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末代皇帝影评](http://www.wenzidahui.com/tu/585.jpg)
1、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影评(一)
一直很好奇,作为一部重量级的电影,为什么《末代皇帝》总是容易被人遗忘。溥仪,中国漫长帝王史的最后一个主角,如此无奈而可悲,夹在那厚重的历史墙缝里,身不由己的演了一出百态辛酸的戏。
这个人,在勾心斗角的深宫里,莫名其妙的就当上了皇帝。年仅三岁的溥仪,小小就失去了父母之爱,失去了亲情,被生生与家人分开,昨日父母,今日臣下,成为了黑暗广阔的紫禁城里唯一的男人。影片里,小溥仪站在太和殿,接受群臣觐见,庄重严肃的场景里,战战兢兢的一大片人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小孩童跪拜,而孩子则纯真的乱动乱看,滑稽的对比中,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正被命运推向一条怎样的道路。
六岁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逊位。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囚犯,作为大清的皇帝,却终生不能离开空旷而狭小的紫禁城。他只能每日玩蛐蛐,想尽法子在高深的宫墙内找点乐子,打发时间。根据其自传《我的前半生》所写,每日和宫女太监厮混,又缺乏亲情与友情,于是变成了一个极度自我的人。只有奶妈教给了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人世的规则。十三年后,溥仪已经长大了,军阀冯玉祥逼宫,溥仪第一次被迫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紫禁城,搬到了外面,此时,那个无聊而苦闷的安乐窝没有了,漂泊中,他开始了与日本人的接触。
918事变之后,溥仪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再当皇帝,再对人吆喝,于是被日本人接来了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可是梦想破灭了,天真而无比自我的溥仪才发现,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个空架子,别人根本不在乎,也不崇敬,自己被迫变成了“总统”,在总统府里,成了日本人金笼子里的一个橡皮图章,每日只是签署日本人拟好的公文发布,连反驳的权力也没有。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在总统府里却处处要看日本人的眼色行事,尊严此时已经被践踏的一无所剩了。
日本战败后,溥仪被苏联俘虏,然后遣送回国。再次回到北京,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接受了社会主义的劳改和再教育,最后,得到赦免,他选择成为了一个花匠。也许,这才是他最好的结局,正如历史书上所写,作为末代皇帝,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雨变革,他算是最幸运的了。最后,当白发苍苍的溥仪再次来到已经变成旅游景点的紫禁城,走进昔日自己曾经坐过的太和宫,往事如潮水一样涌来。几十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和自己都变了,只有宝座依旧啊!穿过一群观光的孩子,老年的溥仪颤颤巍巍的拿出了年少时藏在金銮宝座后的蛐蛐罐,一打开,一只鲜活的蛐蛐跳了出来,黑黑的身躯,闪着油亮的光,苍凉、大气、优雅、沉重、凄婉、华丽就是这部电影最鲜明的特色。
导演对色彩的敏感与大胆运用,使得全片的情感与氛围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了。同样是黄色,在片头,慈禧皇太后出现的时候,它给人的是一种压抑、尊贵和不能冒犯中透露出些许诡异,而在结束时,溥仪走进金銮殿,黄色成了时间的颜色,苍凉的颜色,岁月变迁,世事无常,一切都在那抹昏黄中的。
皇帝是什么,九五之尊!漫长的历史里,出现过许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皇帝。可是,当封建大厦倾倒之际,溥仪,却只拿到了这样一个沉重的帽子。乱世是残酷的,年幼的溥仪,失去了亲情,换来了皇位,没有得到权力,却养成了骄横与自以为是的性格。当他走出皇宫,没人再对他卑躬屈漆的时候,当他变成日本人手里的一个傀儡时,现实的残酷就渐渐展现出来了。还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失去了父母。成年了,爱情却由不得自己选择。当孙殿英挖了祖坟,他除了气急败坏,大吼大叫之外,什么也做不了。他努力像伟大的先祖们学习,可是每一次努力都只被现实更大力的打回来,摔得更惨。于是他妥协,他沉沦,他绝望。当看着心爱的女人婉容被拉走,自己像狗一样在雪地里追赶日本人的汽车却根本无人理睬时;当在战俘营里,发现自己连鞋带也不会系,离开弟弟就寸步难行时,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皇帝的帽子太重,我戴不起,如果能再选一次,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老百姓。所以,改造特赦之后,他选择当一个与世无争的花匠。
