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拐点
人生拐点
文/方儒
一
纽约市民莉姿·茉芮,有一对嗜毒双亲。家庭失能,莉姿从13岁起,就逃离学校。就算偶尔上学,她一身脏衣服与长满头虱的乱发,总是被同学取笑。15岁那一年,她一个人流落街头,白天在垃圾桶中找食物,整夜搭乘地铁,就睡在车厢内。
更不幸的是,莉姿的母亲死于艾滋病。之后莉姿做了一个人生最重要的决定:重新掌握命运,重回高中上课。即便无家可归,她每天在地铁站的走廊写作业,一丝丝昏黄灯光,成了她学习的唯一依赖。如此拼命的结果,。她两年就读完高中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
17岁时,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了《纽约时报》的评委,决定给她一万美元的纽约时报奖学金。从此,她的人生步上坦途,并且成功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就读。
从美国白宫计划组织领到楷模典范奖,美国电视节目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颁赠无所畏惧奖时,这个8岁就在路边乞讨的小女孩哭了。她的眼泪,是为了最初的、最简单的、却不容易执行的选择。
莉姿如果不做任何选择,一辈子都当游民或许也不会饿死,但她目前却创立了一家称为“活出生命”(manifestliving)的公司,鼓舞人们往自己所期望的人生目标前进。她也周游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宣扬“革自己的命”“创造人生拐点”的理念。
同样是美国人,这一位已过世的老先生,中国人都认识他。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选择休学,跟一心向学的莉姿,正巧是对立的个案。他当年在里德学院待了6个月就不念了。因为他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更不知道念大学能有什么帮助。“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乔布斯生前多次对年轻人说,不要害怕做重要决定。他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休学之后,他再也不用上没兴趣的无聊课程,20岁时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家中车库里开创苹果事业。
十年之内,两个少不更事的小伙子,就成就了一家员工超过4000人、市值20亿美元的科技巨头。现在的苹果,已经是富可敌国、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但如果追溯到最初的源头,就是乔布斯的一个简单决定。
乔布斯的人生拐点,如今看来,也是高科技产业与全世界消费者的拐点。
因为如果没有ipod、iphone、ipad,我们每天的数字生活,将会缺少太多美妙的体验。
二
一个不屈不挠奋斗求生的年轻女孩莉姿,一个全心全力找寻自我的年轻男孩乔布斯,听完他们的人生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想过人生拐点的关键影响力。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点,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串连成一条线的。在这一条线上,几个重要的节点,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往往不同的决定,就会造成迥异的最终结局。贫穷或富有,黯淡或辉煌,可能只是一个最初的轻易决定。人生的拐点掌握对了,就会走向正确的方向,掌握错了,就会走向错误的路。简单地说,一个小决定,或者只是一个小想法,日后就造成了天差地别的人生际遇。
据《哈佛商业评论》调查,在美国,75%的上班族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痛苦,80%的上班族每天超时加班,85%的上班族长期睡眠失衡。痛苦指数这么高,每个人的人生好像都被桎梏着,往往都是别人在帮你做决定,自己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是要闭上眼睛,沉浸在自哀自怜中,还是睁开眼睛,去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力。
商场不忌讳任何神话,每一个人、每一个上班族,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苹果的两个男孩,没有背景、没有资金,却成就了世界最大的企业,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
在中国,这个遍地是机会的大市场,也充满了无数故事。如果没有选择下海从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如今可能还是个中学教师;如果没有选择回国创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如今可能还是个硅谷工程师;如果没有选择一个电影梦,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如今可能还是个摄影记者。他们本来都是平凡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情。
2005年,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从摩托罗拉转换跑道时,连老婆都反对。从手机这一个“飞黄腾达”的热行业,到电子商务这一个当时“无人问津”的冷行业,可以想见他遭遇的阻力有多大。王汉华口中说得轻松:
“我坚信这个行业一定会成功,只是什么时候成功,这是个时间问题。”
2008年,雷诺汽车中国区总裁陈国章决定从美国到北京,接下一年只能卖出几百辆车的烂摊子。雷诺总部当时没有一个法国人愿意到中国,甚至所有中国经销商都看准雷诺牌子会垮,他却能绝处逢生,完全改造雷诺品牌。陈国章说,多数人是顺着风向走,“我是一个逆风的人”。
