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就你的,可能正是你的弱点
成就你的,可能正是你的弱点
文/李月亮
我的两个表姐,是双胞胎,都长得花一样漂亮,又聪明巧嘴,从小就特打眼,姨妈领着出去,简直人见人爱。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二姐的左臂在出生时被护士拽伤了,后来一直抬不起来。虽然这点毛病外人轻易看不出来,但在姨妈和二姐心里,都是大大的阴影。后来两个姐姐上了初中,情窦初开的年纪,两个扎眼的小美女身后,都有一群毛头小子在追。大姐很早就开始偷偷谈恋爱,二姐却因为手臂的毛病,内心自卑,不敢谈。大姐平时跑跑颠颠出去玩,二姐也不去,就闷在家里安静学习。这样到了初三,二姐的成绩就比大姐好了很多。正巧那年有文工团去学校选舞蹈演员,自幼就喜欢唱唱跳跳的大姐当即被选中了。而二姐因为身体缺陷,当然是想都不敢想。
二姐后来说,看着大姐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花枝招展地四处演出,那么小就像大人一样赚钱,她真是打心眼里羡慕。但是想到自己不争气的左臂,她就特别绝望,特别恨老天不公平。
那时候没人会想到,二十年后,二姐会庆幸老天给了她一个不完美的身体。
现在,大姐因为年龄大了,早已不再演出,在文工团里做行政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独自带着9岁的女儿生活——她因为过早进入社会,很小就跟团里的男演员结了婚,生了女儿后,很快又离了婚,后来再嫁,还是不如意,再次离了。而在大姐恋爱结婚又离婚的这些年里,二姐却埋头苦学,考入名校,毕业后去了香港,在一家银行从文员一直做到副总,事业风生水起,人也活得光鲜亮丽。她也是单身,但不论心态还是生活水准,都跟大姐有了天壤之别。现在的两姐妹站在一起,真的就像两姐妹了——不像双胞胎哦,因为姐姐比妹妹显老很多。
大姐有次开玩笑说,当年接生那个护士真偏心啊,怎么没把我的胳膊也拽断呢。
事情就这么吊诡。二姐的劣势成就了她,让她站在了生活的更高处;而大姐的优势将她引入偏路,让她的人生由捷径走向平庸。
这么看的话,我们真不应该太记恨自己的缺点。正是那些不完美,让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不是那么容易得到,所以不得不踏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努力,不浮躁,不偷懒,不投机——因为无机可投。
而优点却常常带来诱惑,偏偏大多数人,对诱惑又没有抵抗力和辨别力。
相反,那些不完美的人,面临的诱惑就少多了。因为不美不聪慧甚至不健康,你就没那么多机会,你必须逼迫自己做那些优秀的人不想做的事,吃他们不愿吃的苦,从而激发出自身仅有的潜质,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功。而那些内在的、深层的、被逼出来的特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帮助你取得那些看似优秀的人所无法取得的成功。
所谓逆境出人才,你自身的缺点,给你带来了天然的逆境,它固然让你活得不那么如意,但是它也可能成就你。因为正是这些弱点,让你远离诱惑,让你破釜沉舟,让你咬牙坚持走到高处,看到更迷人的风景。(来源)
2、你所担心的,正是你所期望发生的
你所担心的,正是你所期望发生的
和男友交往近三年,今年年初订婚了,定好了结婚的日期和酒店,也开始着手新房装修。看起来一切都朝很美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一天天推进,而我感觉和他吵架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几次我们都摔门而出,冷战了好几天,彼时感觉快要走不下去,既无助又难过,不知道怎么面对。
有朋友安慰我,估计这是“婚前恐惧症”。听到这样的安慰,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好像是的,又好像不是。
每次当我走进心理医生w所在的那个房间,我放松下来,开始倾诉和交流,也开始自我探索,寻找那些困扰我的答案。这一次,我也带着这个困惑,希望找她倾诉时能找到答案。
那天我坐下来之后,我开始和w聊看《心灵捕手》时的感受,我们的话题由此展开。其实这部电影在我读大学时就曾在电影评论书籍上看人推荐过,后来在武志红博客里反复看到他提起这部电影,直到最近才决定去看它。
剧中有几个场景让我产生了共鸣,我跟w说,我能体会到威尔他在做一些选择时看似在破坏一些美好事物,是因为他背后隐藏的恐惧和忧虑。
w问我,那你最近在忧虑什么呢?