溥仪,一个皇帝,却终生像一个孩子一样,心智似乎永远也成熟不了,年轻时候以为自己是皇帝,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人,周围的人都对自己恭恭敬敬,想打谁就打谁,永远没人反抗自己。中年之后,却发现自己连个老百姓都不如。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被推进了历史的滔滔洪流,经历了一生的颠沛流离,只是痛苦,却没有长大。所以,当文革开始了,全国一片红,他在大街上看到那个昔日牢里照顾自己的监狱长,忍不住跑上去对疯狂的人群说:“他是好人,他是好人啊!”没人听见……看到这里,不知道应该笑还是哭。当他晚年,成了园丁,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不应该一辈子靠人照顾,于是拿起扫把去扫地,可是转了一圈就迷路了。也许,溥仪就应该永远呆在父母身边,当一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戴上皇冠,演了一出哭笑夹杂的沧桑。
不过,我们也应该感谢历史,在这乱世的变迁中,依然留给了溥仪几个贴心照顾他的人,留给了他几丝温暖的真情。
离开的父母的小溥仪,在优美的莲花池畔哭泣,乳母走来了,轻轻解开自己华丽鲜艳的衣服,露出嫩白的乳房,给没有母亲的小溥仪喂奶,一时间,池水涟漪,荷花羞涩,美。庄士敦与陈宝琛作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悉心教育,倾尽心血,后来,庄士敦被迫回国了,还依然在万里外想法帮助颠沛的溥仪,陈宝琛则鞠躬尽瘁,直接到死都跟在了这个已经不是皇帝的主子面前,忠诚感人。婉容,溥仪最爱的女人,在大婚的夜里,温柔的把手足无措的溥仪搂在怀里,她真美,鲜艳欲滴的红唇,给了溥仪最难忘的爱情。当所有人都离开自己,在牢房里,不能自理的溥仪已经成了其他囚犯的笑话,只有弟弟,还能在他鞋带散开时,默默低下头帮他系起来。
六十年,可以有什么,偏僻闭塞的小村里,六十年花落花开,人去人来,依旧依旧。而中国的这六十年,从清王朝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沧海桑田,白云苍狗。经历了宏大的战争,辛酸的离别生死,甜美的爱情与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看着手里那只鲜活的蛐蛐,仿佛把它藏在椅子后面就在昨日。身边这些天真的蹦蹦跳跳的孩童,不就是六十年前的自己的么。父母、恩师、乳母、日本人、婉容、弟弟、毛主席,一张张面孔,如同幻灯片一样闪过,然后模糊。六十年,白发对宫阙,什么都没变,什么都变了。
最后,暮色温暖的夕阳里,当小孩看着老人手里的蛐蛐出神时,老人不见了。一页历史翻过,他已经和那个旧日的王朝,和脑海里回忆中的人一起,埋葬在了新时代的黎明前。
导演是意大利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遥远的意大利,对中国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度怎样痴迷的我不清楚。不过,在这部色彩浓郁,气势磅礴厚重的史诗里,我们看到了导演独到的美的追求与体验。影片拍摄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紫禁城也是第一次全面打开给外国导演拍电影。厚重宫墙里的历史,透过镜头,传递到我们眼前,苍凉沉重。
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们记住了尊龙,记住了陈冲。他的无奈,她的美,让人心动。
末代皇帝影评(二)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影评(三)
二十多年前,一部由意大利人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第60届(198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九项大奖。二十多年后,当我们回眸这部经典之作时,感动与震撼仍在。
影片将视角投射在清朝末年到文革前期这段中国历史上最为颠簸的年代,作为清代的最后一个皇帝而被历史铭记的溥仪,则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迟暮的王朝,在黑暗到来前贪婪地喘息着,迟迟不肯离去。为了延续无数人心中的帝国幻想,突然间,一个尚在吃奶的孩童便被推到了中国政治社会的最顶端。在别人编织的帝国梦里,他牺牲了自由,失去了亲情,背离了一个常人该有的生活轨迹,成为皇椅上最珍贵的摆设。而当他渐渐适应了这一切时,这个梦却破碎了。皇宫依旧在,却再也不是他的家。流离宫外的日子里,世事多变,文绣耻于自己的地位,毅然出走;婉容自甘堕落,吸食了鸦片。他在不断的挣扎中独舔着撕心裂肺的痛苦,在痛苦中开始慢慢绝望。他以“中国人背弃了我”为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而历史的车辙不会倒退,他的复辟梦终究还是破灭了。随着“皇帝”这一称号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完全退出,他在关押了整整十年后,终于学会了如何做回一个平民。
“门”这一线索贯穿影片始终。电影的开头,当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躲进卫生间企图自杀时,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便开始猛烈地敲门,在“开门”“开门”……的叫喊声中,倒在血泊里的溥仪,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自己的前半生。1908年的一个冬夜,也是一阵敲门声,随着清宫卫队敲开醇亲王府的大门,他便从醇亲王的儿子变成了皇帝,住进了皇宫。而皇宫的大门永远紧关,他便成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生母的离世,外界的变化,因一门之隔,成为永远不可触摸的奢望……而当他熟悉到只能生活在千重门里的皇宫时,一纸罪状便将他驱赶了出来。()走出宫门,就意味着要忘掉一个曾经费力编织的梦。他忘得痛彻心扉,这份痛本不该由他来承受。影片的最后,当一切化为历史的尘埃,一角钱的门票就足以让故宫的大门为他敞开,年老的身影,蹒跚的步伐,当他走过那一扇扇曾经束缚了他而他又深深依赖过的宫门时,夕阳无语,历史也在这一刻选择了沉默。
