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_使至塞上扩写

1、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

《塞上曲送元美》

作者: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翻译: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

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

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

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

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

正当拂晓,

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

天明以后,

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

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

马未卸鞍,

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赏析: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2、使至塞上扩写

使至塞上扩写(一)

如今的朝廷遍布奸臣!他——王维。如何能完成自己的雄情壮志呢?

你带着愉悦之情进入了这朝廷之中,原以为自己的心愿将在此实现尽心尽力的努力拼搏,

你有得到了什么?曾经风光的你,又如次悲惨的出使边塞,望着那的大漠,那巨大的,滚烫的烈日,你文将怀着何心情!

在城门口,待着几辆旧车与几个用人。仔细一看,原来是杜甫你要轻车出使边疆了吧。相比那些奸臣在朝廷中捧腹大笑吧。你轻车简行,途中经过了居廷,途中的老树瘦的像一根针一般,露出了恶魔般的笑容,那停息在书上的乌鸦对天呜呜大叫,这不禁令人流泪满面。

你将那豪情壮志之情寄托于蓬草与归雁之上,可蓬草飘离了它的故园,归雁却飞到了湖人的天地。而你,只能如蓬草与归雁一般,离开故国,走向边疆。

从大漠的一头远远望去,只有一粒粒人影,与一点点马车,远有那一丝孤烟袅袅升起,一轮落日从天际缓缓落下,可你的信却始终沉不下去,此情此景,如次之壮观,不禁令你也沉沦其中。

孤独的你难以寻觅到知音,磁石的孤独之情又从你的心底上升,但你却难以去派遣。你明白了,忍心的罪恶与恐怖在朝廷中显露无遗,刺客的你的艰难的前往边塞,去安慰那些将士们。

当你走到了边关,恰好遇到了侯骑得知了将士们在为国家而战。你的心也静不下来,于是《使至塞上》出生了,这是你的得意之作。你那悲壮之情何以解脱,如今的你啊!沉沦于初始边塞的孤寂之情,你有何时能走出来呢?

使至塞上扩写(二)

听着车轱辘的声响,他知道自己离开朝廷已经越来越远了,这意味着什么他不敢再想,回想当年,自己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仕途光明,屡屡升迁,而今,却单车赴边,他不免长叹……

远了,远了……

前方是茫茫的沙漠……

车轱辘声、叹息声、偶尔从马车里传出的幽咽的琵琶声,成为这漫漫大漠中不和谐的点缀……

“王监察,过居延了。”这是他唯一的随从说的,唯一的随从,上天和他开了个多么大的玩笑啊!想当初,贤相居高位,他是怎样的风生水起啊,而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之人。监察,是啊,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为朝廷效力,为国家效力,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幽微难言之苦呢?居延,你丈量过它离朝廷的距离吗?你知道那是怎样的边塞吗?你知道塞上的风沙可以怎样的让人迷茫吗?为什么是居延?你想过吗?于是,王维笑了,淡淡的笑,冷冷的笑,僵僵的笑了。他撩开车帘,举目望去——看哪,他就像那飘飞的蓬草,飞出了汉塞,他就像那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这难道就是他的归宿吗?回望来路,车辙撵过的痕迹已被黄沙湮没,是啊,这难道不是他的归宿吗?

茫茫大漠之中升起一缕烽烟,他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古来征战几人回”啊,想着想着,孤寂之情直入人心;望着那波澜不惊泛着白光的河水,他黯然神伤:谁能知晓平静的水面,暗涌着怎样的激流?谁能知晓安静的外表裹藏着怎样的内心?然而,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也许是命吧?曾经戏说倒霉蛋飞将军李广,“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如今,却似是对自己最好的写照了——有时候确实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宿命如此啊!就如那天边的太阳,你再怎么圆,终归还是逃脱不了坠落的命运。

在萧关,他碰到了前来迎接的侦察兵,其实他早就知道了,社会是现实的!当他升迁之时,车马塞途,当他落魄之后,注定无人问津。是啊,只要你是被朝廷排挤出来的,那么纵使你是监察御史,又能怎样?然而,让他激愤失落的又何止如此呢?都护在燕然。

呵,在燕然……王维又笑了,那僵僵的笑容背后是怎样的心酸啊!只见他执笔写道: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然而,“仰天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李林甫重用了谁不会有人知道,那曾经的是非曲折也再无人诉说,然而大家却记住了有一个伟大的边塞诗人叫王维,有一首边塞诗叫《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扩写(三)

我终于走了,离开了洛阳。皇帝差遣我到边疆去察看。明眼人都知道,我再一次的左迁了。走的时候,我没有带什么行李,轻车简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涯是一个人的天涯。我即将奔赴天涯,我的天涯。

已经过了居延,这么快。

一阵风席卷而过,飘飞的蓬草顺着风飞出了关塞。也许,我就上像一根蓬草,没有根的蓬草。()皇命如风,把我送到这边疆来需要什么理由!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西北方向划去。它们是回家,抑或是迷途?

转眼间,眼前已经没有了繁华,只剩下金灿灿的黄沙。荒凉而又无垠的沙漠里,匆匆行走。一缕轻烟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那里是户人家?还是一堆被太阳灼烧得禁不住燃起的枯草。烟是直的,可是它毕竟不能长久的坚持。我不做一缕貌似是直的的烟。不做一缕被微风一吹便弯折了、消失了的烟。我有我的主张,我的立场,我的想法。我注定要为此斗争,拼搏,注定只能是像一棵巨树,宁折不弯的树!

马车仍旧在奔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一条蜿蜒的长河跃上了着死寂的荒漠舞台。水奔腾着,呼啸着,却仍旧清晰的映出了天地间的东西,最真实的印象。我明白,历史一定是一条如明镜一般的长河,会现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真相,会给每个人以公正的评判。终会有一天,人们将相信我,我没有错!

夕阳。多圆啊!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太阳难道不是一直都很圆吗?千古不变。我相信,真正的真理不论如何都是不会因为外物而改变的,如同太阳一样。

沙漠的天气乍冷乍热。又是一阵狂风卷着黄沙席卷而过,打得车窗嗒嗒的响。我不由得敬佩着那边关的将士。他们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出生入死。我也同样的羡慕他们,因为,毕竟他们可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顾一切的出生入死……

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涯是一个人的天涯。现在,该反过来了吧?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天涯是天下人的天涯,不是吗?

远方的地平面上浮起了一个关塞。在余晖的映照下格外的灿烂。萧关。远远的看见一个骑兵在巡逻。眉目间略带了疲倦,却仍旧是威武而尽责的。“你们的长官在哪?”“在前线。”

在前线……

3、使至塞上的诗意

使至塞上的诗意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诗意:

一个人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

在广阔的沙漠上扶摇直上,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

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在边防前线。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4、高适: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作者:高适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2、雪净:冰雪消融。

3、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4、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5、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6、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7、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8、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翻译:

冰雪融尽,

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

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

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赏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