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宜昌保卫战观后感600字
1938著名的石碑保卫战正式打响了,落幅于1943年成功的石碑保卫战。中间镶嵌着1940年著名的枣宜会战,1941年宜昌军民发起的收复宜昌反击作战,这场仗一打就是10年,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
而现在宜昌保卫战已经拍成了电视剧,讲述了在1938年,中山舰殉难后受伤的抗战伤兵胡宜生,在回宜昌养伤时赶上宜昌大撤退。并由此结识了共产党,并在共产党的感召下积极组织宜昌社会各界投入大撤运工作,使大撤运奇迹般地完成。但撤退后的宜昌也紧接着沦陷,于是胡宜生拉起一支以土家族划夫队为主的民间武装,不断袭扰打击日寇,支援江防军作战,奇迹般的赶走了日寇。
而现在我们依然铭记“石碑保卫战”英勇牺牲的战士作文们。前者有张自忠战死沙场,壮烈殉国;后者有潜伏在日军第13师团的山英太郎誓死不屈服日军,活生生的被打死,差一点剖腹自杀。他们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名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看了这些勇士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从来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都体会不到抗战时期的艰苦。抗战时期的孩子们,别说是饭来张口,别人连饭都吃不上,每天只能吃一些野菜,可就算这样,他们依然能帮助共产党抗日,例如:王二小、张嘎等等。
从今天开始,我下定决心,不浪费每一粒粮食,继承我们宜昌先祖的精神,坚持不懈,不会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而是要不断尝试、创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王大虎 | 作者年龄 | 12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连平县附城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5班 |
性格特点 | 不怕艰苦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十字绣 | 平均成绩 | 97分 |
指导老师 | 齐鹏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宜昌保卫战》观后感700字
2016年9月,由孟凡耀、齐星、徐佳、童蕾、侯勇等人主演的《宜昌保卫战》热烈播出了。作为宜昌的小学生,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观看这部电视剧。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但是也着实反映了宜昌当时的真实情况。宜昌那时被称为“川鄂咽喉”,就是说:“日本当时侵略中国,当向重庆方向进军时,别无他路,唯有从宜昌走水路到重庆”,故此,称为“川鄂咽喉”。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张自忠将军和胡宜生了,还是先说说张自忠将军吧,从历史上讲,他是一位有名的将军,他有勇有谋,愿意为国家的自由牺牲自己生命的将军。他所指挥的1500余人被近6000的日寇包围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他就带领几百人前去增援,自己却身陷其中,身旁只剩下8个人,几个小时后,他们在一个小村庄里打了起来。最后张自忠将军又抱着“只求一死”的决心壮烈殉国牺牲。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将军的牺牲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作文。
电视剧中有一个主要人物“胡宜生”虽然在真实的战争中没有这个人,但也是对英雄们的美好暇想吧。我虽然没有看过多少集,但我只知道他说的一句话:“我,胡宜生,因为我长在湖北宜昌,所以我娘就给我取名叫胡宜生”。就从这一句话,我就知道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宜昌的城防军,就两个字,爱国!
我只看了几集,但我看的这几集就就让感到了以前的军人们很不容易,经历了千山万水,受尽了千辛万苦,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国家。敌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要了你的性命,甚至在你更换弹夹的时候。况且当时的日本倭寇还比我们强,但他们的团结精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宜昌保卫战》在宜昌首播,就是后辈纪念革命先烈的一种精神,我相信,像老爷爷、老奶奶这辈人看了这部电视后应该很有感触。哦!不对!我们新一辈的人也很有感触。“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将奋发图强,使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受外族侵略。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刘亚明 | 作者年龄 | 12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三亚市第一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7班 |
性格特点 | 多疑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玩网络游戏 | 平均成绩 | 110分 |
指导老师 | 刘君儿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3、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初中800字
【篇一:《宜昌保卫战》观后感】
《宜昌保卫战》是讲保卫宜昌的故事。宜昌是我的故乡,通过观看,我了解到了很多英雄的故事。后来,我通过查看更多的史实资料,知道了主人公胡宜生虽然只是人们流传的故事虚构出来的,但他确实是一条真汉子。
令我感受最深、也是记忆最深的就是当中张自忠将军的故事。张自忠将军是一个抗日大英雄,他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为国捐躯。在剧中,他的部队与日军激战后死伤严重,张将军自己也负伤了,但他仍然坚持带头作战,他让伤员都安全转移了,自己带着小队士兵与敌人顽强抵抗,最终光荣牺牲。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落入日本军队手中。随后,他的战士们奋勇冲锋,硬是把张将军的遗体从日本军队手中抢了回来,使得日本军人也为张自忠将军的精神表示敬意。
我想张将军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爱国,更是因为他的毅力和决心,他那种为国捐躯的决心!当时我们如果再多几位张将军这样的人,就不会让日本鬼子在我们的领土上为非作歹!但是,不幸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不少中国士兵都当了逃兵,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军队指挥官不自信、不得力!
