我迷恋的,是这座城市里,有陪伴了我几十年的味道。

河边一条街,都是美食宵夜档,一到晚上九点,一片闹哄哄的喧嚣。

洒满孜然的烤串和冰镇的啤酒,菜牌上都是家乡的味道,人们坐在夏夜的凉风里聊家长里短——谁又找了女朋友,明晚一起去哪玩,新开的那家菜馆真好吃,改天去试试……

四处都是乡音。

四处都是热情。

四处都是家。

我迷恋家的味道。

7

大城市繁华、诱惑、饱含机遇。

但小城市,同样能容下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年轻人在大城市为了理想而奋斗,值得点一万个赞。

但在小城市里怀着一腔赤忱的年轻人,同样值得肯定。

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和大海,这句话荡气回肠,魄力十足。

但那些想要平凡生活,并且踏踏实实地编织平凡的生活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人的,该懂得包容多元价值。

我们的世界需要霓虹灯,需要高架桥,也需要烟火气,需要人情味。

大城市鄙视小城市的样子,不仅傲慢,而且无知。

或许鲜有人知道,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出过远门。

他一生的活动范围,以家乡哥尼斯堡为圆心,几乎没有超出半径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但是,那又怎样呢?

哪里都有丰满的灵魂,哪里都有贫瘠的腐朽。

作者简介:甘北,文艺女青年,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代表作《女人都不愿结婚了,男人却还想娶个保姆》。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