我想了会后回答,我在害怕我会搞砸和y的婚姻。
w让我说的更具体点,什么样子才叫搞砸了。
这个问题,我一时回答不出来。
想了很久后,我回答w,每次当我和y有不愉快时,我脑袋里反复出现的一个画面是我们在新房里有争吵,房子里有两个地方的设计我特别喜欢,而我正在拿东西愤怒的把它们砸坏,让他们回到破烂不堪的原始样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平息我心中的愤怒。
“我害怕这样的画面成为真实场景,这样发生后我好像不能原谅我自己。”我说出这句话时,感觉这些已经真的发生了,内心充满了负罪感。
w关怀着问我,你觉得你们现在的争吵和以后的争吵有本质差别吗?以后的争吵结果让你无法承受?
我说有,结婚了就天天要和他面对,我们住进自己的房子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现在住的房子是租来的,我也不会动手乱砸东西。
“听起来好像是你越喜欢一个东西,你就会越担心你会控制不住自己去毁掉它。”
我说是的,我很害怕自己真的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问完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我很难受。
过了一会,w问我,你觉得结婚后,你和你男友组建的新家庭和你原来的家庭,两个家之间有什么关联和不同?
在w的引导下,我开始思考两者的差异和关联。当我们讨论的越久,我发现我竟然谈到了我的妈妈。
自从我高中毕业后,我在家里的卧室被我妈妈放满了各种陈腐破烂的杂物,每次回家我只有一张床可以睡觉,其余地方被杂物塞满,离开家时感觉很失落,就好像在家里早就没有了位置。我还讲到和我妈妈相处及沟通上的一些不愉快,在我生病或者求她帮我做一些事时,她往往会给我很冷漠生硬的拒绝。我跟w讲到大三时的那年冬天下大雪,我不小心摔倒,腰部摔伤躺在床上三天,到饭点挣扎着起床去吃饭。当时爸爸每天早出晚归走亲戚,我把这件事跟她讲,希望她能带我去看医生,结果她不理我天天去打麻将。没过几天到了去学校的时间,我以为我会疼一段时间就好了,但我每晚都会痛醒,过了两个多月,腰伤压迫坐骨神经,一条腿无法抬起来,走路都疼的不行,我找爸爸要了点钱去看医生病情才好转。直到现在,只要我稍微累一点,腰伤就会复发。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当我讲到这里时有些哽咽,w问我,听起来你对你妈妈有一些怨恨、伤心、失望,还有什么?
我很诚实的回答她,这些事情现在重新去回忆,好像对她是充满了怨恨、失望,但当我觉得在我结婚要离开她时,我心里更多的是遗憾和舍不得,遗憾没能和她非常融洽亲密的相处和沟通过,让我们很亲密。在我想要的温暖和关怀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时,那种遗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
w说,现在你心里充满遗憾,你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让她再去改变估计会很难,她可能真的缺少这种沟通和表达爱的能力,那你觉得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意思是说我没办法去改变她,只能去接受她,对吗?”
w却非常肯定的回答,不是去接受她,而是放过你那个一直不被重视和照顾的自己。
听到这个答案,我当时真的懵住了。“放过我自己?”
“是啊,放过你自己。”她又重复了一次。
我从来没听过别人对我这么说过,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脑袋里一片空白,思维开始涣散,都不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要去面对什么。
在我努力思索后,我还是不明白她说的“放过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w耐心给我解释,“换句话说,你所担心的,正是你所期望发生的,这你明白了吗?”
