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羽衣读后感_高尔基的母亲读后感

1、母亲的羽衣读后感

母亲的羽衣读后感(一)

我心目中的母亲的形象有很多种,有的总是面带笑容,以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母爱默默感化影响着下一代;有的坚强而勇敢,同时又不乏母爱的温柔和细腻;有的不是唠叨和抱怨,却依旧日日夜夜替孩子着想担心……但天下的妈妈又都是一样的,她们辛勤地耕耘为的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长大成才,而自己却又从不从中索取什么。

在对《母亲的羽衣》的阅读中,我渐渐明白,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曾经是一位仙女,她们住在星河之畔,藏云捉月,织虹纺霓,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似水的青春。但有一天,为了做一个母亲,她们悄无声息地收回了少女时代的浪漫和梦想,心甘情愿地把夕日的羽衣锁在箱底不再飞翔,并用最暗淡的粗布将自己的过去深深掩藏。 对于这一切,无论过去亦或是现在,她总表现得如湖水般平静坦然,只在某个瞬间,她才会独自一人惆怅到开启那盛满往昔快乐记忆的箱子,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留下的总是如一的甜蜜和满足。但她周围的人似乎以习惯了她一直以来的形象,仿佛她原本就是这样的。而文中的小女儿则以那狡洁的目光窥伺到了母亲的秘密。 这使我想到了某些不经意的瞬间。 我的母亲有时会用一种依恋的眼光望着我,然后说,你就像我那时侯一样……尤其是当我穿上她年轻时一条连衣裙时,那种刹那间的回顾带来的深情凝重总使得空气中弥漫开一丝感伤和惆怅。

我不禁起身将柜中的老相册重新反出来独自在幽暗的灯光下欣赏,那些我母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在闪闪发光。从前对这些文物级的照片总是视而不见,而今天却感到它们忽然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留恋在一页页泛黄的相纸,清脆的响声回荡在耳边,四周弥漫者怀旧的气息。随着一声声脆响,发黄的相纸上浮现出一张笑脸,那般亲切,那般熟悉,当我看到母亲穿着那条连衣裙静静地立在桥边时,从她的眼睛中透出一股清纯,闪烁着,令人惊讶于那每一个微笑似乎都应证她那闪光的青春。我心中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她,就像我一样……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现在羽衣换成了黯淡的粗布。偶尔,我也能从母亲的举手投足当中觉察到这个秘密。 她一直喜欢做衣服,逛街时依然会到裁缝店转转,尽管她很少再做了;她有时也会驻足与一株杜鹃下,拾起一片花瓣,夹在厚厚的字典中;她在镜前画眼描眉时永远是那般细腻而专注;每一个神态都是十几年依旧如故…… 此时此刻望着母亲温顺的双眼,请不要忘记她也曾经是一位仙女。

母亲的羽衣读后感(二)

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亲情。亲情……他们总会在最危急的时候出现。下面,就是一个另人痛苦流涕的故事

512汶川地震后,抢救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母亲,那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这位母亲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 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母亲的羽衣读后感(三)

周末的闲暇之余,()读到了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疑问,本文写得非常优美,但却使我感到有些惭愧!

小时候的女儿曾经逼问着作者她是不是仙女变的,可作者几经犹豫后,还是否认了自己曾经是仙女。其实,如果我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也许我永远都无法体味到母亲曾经的辉煌!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是由仙女变来的。是的,天下的母亲都是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每一位母亲在从前都是披着羽衣的公主,在父母的宠爱下,爷爷奶奶的摇篮中成长!而直到有一天,她们成为一名母亲时,便藏起了那件羽衣,换上了人间的粗布,的确,她好像不能飞翔了,她把那件羽衣藏在了内心深处……而我,却怎么也无法想象,每天都在为我而忙碌的母亲,曾经披有一件多么华丽的羽衣,好像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为我和父亲忙碌,而在丰富的佳肴面前,她却永远不为之心动,总是把最好的,最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留给我吃,她说吃了脑袋瓜会聪明,她会留给父亲吃,因为母亲说他在外面奔波太累了,要支撑起这个家……而她却从未想过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母亲的饭碗里,永远只留着上顿的剩饭,有时候烧成粥,曾经不懂事的我经常天真地问母亲,剩饭好吃吗,可她却总是笑脸以对。呵,她在家里永远是个吃剩饭的角色,嘿,这点与作者倒有点共鸣呢!我想,或许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吧,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

而我更无法想象,曾经那个披着让人羡慕的羽衣的公主,现在却可以为了孩子每天起早摸黑:一大早起来我还没睡醒就听到厨房传来炒蛋的声音,习惯告诉我,一定是母亲在为我准备早饭了,我躲在墙角仔细观察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厨房的油烟很大,呛着母亲了,她时不时地咳嗽着,心里总有丝说不出的难过与深深的内疚……·无意间,看到了母亲的手背都裂开了皮,好像血随时都要流出来一样,哎,在这大冬天的清楚,又每天坚持着,手怎么不裂呢?想想真的是愧对于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有时候却觉得她为我付出的是应该的,也许是习惯了吧。在冬天下雨时给我送伞,就这样一直风里来,雨里去,最后由于感冒病倒了;有时放学回家晚了,即便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都能在家门口看到一战为我点亮的灯和一个憔悴又步履蹒跚的身影熟悉地徘徊着,那便是母亲……

看完这篇文章,对天下每一位母亲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我们,却为母亲做的少之甚少,真是无地自容!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为母亲做一些事,多为母亲减去一些负担,帮助母亲重新找回那件羽衣吧!

