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修订高中作文_现代汉语词典

1、汉语词典修订高中作文

【篇一:雅俗共赏也应注重内涵】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十分欣赏这一修订版的包容性与雅俗共赏,但应指出的是,作为一部权威工具书,修订时不仅要雅俗共赏也应注重内涵。

汉语素来以其广博精深、内涵丰富闻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权威汉语工具书理应体现汉语的这一特点。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词典应做到能够恰当阐释中华文化、体现汉语特色。收录词语时,就应当考虑该词是否能体现汉语内涵丰富、含章蕴曜的特点。“给力”、“神马”、“有木有”这样的词语,虽然近年来多为人们所接受,但其语言平庸乏味、内容贫瘠,虽然能传意却缺少了汉语传神的部分能力。只因其简明、流行,就不对其内涵加以甄别地收入词典,未免有些贻笑大方。

既能雅俗共赏、又有深刻内涵,这应成为我们选择词典所收录的词语的标准。如果一个词语含有深刻意义,却过分晦涩难懂,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使用更不可能起到传播中华文明之火的作用的。而如果一个词意思简便明白,却如“有木有”等词一样肤浅粗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也只能盛行一时而难登大雅之堂。权威汉语工具书,是汉语学习的标杆、汉语标准的制定者,如果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权威工具书都丢失了这条原则,国人怎能学好规范的汉语?

如果我们的权威汉语工具书丢失了雅俗共赏、内涵丰富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其结果都将是颠覆性的。例如二十世纪初期“五四”运动掀起了使用白话文、摒弃文言文的浪潮,就是因为在当时,人们平常交际往来、日常口头用语皆为白话,做文章、写信时却要使用冠冕堂皇的文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繁琐不堪,不仅不便于使用,而且阻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步伐,因此遭到抛弃。反观今日,“有木有”、“蓝瘦香菇”等无聊、无谓的新潮词语席卷网络、大行其道。遍地皆是因其恶搞性、娱乐性流行起来的热词,令诸多中年、老年人感叹“看不懂年轻人的世界”。仿佛凡事娱乐至上、内涵反为下品,谬矣!

雅俗共赏,是汉语能永葆活力、流传至今的秘诀;内涵丰富,则是汉语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一朵奇卉的原因。要传承汉语、光大中华文化,我们二者都不能丢。

【篇二:收录潮词不可操之过急】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今,诚然,《现代汉语词典》的变化合乎情理,也更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看似合理。然而,新潮热词能否真正融入中国人的话语体系还有待商榷,收录改版不可操之过急。

网络用语、潮词大多来自年轻人的戏谑玩笑,本身并非传统传承的汉语本身,很多词仅仅一时流行便很快被边缘化。而将这一时兴起的词语标准化,加入词典,一来形如鸡肋,二来对许多年龄稍长的人而言,理解这些潮词是十分困难的。不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的他们,恐怕难以知道所谓“给力”、“神马”究竟指代什么。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使人们难以融入同一话语体系。那么作为汉字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就不应将未达成共识、将仅仅停留在年轻人嘴边的词化为普遍标准。况且潮语有极强时新性,少有新词能够真正流传。

收录词语的界限模糊,也使热词的收录变得困难。纵使此事也并非没有先例——牛津词典中便存在简缩语与网络用语的收录。然而互联网传媒在欧美存在已久,这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见证由网络用语或潮词转向日常用语的过程。而纵观中国此次收录词语,有许多已然过气,早已被人弃置不用,那么这种好似顺应时代的行为,实际上有极大盲目性,以至于许多人对其标准存疑。价值观与语言系统的个体差异,使潮词这一新生事物难以成为普遍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试图吸纳新生词语一举固然不错,这也是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今日操刀恐怕操之过急,在新生语言尚未成为普遍接受的定则之前,就先放慢紧随时新的步伐。人们对收录的质疑,恰恰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价值判断的不同。基于不同阶层的不同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同一语言习惯,则潮词的标准化是需要时间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整体的人类,在我们之前从未露出过像魔鬼一样狰狞的面孔,也从未建树过奇迹一般的成就。”在日新月异如万花筒般不断变化的时代里,让文化传承放慢步伐,沉淀下岁月的精华。尤其对于语言这一文化的基石,我们更应审慎对待。唯有在时光流逝的洗涤下,真正成为精华的,方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篇三:修订的作用在于进步作文】

时代不断地发展,语言定会一同进步。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因记录了随时代发展出的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

有人为修订结果点赞,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恶紫夺朱,使词典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和作用。而我认为这次修订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若不常年混迹于各大热点媒体、网络论坛,作文难免时有与时代脱节之感。对“热词”来说,尽管已经被广泛使用,却难免有不知其大意之人;又或有不少只知其引申义,却不知其渊源之人。而随着“热词”热度的退减,它们很可能会被遗忘。而用词典将其记录下来,未来也就有据可查,对未来的后人来说,可能还是有力的史据。因此,将部分热词记入词典,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保护,更是对中华文化随时代发展的记录,是值得提倡的。

况且,词典收录热词并非仅此一次。我仍清楚地记得旧版词典中,曾有粉红色纸的附录,收录着当时人们所认识的“新潮词”——如指代希腊字母“α”的“阿尔法”;还有不少词语有着特别明确的释义和出处,而现在这些词语中的大部分经整合已经归入了常用词汇中。因此我们如今所见的奇词在多年后,也许也将变得平常。况且此次修订中所添加的词汇也比较合理,并不单以流行度为标准,仍把握了应用的准则;而像“神马”“有木有”这类因发音问题产生的热词,确实不应加入词典。