另外一个好例子是,爱马仕运营长axeldumas,虽然是爱马仕第六代的家族成员,但他在金融圈十年战功彪炳,从来没想过转战时尚圈。虽然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精品也有一些认识,但毕竟行业差距太大,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一早睁开眼,他都害怕到不愿起床。现在爱马仕在他手上业绩增长惊人,他也被视为下一任ceo的最佳人选,dumas最大心得是,“人生不能选择平稳,必须保持热情,让自己的眼睛永远睁得大大的”。
事实上,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就必须不断地找寻、不断地做选择,如果不去创造一个更棒的转折点,人生的这一条线停顿下来,甚至往下沉沦,最终耽误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莉姿、乔布斯都选择了向上的道路,你也可以。
2、即便输了起点,至少我们还有拐点
即便输了起点,至少我们还有拐点
文/猪小浅
读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女生闻名全校:一个是杨丽丽,一个是苏小薇。前者因为傲视群雄的学习成绩,永远霸占着学校的第一名。后者因为性格张扬,着装奇特,让老师无比头痛而为大家所熟知。
就是这样看起来完全不着边的两个人,据说两家还是亲戚关系,住得也挺近,所以杨丽丽从小就是苏小薇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是好的,何况性格温和、乖巧懂事的杨丽丽的确是优秀得让她不得不打心眼儿里膜拜。
其实人生的前十几年,苏小薇一直过得特别顺畅。她除了性格有些夸张,骨子里有些叛逆以外,学习成绩在班上也算是中上等。那个时候她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直到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杨丽丽不出任何意外地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苏小薇勉强达到一所普通中学的分数线。两个人的人生在大人看来,似乎从这一步就开始泾渭分明。
高中三年,杨丽丽一如既往地优秀得让人望尘莫及。那个时候苏小薇最怕的是春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会拿两个人做比较。以前她也不在意,可似乎是一夜之间她渐渐地开始思考起人生这样重大的话题,杨丽丽永远是她人生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若真要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与杨丽丽比拼,她觉得她的人生真是有些失败。
杨丽丽接到北大通知书的时候,苏小薇的分数刚好达到二本分数线。如果说人生摈弃掉出生这样的客观因素,从这一步开始作为起点的话,那苏小薇不得不承认,她在起点上输了一大截。
大学四年,苏小薇像一头从睡梦中醒来的狮子。她活跃在学校的各大社团,是各项大型活动的组织者,甚至带领一帮文学爱好者把一本校园刊物办得有模有样。空闲的时候,她就躲进图书馆给各大杂志写稿子,四年坚持下来已是小有名气。毕业的那年,她去了北京,带着各种获奖作品加上面试时的出色表现,挤进了当地有名的报社。
苏小薇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同一栋大楼里遇见杨丽丽。更戏剧化的是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她与学商务英语的杨丽丽供职的是同一家单位的不同部门。人生似乎在那一刻殊途同归,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杨丽丽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妥而有力,而苏小薇的人生开窍得有点晚。不过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她在人生的拐点上,赢得很漂亮。
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数学老师说的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方法千千万万种,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吧,即便我们输了起点,至少我们还有拐点。所以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埋下头来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说不定哪天拐个弯,看到的就是那个你期待了很久的地方。
3、人生是自己的
人生是自己的
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语很困难吧……
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快乐,是纯粹自然的产物,是自己百分百支持自己、肯定自己的礼物。
没有了自我,一切的快乐都是虚伪的假象。
即使人家批评你、否定你、攻击你,也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否定,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那些经不起人家批评,人家说一句,要难过三十天,人家说两句就要打人翻脸的人,事实上是对自己极端没信心的表现。
当然了!这种容易随人家「批评」起舞的人,注定要跟快乐说拜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只要人家有嘴巴,就会有意见和批评想快乐的人,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
再者,太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不仅不能快乐,也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更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有习惯性被人家嘴巴「虐待」的人,请用左脑右脑想一想:
『为什么我要当人家嘴巴的奴隶?