作为荣获九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堪称是一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色彩浓郁、技巧精湛、叙事熟练的史诗巨片。它以空旷的紫禁城为背景,落日的余晖照耀在皇宫大殿,尽显历史的悲凉和皇族的无助。深层次的色彩运用,带有一份由内而外的凄凉。有关紫禁城的那份回忆,更是凄美缠绵,皇宫的浓郁色彩里隐约渗透出几丝江河日下的腐烂。巧妙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回忆与现在交叉进行的叙事手法,则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溥仪一生的生活轨迹。
此外,主要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成年溥仪由好莱坞华人影星尊龙扮演,婉容和文绣则分别由著名女影星陈冲、邬君梅扮演。尊龙扮演的溥仪带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眼神里流露出似有若无的忧伤,偶尔的明眸里,闪现出对理想和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男孩,也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囚徒,儒雅的气质里总透露着一种不知何时便会引发的激荡。陈冲扮演的婉容则是一个新时代的时髦女子,情感热烈奔放,曾经有过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最后的人生却以悲剧收尾,在溥仪的冷漠和鸦片的吞没下香消玉殒。邬君梅扮演的文绣虽然戏份并不多,但在影片中却是不可缺少的,她既带有东方女子的含蓄温婉和皇宫王妃的高贵气质,又蕴藏着一股敢于突破传统、追求自由的抗争勇气。
溥仪的前半生,永远在为别人的梦想而活。命运的愚弄让他成为别人梦想里不可或缺的摆设,而当这份梦想破灭,没有支撑时,他却选择了以别人的梦想为自己的梦想,延续着所谓的“理想”追逐,悲哉。看罢《末代皇帝》,一缕感动,两番彻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文/夏夏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讲的是清朝也是中国 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不过我相信和现在的历史剧相比,它更有可信性,相对来说更贴近历史。电影采用最原始的镜头和方式,没有滤镜没有特效,却很真实的表达了溥仪的一生,甚至你可以透过镜头感受它的心情。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和一般的电影比长一点,但如果你想这么长的时间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就觉得不那么长了。
追寻历史的进程,慈禧去世前将溥仪接进宫,三岁的溥仪登基,它的儿时过着优渥的生活,一群人围着他,哄着他,以他为尊,没有小伙伴,不能同自己的的父母直视,见面也是有时间的。后来他有了一位老师,来自英国,给他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新鲜的东西,这是的溥仪开始长大了,对外面的一切感兴趣,却不被允许出紫禁城,因为外面已经是民国了,这是他的母亲因食用鸦片过量死亡,他不被允许出去,第一次他觉得皇帝这个位子并没有实用,后来他的乳母被人偷偷的接走,因为那些人希望他生活的更健康,溥仪在长长的走廊里面追,高大的宫墙将他阻隔在里面,他却不能挽留,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乳母,到后面甚至的自己的皇后,妃子。
和文绣、婉容成亲的溥仪,成为一家之主,不过在这个紫禁城他依旧没有实权,后来他们三个被军阀赶出紫禁城,委居天津,这时的他参与各种社交聚会,自小接受新文化的他,熟练的掌握英语,就在这时因为被冷落和失意,文绣将自己离婚登报,离开文绣的溥仪开始自己就的生活,如常人一般为了生活忙碌,找了自己喜欢的人,直至去世。
溥仪婉容两人随后去了东北,在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下成为傀儡,婉容与人私通怀孕,孩子在出生时就去世了,随后婉容离开去暖和的外地修养,溥仪不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见到清醒的婉容,之后的婉容因为孩子的事受到打击,加之之前对鸦片吸食的积累,最终神志不清,随后去世。
溥仪又失去了一位同他生活经历过起伏的人,伪满失败,溥仪准备逃亡时被俄国人抓获,之后被接回国,在战犯收容所里被劳教改造,里面自然又是经历了一番辛苦,自小的养尊处优到现在的自食其力,种花除草,几年后溥仪被特赦,之后溥仪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直至去世。
这大概就是溥仪的一生,也是电影表达的一生,里面有些场景是我很喜欢的,在电影最后,溥仪买票进入紫禁城,悠悠的皇宫古道,他迈入禁止踩踏的地方,虽然这是他之前经常走的地方,走到正殿,在龙椅的后面找到了他小时候玩的蛐蛐,落满灰尘,打开之后,那只蛐蛐居然还活着,年迈的他一步一步的爬出竹筒,在夕阳下,溥仪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紫禁城是他曾经的家,你说溥仪之后的复辟或是什么是他自己的错吗?我觉得不是,他的身体血液里流淌着的是自小的文化教育,自小的环境熏陶,一个人的思想很难改变,溥仪这辈子从希望得实权到最终甘于平淡,是结果,也是开始,每当一个朝代灭亡或者是即将兴起之时,在这夹缝中生存的人,往往是最难的。我同情这样一位老人。
3、末代皇帝读后感
末代皇帝读后感(一)
读完这篇自传,给了我不小的震动,感触良多。