一种语言的词典,应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官方教科书,是应当被恭敬、严肃地对待的;但同时因为有巨大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因此更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反复修订。况且,比起内带插画例句的牛津词典,我们汉语词典的解释能力稍逊一筹。因此我想,不仅是加入“热词”,我们可能还要向词典中加入更多新奇的东西,让我们的词典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古板老先生,而像是更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这才更有利于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发张出更富活力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深远的文化血脉,要想使它延续,我们不能总希望从中“挖掘”出什么,而应去“发掘”。并记录下“发掘”的成果。词典修订,正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我们理应支持,理应为之奋斗。

【篇四:词典修订是对社会变迁的反映】

2012年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大量新潮热词因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反映社会变迁,有人认为体现汉语活力,也有舆论质疑标准失当。我以为,汉语词典收录热词,承认热词,是对全方位社会变迁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收录新潮热词,代表社会和学术界对新潮热词的承认。此前这些词语已被广泛使用。融入生活,通过网络流传,汉语词典与时俱进的更新是对语言发展变迁的反映,更是对全方位社会变迁的反映。

语言本身就是描述社会世界的工具。语言是人用于表述想法而创作的发明,是对人思想的体现。杨丽萍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观察世界:“看一朵花怎样绽开,云怎样飘,河水如何流动。”人的思想是对世界观察之后产生的,又用语言表述。因而语言来自于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语言的变迁便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

再者,新潮热词的出现源自网络科技的发展,词汇的丰富和新旧融合体现了社会科技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刘慈欣《三体》中描绘过一个幻想出的未来:“中英等各种文字随世界发展,一体化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全新的语言。”语言丰富,对新文化、陌生文化的接纳是观念的变迁,加入词典的接纳和承认是最隆重的赞美。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热词也源于其对生活的尊重。不拘泥于古制和规范,将生活中发展出的热词收入权威,是学术与生活的结合。周国平曾说:“一切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来衡量其价值。”热词出现在平凡的日常对白之中,而被权威所承认,足见其对生活的忠实反映。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有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词汇语言文字这些由远古陪伴人类至今的东西,自然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从古来的过去踽踽而来,自然也是要向着那高远未来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镜子,与生活相伴同行。毕竟从“古老的过去”款款走来的语言本身,就已经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词典修订反映语言变化,语言变化反映社会变迁,一路走来,从未离开。

【篇五:词为时所用,典为时所修】

2012年7月发行了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这一版《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我认为词为时所用,典为时所修,《现代汉语词典》正应突出它“现代”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许多新潮热词能展示出中国近年来全方面的变迁。中国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语言的传播极为广泛和迅速,信息量也十分庞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没有新词产生,若新词产生却不被收录,《现代汉语词典》似乎会失去其“现代”的意味。收录新潮热词的《现代汉语词典》每段时间版本的更新不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写照吗?每一个词语都有它的背景,蕴含着一类人在特定时间内的思想或生活。多年以后,人们翻阅这本词典,看着这些词语,仿佛能体会到现在人们的处境。现在的新潮热词将会成为历史的印证,展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此外,这一修订反映了汉语超强的吸纳力和活力。新潮热词被收录,说明这些词汇已经被专家认可。它们因此加入汉语词汇,被记录在词典中流传。新词的加入给汉语充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事实上,把新潮热词纳入词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中国式英语“人山人海”,和现在流行的“大妈”都被美国纳入了官方词库中。这些举动反映出美国的包容与开放。作为善于学习的中华民族,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他们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上个世纪从国外传来了许多词语,现已被广泛使用。如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坦克”、“巧克力”,从日本传入的“公务员”等。对这些词语的接纳反映了汉语超强的吸纳力,那以同样的心态面对新潮热词,有何不可?

当然被专家认可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必定是经过审慎考虑能登大雅之堂的。“宅男”、“宅女”、“给力”等词都是中性词甚至具有积极意义。与此相比没有收录的“神马”、“有木有”只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谐音,不仅不是全新的概念,还容易造成用词不规范,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虽然有许多新潮热词,但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新潮热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它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词典也应符合时宜,为后人展示现在人们的生活。

【篇六:浅谈“热词收录”】

尊敬的校部编辑:

您好!

校报“争鸣”栏目发现您正在征集同学们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网络热词的看法,并对此十分感兴趣,附上一些浅陋见解。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物体,都逐渐会被取代,泯灭在时代浪潮中。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当下热词,我认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进步。

作为一种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权威工具书,在继承古老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的同时,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反映当今时代特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宅男”,“宅女”等新兴热词正体现了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而且对比起“踏实一个不爱出门,终日蹲在家里玩的人”这样冗长的解释,用一个略显俏皮揶揄的“宅女”形容,更加精确和形象。这不也是正体现了汉字千年不朽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吗?但同时,字典作为“规范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的工具书,也并不是所有热词都能收录其中。正好比“神马”和“有木有”,其实是“什么”和“有没有”的谐音,若进行收录便违反了“规范”这一基本标准,而且极易对汉字初学者造成误解,便没收录。收录新词为字典注入新生活力,有原则,坚守收录标准则为继承汉字文化,如此结合,汉字才得以真正延续生命,为人所用。

字典是汉字的载体,汉字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勇于吸收新成分,才真正反映了该文化超强的吸纳力和活力。其实不只是字典,许多传统文化都在接纳新文化后,焕发了生命活力。梅兰芳大师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在京剧传承中采用3d舞台效果等先进技术,新京剧上映后广受人们欢迎。试想,若今天京剧仍是咿咿呀呀地唱曲,传统文化固然得意完整保存,但无人问津的文化又如何能继承下去?怕是不过百年便无迹可寻。字典亦是,若一味故步自封,儿孙们拿着它便如我们手捧《康熙字典》般四顾茫然,那它除了躺进博物馆冰冷的展板上令人惊叹一声便抛之脑后,又有何处可去?

