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油,逆风飞翔的普通人](http://www.wenzidahui.com/tu/797.jpg)
1、加油,逆风飞翔的普通人
加油,逆风飞翔的普通人
文/米粒
1
长到三十几岁,我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真的有天才。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转来一个男生,成了我的新同桌,名字叫陈默寒。他的容貌,我早就记不清了。脑海中深深烙印着的是,他有传说中过目不忘的本领。
那时候,语文书上所有的新课文,他只要读一遍,静默几秒,就可以完整地背诵出来。这项技能被语文老师发现后,开心得手舞足蹈,一下课就让他去教学校长那里表演。回来的时候,陈默寒的脸微微泛红,粗声地喘着气,紧张得一直不敢抬头。我悄悄给他传了一张纸条表示祝贺,可他吓得攥在手心里怎么也不敢打开。
然而,默寒的成绩并没有好到惊人,所有需要记忆出马的,他都手到擒来,但逻辑思维方面却并不出众。小升初的时候,我们学校推优,他服从分配去了一所不算太拔尖的中学,之后便没了他的消息。后来,有人遗憾地说,默寒已经泯然众人了。
2
第二个天才是我的高中同学薇薇,不到1米6,人巨瘦,好像永远都没什么力气。她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也不健身。高一的第一节体育课,800米摸底。体育老师说,跑个七八成功力就行。一声哨响,薇薇跟匹脱缰的马驹一般,噌地窜了出去,这速度快得让全场人都蒙圈。
她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们刚过200米。最后,薇薇以2分30几秒跑完全程,听说都快到运动员水平了。而我们一众女生还在嗞哇乱叫地,为3分50秒的及格线努力。
后来,我和薇薇成了好朋友,我非常好奇她小小的体内怎会有如此惊人的能量,也尝试着去探查她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奇遇。
那时的我,心智比小时候成熟多了,不会再轻易放走近距离研究天才的机会。可是,薇薇的饮食比常人还要少,除了吃虾不吐皮这一点,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最后,薇薇也没有选择当运动员。听说,后来她去了大国企当会计。如今最风光的时候,就是集团每年的春季运动会。整整十年,她代表财务室出征,包揽了各类跑步项目的第一。
3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老天爷这么不公平,好像天才总是别人,平凡的总是自己。我也热爱音乐,想要唱出动人的旋律,可我从来就听不准音阶;中考800米体测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捆着沙袋跑了三个月,才刚刚跑进及格线。也就记忆力还马马虎虎,谈不上过目不忘,但瞬间记忆的能力较强。记得上大学考现代文学,我漏看了郁达夫的写作风格,临考前三分钟,补了五大页笔记,最后一道大题居然真的是考这个。我洋洋洒洒侃了一大篇,最后成了我们班的最高分。
这么想来,上天对我也不赖,虽然没有哪一方面技压四方,但好在也没有特别差劲的地方。脑子不算太笨,动作也算敏捷,无风无浪地长大,平凡却也安稳。
我知道,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羡慕过身边某个光彩照人的偶像,惊讶过班里某个才艺过人的同窗,然后在众人艳羡的神情中搓着衣角,渐渐暗淡了目光。
人的一生会遇到成千上万人,而我只遇到了两三个天才,我见得更多的是没有惊人天赋只有难凉热血的普通人,他们逆风飞翔,比任何人都勤奋努力。比起那些一登场就狂拽炫酷的牛人,我更欣赏那些超级努力坚持到底的普通人。
我们都没有通关秘籍,所以能安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地生长。少了一些轻而易举的收获和理所当然的成功,人生并不会怎样。
4
记得有一次去看一位年轻画家的小型画展,她笑魇如花地立在门口和大家攀谈,一个记者模样的人盛赞她的画气韵生动、深刻独到,她本人更是不可多得的天才画家。年轻画家笑了,她说:天才画家?我小时候画画,常常被老师罚站,因为我资质平庸,总是不得要领。后来,我的同桌开始讥讽我、孤立我,让全画室的孩子们一起给我起外号。那时候,我埋怨老天爷,为什么不能给我多一点天赋。
后来呢,众人听得入了迷,急着知道画家命运转折在何处。
她眯着眼睛说,后来我就告诉自己,日日苦练,勤能补拙。再后来,就像看书一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日夜苦练的我如开了窍一般,终于进入了绘画这座艺术的殿堂,我越画越自如,越画越自信,最后成功地举办了画展。天赋这东西,确实很重要,但它也只是能帮助我们成功得更简便些,并不是人生畅行无阻的直通道。
天赋就像马路上被别人捧在手中的新年礼物,它们包装精巧、细致美好,但你却偏偏没有得到。与其失望怨怼,不如坦然接受,明明白白地做个普通人,脚踏实地地努力,理所当然地奋斗,安心接受命运给予我们的所有平凡,不靠偶然也不靠侥幸,靠自己来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什么能真正地感动我们?不是天才嘴角那一抹迷之微笑,而是你满脸汗水和泪水,却仍然咬着牙奋力地奔跑。
2、亦舒:普通人
亦舒:普通人
一位母亲说,希望女儿成为叻女,这个粤词并难译为白话,叻,能干之意,但不是主持一个小家庭头头是道那种能干,肯定含有扬名立万、独当一面,名利双收之意。
当下微笑说:“你不是真的那样希望。”
那是很吃苦的,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与得到的酬劳丝毫不成比例,承受众目睽睽的压力,到头来,名与利,又同快乐不大挂钩。
每一个行业都需注人大量时间精力练练练,有些人甚至因此无暇组织家庭,生活十分孤苦。
女孩子,读个学士傍身也已经足够,最要紧是父母痛惜,早点结婚是正经。
真正的叻女也毋需()刻意栽培,她若有科学、艺术、或商业天份,社会一定比父母更快察觉,迅速将她捧上高台,天生才华难自弃,也只得牺牲其他幸福。
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有工作有家庭已经够能干。
全世界各行各业能干的人都不过为普通人服务,医生律师建筑师、文学家画家诗人、以及顶尖科学,都为你我而设,付出些少酬劳,即可换取他人三十年心血结晶,做普通人最开心。
3、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文/王石
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子来问我,你是怎样成功的?
