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读后感500字

1、品人录读后感500字

品人录读后感500字(一)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经典句子:一、成为人物,素质必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二、要网罗人才,首先要以诚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宽容人。

三、在一个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说实话。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时得到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为支持者是那样的卑微,这种支持才更加弥足珍贵。

六、小人的作用无非四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

七、人之为人,就在于有道德。

品人录读后感500字(二)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读后感500字(三)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2、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一)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二)

近日,随手翻开床头一本许久未读的书,这是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的《品人录》。自阅读过易教授的《品三国》之后,我迷上了三国,也希望通过阅读其他书籍了解三国人物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来,世人对曹操评价的褒贬不一,甚至贬过于褒。因为一说到曹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戏剧里面白脸的奸雄形象,他也为此背了上千年的骂名。《品人录》里易教授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从所处的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将曹操完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大家面前。当时,东汉末年这个大的背景环境和曹操人物性格等方面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我主要想谈谈他的诗词。曹操的文学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其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所掩盖,但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进步,特别是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值得后人歌颂。

曹操的诗词在文采方面虽然并不华丽出众,但给我们读者的感觉却显得大气而不粗俗,尤其是为后人所熟知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样的诗句,非大手笔而不可为。曹操的诗歌除了大气之外,有时也会寓含一些哲理。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中有这么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作这首诗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他将自已比作千里马,虽年老体衰,但依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自读了《品人录》后,让我深深感叹:曹操虽然上了年纪,但充满立志要作一方大事,他那一颗永不会消沉的雄心,对我们现代人是一种最好的启迪和激励。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三)

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500字读后感

500字读后感(一)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最后一头战象》。在书中我也看到了另一幕天地:原来平时在动物园里那一头庞然大物居然是那么聪明而有灵性的动物,真另我大吃一惊。它曾经驮着数千名战士于日寇浴血搏杀。

其中有一头名叫嘎羧的公象,它身受重伤,好心的村名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嘎羧在临死前还奋力披挂当年的象鞍,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要与曾和自己浴血奋战的伙伴们葬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一直想发大财的猎手总想跟踪一头临死的象去象冢背回许多象牙要发一笔横财。不过我还是比较同情大象的,有些人为了发财去拔象牙,好端端的你去拔人家象牙干嘛,我们是要关爱生命,守护家园的,没事干嘛去拔象牙呢?我们不需要为了钱计较问题,想一些专项发财却不去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我最讨厌了。

总之《最后一头战象》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一头撒野的大象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攻击过路的中巴车,吓坏了坐车人,大象学校也不免给车主赔礼道歉喽!它还告诉我了: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本书的确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快乐,我很爱看这本书。

500字读后感(二)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遭遇了一头凶猛的野猪,他一枪没有把野猪打死却向他猛扑过来。就在这生命悬于一发之际,赤利却藏在草窠里,不来解围。幸好野猪被榕树的树杈卡住,他才躲过一劫。老人十分痛恨因胆小而背叛自己的赤利,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绑起来痛打,还开锅烧水准备把他杀死。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怜惜赤利,割断藤条把它放了。赤利逃到山林中,充满了委屈。大约半年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艾苏苏相遇,它们疯狂地发动袭击,老猎人没有备足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这时,赤利赶来了,它与豺狗群拼死厮杀,并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旧主人的性命。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搏斗的同时,一条剧毒的眼镜蛇正在草窠里向他袭击,赤利那时也正在与毒蛇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搏斗……

我读完《第七条猎狗》后,我被赤利不顾主人的嫌弃、冤枉、拼死相救的品质而感动,从狗身上我看到了忠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勇敢善良。同时我还能在书中学到宽容,我身上现在欠缺的就是这点,遇到事情会斤斤计较,我应该向这只猎狗学习宽容,多帮助别人。

500字读后感(三)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我在这几周,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被居里夫人所震撼。当我看了一点的时候,就激动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我很少敬佩什么人,但是居里夫人,把我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居里夫人具有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当然也将聪明和坚强遗传给了她。开明又和蔼的爸爸妈妈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当时施行着严厉的殖民统治,但是,做为小妹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却很值得现在的父母们借鉴。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一个个的严酷现实摆在眼前;探索真理,那是一条漫漫长路。假如没有足够的毅力,就不要参与。

科学的研究不能有半点虚假,也不能心浮气躁,否则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殿堂。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就像宇宙一样宽广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才能发现真正的道理,并且会真正的懂得真理的价值。

这是我的一些感悟,但是还有一些东西难以让人琢磨。我看只有慢慢体会了。以上的这些感悟是我这几周来,仔细阅读《居里夫人传》慢慢悟出来的道理,我相信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一定会被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征服!

4、品人录读后感

品人录读后感(一)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读后感(二)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品人录读后感(三)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