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别人的想法呢?』
只要你想通了,你就拥有快乐的自主权了!
4、迷茫,不过是我们走到了生活的拐点
迷茫,不过是我们走到了生活的拐点
文/windy liu
18岁的时候,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去什么城市;
20岁的时候,不知道是该考研,工作,还是出国,不知道未来在哪来;
25岁的时候,不知道工作适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30岁的时候,不知道工作怎么突破瓶颈,不知道怎么达成工作生活的平衡;
35岁的时候,不知道事业怎么继续往上发展,不知道会不会被社会淘汰;
……
迷茫,是人生周期性的一种常态。每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悄悄涌上心头,让我们焦虑,恐慌,怀疑自己。
一
说实话,我刚刚经历完一个月的迷茫期。
假期回来之后,人生的重心突然失去平衡,工作上越来越没有成就感,个人的兴趣发展也变得寡淡无味,成绩平平,整个生活的方向感和意义感突然模糊起来,让人有种失焦的感觉。
迷茫期的我,更像是漫无目的在海上飘荡的小船,不知道下一个风浪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游走,更不知道自己最后能到达哪里。
发展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谈到认知的发展过程时指出,当一些新的体验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人们需要去调整既有的认知框架,从而让新的信息可以被我们接纳和理解。
这种调整,意味着原有的认知框架会被打破,这也就必然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而当旧的认知框架被打破,新的认知又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迷茫。
就像很多人离开学校步入职场,因为场景的转变,所以会倍感无力,茫然无措。
总是有一些外在的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信息反馈的冲击,让我们陷入到人生卡壳的状态,对原来信奉的东西开始质疑,对过去坚持的选择不再笃定。
所谓迷茫,不过是我们走到了生活的拐点。
在这个特殊的时空点上,我们总是会感觉到压力,恐惧,甚至有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就像最近公司部门重组,人员的变化,角色的调整,这些本以为做好准备应对的变化,因为不符合我的预期而给了我一种很大的不确定感,这时候,我就走到了这么一个转折点,迷茫突然从中跳了出来,然后,就如同一团迷雾,从工作扩散到生活,成了很多负面情绪的导火索,给原本安宁的生活徒增了一层灰色。
二
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焦虑了,迷茫了,恐慌了,那只是我们对现状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复杂而模糊的。
既然当下的迷茫,是告诉我们走到了生活的拐点,那我们就应该思考当下的拐点到底是什么情况,它呈现出来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
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写出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争辩,商议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认知客观化的过程。
当你的迷茫和现状跃然纸上,这时候,你就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迷茫,评估自己的现状,从而进一步分析自己茫然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就像前面我提及了工作上的变化让我感到迷茫,那我就要去把这种迷茫的感受和背后的现状写出来:
1.人员上分配不均,让我手下的人手不够,这意味着我们小组要比目前承担更多的工作量;
2.原本希望借部门重组来获得角色上的变化,结果并未如愿,这也让我感觉到未来职业发展上可能出现瓶颈。
一旦我把当前自己所遇到的迷茫状况写清楚,就很容易发现自己迷茫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一方面是工作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
只有当我们去发掘迷茫背后的问题,我们才有机会去解决问题,驱散迷茫,然后在生活的拐点上做出恰当的行动和选择。
面对迷茫,大部分人的态度是逃避,不去正视真正的问题,而是在生活的拐点上选择原地不动。
有的人会选择破罐子破摔,用娱乐,网游,放纵来麻痹自己,想要借此来远离内心的恐慌和焦虑,得过且过。
可事实上,越逃避越迷茫,他们会陷入一种迷茫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用健身,看书,整理这些看上去很上进很努力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当自己在看书,健身,忙碌的时候,自己就是在“变好”。
可事实上,这些行动都只是在打擦边球,根本无法解决迷茫背后真正的问题。
只有当你愿意把迷茫的感受,从大脑里的思维转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的时候,也就是说你能够清楚地描述出你的迷茫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定位到迷茫背后问题的根源,从而有机会在生活的岔道口上选择一条正确的路继续前行。
三
每个人迷茫的根源都千差万别,要解决的问题也都各不相同。
但是,解决迷茫问题背后的原则却是极其相似的。
1.留一段平静独处的时间
迷茫的时候,最容易被各种负面情绪所纠缠,内心各种冲突,内耗严重。