字典收录新词更是一种时代变迁的见证。将当今热词收录其中,或许便是我们曾经鲜活得存在过的证据了。热词是我们这一代生活的真实反映。

以上便是我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热词这一现象的些许看法。若有疏误之处,恳请您指正!

此致

敬礼

【篇七:汉语之美,在于精而非广】

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最新修订版中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一事,有人认为这是汉语超强的吸纳力与活力的体现,也有人质疑词典收录词语的标准失当。事实上,从这件事情能够引起轩然大波之势中本身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如今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位或是对汉语本身的思考,而我认为汉语的优美与生命力,自不在于容纳量之广,而在于能够传承下来之精。

新潮热词的出现本是一时之势,不足与千年语系共列入词典。词典本该是作为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可谓是汉语体系的度量尺度与标准;而新潮热词的流行往往只是汉语史上千年的日月更替中的一朝一夕,其生命力与传承度之于汉语词典的权威性,恍若朝菌之于大椿、蜉蝣之于天地、粟粒之于沧海,又将以何刊入词典?况新潮热词朝夕更替,流行程度仅在万千网民一念之间,仅以流行程度作为词条的收录标准,不是有失妥当?更何况同样流行的其他流行之词却没被收录,此实为有失标准。

汉语词典的内容往往是经历时间沉淀后的产物,而新潮热词无法展现汉语的沉淀之美。汉语词典中的内容,是经过锤炼打磨的,是历经海水洗刷的珍珠,是熬过漫漫冬夜的初春,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它应该是经典的,经得住推敲的。正如英语词典的权威——牛津词典曾因收录了极度中式的用语而遭受热议一样,该用法本身是错误的,却由于使用者基数过大,而被列入了正确语法的范围。然而,追溯到源头上,它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方式。由此观之,流行的未必是正确的,而新潮热词,更无法承载词典的重量。

其实,当我们在表达对汉语词典收录新潮热词的质疑时,并没有对新潮热词的出现表达不满,毕竟,这本身是当今时代的形势下、当今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系列词语,如表示线下生活丰富的“现充”、表示慵懒姿态的“葛优瘫”等。然而,这毕竟是现下极短时间内人们口头的惯用语,与汉语本身已形成的体系相比,还是不足为词典收录也。

因此,汉语的美不在于广纳万字万词,而在于沉淀之精、传承之力。

【篇八:新语言,新时代】

亲爱的编辑:

你好!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大量新潮热词”的事件,在此我想表达我的看法。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字的权威应保持其权威性,但权威不代表高高在上,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其融入生活,贴近生活。就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言,我是持认可态度的。这体现了汉语的超强吸纳力和活力,这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的体现,应当给予赞同。

现代汉语的革新提升了汉语的活力。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板一眼的文学用语如同方便面中沉浮着的未剥壳的鸡蛋,在快餐化、碎片化流行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将“长时间待在家中的人”转换为“宅男”“宅女”,更简单明快。而对于这种“创词”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是应该感慨现在人非凡的创造力又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一丝点缀,激发了汉语的活力。汉语流传了五千年,而如今却依然生意盎然,这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代汉语的革新与世界潮流同行。英国人欣然接受“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等词汇更是被英国国民直接使用。语言本就是劳动的产物,使人们为了便于生产生活而发明创造的交流方式。既然是创造的产物,不是更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增添与时俱进的元素吗?语言革新是世界的潮流,我们就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以吸纳性,包容性,接受新事物。“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将文化发展如汉语发展等推上一个新高度。

现代汉语的革新也要注重现实意义。胡适先生有云:“语言须言之有物”。“宅男”“宅女”等词具有现实性意义,即它们的的确确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东北方言“嘚瑟”之类的词汇既具体指一个状态,也体现了民族大融和的理念;而“神马”“有木有”之类的热词仅仅只是从“什么”“有没有”等词汇进行读音上的扭曲,这不仅无意义,而且与词典规范汉字读音的功用是背道而驰的。

汉语文化的发展要顺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变迁,切莫固步自封或“逆流而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百年前鲁迅、胡适先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的经验,发展新文化,引领新思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征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借着汉语权威词典收录热词的东风,发挥创造力为中华文化“造血”,激发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活力、吸纳力和包容性。

【篇九:顺时而变,权威不变】

亲爱的校报编辑部的朋友们:

你们好!

时代的巨轮不停转动,在新潮热词不断涌现的语言环境里,作为规范汉语使用的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因时而变,做出了收录热词的举动。我认为正是顺时而变的积极态度,巩固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地位。

汉语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和活力。这是与我国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息息相关的。“宅男、宅女”等热词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产物,中华文化能够包容汉语的现代发展,工具书应当是文化发展最忠实的反映者。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正如“水土养分”一般滋养着中华文化。热词的出现不但给中华文化注入现代的文化气息,还隐喻着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问题。例如,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网络游戏里的虚拟世界,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呆在屋子里,化身为“宅男、宅女”;有在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四处打拼闯“天下”的劳动人民叹息的“亚历山大”;更有人民素质的提高,为好人好事的“点赞”……丰富多彩的网络热词更像是中国现代的棱镜,折射人们日常生活的缤纷点滴,人们不可回避也很难拒绝新词热词的发展,那既然如此,何不如以更加坦然的态度接受新事物的发展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并不代表古板的词类用法规则。词典的真正权威在于真实的反映词类用法的变化和运用。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权威的科学专家,他的权威结论,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伽利略的斜塔实验,以正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规律,用真实的铁饼落地的速度,打破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小物体更早落地”的权威结论。因此,评判一个结论一件事物的权威都应基于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只有真正反映时代规律的结论或事物,才能被称为“权威”。而汉字的规范用法和新潮汉字的产生都顺应着中国汉字的现代发展潮流,倘若工具书偏收一方,都难做到全面公正。难做到全面公正的工具书以“权威”称呼便有失偏颇了。

然而收录热词,并非全盘吸收流行语句。流行语句也应该好坏之分,工具书收录的汉语新词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内容底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录推动人类发展,符合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是工具书的底线。淘汰粗鄙的语言用语也可以成为推动汉字使用规范化的另一种途径,有利于翻找词典的人们学习另一些规范的语言用法——网络新词。

顺时而变,权威不变,在赞同词典应时而变的同时,我们也应避免抱残守旧的观点,共同祝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有活力!

