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没有教给你的最难一课_要怎么样,大学才算没有白读?

1、大学没有教给你的最难一课

大学没有教给你的最难一课

文/郭瑞祥

“老师,您可以帮我写推荐信吗?这是我过去7个学期的成绩单。”最近,一位大四女学生来看我,希望我能为她撰写申请研究所的推荐信。

看了她的成绩,我吓一跳,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她都是“书卷奖”得主!在卧虎藏龙、会念书的学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园,这并不容易,可见她多么用功!

但我一开口,却泼了她一头冷水。“同学,你能不能不要继续拿第一名?”“为什么?追求好成绩有什么不对吗?要申请到国外的好学校念硕士、博士,难道不应该有好成绩吗?”面对她不解的神情,我请她在研究室坐下来:“让我花一点时间,说个故事给你听,好吗?”

说实话,在台大教学18年,我最担心的学生,不是成绩吊车尾的,反而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传统好学生……

这个故事,就从多年前一个很认真、也常拿“书卷奖”的台大学生说起。

曾经有一个高中念建中、大学读台大,在别人眼中考起试来一帆风顺的台湾年轻人,在长期不懈地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当时,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条有轨迹可循的直线,以漂亮的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等于拿到“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

他告诉自己:“我到美国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好好拼功课吧!”这个台湾学子,从小念理工科,爱运动、爱念书,但对于美国的流行文化及同学间多彩多姿的社交生活,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手足无措。于是他一心向学,果然,念硕士的两年与博士第一年,每一个科目都拿下了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数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得的好成绩。

他内心不免有小小骄傲,颇以自己为荣,也一直以为,自己的指导教授一定也为他高兴,毕竟置身于一群天才学生中,他的好成绩堪称“第一名”呢。

成绩全a的他,终于碰到大铁板了。有一门陌生却又必修的重要课程,他上了几个月后,心中有数,成绩大概不会太理想,虽然及格绝对没问题,但a恐怕拿不到了。这个“好学生”干脆壮士断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选这门课,避免成绩单上出现b的“恐怖”危机。

很多美国同学不理解,老师更觉得奇怪,学分费交了,也认真上了几个月,为什么他要退选?只为了避免成绩单不好看?这个理由对美国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来年,他再度挑战这门必修课,一路稳扎稳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绩出炉后,他竟拿到了第一个不是a的成绩!之前的退选,无异于一次时间与金钱上都徒劳无功的浪费。

沮丧的他,有点难为情地去见了美国指导教授,甚至,是带着歉意去的。然而,指导教授却十分开心地恭喜他——恭喜他没拿到a!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真是太替你开心了!你从今日起,再也不必为拿a、拿高分而念书,你总算可以放胆去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那,什么才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教授笑着回答:“去犯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你的基础,去有计划地犯错、尝试创新。这才是有价值的!”

台湾小子如被当头棒喝般醒悟:什么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下一代积累新知,以创新造福人类社会,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好吃的蛋糕是本质,而好成绩,只是装饰美丽的奶油花朵罢了。

“怕输”心态造成保守的选择

我就是上面那个故事里的主角、曾经认错方向的台湾小子。

当我被指导教授点出求学观念上的根本错误后,其实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完成作业、求取高分上,而只拿一成的余力,用以做研究。

但后来,我大幅度调整比例,变成了两成力气做功课,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业,就认真埋头苦写,确保尽善尽美以得好成绩,后来却变成了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才开始熬夜赶报告。

这并不是说我偷懒,而是我发觉,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战,收获更多,所以我选择先做研究。

研究的过程,如同探索一个无底洞,回报会比较慢,不像考试成绩马上就会出来,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且虽然回报慢,收获却是扎扎实实、属于自己的,不是考完试就一半又还给老师的表面好成绩。可以说,那个当时锥心刺骨的b,纠正了我长久以来读书是为了追求漂亮成绩的功利迷思,使我真正转向学习的本质。

观念一改变,学业反而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要念六年方能结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毕业了,因为我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对的地方,并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毕业论文顺利通过。

“怕输”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态

回到台湾教书后,这些年来,我对当时的心情又有一层新的体悟。当年我对科科得a的追求,除了从小相信认真念书就是为了追求好成绩的迷思,背后更深的原因是“怕输”.怕输、怕没面子的心理,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很多个体甚至很多企业发展中看到,形成一种保守的文化,妨碍了对创新的尝试。

台大管理学院每年都送很多学生到国外着名大学做交换学生。最近一个学生从北欧的大学交换半年回来,与我分享心得。

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半是当地学生,另一半是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换学生,有很多分组讨论和报告要做。她发现,台湾去的学生,理论学得很扎实,程度一点儿也不输外国学生,但自信心明显不足,即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也不太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并勇于提出思辨讨论。

相较之下,欧洲的年轻学生可能理论基础比不上我们,但他们不害怕,敢于说出口,讨论激烈,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钻研,很有创意和想象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了解。因为怕输、怕被别人笑的心理,出现在许多层面上,例如阻碍学习新语言(不敢开口怕被笑),讨论课上沉默者占多数,发言的永远是那几个,但下了课大家却七嘴八舌意见多多。

我曾经反省,为何要到了美国求学、从别人的文化反射出来,才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在台湾时,从来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反省过?