在这整个战争中,有很多体现人们群众的力量,例如当时的土家族人民,为战斗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我想要是没有人民的帮助,这场战争也许会更加残酷。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帮助,中国军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在剧中的国民党军队,很多都认为自己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比他们高一等,可他们何曾想过,自己就是从老百姓中来,战争也是为了保护老百姓,是为人民而战,为祖国而战,在战争时期,只有军民平等互助,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广大人民必须要团结,勇敢。使祖国变的富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这部电视剧正是体现了人民的团结,体现了人民的勇敢,才让剧中很多鲜活的人物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在浴血奋战的场景不时显现,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英雄!
宜昌保卫战体现了所有参战军民的团结和勇敢,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团结而勇敢的人民,才不但创造出一个个震惊世界的成就,才有了今天的美丽大宜昌!
【篇二:永远的保卫战】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精彩的《宜昌保卫战》再现了中华人民抵御外敌,众志成城,不畏艰难,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它以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战两个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为捍卫自由和尊严的抗战故事。
每天如约坐在电视机前,回味历史。影片中,****胡宜生,在长江上,身体受了伤,但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却不曾泯灭。不管从海面还是到陆地,从未停止战争,在日本敌机扫射轮船时,他奋不顾身,使出全力,与日军敌机对抗。在轰炸机来临时,他仍然是想到人民的安危,在接到宜昌大撤退这个艰巨的任务时,他更是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全力配合。胡宜生,他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千千万万被他保护的百姓,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有很多人倒下了,但有更多的人也站起来了,胡宜生就是这样,无私,无畏,当看到他“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英雄担当时,我的心灵深处被震慑了,这,就是宜昌保卫战。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今天雄伟的长江,没有我们的今天这幸福的生活。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看看过去,战火硝烟,想想现在,我们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成长的,每一天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回想过去,想想为我们掏头颅,撒热血的烈士们,他们为中国的和平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都深深地印在心里,为了保家卫国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过险峻三峡,为了捍卫伟大祖国的尊严,他们舍生忘死,他们在烽火岁月能改天换地,我们没有道理不能挺过一切困难阻险,保卫宜昌,就是做好今天!
一个个镜头在眼前闪过,是啊!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了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民族的重生!
站在那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伫立在美丽如诗的滨江公园,似乎感到还有战士在战场上与敌人们浴血奋战的阵阵呐喊。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我们要永远缅怀为革命事业献身捐躯的先烈,永远记得那巍峨挺拔中华民族的丰碑。未来,让我们一起去开创,一起去保卫!