【篇十:细甄新词,再谱华章】

且观今日之中国,古今中外之文化,激荡交融,网上线下,新词迭出。对于部分新词未能入选《现代汉语词典》,我却认为质疑大可不必。细甄新词,方能再谱华章。

新词的出现,恰是汉语汉字强大活力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汉语在一脉相承的同时,不断为自身注入新的源泉:“胡床”一词,源于汉末晋初的民族交融。若无此词,有怎有青莲居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流传千年,为骚人游子一遣乡愁?“科学、民主”等词,乃是清末留学归来的爱国志士之硕果,这些词语,伴随中国走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滚滚救国之潮,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富强……旧时之新词,造就今日汉语之丰富深刻、灵活多变。快节奏、信息化的今天,“宅女”“给力”等词,不仅是当下社会现象、精神状态的生动再现,更使我们传承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字,蹒跚至今,又添活力,庄重严肃又时显活泼俏皮。谁又能说,今日之新词,不会是明日之华章?

因此,令新词进驻《现代汉语词典》,实是与时俱进的大智之举。经过精心挑选的新词,自是当下时代的精华。譬如“宅男宅女”,正是当今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颇具时代代表性;又有“给力”一词,简短二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表现了汉字极强的表意能力;而“嘚瑟”这一浓浓的“东北风味”,加入标准汉语大家庭,既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肯定,又使汉语多几分俏皮活泼。选用这类新词,既体现时代风貌,又为汉语注入新的源泉,正是“录字”而“记史”,传之后人,多益无害。推陈出新,当是如此。

但是,并非所有新词,都有入选价值。众所周知,《现代汉语词典》,乃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之权威,修订词典的语言学家、训诂学家,肩负传承正统、引导正路的重任。迭出之新词,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有以读音为谑、随意使用汉字、有失规范者,应当去之。譬如“神马”“有木有”“酱紫”之类,做口语尚可,却不宜选入,以免造成误导。又有消极颓废、无益社会和语言本身发展者,亦宜去之。如“剩女”之类,虽生动形象,却带有歧视、鄙薄之义。若好事者以此为把柄,更要为中国人制造的这个词冠上“性别歧视”的名号,于社会则徒增戾气;于文化自身,则如于一泓清泉中注入污墨几滴,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可能使清流就此毁于一旦。若长期选入此类词语,吾辈用之,后人习之,试想数十年后,当是遍地错词乱语,又何来泱泱中华之华章?

回望汉语千年长河,新词旧词前承后继,相映生辉,同舞汗青,共谱华章。时至今日,面对更多新词的出现,我们更应精甄细选,正确使用。《词典》的修订,正如师之先导,更应尊之、习之、用之,方能令时代之新秀荟萃汉庭,再谱华章。

2、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今天老师说要买现代汉语词典。

放学后,妈妈带我去买词典,到了增知书店后,我买了一本小的现代汉语词典,12元。

过了几天后,杨老师说要买那种大的,小的不行,明天就要用了。

回家后,我就和妈妈说了一下:“妈妈,老师说要买大的那种词典。”妈妈问:“那时什么样子的?”我回答:“后面的封面打开看一下有没有中国地图,再看一下前面封面有没有商务印书馆。”妈妈说:“如果有,明天叫你爸爸送过来。”我答应了。

第二天,上早读课时,爸爸把词典送过来了,我撕开包书的袋子一看,果然是老师指定的那本。

上课了,老师叫我们查词典了,先打开封面,看看要查的部首在第几页,找到字,翻开到那一页。用好了之后,老师说:“这个词典放在家里,自己看看,多查查多学学。”啊?我心里想:真是不该买这个词典了。呵呵,原来是放在家里用的啊。【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吴文章 作者年龄8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临泉县东方红小学 在读班级二年级4班
性格特点平和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写字 平均成绩112分
指导老师沈雁英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3、魔术词典

魔术词典
2500年时,地球上有了一种神奇的魔术词典,它的功能可多了,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在你想吃东西的时候,只要先翻开魔术词典里关于食物的一页,再点一下你想吃的食物,上面就会标出价格。然后,
你只要把钱夹进魔术词典,里面就会跳出你想吃的东西了。在魔术词典上购物真是非常方便,是买东西的首选呢!
你还可以把魔术词典放在车上,比如你想去西湖游玩,你就可以把魔术词典翻到杭州景区的那一页,点一下西湖景区的名字,魔术词典就会控制你的车子,使它立刻到西湖门口。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省油,真是一举两得!
魔术词典还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你家的电视机坏了,只要你对着魔术词典说一声“变,电视机!”魔术词典就会立刻变成电视机。当你看完之后,就说一声“回!”电视机又会变回魔术词典了。
不过,如果没有电,魔术词典就要“罢工”的。这可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它拖着长长的电线到处跑吧!但你别担心,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新的功能。魔术词典可以“吃”过期的东西来给自己充电,只要把过期的东西放在魔术词典上,它就可“吃”了,你说方不方便?
这就是魔术词典,你喜欢吗?【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闫宁 作者年龄13岁零1个月
在读学校安康市初级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4班
性格特点勇敢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看综艺娱乐节目 平均成绩118分
指导老师唐小夕 老师职务班主任

