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人家孩子的?

1、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人家孩子的?

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人家孩子的?

杭州媒体报道,家教老师的年薪都过百万了,那么是谁不惜重金雇佣家教呢?那些老师说: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是找家教,而且读很多门。那些特别拼的,反而是学校的尖子生。在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了。曾是《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作者小象爸对此深有体会,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文/小象爸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明白婚姻为什么要门当户对,阶层这件事有多重要。但是并不说事情永远没法改变,逆袭也是可能的。

女儿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没多久,就被她同学的背景吓到了。

爸爸,我那个同学有6个私人家教,连体育也有私教……

爸爸,我有个同学为了从宁波到杭州来的上学路上不浪费时间,家里买了辆房车,好让他在车上做作业,每次来回家教在车上给他补习……

我脸上冒出两条汗线。这是读书吗?

富二代么,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别跟他们学,你只管自己好好念书。我说。

那些不学习开着豪车撞在树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吗。我暗想。

有一天,我到她寝室,看到一个女孩,穿着校服,满头大汗在拖寝室的地板。干完后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说,这个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学习。女儿说,那个就是有6个家教的同学。

我后来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常常学习更加努力,特长也更为丰富。他们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钢琴等乐器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他们普遍很阳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更强。

当普通的孩子暑假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去参观剑桥耶鲁,告诉他们,这是你未来的目标。

当普通的孩子热衷于讨论谁是校花校草,这些孩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讨论什么是正义。

当普通的孩子的看着《快乐大本营》高兴地在沙发上打着滚,这些孩子开始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同学。

我小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一个亲戚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却上了重点大学的故事。最后当然要加一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

这个故事我大概听了十多年。

我不否认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相当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给孩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

比尔·盖茨成为首富当然离不开他的律师老爸和银行家女儿的老妈。他读的私立学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1968年,我们大多数孩子还只知道弹弓和泥巴,哪晓得什么计算机。

前段时间,一个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新闻,不过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毕业的,父亲还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长,那女生从小就在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编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本电影《新恋爱世纪》。

剧中黎明演一个普通白领bill,带着女友刘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价餐饮店吃饭,饭店前排着长长的队,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丝。bill说,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maggie冷冷地指着长长的队伍说,这里哪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

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太难了。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纪初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社会学家通过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2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后,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

孩子的身份原来也在“遗传”。

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眼下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袭,只是机会太小,所以才叫“逆袭”。

现在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孩子的?(听起来真实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所对美国12个家庭做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富有家庭和穷人家各自有一套培养孩子的体系。

富爸爸富妈妈们普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为孩子打听老师、教练、队友的情况。

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个来自劳动阶层的女孩卡蒂,她喜欢唱歌,放学后就到唱诗班唱歌。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方面培养她,他们认为:女儿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个“聪明伶俐”的自己,这只是卡蒂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就错失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样归纳道:

富爸爸富妈妈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

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富爸爸富妈妈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穷人们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而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

哦,好吧,赶紧对照一下,差距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做到,孩子想必是可以逆袭的。

当然了,最后我还是想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富或者穷,都不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社会阶层虽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层不变。你瞧,刚才提到的《新恋爱世纪》中,bill最后出人头地,并找到了自己的所爱。

2、我们应该把孩子作为普通人培养

我们应该把孩子作为普通人培养

文/李学宽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凤毛麟角。让孩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实际上很多父母也知道成功率很低,但看到别的家长都在努力培养,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就这么一个孩子,只能寄希望于他(她),于是也参加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大军中,完全不考虑孩子的能力、兴趣,认为只有这样将来孩子才能出人头地,才能为父母挣够面子,才能光宗耀祖。

实际上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智力、体力超长的儿童比例少之又少,孩子不可能都有超出他们年龄范围的能力。在这个全民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能不能不随大流,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哪?我的答案是能,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抵御住外部的诱惑,不与别人的孩子攀比,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下面把自己培养孩子的点滴经验与各位年轻父母分享,如果您的孩子智力、体力超长,就不要浪费时间读下面的文字了。

孩子出生前夫妻要达成共识。现在城市人结婚、生育都比较迟,在生孩子前有充裕的时间就教育孩子问题进行交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夫妻必须统一思想,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在妻子怀孕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多次深入地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把孩子培养成身体、心里健康的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从小让她进行体育锻炼,上学前就经常进行游泳、滑冰运动。没上小学就被专业游泳队看中,上小学时又被专业滑冰教练看中(我们都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跳绳、踢毽子在学校都名列前茅。由于经常锻炼,身体很好,幼儿园流行感冒她基本上都可以抗过去,就是不能抗过去也是最后一个被感染。