【篇三:《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作文】
宜昌保卫战是一部保卫宜昌与日本抵抗的战争的电视连续剧。我们见过赵一曼的宁死不屈,见过黄继光的英勇无畏,但还有一个人的爱国的精神和情操已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姓胡,名宜生。因为我从小生在宜昌,所以父母取名‘宜生’。”连姓名里都饱含了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他的后半生定是为了祖国而拼搏和奋斗。
宜昌沦陷后,雄峙于长江三峡西陵峡江段的天堑——石牌要塞便俨然成了保卫重庆大后方的“最后的国门”。1943年5月,侵华日军发起鄂西会战,妄图从正面突破中国防线,进攻陪都重庆。石牌要塞成为整个大战的焦点。能否守住石牌,直接关系到重庆大后方的安危。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空前团结,最终在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这场被盛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大战,以中国军民的全线反攻并大获全胜而落幕。
日本炮军轰炸宜昌时,是他英勇奋敌,炸毁了一艘侦察机;工友们在宜昌特殊时期想要罢工时,是他第一站出来,告诉他们在祖国危急时刻不能添乱;当地的居民为了急忙逃离宜昌,与游客们发生争执时,是他当着万群人民说要秩序井然,谁,不想活着。他的话一出口,是字字有理;他一出身手,是让人家懂江湖规矩;他一指挥,是字字落实。他当上了执行官,在宜昌动乱时期维护了秩序;在日本空军再次轰炸宜昌是打破了一如既往的“被动”,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是他一次又一次的使宜昌化险为夷;是他一次又一次的使宜昌减少损失;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将祖国拉出重围。他以他的正直和义气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不讲理的人。他是英雄。
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为国不惜一切;他,不怕艰险与困难。作文他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去铭记。
生活中的我们为何不能像胡宜生一样,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少一些与他人相处时的争吵,多一些与他人的友好谈话;少一些个人思想上的执着,多一些换位思考。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去想,是否能让祖国强大,而是去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我不去想,是否能使祖国繁荣富强,而是拿出自己的知识力量,去与敌人对抗。鲁迅一生都在用笔奋斗,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并非看到一子一弹,而是看到了一位爱国的诗人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奋斗,他是把自己的思想当作武器,与日寇做斗争。
胡宜生的精神和远大抱负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颂。
【篇四:人间正道是沧桑】
宜昌远古称为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后称夷陵。《汉书地理志》记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记载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因山川地势而得名。在这座生机盎然的小城市,曾也有过一段残酷的历史。
我们有幸在学校观看了《宜昌保卫战》这部电视剧,让我更加具体了解到宜昌的历史。在1938年中山舰殉难后,宜昌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恶的日本人驾驶着数驾轰战机对宜昌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警报迭起,人们四处逃窜,耳边响起的是孩子们失去父母后的痛哭。哭声、轰炸声、抵抗声冗杂成一片,全部化成悲伤飘荡在宜昌的上空。整个宜昌被死寂笼罩。胡宜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回宜昌养伤的他正赶上宜昌大撤运,在看见自己家乡面临危难的他,决定守卫自己的家乡守卫自己的祖国。遇到重重困难,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斗争,当他拿着机关枪扫射日本飞机时,他早已经把个人生死度之身外,此刻在他心中的是国家和人民。国难当头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畏惧,而是挺直了身板与敌人抗战到底,我不禁感叹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看完电视剧后,我陷入了沉思,想起那些英勇的战士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如今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知识的滋润,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美好的事情啊!我们现在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在战场上用热血来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不再受他国的欺凌,使中国不再是那个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让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巅峰。
“少年强则国强”是啊!我们新世纪的少年一定要发愤图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宜昌长于宜昌的我们应该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信念是需要我们的力量凝结在一起才能产生的伟大效果,现在的我们应带着自己的理想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创造祖国的未来。让祖国雄于欧洲,让祖国雄于地球!
【篇五:英雄壮举万古流芳】
一九四零年的五月,是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因为日军的铁蹄,践踏了离我们最近的土地——宜昌,因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宜昌保卫战。
这一场战争之所以著名,还因为与一位爱国将士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张自忠将军。我在《宜昌保卫战》中看到的镜头,历历在目。
宜昌战役打响后,前方部队伤亡惨重,战况对中方极为不利。张自忠十分焦灼,准备过河督战。大家劝他还是坐镇总部,但张自忠却说了一席话:“首先想要别人做到,自己就必须先做到”。
“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战而死,虽死犹生!”。大家看到这幅情景,就不再坚持了。
第二天,张自忠就渡河来到最前线,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
五月十六日,日军判断出张自忠部所在的位置后,便在飞机及大炮的掩护下,对张自忠部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张自忠部伤亡惨重,见形势严峻,张自忠急忙让师长带领伤员及文官撤离,自己掩护。师长不同意,张自忠拔出剑来便要自刎,师长才含泪率部离开。
等到大家都撤退完毕,张自忠站起身来继续战斗。突然,随着一声巨响。一颗炸弹落在张自忠身旁爆炸了。张自忠将军英勇殉国了。
噩耗传来,战士们悲痛之极,发誓要把张自忠的遗体抢回来。趁着夜色,战士们摸到敌占区,突然发起猛烈了攻击。日军因为战士们的勇猛,吓得连忙撤退了下来。战士们终于把张自忠接回了家。
回到住地后,大家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民政府追赠张自忠为陆军上将。
中国共产党对张自忠的死尤为痛惜。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五日,延安举行张自忠等殉国将领追悼大会。毛泽东为其题词;“尽忠报国。”周恩来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宜昌会战真的是著名战役,张自忠及那些奋勇杀敌的战士让我敬佩。可我却一直在想:人类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要自相残杀?难道就不能成为好朋友?要是世界上没有战争该多好;
看着《宜昌保卫战》,联想到中国梦实现的艰难,我懂得了刻骨铭心的真理:弱小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英雄故事,必将万古流传。
【篇六:这片神圣的土地】
宜昌城,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神圣土地,不仅孕育了诸多杰出的人才,还造就了鬼斧神工的秀丽山川,它易守难攻,自然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于是,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觊觎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地夺走了它,夺走了孕育数万土家族人的灵地。这样的事情,中华儿女当然不能忍!所以,“宜昌保卫战”拉开了帷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中华名族将会用虎的气魄,龙的身姿告诉世界什么是侵略者的下场!终于,在经历了那么多痛与失败之后,顽强地站起来,宣告了这一次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胜利!这一奇迹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可见,中华民族誓死守卫国家的信念有多么坚定!