4、编童话故事作文700字 汉语词典王国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这时,汉语词典王国里正举行一个“汉语读词比赛”,比赛紧张而激烈,观众们不停为各自的队伍喝彩加油。经过了十轮难分难解的比赛,决赛由“黑”字和“白”字争夺冠军,决赛方式是“黑”字读“白”字的资料,“白”字读“黑”字的资料。在准备决赛资料的过程中,由于“黑”字知道了“白”字不懂得“黑漆漆”词语的正确读法。为了能够拿到冠军,“黑”字假装伸出真诚之手,故意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读法,即把“hei qi qi” 读成“hei pi pi”。毫无疑问,国王向全国宣布“黑”字获得了冠军。

回到家后,“白”字心想:我们无论那方面都比“黑”字出色,为什么反而输了呢?于是,重新检查演讲资料,原来是“黑”字故意提供错误读法。他马上到王宫告知国王,但国王坚持比赛结果。“白”字很伤心,决定报复。

几天后,“黑”字省到处出现了错别字,不是把“黑人”写成“黑大”,就是把拼音“heishi”写成“heisi”等等。更离谱的是连“黑”字省迎接英语词典国王的一篇欢迎词都错字百出:“尊苟的来兵,尔门女,欢印来到我国……令晚,王官里己准各了很多美末家肴招待备位,西忘,尽情响瘦。”国王很生气,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立即下令调查。调查结果是“白”字捣的蛋,国王把他抓起来并进行审判。国王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白”字回答说:“尊敬的国王,您应该不会忘记演讲比赛结果的事吧?”国王听完,想了很久很久,难道真的是一个错误的比赛结果吗?于是,下令彻底调查。【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又过了几天,国王向全国宣布重新进行演讲决赛。比赛前,国王激动地说:“由于我错误的裁判,令全国出现了这么多麻烦的事情,我向大家道歉,保证今后办事公平公正。也希望全国人民正确使用汉语,并把我们的母语--汉语发扬光大。”听完国王的讲话,全国人民热烈鼓掌高呼。此时,“黑”字和“白”字满脸通红,他们也承认了错误,要求国王取消这次决赛,保证以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汉语词典》不再出现任何差错。国王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宣布他们为双冠军。

从此以后,汉语词典王国的臣民们和平相处,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它们为传承和弘扬汉语言文化而努力的工作着。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陈铎 作者年龄12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益阳紫竹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4班
性格特点有耐心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滑旱冰 平均成绩100分
指导老师胡启生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

【篇一:海纳百川,有度为典】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们:

您好!

看到近期备受关注的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被选为本期校报“争鸣”栏目话题,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书,因为它在规范读音、字词使用方法和释义功能方面具有权威性,新潮热词能否被广泛收录、收录哪些词就成了热议话题。

我想,收录新潮热词是值得肯定的。每一种语言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展,当我们对解释事物的用词有更准确、生动、形象的需求时,新词语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汉字是文化发展的见证,词语就是近年来文化发展的反映,如果说原有的词语是过去的社会文化总结,那么如今需要新词语总结新的文化也无可厚非,汉语能够适应每个时代并传承至今,依靠的是它强大的包容性和活力令它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词语。

收录新词要考虑的也自然是词语的实用性和积极理念。“宅男”“宅女”是对一类人生活状态的描述,而原有的汉字词语也的确不能准确精炼地概括这类“久居家中不出家门、与电子产品为伍、吃饭靠外卖、生活颓废”的人,那么“宅男”“宅女”就有了实用价值,可以被收录。“给力”又是另一类型,它作为积极向上的词语,能够正确弘扬社会价值观,因此也具有收录价值。而方言“嘚瑟”被纳入是再正常不过了,方言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构成,且《现代汉语词典》本也有方言词语的收录,像方言“乜”“甭”“咋呼”都已在词典中出现了,作为词典本身内容完善过程,收录方言词“嘚瑟”又有何不可呢?我是十分赞同收录这样几类新潮词语的。

但同样,我也十分能够理解将“剩女”、“神马”、“有木有”等词语剔除。这些词语又能分类,“剩女”是属于含有自贬或贬低他人意味的词语;“神马”和“有木有”则纯属为追求娱乐效果而将原有的词语“什么”、“有没有”替字或口音搞笑化处理,造出了新词。《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权威的模板,当然不能用它们破坏词典的严谨性。新潮热词可以收录,但也是要考虑使用背景和收录意义的,毕竟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汉语词典》能被称之为“典”也是因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典”的权威性又使它能严禁地筛选。这两者合一才能称它为典范。

海纳百川,但纳之有度方能为典。

【篇二: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

在五千年的泱泱长河中,汉语在惊涛骇浪的裹挟中翻涌前行,不断有词语磨砺成珠,亦有词语被抛于岸上。作为新时代汉语的掌舵人,《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放过一颗珍珠,也没有留下一粒泥沙。

语言犹如时代的镜子,上反映了国家的精神风貌,下映照了百姓的嬉笑怒骂,人世百态均汇于其间。而热词作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反映了近年的社会变迁与当下的社会风貌。调侃“高富帅”背后的不满,自嘲“矮矬穷”背后的辛酸,寥寥数语间,是多少人对价值取向失衡的迷惘与批判;对“给力”的赞许,对“正能量”的追寻,又是多少人对光辉明天的向往。而诸如“蜗居”、“北漂”、“宅男宅女”,则更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物种”。这些都是时代在汉语上的映象,收录热词,无可厚非。