我明白了。我担心我我会破坏掉和y的感情,担心我会在争吵时控制不住砸掉那些看来很美好的设计,是因为我内心深处期望这些发生,而让一切回到我以前家庭环境中让我感觉很糟糕的状态。
当我明白这点时,心里真的有被这样的想法震撼到。w看我在发呆,她继续耐心说道,“是的,你的家庭中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的生活状态都不算好,而你一直对他们非常依恋,如果你能分辨出他们是他们,你是你,那么你就不会一直想和他们一样,回到那个让你感觉糟糕的生活状态中去,好像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和他们分开,你们就会一直在一起。”
“我以前一直以为我性格中不好的一面会让这些事情发生,原来不是这样,我一直那么担心我会失去那些我感觉很好的东西。”()说出这句话时,眼泪再也忍不住的往下掉。我想要努力控制不去吵架,以为这样就能避免自己去搞破坏,可是这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想,那个一直不被重视和照顾的自己能感受到吗?到现在,我才真正看到她。
放过她,是接纳那个因为被忽视而一直在哭闹不止的小女孩吗?不是她不够好,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爱的能力问题?
那些忧虑和担心的问题,我是在期待它们真的发生后,再去证明她是真的不值得被爱和呵护吗?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是回想起当时听到那句话时,我眼眶依旧会湿润。有些东西我好像还没有彻底顿悟,可是这次心理咨询过后,我又重新思考w问我的那个问题,组建新家庭和原来的家庭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就是我和亲人之间内心依恋程度有多深,界限有多明晰的差异。
前几天看到武志红写的一篇文章《给到手的幸福盖一个戳》,里面的故事和论述有些触动我。真正让我有所思考的,是武志红写在开篇的那段话,“陷于痛苦的人,会渴望爱与美好。然而,当爱与美好来临时,我们会如何呢?很可能,我们会退却、躲藏,甚至去毁坏这爱与美好。就像习惯了黑暗的人,突然见到光明,他会受不了,需要再次闭上眼睛,然后再步入光明。”
可是,我想说,他说的这段话是一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动因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3、现在的你,正是最好的年纪
现在的你,正是最好的年纪
文/沐儿
那一年我20岁,在商场里试衣服,我看上的每一件,穿上都很漂亮。可我只是在镜子前转一圈,脱下衣服,抻平上面的皱褶,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挂回去,因为我没钱。
旁边一对中年夫妇,女的穿金戴银,一脸的雍容华贵,男的手里提了四五个不同品牌的衣服袋子。我承认我羡慕:我多想过她那样的生活,想买就买买买,出门不用等公交,私家车就停在楼下的停车场里。
十几年后的我,自己开车逛街,买东西也可以不再犹豫。可是,看中的衣服,穿在身上照一照镜子,就没有了购买的欲望。看着旁边20来岁的姑娘,我心里是嫉妒的:她们素面朝天就自带吸引力;她们的身材,即使是路边摊的衣服,也能穿出青春的韵味;即便裹着宽大的校服,也掩盖不住她们青春的气息。而我,已经是不化妆不敢出门、再也不敢去尝试街边小店衣服的年龄。
如果能回到20岁,我可以不要银行卡上的那一串数字。我在心里想。
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生,我们是不是总在羡慕别人?