整个故事情节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临近最后的时候,第十一军奋勇抵抗日军,但是,弹药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可怎么办呢?离他们很近的江防军也束手无策。这时,江防军的杨参谋长提出:“有一支很强大的队伍也许可以帮到他们”。
最后战争胜利了,多亏了这支“军队”及时送来的弹药,顶住了日军。如果没有这批弹药,宜昌保卫战也许就不会成功,重庆也许就会沦陷,全中国也许会因此而改变命运,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和平、安乐与幸福。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好好感谢感谢那支“军队”啊!
那支“军队”,就是“人民”啊!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
民心不失,国门不倒。
中国最终的胜利是注定的,而这注定,仅仅是中华民族团结了力量,团结了民心!一个民族团结了起来,就像是一大把折不断的筷子,即使奸诈的敌人用阴谋诡计将其分离开来,中华民魂也会使中国人像筷子一样——宁折不弯。
这正是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民族气节啊!宜昌人配合着抗日将士,将自己的生命摆在了自己美丽故乡的解放之后。宜昌人只是当时中华人民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这个雄立在世界东方的金鸡而骄傲!这片灵地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视死如归,渴望着祖国的和平、安定。
而如今的宜昌也努力成长着,发展着,竭尽所能地报效祖国。三峡水电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赵芸蕾,在伦敦奥运会上,一连获得了两块金牌,夺得了宜昌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宜昌,这片神圣的土地,正在创造一个个奇迹,展现给世界。
壮美三峡,奥运之巅。宜昌,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炎黄子孙,团结一心。中国,将会是全世界的天堂福音!
【篇七:宜昌大转运】
这些天,我们在电视机前通过创作者的呕心沥血,通过众明星的倾情演绎,追着央视热播的《宜昌保卫战》电视剧,没有扑鼻硝烟,没有血色残阳,没有彻骨失亲之痛,但是我想我们至少应该懂得铭记历史!应该懂得感恩缅怀先烈!应该尽力珍爱和平!
1938年5月,大武汉保卫战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国民党军队退守重庆。退守重庆,有大量的物资及许许多多的难民需要转移。地处长江西陵峡的宜昌,是这次大转运的中转点,也是后方的最后大门。宜昌一旦被攻破,重庆将被攻破,祖国的大后方也将不保。
国难当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中山舰殉国后,海军指挥官胡宜生流落到了宜昌。遇到自己的军校老师,得到了重用,成为了江防军的联络官,组织着重要的宜昌大转运的货运码头。码头上鱼龙混杂,不得安宁。在胡宜生的带领与管理下,码头终于变得井井有条,那些想发国难财的坏人无隙可乘,使宜昌大转运正常的运行着。
二十天的物资及难民的转运后,离长江的枯水期已经不远,而物资却还剩下很多,民生公司的总经理在胡宜生少校的建议下,利用起晚上的时间,推行夜航。宜昌至重庆的长江水域暗礁密布,水流湍急,从古至今,还没有谁能在这片水域夜航的。卢作孚为了能在枯水期到来前成功转运难民与战略物资,豁出了民生公司,为了保住国家最后的工业命脉,拼出了自己。
在众多方面的帮助与影响下,在人民的帮助下,宜昌大转运终于成功,为后面的战争争取了时间与空间,守住了这最后的国门。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抗日战争期间,祖国山河破碎,炎黄子孙生灵涂炭,无数中华英杰前辈抛头歃血,痛击日寇,中华英杰为中国,为亚洲,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历尽艰辛!可歌可泣!