然而在开着火箭向前发展的网络时代里,热词层出不穷,有前赴后继地“被拍死在沙滩上”。不是所有热词都能在信息的风暴潮中“存活”,收录热词也难免要有所取舍。那些直击要害的词语,才是扎根深厚的小草,而那些仅仅因为谐音、热门事件或电影等其他原因产生的“热词”,也不过是喧哗潮水上的无根之萍,随着退潮也就远去了。留下来的词语,汲取了时代土壤中的营养,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时代。正如今天想到“名士”便想到魏晋风流,提到“虽远必诛”便撼于汉武英姿一般,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谈及“宅男宅女”,还能微笑感叹,想起当今这个虽然喧嚣但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中国。而也就只有这些沧海遗珠,才有资格被掌舵人拾起并收入囊中。

时间流逝犹如大浪淘沙,留得住的词语方是精华。掌舵人一桅而过,挑挑拣拣,拾起了许多,亦会遗留下许多。假如今天的热词百年之后成了明日黄花,晦涩不明,也自然会被再度抛下。所以不必担忧什么汉语纯洁性,也无须质疑什么标准失当,船上的珍珠都是当代且仅是当代的财富,汉语发展也自有其新陈代谢,让一切顺其自然。

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现代汉语词典》是一个审慎而优秀的掌舵人,船上装满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时代长河中璀璨如灯。

【篇三:词典与时俱进文化迸发活力作文】

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引发争议。其实这一举动并非轻佻,并未使词典失其“稳重”,而是令传统文化迸发了活力。

争议的焦点在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能否被保证。而该词典的严谨性实际上并不会被几个新生热词所挑战。《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性是经历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的淘洗所形成的,每一次的修订必有其合理性。更何况每一段历史都曾是“当下”,所谓的“传统”亦有其新生的那一刻,对新生事物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这一修订并非鲁莽,而是与时俱进。

大众的语言习惯随时代不断变迁,文化是属于大众的。作文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瑰宝。被大众所接受与承认的,才可被称作文化。相反,如若脱离人民、脱离群众,文化则失去了载体,必无法长久存在。经得住时代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文化。只要不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语言、词汇的积极意义仍被保存着,其形式的改变应予以接受。正如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便将白话文这一形式搬上台面,用于写作。而在当时,白话文的意义怕是如同当今的“新潮热词”一般,并不够正式与权威。然而白话文因其形式的简单而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使文化归属于大众,于是这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汉字词语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被重视的是其背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每一个词语被承认的前提,是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并非内涵空洞,而是能够体现一代人精神面貌的词语,便有被接受的可能。《现代汉语词典》显然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从“神马”、“有木有”这类词语并未被收录便可看出端倪。这类词语无聊且累赘,面目浮夸,是为文化糟粕,应被剔除。然而,“给力”等词汇有着积极意义,被收录进词典实际上可以被理解。而“宅男”“宅女”等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产物,作为一种新概念出现,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将来或能成为后人回顾历史的凭据。

林语堂曾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家,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从一些新潮热词中恰可窥见幽默的时代精神。人们需接受文化的蜕变,才可使之迸发活力。

【篇四:权威的工具书也可以鲜活而接地气】

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这一修订反映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汉语的活力;但有些人质疑其收录标准失当。我对于这一修订是认可的,因为它纳含了中国老百姓地地道道、有滋有味的现代生活,使汉语鲜活也更接地气。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字使用、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分量自然是不轻的。但“权威”并不代表刻板,“权威”同样可以鲜活,可以有声有色。

这一修订更好、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展示了独具一格的风采。了解一个国家,往往从一本词典开始。翻开它,呦!“给力”!一看解释,原来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一件恰到好处的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给我力量”。在翻阅词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这些新潮而有趣的词感到乐不开交,翻阅词典原来也是一件这么有意思的事。在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的热词中逡巡,浓烈的中国味扑面而来,不仅对于中国人本身,或许对于外国人也新奇十足。

这一修订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词典有了人情味的冷暖。就拿“嘚瑟”这一词语举例:它是东北的方言,蕴含了东北独有的文化风采。它的意思与“得意”相近。但当我们形容人时,“得意”往往显得单薄,无法完全概括出人的神态和动作。可是换成了“嘚瑟”感觉就不一样了。“瞧把他嘚瑟的!”我们一听这话,脑海中便能立刻浮现一个人或因受到夸奖洋洋得意,或因他人做了什么丢脸的事而幸灾乐祸的样子。它不仅使描述更精确了,同时也使表述更生动形象,更完备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

这一修订其实张弛有度,在收纳热词的同时没有逾越作为一本工具书的权威底线。这一版词典并没有收录“剩女”、“有木有”等词,足以体现修订者的思考与取舍。“剩女”指的是高龄未婚女子,它虽然或许只是一种有趣的比喻,却丝毫未能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相反,它十分无聊、无趣、无内涵。“剩女”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没有结婚并不代表“剩”,或许有些人本身就不想结婚,我们没有权利对他人指手画脚并进行语言攻击。对于没有价值、缺少文化特色的词语,该修订版并未收录,也彰显了它对文化的尊重与权威。

因此,我十分认同并接受这一修订版的词典。在不失风雅、不失气度的同时,又多样化地涵盖了当代老百姓的日常风貌,不卑不亢地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民族的风采,鲜活有趣,是最新修订版词典的最大亮点。它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彩与可能,原来权威的工具书也可以鲜活而接地气。