1
小学时,我不想吃早餐,妈妈逼着我吃;我要穿裙子,妈妈非让我穿秋裤。我毫无办法,只能用哭来反抗这个世界。我多羡慕背着书包自己骑车上学的哥哥姐姐,风鼓起他们的衣服,自信在风里飞扬,叮叮的车铃声清脆悦耳。在我这个小学生眼里,他们的生活简直是五彩缤纷:他们已经能按自己的意愿穿衣吃饭,能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可以有心里偷偷喜欢的人,已经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可是,少年有少年的烦恼。有一天,姐姐不知道为什么哭了,她送我到小学门口,竟然对我说:“我多希望能回到你这个年龄,无忧无虑;会因为一颗糖破涕为笑;夸你一句就可以开心半天。不用受暗恋的煎熬、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不用担心成绩下降,更不用考虑上哪所大学……”
2
我们终于上了高中,每天在腥风血雨般的竞争中拼搏,我们熬夜奋战题海,为一次两次考试的失利而伤心。抬起头来,看看已经在大学的昔日学长们,他们学习轻松、社团活动丰富,可以大明大白地恋爱,再也不用像我们现在跟喜欢的那个ta偷偷“接头”。
可是我们不会想到,那些上了大学的学长学姐,正在回忆他们甜蜜的初恋。那些感情,因为懵懂而美好,因为单纯而难忘。那时候的爱情,没有一丝杂质,不用考虑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不用考虑车子房子。
“最怀念的,是高三那些艰苦的日子,虽然苦不堪言,可每天忙碌而充实。那些日子,也许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体验,但那是我们人生中真正奋力一搏的一段时间。高考虽然残酷,却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一次博弈。”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说。
3
经过惨烈的角逐,我们涉过重重险恶,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考上了当初憧憬的大学。
入学以后,才发现大学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花团锦簇。每天吃吃睡睡,经常觉得迷茫,觉得百无聊赖。我们盼着毕业,早点找个工作,赚钱养自己、孝敬爸妈。
“学姐,大学的日子好无聊啊。真羡慕你,工作了,可以赚钱了。”你打电话说。
“是的,我毕业了。可是你知道不,2000的底薪意味着什么?我该选择在大城市蜗居,还是回到小城市安稳?毕业了,一切现实的问题砸过来,我多想再回到大学,过几年学生生活。你现在还感觉不到,学生时代,其实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期。没有江湖,很少虚伪。”学姐低声地回答,语气里都是无奈。
4
再然后呢?二十七八还没有对象的我们,开始遭遇催婚。
等我们疲于奔命地相亲,坐在星巴克的桌子前,衡量着对方的软件和硬件,盘算着该留还是该撤的时候,我们叹息:如果是刚刚毕业就好了,虽然赚钱少点,可我们还有折腾的资本;我们可以跳槽、可以炒老板鱿鱼、可以换其他行业,一切,都还有机会从头开始。
而现在,买房、结婚、生孩子,我们已经没有了选择。即使现在这份工作如温水煮青蛙,我们也只能待在锅里,慢慢死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试错的时间和胆量……
相信我,现在的你,正是最好的年纪。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想象将来多么糟糕。过好当下每一天,才是最正确的事。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才会没有遗憾。
3月离世的足球明星克鲁伊夫,当他得知自己罹患肺癌以后,曾镇定地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我对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我的职业是我热爱的运动,一生中的每一天,我都没有虚度。”
年轻时候,他驰骋球场,三次夺得欧洲足球先生称号;退役后,他拿起教鞭执教,战果累累。后来的十几年,因为心脏不好,他放弃工作,陪伴家人。每一个年龄段,他都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的隔壁,住着一对荷兰老夫妻,男的86,老伴85。两个人每周打两次网球,每天都要出去走走。他们对现状很满意,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年轻,还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相比他们,抱怨青春不再的我,真是太矫情了。
去年我在一所语言学校教中文,同事里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荷兰女教师。不管是开会还是上课,她们总是把自个儿打扮得美美的。她们喜欢穿色彩亮丽的衣服,用鲜艳的口红。
她们总是说:“我们这个年龄多好,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旅游目的地可以自己决定。我们还年轻,身体还健康,爬山去海边,哪儿都可以。”一起去桑拿的时候,她们都大方穿上比基尼:“别说我肌肉还没松弛,松弛了也要穿。我这个年龄,还有这样的身材,我已经很满意了。”其中一个说。在她们的影响下,我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渐渐对自己的那点小肚腩毫不在意了。
我们总羡慕自己这个年龄没有的东西,殊不知你的现在,正是被别人羡慕的最美的韶华。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特别的美好。
“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最美的年纪。”愿我们一辈子都能记住这句话,相信这句话。