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剧中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4、宜昌保卫战观后感小学
【篇一:灵魂的洗礼】
傍晚,窗外传来一阵秋风,风轻柔地拂在我的脸上,令我心旷神怡。我斜卧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袋薯片,右手握着一杯酸奶,双眼凝视着电视机,悠闲地观看着《宜昌保卫战》。突然,电视里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轰炸声,打破了这温馨的画面。
我倏地一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睁大双眼,紧握双拳,揪心地关注着战事的发展。敌人的飞机在我军的上空肆意地扔炸弹,天空像暴雨即来时那样漆黑一片,战场上铺满了战士们的躯体,四处硝烟弥漫,战火在疆场上不断蔓延……战争发展到了白热化,敌军和我军都弹尽粮绝了,战士们都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跑在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人就抓起他的枪接着跑。战士们含着泪水从战友们的尸体上跨过,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战火不停息,他们的战斗就不会停息。有的战士浑身划得稀烂,但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电视画面里,炮声、枪声、叫喊声弥漫着战场,面对敌人对我军发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顽强的士兵奋力地抵挡着,虽然我们的武器没有敌人的先进,但是,战士们拥有顽强的意志。靠着这顽强的意志,日军的战斗力和士兵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削弱和减少;靠着这顽强的意志力,我军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宜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看完《宜昌保卫战》,我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默默地低下头,心中不禁暗暗自责,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辛的精神一定要铭记在心。比起战场上遇到的困难,我们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儿,我拿起扔在一旁的奥数题,认真地钻研起来……
【篇二:《宜昌保卫战》观后感】
这几天我正在看一部新的电视剧,名叫《宜昌保卫战》。这部剧是一部战争片,刚好,我挺喜欢看战争片的,所以我每天都要准时观看,想知道宜昌的历史故事吗?那就听我一一道来。
《宜昌保卫战》以1938年著名的宜昌大撤退为故事发端,结束于1943年成功的石牌保卫战。中间镶嵌进1940年著名的枣宜会战,1941年宜昌军民发起的收复宜昌反击作战。前者有张自忠名将战死沙场,壮烈殉国;后者有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内山英太郎被打得留下遗书,差一点剖腹自杀。全剧由四大板块结构故事构成,以层层递进、重重压抑,最后反戈一击、形势逆转的戏剧结构形式,完美演绎了“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本剧主题思想与深刻内涵。
中山舰殉难后受伤的抗战伤兵胡宜生,回宜昌养伤时正赶上宜昌大撤运。在号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中,胡宜生结识了共产党,并在共产党的感召下积极组织宜昌社会各界全力投入大撤运工作,使大撤运奇迹般地完成。胡宜生在成为宜昌英雄的同时,也赢得了土家妹子成四妹的爱情。随后,胡宜生随江防军驰援枣宜会战,亲眼见证张自忠为保宜昌而舍生取义战死疆场,深感震撼。宜昌沦陷后,胡宜生拉起一支以土家族划夫队为主的民间武装,号称红旗营,不断袭扰打击日寇。1943年,日寇发起鄂西会战,目标直指长江天堑石牌要塞,妄图拿下石牌,威逼重庆。胡宜生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导下,率领民间武装,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运送粮食与武器弹药,积极支援江防军作战,在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从而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不是当初那些革命英雄,奋死抗战,我们现在哪过得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向为了祖国不惜生命的抗日烈士,敬礼!