【篇五: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与时俱进】

《现代汉语词典》再度修订,大量新潮热词加入汉语词语的“大家庭”。且不论其收录标准是否失当,单是从“词典修订”的角度看,此做法对于汉语的生命力便是有极大益处的。语言应当是存活并被不断使用的,因此与其在意汉语的准确性,不如与时俱进,让语言持久生长。

汉语词典的修订与新潮热词的收录对人们日常的交流有益。词典应具备汉语使用的指导功能与工具书的作用。在人们对于语言产生困惑时,只要翻开它,便能获得权威的指导。词典已经收录的传统词汇固然能够完整地表情达意,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会有新生事物与现象的产生,此时已有的词汇也许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年龄上的代与代之间,还是网络空间与现实之间,都产生了大相径庭的语言体系,给人们日常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而《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有力地打破了不同人群间交流的隔膜,为“跨界”、“跨次元”交流架起桥梁。

语言应源于百姓生活,词汇发展史亦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秦始皇统一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鲁迅笔下的白话文,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摒弃封建体制文化,追求思想自由的决心;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变,体现了当代人们追求简便的思想……而现如今,汉语词典的及时修订,则记载了当代的社会变迁。生活的小康和物质的渐渐富裕让我们开始关注内心,也给“幸福”一词添上了更加深刻的含义;社会大环境的冷漠和部分人特立独行的温暖诞生了“正能量”一词。其实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造就了多元的词汇,许多正面意义的“好词”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默默地推动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词典的修订应收录时代进步所产生的,有新含义的词,而非谐音恶搞或恶俗词汇。如“宅男”、“宅女”便是指随着网络技术进步,部分人乐于蜗居家中,依靠网络完成生活起居,或是沉迷其中而无暇现实的现象。这既是对网络科技发展的褒奖,也应当引起我们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反思,因此“宅”一词理应被收入词典。而像“有木有”这个词,本身只是一个发泄情绪的感叹词。虽说也是网络空间兴起的产物,但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一种感叹与震惊的宣泄,并没有深层含义。传统的“有没有”也可以表达它的含义。因此“有木有”就没有必要被收录。

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与时俱进。汉语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深切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我们应用修订来赋予其恒久的生命力。

【篇六:源头活水众所望】

一版词典发行,一片争鸣顿生。本来是再寻常不过的再版,只因收录新潮热词而被聚焦关注。词典编辑这一回难得的走离庄严学坛,贴近群众生活,着实振奋人心。平心而论,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实在是太需要这种由编辑专家甄别、过滤后的源头活水了。

汉语从根本上是民众的,文化生活及社会现象都理应包蕴其中。可别小看那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新潮热词,倘若未曾引起众人的共鸣,它们也不会在信息发达而纷繁的今天流传于众人之口。好比“宅男宅女”,其中隐蕴的那类蜗居家中,长于网络社交而短于现实交际的人,岂在少数?其中涵盖的在互联网强势冲击下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不容忽视。而语言的职能之一便是反映社会更迭——有如胡适新文化运动之初发行的《文学改良刍议》,再有如牛津外研社收录的中文葡语等拟声词。它们都是历史变迁在语言发展中,轰隆碾过而留有的车轮印,足够代表某些心理特质抑或生活状态。

向来被尊为权威的词典收录热词,是对民众继承汉语并对其进行二次创造的鼓励。窃想,诸人此番高热度关注,和“一向走高端路线”的《现代汉语词典》主动走下高坛、亲近民心不无关系。以往大家虽热衷于造新词,却难免有人嫌弃它是随意的“快餐文字”。而如今再版词典对其的认可,无异于为汉语的再创造添了一把火。从而民众也大多不再兀自死认“古文抑或严肃文学乃上乘,而新潮热词只能沦为粗俗之流”的浅薄偏颇文论。更何况,古代四大名著也并非严格的传统古文,其中可不乏早期白话文的影子。这些群众间新兴起的白话,彼时也曾被贬斥为不入流,如今倒是被奉为经典。而现在,部分舆论对群众的汉语再创造,无甚首肯;对几百年前群众兴起的“不入流”,反倒不吝褒扬——何其无奈。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民众之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虽好,却仍需要编辑专家严格把关,恰恰与权威词典收录之意相契合。我们都为出版编辑体恤民心叫好,但爱思在这里要适时地泼一盆冷水。新潮热词确实不乏典型、意蕴深厚之辈,但也不能否认有糟粕混杂其中——比方说“剩女”这带有一定偏见色彩的词语。它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博取部分人的芳心,但却犹如电光石火,转眼而逝。这些寿命有如朝菌蟪蛄的,就没有必要收录于权威词典中,任其自由生长与消亡即可。编辑们或许正是深谙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口味之理,才斟酌再三,严格把关。

当我日前在使用这些新潮热词时,当真未曾料想它们会被收录于权威词典;并在其后引发了诸多争鸣与议论。或许,使用是生活日常,争鸣才是有价值之处。

【篇七:弃雅从俗非合宜,孰收孰否也难择】

新版字典修订,收录新潮热词,此举一出,几多赞誉几多批驳,而我以为,修订者与时俱进,吸纳新潮的初心虽看似并无不妥,然而却实为文化的娱乐化、低俗化开启方便之门,也使字典的收录标准变得混乱空泛。

热词虽是当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折射,却终究是无法形成规整体系,且时效性较短的“碎片思想”。即使有一时的镜鉴之效,也难免会很快随事过境迁而褪去热度,直至乏人问津。如今热词大多是偶像崇拜下的产物,应时应景而生,如奥运会期间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风行一时的“洪荒之力”,究其来源含义都无甚出众,但却因其“合乎时宜”,更兼有主角略浮夸的肢体动作而被网友疯传,尽人皆知。但这一时应景之语并不具有可供流传的圣人训诫般的效果,能在千百年后仍因其中蕴含的永恒思想璀璨生辉,其本就是时代洪流向前奔腾时飞溅出的些微碎浪,也该任其飘散在风中。