4、弱点影评
弱点影评(一)
《弱点》在北美的票房很好,超过了两亿美元,作为一部温情励志片,这个成绩很难得。其实看过之后觉得《弱点》的成功也很自然,因为它太容易触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了,从安妮看到大个子迈克在寒风中瑟瑟前行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被一股隐隐的暖流鼓荡着,影片用很纯净的方式让这种温暖持续烘烤着观众,我们感受着影片中的人物用各种方式表现出的善良,直至意料之中的结局。
在这个白人贵妇救助黑人孤儿并将他抚育成才的故事中,恐怕唯一能遭人诟病的也就是陶西一家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了,这更容易让人会将他们对迈克所做的一切视为一种施舍和惺惺作态,以其拥有85家连锁餐饮店的家族产业,陶西一家对迈克的资助仅仅是九牛一毛,这样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乐善好施也就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崇高人性的震撼力。但是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自后来成为nfl选秀明星的迈克的个人回忆录,其次,你有没有用自己财产的九牛一毛去救助过别人?有没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更重要的一点,在影片所展现的迈克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来自迈克周遭的由平凡的善良组成的合力,这包括学校老师对他的宽容,教练在他遭遇不公时的挺身而出,甚至还有能够被他的家庭归属感所感动的大学生体育协会调查员,在这个非典型的美国梦故事中,被突出的不是个人的奋斗,而是社会对个人梦想的接纳和期许,迈克崭露头角后各大学的纷至沓来,更是说明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所应有的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机会的良好机制。
所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尽管有其伪善的一面,但真正做到了打动人心,就像《当幸福来敲门》一样,用一个平凡人的个性化成功之路来诠释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情怀,这是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地方。中国艺术从业者一向在价值观输出上手法生硬定位模糊,不说电影,就看看用以展示文艺最高水平和国家意志的春晚,在价值取向上都混乱不堪,对弱势群体的嘲笑,对素质教育的颠覆,对商业利益的盲目追求……想一想都让人绝望。
桑德拉布洛克这两年很春风得意,大有焕发演艺事业第二春的感觉。安妮这个角色之所有大受欢迎并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我觉得个人演技倒在其次,主要是这个人物太讨巧了,太符合美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了。一个富人做点慈善不算什么,但安妮的义举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她对于迈克的确是有爱的,而且她也确实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她面对迈克时的目光中有母性的光辉,她因迈克而产生的或喜或悲是真诚的,这一点也不会因为她资助迈克的真实动机受到质疑时而改变。
《弱点》的原名是《blindside》,我觉得翻译成《盲点》更合适些,影片从两个角度诠释了生命的盲点。迈克生长于环境险恶的黑人聚居区,但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是因为他妈妈从小教导他,有坏事发生时要闭上眼睛,等坏事过去后再睁开眼睛,世界还是一片美好,这个生命的盲点保持了迈克的纯净。对于我们更多的人来说,迈克曾经的不幸是他们视而不见的盲点,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让我们麻木冷漠,所幸的是,安妮在那个夜晚穿越了这个盲点,看到并正视了孑孓而行的迈克,于是避免了他像他的兄弟们那样沉沦和不知所终,她拯救了他的才能,拯救了他的命运,她为此而感谢上帝,她成全了迈克,同时迈克也成全了她。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人,度人就是度己,做一个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弱点影评(二)
关注这部电影的原因很明确,就是沉寂了将近十年的桑德拉布鲁克终于在09年小宇宙突然爆发,接连两部小投资电影在北美票房榜上独占鳌头,《假结婚》成为了近十年中最卖座的爱情喜剧电影,而不被看好的《弱点》更是在上映中期挤下《新月》成为了票房霸主,而且此片也使她成为了奥斯卡影后的热门人选。真的很钦佩这位之前还被媒体嘲笑为过气女星的大笑姑婆能够在那么短时间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还是那么的惊人的成绩。
《弱点》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身世复杂的黑人男孩在被外界排挤的困境中偶遇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同学母亲,在她的呵护和支持下,重回信心,并且在橄榄球领域获得成功的故事。很难说清这是部亲情片还是一部体育励志片。我更倾向于前者,毕竟在橄榄球这个领域中,为黑人大个儿迈克尔打劲儿的不是教练更不是队员,而是布洛克扮演的养母,于是和他一起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脸上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这里没有过多的讲述团队精神,而让迈克尔鼓起干劲儿的是养母的激励和鼓舞。所以作为一部亲情题材的作品,在形式上还是合格的。