自传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溥仪过去当末代皇帝、军阀时期暂居天津、后来到伪满洲国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间的经历。以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那段历史,是非常独特的,其中可以见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为了统治满洲而扶植傀儡政权的手段;遗老遗少、包括一些政治投机者的心态;英美法德等西方列企图强瓜分旧中国的贪婪。我们能看到不少欺世盗名的做法,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西方国家一些政客企图分裂中国而暗中支持所谓“土皇帝”达赖之流。
书中有一段1920年代的报摘,简直就是预言成真了:
“报载美国罗斯安吉(洛杉矶)十月四日合众社电:罗斯安吉之出版人毕德,为本社撰一文称:世界恢复之希望(按资本主义世界从一九二九年起发生了经济大恐慌,报上经常有谈论如何把资本主义世界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之类的文章——作者)端赖中国。氏引英国着名小说家韦尔斯之最近建议,“需要一世界之独裁者将自世界经济萧条中救出”,氏谓此项计划,无异幻梦,不能实现。华德建议美政府,应考虑极端之独裁办法,以拯救现状。第一步,应组一国际经济财政银行团,以美国为领袖,供给资金,惟一目的,为振兴中国。氏主张美政府应速草一发展中国计划。中国工业交通之需要如能应付,将成为世界之最大市场,偿还美国之投资,当不在远。此时集中注意于中国,美国社会经济制度皆有改正,繁荣可以恢复,人类将受其福利云。”
国际经济财政银行团”现在不是有了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些组织以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方式,确实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不少福利;中国如今也成为了世界之最大市场。
自传的后半段,讲的是日本投降、东北解放后溥仪被捕在战犯监狱中的生活。这十年间溥仪进行了劳动改造,期间参观了新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新生活,自发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和“皇帝”的本质,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最终改过自新。出狱后,溥仪与家人团聚,在新社会中也重新找到“家”的感觉。后来他及亲属们都积极地投身于新社会的建设。
那段时期,中国刚刚解放,社会欣欣向荣,人们信心百倍,因为老百姓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翁。那时候提倡的是实事求,做对人民有益的事。甚至这段时间在中国监狱中的日本战犯在人民的宽宏对待与见识到平等的新社会后都诚心悔过。
我想,那时候物质上中国依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是文明的,消灭了剥削与压迫,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都为了建设祖国这个目标在共同努力着。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上来了,精神文明建设却迟迟没有跟上,导致现在腐败丛生,也没有健康的主流思想,一切向“钱”看,丛林法则横行。当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后,似乎被一些国家经济强国绑架了,面对不平等的现象常常忍气吞声。对于国家的命运与政府,普通百姓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流失了。
我认为:要从新让祖国复兴,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要教育人们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为他人着想的人;要让大家认识到剥削与压迫别人的可耻与罪恶并鼓励与之坚决斗争;还要让大家认识到,只要正义在自己这边,一切纸老虎都不可怕,都是要失败的。
因此,我推荐《我的前半生-溥仪自传》这本书。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才算一个真正的人。
末代皇帝读后感(二)
带着一种同情的心态慢慢看完了《末代皇帝》,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可以曲折成那样。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经了沧桑,心渐渐染上了一层愁绪。
“open the door”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溥仪内心深处的呼喊。他向往紫禁城以外的世界,他的心在欧洲,在牛津。溥仪说他要去欧洲,要去牛津大学。可是他连紫禁城都走不出去,小小的他,注定要被困在紫禁城一生。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可是紫禁城又那么大,大到推开一道门还有一道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信仰,追求。
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桀纣那样暴力,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李煜那样不理国事花前月下。溥仪,他的抗争在历史下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紫禁城内的皇帝,他也想把他的紫禁城治理好,他把一千多的太监驱逐出去。他要节省开支,可是,不久他自己都被赶出去了。可见,他的悲剧却是已经注定了的。这就是历史,历史从来不会为谁而改,我们和溥仪一样,都是历史轨迹中渺小的一粒尘埃。