答案很简单。在台湾现有的升学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测、大学学测,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谁会考试,谁就是赢家!30年前我念书时如此,现在亦然。

或许,大学前的游戏规则真是如此,但是,我们的人生,从考完大学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证胜利了。

唯有能认清环境变化,敢于跨出舒适区,追求本质的创新,才能永葆成长动能。从此刻起,挣脱只求第一的魔咒,摆脱怕输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贵的一堂课,找寻自己的人生导师

我的前半生,在别人眼中,也是标准的“金榜题名”,算得上是超级好学生。先后考取建中、台大,之后的硕士、博士学位,则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毕业后,在硅谷找到年薪数百万的工程师职位,然后娶了美娇娘,回台大担任教授,也有了两位小朋友。

我必须承认,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深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美梦成真。

然而,从人生进入下半场开始,我陆续遭逢变故,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作深深的无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壮年之时,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虽侥幸得胜,却也大伤元气。而没几年后,我又遭逢中年丧妻!失去了最爱的人,心里什么也不剩,空空荡荡的,整个人也浑浑噩噩……但我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自怨自艾,因为我还得抚养两个正要经历青春期的小男孩长大。

原来,发生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实的人生……

最难的一课,我们却没教给学生

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园内触目所见,年轻快乐、对未来满怀想象与盼望的学生们,不禁感叹: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学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过关斩将在大小的考试中胜出。几乎没有人告诉我,考不上“好”学校、“好”科系之后该怎么办,如何勇敢地站起来面对挑战。

联考制度强调的是,不管喜不喜欢,先抢第一志愿就对了!从来没有人认认真真地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独特的天赋能力,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再找出独属自己而非主流价值一致钟爱的“第一志愿”.

我们从小经常听到的童话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万难与公主结婚,然后呢?就没了。从没有人告诉我们,王子公主可能吵架。人生的本质就是无常的变动,如果有一天,公主离开了,王子该如何?

没有人教过我们,我们也从来不会教学生,关于人生,种种的真实与艰难,种种的难堪与不堪。这些,反而是我在历经人生后,最想要献给学生的礼物。

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但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对课堂以外的人生挑战。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提前把这些人生问题,丢给学生去想,让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思索、有心理准备;提前为他们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们突然面对了,竟只有手足无措的份儿。人生不会永远顺遂,悲欢离合总无情,毕业之后的人生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我想教会学生的,是他们该如何为自己找寻答案。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错后,鼓起勇气选择补考,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说穿了,就是由无数的大小考验组合而成,懂得为自己找到“人生导师”,绝对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么是人生导师?“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场演讲、一部电影、一本好书,重点是里头的精神,能不能让你在历经悲欢离合时,多一点力量与勇气,继续朝能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无缺的老师,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学生,打开心胸、主动出击,每天都能遇见自己的人生导师,每天都能茁壮成长。

2、要怎么样,大学才算没有白读?

要怎么样,大学才算没有白读?

文/夕夕酱

前几天同学聚会,聊天中发现有的同学高中毕业之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有的人拜师学艺学习理发技术,染发、烫发、理发样样精通,如今自己在老家开了一间理发店,生意兴隆月入数万。有的人跟着大厨学习烹饪技术,烧的一手好菜,如今自己开了一间小饭馆,虽然店面不大,倒也门庭若市,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我不禁思考,他们即使没有上大学,如今的收入相当于我大学毕业之后做到中层的待遇了。我应该在大学里收获什么,大学才算没有白读?