但是有一点我很纳闷,桑德拉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全心全意的帮助一个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而且对方还是一个黑人。在认养迈克尔的过程又是那么轻而易举而理所应当,一个黑人来到他们家,桑德拉的丈夫女儿都是默认的态度,儿子更是莫名其妙的对他异常热情,这能够理解为这一家人的善良特性,而在桑德拉会见有人谈及领养大个儿黑人的时候她又显得如此伟大,朋友们没有过多的疑问,而是在目光中投以敬佩。所以说这不是我能理解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所传达的励志思想还是很受感染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在美国这样的一个以金钱、地位决定多数的社会,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是那么的“假”,当然是不是真人真事改变暂且不论,总有编剧的润色加工,所以有些润色过度之嫌。以上的疑问也就算了,迈克尔驾车失误,使他的小弟弟受了伤,当我以为他将要为此受到责问的时候,桑德拉却仍然像个圣母一样的关怀备至,这件事就这样一笔带过。
总体来说,看这部电影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或者说迈克尔是幸运的,但叶落知秋也不完全正确的,毕竟在美国,这个的童话故事还是很少的,不是吗?
弱点影评(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好莱坞为了顺应当时社会中日益浓重的反智情绪,拍摄了一批反对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的电影,被命名为反智电影。在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用以代表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阿甘正传》。可以说,反智情绪本身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的宗旨的嘲讽,即是说这种行为本身是违背资本主义精神内核的。但是《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这部电影涵盖了美国并不长的历史,更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注入了美国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即在轻轻抽自己耳光的同时奉上了堆积如山的糖果。这种力量放在智商偏低的阿甘身上,就是跑、孜孜不倦的跑、没有目的的跑,而这也被用来当作美国的符号推而广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勤奋的山姆大叔形象。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余波未散,惶恐的美国人势必会因此而引发一种质疑——美国经济会不会崩盘、过度消费会不会让美国破产?这种质疑实质上也是对于现代文明的质疑,正如反智情绪高涨时的那种心态。因此,这部被打上了反智标签的《弱点》就像一片及时的阿司匹林,用来给美国人去热、止痛。
《弱点》是一部传记片,也可以说是体育励志片,本身这样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一些机遇来达到自己未曾设想过的高度,受人瞩目。但是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作诠释——家庭的温暖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无家可归的黑人大男孩迈克尔有个破碎的家庭,因此沦为孤儿,后被善良的白人家庭收养,并且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温暖给了他力量,指引他走向美式橄榄球的舞台,随后的故事便是步步高升、直上云天。在这个故事中,嵌入了三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低智——迈克尔的智商并不高,甚至有些愚笨,当然这与他不完整的家庭导致他无法正常读书有关;黑人——迈克尔是从黑人的贫民区走出来的孩子,他此前交往的朋友也是一些类似混混的黑人青年;白人——收养迈克尔的是一家白人,夫妇俩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境很好。因此由这三个符号组成的一个关系也便跃然纸上:低智的黑人迈克尔在幸运的际遇下,走出了黑人贫民区,进入了白人上流社会,从而得以平步青云。
乍一看这个故事的脉络显得非常温馨,然而实质上这部影片的本质是对于美国人的激励以及对于美国的歌颂。关于反智这个问题,前文已经讲过,不再赘述。下面说说白人与黑人的问题。众所周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也是世界各色人等的杂居地,算是一个小世界。而在美国社会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白人。长久以来,有色人种一直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和谐。正如片中迈克尔以前生活的环境中那些游手好闲的黑人青年,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不安因素。