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推手
乾隆年间,又到大比之时,主考一公布,大家一片哗然,这个主考竟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翰林,名叫王墨庵。当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荣任主考的必须是硕德大儒,这个王墨庵究竟是何许人也?大家纷纷打听,据说王墨庵能吟诗作文,可文名并不盛,至于道德,却有些欠缺。
不久前他和著名文人纪晓岚产生过矛盾。那天,他坐轿出行,撞着纪晓岚的轿子,按说一个后辈应让前辈先走,可他愣是不让,为此气得纪晓岚直吹胡子。这样不知敬上的人,怎能做天下举子的老师呢?
可是,人家有强人举荐。这个举荐者,就是乾隆面前第一大红人和。
原来,王墨庵与纪晓岚产生矛盾后不久,消息就传入宫中。当时,和正陪着乾隆皇帝下棋,听了太监的汇报,推枰而起,向乾隆拱手祝贺:“圣上,我已有了本届主考人选了。”【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乾隆最近也为这事上心,一听之下忙问是谁,和说出三个字——王墨庵。
以和的话说,王墨庵一个年轻后生,竟敢对抗文名传天下的纪晓岚,这是什么?这是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只有这样的人当主考才会秉公取才。说到这儿,他摸着胡须道:“至于说年纪太轻嘛,这也没啥,圣朝新气象,自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啊。”
几句马屁一拍,乾隆频频点头,拍板定案,就选王墨庵做主考。
所有举子知道这条消息后,都认为王墨庵一定是和亲戚,或者给和送了很多银子。结果一打听,王墨庵和和从无交往,更别说亲戚了,而且王墨庵是个穷翰林,俸禄之外,还得靠卖字补贴生活,更不可能行贿。
这个和这次真的是看中了王墨庵的品质,为天下公平选才了?
和推荐了王墨庵,一身轻松地回到家,写了张帖子,让人去请王墨庵。不一会儿,王墨庵脚步匆匆赶来了,显然,他也得到了自己被任命为主考的消息,兴奋得满面红光。
和连忙站起请他就坐,又让仆人上茶,然后道:“王大人荣任主考,品评天下士子,真是莫大的荣耀啊。”
王墨庵忙站起谦逊道:“谢和中堂栽培,下官没齿不忘。”
和捋着胡须呵呵大笑,又忙让座,喝了一会儿茶后轻声道:“王大人此次主掌秋闱,和某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
王墨庵连连应允,请他详细说来。和告诉王墨庵,自己膝下一子名叫和书,好学不倦,无奈资质鲁钝,也准备参加此次科举,希望能榜上有名。
王墨庵一听,忙躬身回答:“既是和相所托,下官理当从命。”然后询问和,希望和公子仅仅是榜上有名,还是名列三甲。和呵呵一笑说当然三甲,最好是状元及第,和家也祖上有光啊。
王墨庵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下官担任主考,定让和珠公子高中三甲。”
和一听,忙告诉王墨庵,自己儿子不叫和珠,叫和书。
谁知这个王墨庵年纪轻轻竟然耳背,又说:“下官铭记在心,是和珠公子。”
和气乐了,随手拿了案上纸笔龙飞凤舞写道:“犬子和书,万望大人周全。”怕这位听力不敏的王墨庵忘记了,顺手将字条递给他。王墨庵接了字条,再次感谢和提拔,然后转身离去。
和也长吁一口气,一颗心放回了腔子。
自从儿子和书准备考试以来,他就操心主考人选。他知道,儿子腹中墨水就那么几滴,要考上就必须托人情。可按照惯例,主考一定是文名很盛的人,可那些人一般都和纪晓岚诗酒唱和,也和纪晓岚一样脾气臭硬,根本不买自己的账。因此,他暗暗决定,要选一个既和纪晓岚不和又有一定文名的人,这人地位最好很低,得了自己举荐,一定会感恩图报,同时也可塞住天下人悠悠之口。于是,他选定了王墨庵。
他想,看来他和家也要出个状元郎了。
考罢放榜,和乐颠颠地坐在太师椅上,等待“哐哐”的报喜锣声,可是一直等到第二天,别说锣声,连报喜的人影也不见一个。
和很惊讶,派人出去一打听,鼻子都险些气歪了,自己儿子不但没中三甲,甚至连名字都没上榜。
他咬牙切齿,让人立马找来王墨庵,狠狠地道:“你既然答应了和某的要求,为什么又要骗我?”
王墨庵不卑不亢,冷冷一笑,告诉他,如果自己当时推辞,以他和相的手段,自会想法撤掉自己的主考,选一个拍马溜须的人,这样对天下举子太不公平。自己之所以答应下来,就是为了给天下举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状元榜眼进士都是靠勤奋苦学得到的,而不是靠背景和势力所能谋得。
和站起来,瞪了王墨庵许久道:“知道得罪和某的结果吗?”
王墨庵淡淡一笑:“无外一死,只要给天下考生一个公平,我愿一死。”
和冷笑一声,恶狠狠地告诉王墨庵,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自己儿子落榜,这次不但要让他王墨庵死,还要让这次科举作废,他要告诉圣上,这次考试,主考作弊,泄露消息,就不信圣上不听自己的。
王墨庵听了,知道和会这么做,也知道和能说动乾隆皇帝。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和身边轻轻耳语了两句,和顿时傻了眼,看着王墨庵转身一步步离开,一屁股坐在椅上。
王墨庵告诉和,和相写的那张条子还在自己手中,如果他和敢让这次科考作废,自己就把那张字条公布出去,让天下士子瞻仰一下和中堂的书法。王墨庵提醒道:“和中堂的书法,圣上是不会陌生的吧?”