热词的不断涌现,五花八门折射出的是现代人日益娱乐化、低俗化的贫瘠精神,极大一部分热词都反映着担负较大生存压力,逐渐麻木而疲惫的人们从反面提振精神的心声。之所以“宅男”“宅女”日渐增多,《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声遍彻大街小巷,从“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到颓废的“葛优躺”,无不是现代社会人们借以自娱的自嘲或空泛化的孤注一掷,人们靠娱乐自己甚至贬低自己释放压力,这些热词本质上都带有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趋向,当字典将其收录,权威接纳它们,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得到书面化的承认与通行许可,那么不但语言的精准性将遭受挑战,更会使传承千年的传统语言体系收到冲击。这样带有玩闹意味的字眼嵌入严肃又正统的句行间,又何异于雅俗共堂,薰莸一器?这不止是对学术与文化严肃性的消磨,更是诱惑人们不断拉低语言标准的毒果,长此以往,高雅将被束之高阁,娱乐与低俗的盛行也将伴随颓靡惰化的风气席卷文明。

字典本有纠错失的镜鉴之效,倘若一时放松标准而收录起无论流传时间、精准性抑或含义丰富度都经不起推敲的流行热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流行读物,失却其长久流传的特点,必将与修订者的本意背道而驰,毕竟弃雅从俗并非合宜,孰收孰录也难择摘。

【篇八:修订,一针时代的活力剂】

引起热议的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备受关注。它就如同语言汉字学科的门面,是“说文解字”的标准。这次的修订在我看来,是紧跟时代的正确做法。

引起热议的关注点在于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但这种更改是必要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三十年里的每一天都可以视作飞跃般的前进。从经济、政治到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在更新着。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我们身上。语言是我们国家变化发展的承载体之一,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了大量语言文化的更新,并且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可。

例如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政府通过控制新词语的出现,简化语言而达到控制新思想的目的。语言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思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收录新词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

其次,修订的意义在于完善,也在于记录并认可。所以一方面来说,其意义单纯在于收录,不断补充着词语的出现,增添着汉语的活力,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令人们深觉有趣的,是其潜在的价值:感受变迁,侧面记录历史。牛津词典每几年也会更新词语,“新潮热词”“中式英语”更是连年颇受关注。牛津词典吸收热词或外国词汇,不仅没有失去英文基调,反而丰富了自身,有了更大的关注度。这可以给我们另一番思索:给予汉语更大的包容度,是否更具积极意义,提升更多语言热度和关注?

修订、更改最重要是标准适度。每个时期,每个时代均有流行词,什么词才具有资格?从影响力度和积极的时代意义方面看,更具说服力。“宅男、宅女、给力”都是一些相当典型的词语,颇具探讨空间和时代意义,此次的修订也适度合理。当然,也要区分转瞬即逝的网络用语。就像比起当下热门的“蓝瘦香菇”,被习近平也灵活运用的“点赞”一词明显更具意义。在一时的网络狂欢里,充满正能量有生命力的词才更具力量。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时代变迁之时,更改修订尤为重要与谨慎。此次修订就如同一针活力剂,我们的汉语不单要有历史庄重感,也需要“与民同乐”的时代感。

【篇九:让汉语自由而有序生长】

“宅男”“宅女”“给力”“嘚瑟”……大量的新潮热词在汉语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里出现,把它从“庙堂之高”拉到了“江湖之近”,这一接地气之举,不仅引发了语言的视听盛宴,而且激起了社会上一场场争鸣论辩。我认为,这是语言发展的常态,与其质疑,不如借此机会反思汉语更深层次的发展特点,引导它自由而有序生长。

语言是生长的,它不是凝滞不前,封闭阻塞的死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与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百多年以前,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西方工业文明的肆意闯荡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人们开始发现,口吐“之乎者也”莫如学习“声光力电”,嘴含“礼义廉耻”之外更需“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作为那个风云际会时代的新潮热词,在人们“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思想中造就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蓬勃。没有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大变迁,传统语言的土壤是不可能生长出如此话语体系的。这个道理对现代汉语来说同样适用。新潮热词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宅女”“宅男”是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精炼概括,“给力”“点赞”传递积极向上的心态,东北的地域文化在为标准汉语世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收录“嘚瑟”一词是其最朴实而灵动的投射。

既然汉语是生长的,那么我认为,汉语自身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它生长的内生动力与前提。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汉语也不是一座孤岛。它不仅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的岁月之中,还具有随时而变,随事而动的弹性。这也使它成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传奇。从“蒹葭苍苍,白鹭为霜”的朦胧美感到“与其在神女峰上眺望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浓烈炙热,从“陌上归来,可缓缓归矣”的温柔到“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怦然心动,文化性格是相连的,情感是相通的,但表达方式却参差多态。如果不是活力与生机,汉语多样的美丽是否单薄了一些呢?

但这种生长不应是无序,无规矩的,它依然要遵循基本的价值规范和华文世界的公序良俗。这种规范是在几千年的生长中形成的定律,这种公序良俗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是任意拼凑的缩略词,“有木有”以谐音来戏谑,“剩女”把女性以轻浮的语调物化成待售商品,自称为剩女的女性也会陷入一种自我精神面目的含混。日常生活中粗陋的戏谑不能堂而皇之地成为白纸黑字,新潮热词还需经历一次历史和时间的大浪淘沙。

让汉语生长吧,让我们以此时此刻的汉语,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它在自由和有序中,获得滚烫的体温和真实的呼吸。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