因此,尽量消减种族之间的对立情绪是保证美国国内团结一致应对当前危机的重中之重,如果在经济危机泛滥的同时,种族斗争愈演愈烈的话,美国就必定岌岌可危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一直都认为有着黑人血统的总统奥巴马上台也带有很浓烈的利益符号性——作为美国大脑的白人大财团希望用这一举措来巩固美国白人阶级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起到避免后院失火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片中安排了几场迈克尔的白人养母与贵妇人之间的饭桌谈话,围绕的核心就是这个黑小子是不是适合进入一个白人家庭,最后的结果是养母力排众议,将迈克尔视同己出,全身心的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他。我想这也是对于黑人的警示与激励——我们肤色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家庭(美国)中相亲相爱。
正如《阿甘正传》中所弘扬的憨厚、朴实、勤奋的美国精神一样,这部《弱点》中也在弘扬一种家庭的爱。正是因为这种爱才使迈克尔有了在球场上战斗的动力。他的养母告诉他,“你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你的队友。”而放眼望去,球场上清一色的全是白人,只有迈克尔自己是个黑小子。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的传记片被我这样讲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如果仔细的去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体育励志片,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我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巧合,那未免也太巧合了。片中对于白人阶级与黑人阶级的刻画与描写也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煞费苦心的设置。
无论是低智还是黑人与白人的和谐相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反讽精神,全然没有力量的影子。()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像《阿甘正传》一样的精神寄托,正是其在片中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所表现的家庭。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可以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具备更加旺盛的精力与更加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业与事业中去,而在片中所着力刻画的这个白人家庭就是这样的典范。细细想想,会发现这部电影中的这个家庭有点太和睦了: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典型的儿女双全,家境富裕,无忧无虑,典型的衣食无忧,更加令人觉得反常的是一个黑人大儿子的加盟完全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的不和谐,母亲一句话,全家赞成,这不禁让人觉得这个家庭实在太团结、太和睦了。
站在常人的立场来想,我觉得母亲出于母爱收留迈克尔的行为可以解释,随后她的家庭中应当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就像我们体内进入异物后白细胞统统出动准备抗敌一样,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次家庭内部的争论甚至是争吵,然后是随着慢慢的接触并进一步接受了黑人迈克尔。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一切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母亲带来一个黑人大儿子,还有点智障,一家人拍手叫好,几乎完全没有异议。最鲜明的是一家之主的父亲很痛快的接受了这个大儿子,大家不觉得这似乎有点太顺利了吗?看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很有趣的画面:腰缠万贯的白人富豪们拍着贫民窟里的黑人小孩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们是一家人,现在爸爸这里出了点经济上的危机,你要乖乖的,不要乱闹哦,来,给你两个烧饼吃。当然,你可以把这个纯粹当做我的臆想,但是剖析一下美国资本家的真面目,他们就是这样一幅嘴脸。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只不过这种主旋律要巧妙得多,也有效得多。正如我们常说的绝世高手往往克敌于无形之中,正是这个道理。回过头去看《阿甘正传》,将美国的所谓优良品质与精神散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了美国的宣传片,这不正是一种文化的侵蚀吗?可是我们依然将他奉为经典,因为他所用的手法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且具有普世感,这就像在一个小世界里炮制出了一个大世界的全民共享宴,无论你是什么人种,无论你是什么血统,你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归属感。这部《弱点》没有《阿甘正传》那么宏大的济世思想,他的功效却在美国的种族之间起到了凝合的作用,借此用来给当下危机四伏的美国去去火、止止痛,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