和急了。他想,这张字条自己一定要弄回来,不然的话,一旦传出去,虽然皇恩浩荡,可也够自己喝一壶的。
王墨庵走后,和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补救办法,最后想出一法:这个王墨庵没带家小,一人租住一间房子,自己派个刺客去一刀杀了那小子,再拿回字条付之一炬,谁能想到自己头上?想罢,当即派出自己网罗的一个亡命之徒,让他连夜去办,天亮赶回,千万别留下线索。
刺客答应了,一身黑衣匆匆而去,不到一个时辰,门外一响,那个刺客闪了进来,垂头丧气地告诉他,自己扑空了,屋内空空的不见一人,只有桌上放着张纸条。
刺客说完递上字条,只见上面写道:“墨庵得罪和中堂,内心惶恐,今已挂印辞官。此次科举若无变动,中堂所留手迹下官将妥为珍藏;若稍有风吹草动,中堂手迹将遍告天下。”
和看了,气得咬牙切齿道:“王墨庵,你以为你能逃出去吗!”他断定,夜里城门关闭,王墨庵不可能出城,他要出城也一定得在明天天亮之后,届时自己带人在城门左右蹲守着,瞅准后悄悄跟上,一刀宰了永绝后患。
第二天一早,和带着一群家丁在城门口不远处紧紧守着,一个个瞪圆眼睛,可是一直到了上午也不见王墨庵的影子。
这时,只见一辆驴车踢踢踏踏而来,远远一看,竟然是纪晓岚。看到和,纪晓岚跳下车呵呵一笑:“和大人,你怎么知道我去郊游,等在这儿准备和我结队而行吗?”和连声打着哈哈,心说,别和他搅和,不然让王墨庵跑了,于是连连打躬:“和某有事在身,不能奉陪,纪大人您请便吧。”
纪晓岚眼一翻,打量着和道:“不欢迎我?”
和忙摇着手说:“不……不,和某粗人,不善于风雅之事。”
纪晓岚一听呵呵大笑,上了车,让车夫驾车而去。
和看着纪晓岚离开,又忙吩咐家丁别懈怠,不要让王墨庵跑了。大家应一声,打点起精神。可是,一直到天黑也不见王墨庵出城。
再说纪晓岚坐车出城,走离了和视线,车子停住,车夫一掀帽子,扯了胡子,赫然正是王墨庵,对纪晓岚拱手道:“老前辈,我们就此分手吧。”
纪晓岚拍着他的肩道:“为了这次科考公平,让你受累了。”
原来,纪晓岚和王墨庵争吵是故意演双簧给和看的,他们知道,这次科举,和的儿子也要参加,一定要找一个和纪晓岚不和的人,便于自己走后门。于是,两人就想了这个方法。
听了纪晓岚的话,王墨庵一笑:“为了天下举子,值!”说完,挥挥手转身离开。
不久,和派人悄悄赶到王墨庵的家,王家却空无一人了,听左邻右舍说,几天前王家人就搬走了,至于去了哪儿,谁也不知道。
2、它,是时代对精神的推手作文1000字
由共享单车起,共享资源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共享书店、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它们是如今的我们常见的共享资源,更别提在经济上亦可称为共享经济的民宿和风靡全国的共享单车。人类是无法停下发展的脚步的,喜新厌旧,适应力极强的我们,步入了共享时代。
我们不再专有一辆单车、一把雨伞、一间房屋……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共用着我们身边的事物。不论衣食住行,似乎总有平台予我们共享,共享单车使我们出行方便,民宿使我们旅程舒适,共享书店方便了我们的学习,还有许多尚在开发的共享平台……而这些,都带给或将带给我们便捷、舒适、高效的生活。
共享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自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理念。几时起,我们进行短途出行时总会说:“骑共享单车吧。”?几时起,我们的家人开始抱怨共享电车须得有一年的驾驶经验?几时起,携程的网站上出现了“民宿”一词?
以往,我们其实也在共用,例如公共汽车、公共图书馆、公园等等。只是共享一词,比公共开得更广泛、更丰富,也从整体社会的个体的需要。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将我们自己原本的私人物品共享,以获得经济效应或是参与公益。教师创建了公众号,共享了原属学校的作文资源,屋主共享了房屋,同时也共享了家的温暖。我们爱上了共享,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我们自己能分享什么,我们能和别人共享什么。
不知不觉中,生活的理念改变了,我们不再专有,我们共享。生活的理念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而我们则乐见其成。但共享的影响不会止步于此,我们能感受到,我们拥有一种时代精神。教师拥有教学精神,他们将教学视频、考点概括、习题资料和学习方法通过网站和公众号共享的同时,也将这种关于奉献、无私的精神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接受到了这种精神回馈。
民宿主拥有好客精神,他们在招待客人、详尽讲解的同时,也将这种热情和温暖传递给旅客,旅客接收到了这种感情,会将其记录在记忆中,在心间埋下这枚好客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种精神萌发,继续传递。
……
当一种整体思想的共享到了个体精神的交互,那么才说有些事物为人类注入了新的精神。共享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精神的发展。
它运时而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时代,它借着时代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而每个时代,总会给时代中的人们不同的精神,如今的时代精神,恰如它的名字——共享。
我称它为,时代对精神的推手。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金长勋 | 作者年龄 | 12岁零4个月 |
---|---|---|---|
在读学校 | 宁波效实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8班 |
性格特点 | 乏味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玩网络游戏 | 平均成绩 | 113分 |
指导老师 | 聂琪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