想了很久,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精通专业知识

据我所知,很多童鞋并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专业,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童鞋是被调剂到如今的专业的。即使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专业,也要精通专业知识,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更要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为每个专业所对应的的行业是一定的,企业在招聘时总希望能够招聘与岗位匹配度最高的员工,在专业满足岗位要求的前提下,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就像我那些从事理发、厨师的同学一样,他们正是由于对本行业的精通,才会有如此的成绩。

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行业的前景。不同专业对应着不同的行业,有的行业处于上升期,有的行业在走下坡路。举个例子,在七八十年代,书记员是个不错的职业,字写得又好又快的书记员许多单位都抢着要;到了九十年代电脑刚出现的时候,打字员的就业前景很好,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几乎人人都会上网打字的时代,打字员这个职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要尽早的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或上网查询,或向学长学姐咨询,了解一下一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就业情况如何,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如果如今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可以考虑辅修第二专业。我的一个机械专业的大学同学,凭着辅修的会计专业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有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也凭借了第二专业参加公务员考试,如今获得了面试资格。所以呀,如果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可以尝试着辅修第二专业。

2、掌握自学能力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老师都会讲解得十分透彻,甚至相应的习题,举一反三反复练习。但是到了大学,掌握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就我所在的专业而言,每门专业课的大作业,都需要自己自学一个软件,或者自学一种编程语言,才能完成。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想掌握更多的技能,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自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大四上学期为了参加某国企的招聘考试,考纲范围内的五门科目,我们学校只教了一门,其他四门科目我也只能硬着头皮自学,还好最后顺利通过了。我身边电气专业的同学,也凭借着自学顺利拿到了会计证。一个读汉语专业的同学,也凭借着自学顺利拿到了教师证。所以呀,要想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大学毕业无非就三个选择,考研、出国、就业。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听见别人说出国好,留学回来公司抢着要,于是他也想出国;听见别人说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有很多大企业来学校招聘,于是他也想就业;听见别人说考研好,虽然比别人多读了两三年,但是就业起点高,之后升迁机会大,于是他也想考研。

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思维方面的提升。读了越多的书,看问题的角度就应该更多样化,分析问题就应该更全面。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做任何选择和任何决定的时候,要经过自己的一番分析与判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4、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上高中的时候,仿佛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唯一宗旨,大家只需要埋头学习、学习,不用考虑其他。而大学仿佛是个小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平时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身边有哪个同学人缘好,就想想他哪方面做得好,值得我学习。身边有哪个同学是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就想想他是哪方面做的不好,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增强自己的时间观念,做事考虑他人的感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在大学收获了这四点,你的大学就算没有白读!(来源:简书)

3、没有压力和规划的大学生活是很可怕的

没有压力和规划的大学生活是很可怕的

现在的我们都还很年轻,或许正因为年轻,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欠缺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欠缺一种出于对未来的长远考虑。正如前辈所说的:现在二十多岁的我们,只会想着明天去哪里吃好吃的美食,哪里又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哪个专业的美女多,最近又上映了哪部电影,热播着哪部电视剧,这个假期去哪里旅游…

二十岁的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眼前,很少有人会想着我要怎样学好我的专业课,很少有人从大一就开始着手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常常上一些招聘网看一些工作岗位要求,了解自己需要增强哪些技能,很少有人现在就开始规划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也少有人意识到现在做的每件事都会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所以很少有人会很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件事,包括上好每节课,完成每次作业,认真对待每次考试,做好每次社会实践。很少有人现在就思考着要给父母一个怎样的未来,很少有人现在就会常常上一些房产网,了解自己喜欢的城市的房价,很少有人会现在就下决心五年后我要在哪里买一套房子给自己和爸爸妈妈。也很少人会想着大学里就要为未来的职业做铺垫了,做些兼职或创业什么的。

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正青春着,就应该让自己惬意地享受这美好的青春时光,而不应该给自己太多世俗的压力。那些工作什么的可以毕业后再去想,再去找,现在不是还没毕业吗?有的是时间,以后再慢慢找,慢慢想。房子之类的现在想也未免太早了,更何况家里不是有房子吗,虽然是户主是爸爸妈妈,但毕业后工作后,老爸老妈又不会把自己扫地出门,不是可以继续住在家里吗?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青春稍纵即逝,如果我们只懂得享受这美好的青春年华,而不懂得居安思危和规划未来,那么未来我们或许会失去很多东西,也会面临很多残酷的现实。

更何况我们以后或许不会回到我们出生成长的城市工作生活,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或许会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打拼。当工作不如意,疲惫时,雨夜里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着万千亮着的灯火,你或许就会想起你的父母,羡慕着那些此时正在温馨地吃着晚饭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那时你或许会厌倦回到空无一人、冰冷的出租屋。那时的你或许就会想着,想着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有个属于自己的家。然后把爸爸妈妈接过来,晚上下班回家后,能吃到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或许现在的你不会有这样的心境和感触,因为你现在还没经历过背井离乡,在外辛苦工作的疲惫生活。但总有一天,你会出现这样的心境和感触的。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师兄师姐已经毕业了,有的正在求职中,有很多师兄师姐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想好职业规划,没认真思考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就抱着赶快找一份工作以解决目前经济窘境的心态,广撒网式地投简历,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招聘公司的状况,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环境。所以匆匆入职,导致很多师兄师姐都抱怨目前的工作不好,想辞职。()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不到一年便换了三四份工作了。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没有安全感且迷惘的生活吧。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时间和现实拖着鼻子走,且毫无方向感可言的生活吧。所以说现在就开始考虑工作,家庭这些,一点都不早,相反或许相对某些人来说,你已经比别人迟了一步。更何况工作,家庭,这些一点都不算是世俗压力。这些在未来的范畴里都是占有很重要位置的一环节,而且考虑这些又不是叫你追名逐利,又不是叫你一定要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而是希望你追求一定的安全感,以至于在面临人生苦难的时候,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和心境去面对,不至于感到孤独无助。希望未来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并且让你的父母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成为你家里坚强的依靠,成为你父母晚年的依靠。以后不用和你的父母分隔两地,能在你父母年迈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