三岁被送入皇宫,被推上皇位,从此与亲人分离,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少年的时候,他想要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始终只是一个傀儡,是一个符号象征。外面是一个民国,他却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一个连紫禁城都出不去的皇帝!母亲死了,他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一个个宫门的走,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喧闹的大街,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可是恭敬的侍卫关起了大门。
他绝望的喊着”open the door”。门外有他的母亲,有他的自由,有他的理想啊……青年时,他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却被日本利用,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成为了民族的罪人。当染上毒瘾的婉容被日本人带出总督府时,他在雪地上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却是那个爱他的,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又一次紧闭,“open the door”他一个人喃喃着。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又重获自由,柳暗花明。一次又一次,命运戏弄着溥仪。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cctv6的主持人在影片结束后对《末代皇帝》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当他想回家时,他被关在如牢笼的皇宫中;当他已习惯这种生活时,却被强行逐出;当他不懂是非时,他当上皇帝,整日无所事事;当他想做个好皇帝时,关东军却野蛮粗暴地压迫他;当他渴望外面的世界时,森严戒备的宫门挡住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心;当他没有自理能力时,却要做一个凡人去生活。命运多么会嘲弄人啊!
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了历史事实,是我们创造了历史。其实,历史背后有那么多的真相识我们所不知道的。没看《末代皇帝》以前,我也很鄙视溥仪。我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怕死鬼。可是看了之后,我深深的触动了。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溥仪只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而已。如果没有了溥仪,历史上也会有另一个“溥仪”将其代替。从来都是历史创造了英雄,同样,也是历史创造了溥仪。我们同情溥仪的同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末代皇帝读后感(三)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中,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许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人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许,是贝托鲁奇的意大利共产党员的身份帮助了他?
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35分钟。()
溥仪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是民国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枪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历史上,他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经三次称帝: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时称帝,“满洲国”称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投降。总体来说,溥仪可看作是一个没什么能量,也没有个准确想法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庸人,有点无知。不错,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仇,但是他自身没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这样看来,说溥仪是一等战犯还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王朝到了结局,总会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线,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维持它最后的尊严。
回到电影上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