我想说,实际上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不普通的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们觉得你们也是普通人,我身上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你们觉得你们是不普通的人,在我身上是借鉴不到什么的,因为我是普通人。
美国有一本《光荣与梦想》,描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光荣与梦想首先给人什么感觉?一是荣誉感,二是责任感。尽管我们普通人的荣誉和责任仅限于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但我们必须坚持。做人要有底线,坚持下去,成功就不是梦想。
普通人如何坚持做不普通的事呢?
第一,要有一个可触摸到的愿景,或者目标。就登山来讲,我登上了珠峰,但是在2001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登珠峰,我1999年登的第一座山是6000米,第二座雪山是5200米,登了这两座雪山后我想是不是应该登7000米,登了7000米后问国家标准是什么,然后按照国家标准训练。2001年登上了慕士塔格峰,这时候想,珠峰咱也可以试一试。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可以触及,这是第一点。
第二,锁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实现。对于我们登山队员来讲是这样,对农民子弟、城市子弟、大学生也是这样。许多人毕业以后恨不得马上有房有车,当然这没关系,但一定要脚踏实地。
第三,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因为事业当中不会一帆风顺。说句老实话,我也失败过,曾经想自杀,但最后没自杀,因为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会好的。世界上有很多很糟糕的时候,你要有承受的勇气。
第四,运气。对我而言,努力之后,还不成功我不会后悔,在努力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否成功,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你只能怪你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但没这个运气。2003年登珠峰的时候,大家都劝我不要登顶,我一咬牙,就登了上去。你要安全下来才算是成功。那时候氧气也用得差不多了。幸好下撤途中,向导捡了人们用剩的氧气瓶,我才安全下来。这也是运气。
第五,对毕业生来讲,少点浮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因为同学们毕业的时候往往是很兴奋,很彷徨,兴奋的是学的知识要到社会上一显身手,要到社会上解决自立,彷徨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我建议不要太在意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初恋结婚的不多,实际上找职业也是这样。学生物研究的,可不可以去做买卖?学机械工程的可不可以去创业?第一份工作不是很重要,它是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我创业是33岁以后的事,之前我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工人后去上大学,毕业之后搞过专业工程技术,两年后又跳槽做翻译,这是我到深圳之前的五份工作,到了深圳之后才开始创业,所以不要太在意第一份工作,当然跳槽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最后,我把成功写成一个公式,供参考:
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4、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
今年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自己从小就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学院的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刘双的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警察。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办法,“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刘双说,他也有一个警察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选择电子专业也算是圆了刘双另一个梦。初中时,刘双很想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的兴趣班,“当时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父母说自己想报,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刘双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个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刘双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刘双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儿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并非商场,而是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上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电子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中午也不吃饭,下午回到学校再找个地方吃饭。”
在电子市场里,刘双看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产品都要好好把玩一番,拽着店主问东问西。一次,刘双对一个传感器实在爱不释手,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下一个,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终于能应用了。“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的东西买回来,怎么鼓捣也不明白。”
谈到当时的经历,刘双仍旧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上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物件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时间鼓捣了。”
2009年,北京信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双和另外两位队友刘嘉和冯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获得国赛一等奖无疑成为刘双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到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刘双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美观并且实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也特别强,性格不错,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谈到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刘双充满感激,“万冬老师对我要求特别高,要求电路1个小时必须搭出来,走线还要规整,电路和别的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全都完了,如果想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排查,比重新搭的时间还长。”
经过万冬老师的魔鬼式训练,刘双学会了在快中求稳,这让他现在还受益匪浅。“比赛过程对现在的工作影响也很大,因为现在我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
如今,刘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做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工作时,刘双最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总装,一段时间后协助别人总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能进入这个单位,在同学眼里,简直就是“升天”了,因为这个单位与卫星等高科技技术打交道。
然而,工作上要求刘双再继续学习,2012年,刘双通过了中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一名中级技术工,未来他的目标就是在2015年通过高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高级技术工。
刘双自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说:“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