【篇三:《宜昌保卫战》观后感作文】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近期播出的《宜昌保卫战》再现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御外敌的抗战精神。这部剧主要是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保卫战”两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宜昌的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战壮歌!看了这部剧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更成为了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作文南京沦陷后,通向四川的通道就成为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为了保护国家工业的命脉,为了抗战后方的补给充足,为了大转移,卢先生不顾利益得失,纵是损失惨重,倾家荡产,也要保证大转移的顺利完成。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国难当前,就不要顾及个人得失,只要国家在,一切都可以重来。”这句话将卢先生那份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军出身的胡宜生受命担任码头的调协官,为了保证大转移的顺利完成,面对重重困难,他毫不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各种危机。后来,他又不畏牺牲,毅然奔赴抗战第一线,在石牌保卫战中大败日军,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风采。还有宜昌本土土家族姑娘四妹,为了大转移,为了抗战的胜利,舍小家、顾大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民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
他们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们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好好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将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我所热爱的这片地】
她美丽富饶,依山傍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古时候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宜昌。如今的宜昌繁华美丽,神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了许多前来游玩的游客。不愧我国北魏的地理学家都忍不住赞美她,写下名篇《三峡》。说到三峡,不得不提起,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
前几日,我观看了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宜昌保卫战》。看完后我对我的家乡又多了一份热爱,对那些为保卫家园,卫国土的革命先辈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
宜昌这座有着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荆楚名城,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她是长江穿越武汉三镇,唯一能够大规模储存运输物资和人员去往重庆的水路中枢。可想而知宜昌对战事的重要性。
在宜昌保卫战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胡宜生和卢作孚。胡宜生,一个有胆识、有正义、仁义的真军人。他无时无刻的关心着百姓,至始至终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敢越级告状,只为把江防工事做好、做坚固。他不想真正让战争真正打响时,我方的战士不但没有得到保护而造成危险。他多次险遭恶人毒手谋害但均未得手!
卢作孚,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大转运时他尽心尽力要在四十天内吧几十吨的物资转运到重庆。赶在将要到枯水期时顺利转运!他是我国工业命脉之保障,是国家坚强的后盾。他体谅民众,在民众面前不摆架子。他舍得把自己辛苦经营的名生公司,亏空也要把大转运搞下去,他不贪生怕死,不赚国难财!
“飞石流啊,开满花啊,家乡话啊,不害怕啊,穿恶浪啊……”这首振奋人心的纤夫号子依然回旋在耳边生生不息。这是一群坚强的土家族人,这是一群豪迈的男人!
这是我的家乡,她的影子,是我内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篇五:荧屏上的红色】
随着一声惊天的炮响,只见电视大屏幕上方被炸出了巴掌大块的血痕,慢慢扩散,慢慢侵蚀吞噬了整个屏幕,这红,红的那么夺目,那么耀眼。
国庆期间,我观看了一步革命题材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其中关于“石牌保卫战”的内容让我记忆尤深。
石牌保卫战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真实抗日历史事件。主人公胡宜生带领着家人、朋友一起去打击侵略者。胡宜生策马扬鞭来到驻守石牌的十一师。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同志对着石牌崖闭宣誓:竭力死守,血战到底。那气壮山河的态势直冲云霄。在与日寇古贺一郎的决战中,胡宜生不顾自身安危,率部杀入敌人战营,最终战胜了日寇。战场一片狼藉,横尸遍野,鲜血满地。
大撤退行动中,胡宜生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看见了他宣誓时锐利的眼神坚定的目光,看见了中国共产党党徽在他脑海中的成像,看见未来一路披荆斩棘的斗争态势,看见了枪林弹雨中身负重伤却依旧昂首挺立冲锋向前的身影,看见了火红的五星红旗在九州大地上迎风飘扬。
石牌保卫战是中国抗日史中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局面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它,应该,也值得被铭记。
如若国将不国,我们又何以为家?荧屏上的红色革命热潮,它就像一枚战鼓,一次次警醒着我们,就像一面镜子,使我们牢记历史,珍惜当下。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未曾经历过风雨坎坷,未曾体味过生死攸关,唯一能做的便是用功读书,不为救国救民于水火为难之中,只为从点滴做起争做光荣自强的国人,只为尽自己所能振兴中华。
【篇六:《宜昌保卫战》观后感】
《宜昌保卫战》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宜昌抗战史,它将“宜昌大撤退”前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作为宜昌人的自豪。
整部剧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忘记。特别是剧中的男一号胡宜生跋山涉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率领民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宜昌大撤退,让震惊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奇迹般成功了,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才了解到胡宜生集结的民众军队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甚至还在一路上产生不少意见分歧,内部冲突不断,有些将士鲁莽冲动,看着看着,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越来越担心,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竟然取得了胜利,太不可思议了。
抗战中的两位女子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叫“成四妹”,一个叫“江美云”。成四妹出生在一个水运家庭,她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成长着;江美云有着钢铁一样的意志,矫健的身手,她时而冷傲,时而清秀,丝毫不逊于男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深深地敬佩着这些女性。
宜昌军民在抗战的血泪史里,抛洒着宜昌儿女的一腔热血。我们一定不忘家仇国耻,振兴宜昌大好河山。
【篇七:《宜昌保卫战》观后感】
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宜昌保卫战》,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扣人心弦,我怀着无比庄严、沉重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视线紧紧地跟随在那一个个让我钦佩自豪、感动流泪的英雄儿女身上,我的人和心仿佛已随他们亲自上了战场。
日寇的飞机不停地狂轰乱炸,炮弹像密集的雨点落在江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一艘艘转运物资的船瞬间四分五裂,一个个同胞鲜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血火纷飞的战场上英勇的人们不惧艰险、从容赴死捍卫国土和尊严;那一刻,我的泪水滚滚而下,心一阵一阵地刺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了一般……
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地转换着场景,我思绪万千,宜昌大转运的情景总在我脑海里闪现,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这部电视剧再次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无比自豪。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不倒的钢铁长城,让我们生活在和平而美好的年代,也让我更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家园不再有战争,国家繁荣富强,科技发达,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要刻苦学习,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篇八:《宜昌保卫战》观后感】
近日里,我观看了《宜昌保卫战》,可以说,这真正存在于历史上的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敌的抗战精神!