所以我们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想事情尽量想得长远点,想得全面点。为了避免我们以后面对迷惘且不知所措的生活,现在的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快人一步,想问题时快人一步,行动时快人一步,我们在大学里就不要得过且过,不要过着整天追剧打机或者花前月下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提升一些其他的技能,或者出去找些兼职,和老师做一些项目,参加一些关于组织什么的,总之就是要让我们的大学过得有意义,且要为我们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4、堂而皇之的“大学人脉论”,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堂而皇之的“大学人脉论”,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在这个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所谓的人脉关系网的社会里,周围的善意的或是不怀好意的人都会劝告你,好好积累你的人脉关系,这是日后工作和生存的砝码,关乎你的前程。涉世未深的你感觉似乎就是真理,因为人人都那么说,似乎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即使来到了大学,本该是可以独立自我思考了,却无形中被这个貌似不可辩白的“人脉学”牵着鼻子走。故而,刚进入大学时,一些所谓的学姐学长们,一帮老油条在你们面前倚老卖老,摆着一副博古通今,无所不知的姿态,对你们“循循善诱”起来,说什么在大学可以什么都学不到,但是一定要积累你的人脉,形成自己的人际圈。基于此,很多人参加了不少名目繁杂的社团、学生会,整个过程糊里糊涂,目的也很“单纯”的想认识更多的人。

所以对于社团、学生会各类的聚餐集会都不敢怠慢,有甚者以能如此忙碌为荣,作为炫耀的资本,如此觉得自己特别的有面子,认识那么多的学姐学长,还有参加不完的聚会,听着老油条们在酒桌上豪言壮志,讲述自己的风光。我们学校的王老师,李教授……我都认识,关系还很不错,我的同学是什么什么部门的主席、什么什么长。天花乱坠,好似在讲述自己的发家史,好不风光啊!听得新生小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回到宿舍自己也在同学面前风光一把。

醒醒吧!收起你那堂而皇之的“人脉学”,所谓的你认识的谁谁,你认为他是你的谁谁,而那谁谁把你当做他的什么,你敢确定吗?如此原本与人相交的目的就是以利益为出发点的交际,能有几分真情,按照这个模式,人与你相交耶只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在团体中你至少能为他们跑腿,打酱油,那么可以预知你往后的大学生涯了。信奉着老油条们传授给你的“真理”,冲破头让所谓的什么长认识你,谋个“一官半职”同时等待下一届新生的到来,前赴后继的在小伙伴们面前豪言壮志,狠狠地满足那脆弱的虚荣心,毫无新意,华而不实,然后继续积累自己所谓的人脉。

四年过后,自己除了电话簿上积累了更多的电话号码,似乎什么也没学到,有时看着电话簿上的名字好像有些人也想不起来长什么样了。试想,正如初衷所说积累人脉能够前途光明的话,就拿找工作来说,你认识的无非也是你身边的同学,他们和你有多大的区别呢,走出了校门还是一样从头开始。资质最老也不过是你的老师,而他们真的能为你铺好职场的红地毯吗?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你也可以说在社团或是学生会跑所谓的业务时认识了一些外面公司的人,稍微动动脑筋的人都能知道,公司派来与学生洽谈一些事情的,在那个公司能有多少职权,公司的很多事他能说了算吗?你认识的就算是在公司能算是个人物的人,说话算点数,但是换做是你你会聘用一个只会油嘴滑舌,肚子里什么墨水没有,甚至亮红灯的功课还不少的人吗?人家又不是傻子,不顾及公司的长远利益,只为卖你一个面子。就算人家给你个职务,也只能是个跑腿的,你也只能打一辈子的酱油。

总之,你所谓的人脉也许重要,但是远没有学长学姐说的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没有实力,谁愿意主动求着和你交往,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人脉而忘了自己还是一个学生这一根本事实,有时间和精力就要踏踏实实地去充实自己的学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最好能学富五车,真正有本事的人还会怕英雄无用武之地吗?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