2、高尔基的母亲读后感

高尔基的母亲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曹文轩曾经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描绘了主人公阿列克塞悲惨的童年。阿列克塞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从父亲去世时开始,他目睹了母亲和外婆的悲伤。他们搬家到了外公家里,加入了一个嘈杂的大家庭中。和蔼的外婆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可也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 ……很快,这个大家庭四分五裂。 阿列克塞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过着 流浪生活 。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他饱受欺辱,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但他还是熬了过来。最让 我震撼的是 阿列克塞为 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进街上,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 虽然常被人笑话,可他却不以为然, 因为他坚强不屈服,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阿列克塞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我们多幸福啊,每天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我们被父母宠着, 要啥有啥, 不愁吃不愁穿。父母经常去超市买各种各样的美味的食品给我吃,肯德基,麦当劳更是经常去。而我却挑三拣四,不吃这不吃那的;我们的 衣柜里面都塞满了漂亮衣服,玩具堆满了储物柜; 我出入家门还有小车呢。寒暑假父母还常常带我去旅游。学校还经常带我们去春游、秋游。我们的童年和 阿列克塞的童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所以, 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应该要懂得珍惜啊! 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高尔基的母亲读后感(二)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母亲》描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觉醒过程。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通过她的一步步觉醒,直至在儿子的感召下投入革命,从一个封建时代逆来顺受的被压迫者变成一个热情坚定的革命战士。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都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贡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她是从一个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带头和青年们一起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小说中,当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她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民和生活隔离了关系,使他们毁灭。可是社会主义却要将你们破坏的世界结合成一个伟大的整体,而且这是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她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自信的光辉,如同灿烂的光芒”。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歌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使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高尔基的母亲读后感(三)

昨天读了高尔基的《母亲》,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3、母亲高尔基读后感

母亲高尔基读后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扞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帕维尔的母亲先是为儿子担心,但在儿子的感召下,她开始帮助儿子,由对儿子的爱,开始转变为对革命的爱,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位革命的母亲,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解、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作为现代的女性,我们应如何做一个对社会, 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母亲呢?

实现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我们女性必须打破传统父权文化对妇女思想意识的束缚,改变传统社会中我们必须承担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充分发挥我们在管理国家与社会以及在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实现从传统的人身依附向独立人格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妇女解放逐渐由政治地位的独立走向经济能力的独立。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妇女社会地位与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更加扩大了女性实现自身权利的自由选择空间,促使广大知识女性更加积极地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走向人格的独立。

实现从弱者态势向自助自强的转变。传统父权文化下,男强女弱被视为“天然法则”,然而,当代社会给妇女重建主体意识,驾驭自己命运,实现自身的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是促使当代妇女实现这种转变的外部条件。

我们应将自身发展和对权利实现的要求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理念。这是现代女性实现社会责任的必备素质。只有树立了自信、自立、自主和自强的人,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个女性都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准确把握适合自身发展的坐标系,确立自己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自身的发展去参与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女性—母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提高知识水平,实现自我进步,才能更进一步和广泛地融入社会,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要树立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特征,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抓住机遇。这是当代妇女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动力。要勇于实践,实现新的跨越。只有在实践中磨练、培养和提升自己,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母亲”,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字眼,母亲,意味着爱,意味着责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做一个成功的新一代女性,新一代母亲吧!

4、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把我赘得发疼:

“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

“你说呢?”

“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是不是仙女变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有人说她的羽衣被锁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飞翔了。人们还说,是她丈夫锁上的,钥匙藏在极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亲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那里,她也知道藏钥匙的所在,在某个无人的时候,她甚至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的目光抚摸那些柔软的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的羽毛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些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暴晒。

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晒些什么?我已不记得,记得的是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另外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以及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卡,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忽然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就送给你。”

我小的时候好想结婚,当然也有点害怕,不知为什么,仿佛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等结了婚就自然是我的了,我觉得一下子有那么多好东西也是怪可怕的事。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当然也因为有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母亲总是强调“冰糖”豆浆,因为那是比“砂糖”豆浆为高贵的)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擦锅饭就是把剩饭在炒完菜的剩锅中一炒,把锅中的菜汁都擦干净了的那种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而此刻,那刚听完故事的小女儿鬼鬼地在窥伺着什么?

她那么小,她何由得知?她是看多了卡通,听多了故事吧?她也发现了什么吗?

是在我的集邮本偶然被儿子翻出来的那一刹那吗?是在我拣出石涛画册或汉碑并一页页细味的那一刻吗?是在我猛然回首听他们弹一阕熟悉的钢琴练习曲的时候吗?抑是在我带他们走过年年的春光,不自主地驻足在杜鹃花旁或流苏树下的一瞬间吗?

或是在我动容地托往父亲的勋章或童年珍藏的北平画片的时候,或是在我翻拣夹在大字典里的干叶之际,或是在我轻声的教他们背一首唐诗的时候……。

是有什么语言自我眼中流出呢?是有什么音乐自我腕底泻过吗?为什么那小女孩地问道:

“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呀?”

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的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的羽衣收招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漏了自己呢?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而那小女孩,是凭什么神秘的直觉,竟然会问我:

“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掰开她的小手,救出我被吊得酸麻的脖子,我想对她说:

“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她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但我凝注着她晶亮的眼睛,只简单地说了一句:

“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真的?”

“真的!”

她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旋又不放心睁开。

“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她兴奋地转动着眼珠,不知在想什么。

然后,她睡着了。

故事中的仙女既然找回了羽衣,大约也回到云间去睡了。

风睡了,鸟睡了,连夜也睡了。

我守在两张小床之间,久久凝视着他们的睡容。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