跨越艰难险阻过程中,激战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有苦有泪,挥洒热血汗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胡宜生,就算身负重伤,也依然抹不去他的坚贞不屈。四次保卫宜昌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挫折,他的内心有过纠结和迷茫,最终浴火重生,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抗战英雄。
军统女特务江美云,尽管高冷,但依然显得那样骁勇善战,她的身上,不仅蕴含了作为女性的柔美聪慧,还潜藏着作为战士的刚毅。将所有女性应有的姿态全部隐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保家卫国。
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美好无忧先进的生活应当是千千万万祖辈放弃的生命财富,放下私情,才换来的未来,我们应当心存缅怀,不能忘记,
战争是惨痛的。中共地下党杨帆与多年不见的妻子擦肩而过却无法相认,社会的动荡不安,无数家庭为了抗战作出了牺牲,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人性光芒。
宜昌我们不得不保,这片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土地,是多么重要,我为生在宜昌,长在宜昌而骄傲。
回头想想,荀子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作为老百姓的人们,也要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兴旺,除了关乎政府政治中央,也关系着老百姓。
历史中,有多少腐败的中央,但也依然有很多老百姓起来奋战。
现在的生活,我们没有战火硝烟,没有血泊残阳,更没有被迫上战场,厮杀的生命威胁!
我们不需要像先烈那样,但是至少我们应当要懂得它的来之不易,并牢牢铭记,尽力珍爱和平!
5、《宜昌保卫战》观后感700字
一听说中央八台要播出《宜昌保卫战》,我兴奋不已,因为宜昌出名啦!我问爸爸:“为什么是宜昌保卫战,而不是其他城市的保卫战呢?”爸爸告诉我:“因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是重庆,日军只有拿下重庆,才算是真正的占领中国。而只有占领了宜昌,日军才能顺着长江而下抵达重庆。宜昌是战略要道,因此才有宜昌保卫战这个历史故事。”
我带着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宜昌保卫战》。剧中有几个片段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胡宜生少校对战士富贵说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把危险留给别人把安全留给自己,这个国家就不会胜利”。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胡少校这样的人,我们的抗日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江少尉做了一件令我钦佩的事情,她不顾个人安危,为前线的战士们取得救命伤药。她这种为了大局作文着想,有预见性的精神让我不得不为她点赞。
张自忠将军听到一位受伤的战士辱骂他,不仅没有生气还和蔼地说:“你们都是为国家拼搏的人,你们有权利责骂任何人。”张自忠是个将军,能和战士如此亲近,让我看到了张将军的人格魅力!他与战士交谈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平易近人,让我深受感动。难怪战士都激动不已呢!
剧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片段,无时无刻地感动着我,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观看了整部剧集。随着剧情或喜或悲,更让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为了我的家乡宜昌争光,为了祖国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无数个胡少校,江少尉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没有资格落后,也没有资格不勤奋。加油吧,中国少年们!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吧!
的人也很有感触。“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将奋发图强,使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受外族侵略。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吴冠志 | 作者年龄 | 12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徐州欣欣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2班 |
性格特点 | 冷淡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综艺娱乐节目 | 平均成绩 | 109分 |
指导老师 | 任雪案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