心不定,你再怎么去行动,努力,往往都力不从心。
不要急着去做很多事情,你更需要的,是给自己预留一段平静独处的时间,有意识去达成王阳明所说的「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的宁静状态。
在这段预留时间里,你允许自己内在有冲突,你会去觉察内心的各种情绪,审视自己面临的真正问题,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能够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沟通。
这是一个内在整合和反省的过程,只有你给自己这样一段时间,你才有机会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渐渐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而最终,你会慢慢和自己达成和解,从内心深处生出一股定力,支撑你走出迷茫。
2.遵循积极主动的原则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有一个原则叫做「积极主动」,内涵就是一个人要为自己人生负责,不要被感觉左右自己的行动,而是要积极处理现存的问题。
让我从最近的职场迷茫中渐渐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点,正是我积极主动地去处理了关键问题。
我直接把现在工作上人员分配的问题反映给了老板,真诚地表达了我的顾虑和担忧,而老板也表示理解,承诺会进一步跟进人员分配的问题。
任何时候,面对糟糕的现状,面对生活的拐点,一个人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
拒绝抱怨,多问问自己可以做点什么,积极主动地去做好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本身就有助于解决问题,缓解焦虑,让你得到积极的反馈。
3.回归初心
当你迷茫的时候,会不会是你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呢?
记得过去某个午后,我正在为自己文章的不够受欢迎而迷茫焦躁的时候,突然有个问题冒了出来:你为什么坚持写作?
这个问题直击内心,我才发现自己走了这么久竟然忘了原本的初心,开始写作不就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系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么?
至于受不受欢迎,能不能得到认可,那毕竟不是我能掌控的事情,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我迷茫焦虑有何用?
当回归初心,重新找回出发的意义,迷茫反而让我更清楚自己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
4.长线思维,专注于当下
人类的本性就是希望获得即时满足,在得不到的时候,就容易不安,迷茫。
当我们秉持的是短线思维,在眼前的结果并不如意之时就容易心生不满,甚至怀疑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亚马逊集团的ceo杰夫·贝索斯曾说——
“你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那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贝索斯所秉持的就是一种长线思维,从更远的未来看现在能做的事情。
这种长线思维会让我们保持耐心,脚踏实地地专注于当下该做的事情,从而不会变得急于求成,更不会把宝贵的时间和心智能量消耗在自己制造的恐惧上。
我上一周在迷茫之际去见了一个创业者,我跟他说,我很想尽快开展自己工作之外的事业,但是却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个结果。
他却告诉我,在创业之前,他看了2000多本书,积累了8年。
与时间为友,是我们能够对抗迷茫的利器。
当我们用长线思维去看自己的成长过程的时候,才不会被眼前的迷雾所遮蔽,从而能够在人生的拐点,看到未来更远更长,更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四
哲学家庄子也有个很经典的论述——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这就是说,当事情不成的时候,会有显而易见的麻烦摆在你面前;当事情成了之后,你又会面对一种更加复杂的新的生活场景,而你又将会遇到新的问题和麻烦。
在这个世界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麻烦总是来去不绝,而生活,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
所谓迷茫,不过是你走到了人生的拐点,遇到了新的问题。
这时候,你有了一次审视自己,重构自己的契机。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文章里曾说,我们头脑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信念,一种是妄念。信念可能是最终也没法实现的东西,但坚守信念,极度认同信念的时候,它会对你的心智实施很好的管理,避免你的心智被各种细枝末节所绑架,陷入到一种恐惧,焦虑,迷茫的无价值感当中。
马云经常说,“我们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在这个人生的拐点,你得要相信自己可以走出迷茫,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你走过了迷茫,那人生就此展开一个新的篇章,而你在人生的转角,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而迷茫只是一面镜子,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来源:左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