为了培养她自食其力的能力,上小学和初中时我们不接不送(离家比较近),都是她自己走着来回。从3岁起过年回老家带什么玩具回去都由她自己决定,前提是自己用双肩包背着,不能让父母帮忙。那时候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对着一床玩具发呆,决定不了取舍。(名人名言  )上小学时她还经常帮助邻居家的小同学背书包,我们也积极鼓励培养她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每个月给她5元零花钱由她自己支配,可以买雪糕和其它小食品,如果钱不够可以洗碗、擦地、洗衣服或者做饭挣零花钱。每个月的花销要记账以备审计人员(父母)检查。如果有其它花销(比如同学过生日等)可以另外申请专用经费,但必须专款专用。让她从小对挣钱、花钱有点感觉。

学会做饭也很重要,这样我们不能按时回家她也饿不着,孩子是8岁开始学做饭的。小学老师每个月要求孩子自己做一个菜拿到学校相互品尝,有些家长就替孩子完成这个家庭作业。我们却让孩子自己做,开始做的比较差,但我们一直鼓励她。9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自己动刀、动火做出像模像样的拨鱼鱼了(一种山西像面条一样的面食)。到了小学高年级,出现了非典,太原小学停课3个月,这个期间我们要求她按家常菜谱每天上午做4菜一汤,一周5个工作日由她来做饭,我们给她零花钱。这样差不多她学会了20多个菜的做法,而且味道不错。

初中时放假自己回老家。初中起我们就鼓励她自己买票、自己计划旅程回父母双方的老家看望老人。一是培养孩子对老人的孝心,二是锻炼她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一次她带小弟弟(姨姨的孩子)回老家,火车上的座位被一个男人霸占,两个孩子怎么说这个男人也不让。女儿就偷偷地拧了一下弟弟的屁股,弟弟大哭,车上的旅客看到这样的情况都谴责那位男士欺负孩子,就这样那男人还是死皮赖脸地不让座位,女儿只好找来乘警叔叔帮助才坐上属于自己的位子。

坚决不上奥数班。实际上做这个决定挺难的,因为同班的孩子几乎都在课外上奥数班。如果不上,考试的附加题就不会做,分数就比同班孩子低20分,连班主任都劝我们上个奥数班吧。奥数是为超长儿童准备的,与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的教育理念有冲突。小学、中学阶段我们坚持没有让孩子上奥数班。

现在孩子已经上大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由她自己决定,父母仅仅给她建议由她去选择。无论她到那里我们都放心,因为她知冷知热、知饥知饱。自己会买衣服会做饭。

我们夫妻的做法是不是成功现在还很难评价。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是比较满意的,孩子自己也感觉不错,这还不够吗?

上次她从英国回来我开玩笑地对她说:爸爸妈妈给了你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你努力学习长本事将来还给爸爸妈妈一个幸福的晚年。

3、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

今年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自己从小就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学院的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刘双的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警察。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办法,“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刘双说,他也有一个警察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选择电子专业也算是圆了刘双另一个梦。初中时,刘双很想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的兴趣班,“当时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父母说自己想报,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刘双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个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刘双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刘双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儿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并非商场,而是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上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电子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中午也不吃饭,下午回到学校再找个地方吃饭。”

在电子市场里,刘双看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产品都要好好把玩一番,拽着店主问东问西。一次,刘双对一个传感器实在爱不释手,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下一个,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终于能应用了。“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的东西买回来,怎么鼓捣也不明白。”

谈到当时的经历,刘双仍旧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上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物件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时间鼓捣了。”

2009年,北京信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双和另外两位队友刘嘉和冯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获得国赛一等奖无疑成为刘双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到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刘双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美观并且实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也特别强,性格不错,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谈到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刘双充满感激,“万冬老师对我要求特别高,要求电路1个小时必须搭出来,走线还要规整,电路和别的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全都完了,如果想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排查,比重新搭的时间还长。”

经过万冬老师的魔鬼式训练,刘双学会了在快中求稳,这让他现在还受益匪浅。“比赛过程对现在的工作影响也很大,因为现在我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

如今,刘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做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工作时,刘双最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总装,一段时间后协助别人总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能进入这个单位,在同学眼里,简直就是“升天”了,因为这个单位与卫星等高科技技术打交道。

然而,工作上要求刘双再继续学习,2012年,刘双通过了中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一名中级技术工,未来他的目标就是在2015年通过高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高级技术工。

刘双自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说:“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励志故事)

4、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文/遗君明珠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5

不必伤心,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

我们总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用尽了洪荒之力也成为不了人群当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于是,慢慢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值,盼着他能顺顺利利上个大学,找个工作,组个家庭,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好。

很多人初为人父、初为人母,都说过同样的话:孩子刚出生,最关心的不是男孩还是女孩,不是漂亮还是不漂亮,不是多胖多瘦,而是身体不要多点什么或者少点什么。

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和别人一样的、正常的孩子,这才是我们的初心啊!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总有一天,我们会欣慰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

一家人在一起,过普通人的日子,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这才是最真实、最踏实的生活。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