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空在脚下读后感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一)
今天,我订购的《天空在脚下》这本书终于到了;刚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天空在脚下》呢?
后来,等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天空在脚下》讲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前,巴黎有众多的戏院和音乐厅,世界各地的艺人都被吸引了,当地最好的落脚处就是寡妇葛太太的小旅店。
有一天,葛太太的旅店来了一位叫贝利尼的陌生人,在贝利尼来的第二天下午,葛太太的女儿米瑞去后院收床单的时候,看到那个陌生人贝利尼在横跨院子的绳索上走着;米瑞想求贝利尼教她,但是贝利尼不想。
米瑞每天都在观察他,看他的动作、姿势。
米瑞在一次贝利尼出门的时候,试着走在绳索上,但都摔了下来;但是她都没有放弃,反而,她每天都在练习;终于,她可以走下了全部的绳索,后来她表演给贝利尼看。贝利尼答应教米瑞钢索表演。
后来,在一次偶然,米瑞知道了关于贝利尼的事情,她说,她也想跟贝利尼一样,当一个钢索演员。但是,贝利尼犹豫了很久。
因为贝利尼对走钢索有很深的恐惧;后来贝利尼克服了他的恐惧;在巴黎表演了走钢索,米瑞也跟着贝利尼一起表演走钢索;后来他们计划环球表演。
我觉得,一个人在失败之后不放弃很难;一个人在对这样东西有了恐惧感之后再克服更是难上加难;而米瑞和贝利尼能做到;我很佩服他们!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绘本叫《天空在脚下》。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儿和她的师傅一起走钢索的故事。
这个小女孩儿名叫米瑞,她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她的妈妈开了一家小旅馆,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杂技演员和艺人,他们喜欢享受这里的美味和羽绒床。一天,一个穿着古怪衣服的陌生人也来到了这里,他叫贝利尼,曾经是着名的一个走钢索的特技演员。一次,米瑞在收床单时看见贝利尼在晾床单的绳索上练习走钢索。米瑞觉得脚痒痒的,真想马上跳上去走到贝利尼的身边!可贝利尼拒绝了,因为他已经不敢在高空中走钢索了。米瑞就偷偷地观察,然后自己练习,而且可以不再从绳索上掉下来了。贝利尼被感动了,就收下了米瑞做徒弟。
后来,米瑞从一个经纪人那里知道了贝利尼的秘密,米瑞也想试一试,可她师傅却说他害怕了,不敢再走高索了,因为“如果你曾经在走高索时害怕过,那种恐惧便永远不会离开。”米瑞很伤心,走高索带给她那么多快乐,但是,贝利尼的恐惧却在上面投下了阴影!
为了战胜恐惧,贝利尼让那个经纪人为他搞了一次演出,可是,当他迈出第一步时却“僵”在那里不动了!贝利尼的恐惧又回来了。()米瑞勇敢地冲上楼顶,走到高索上,向贝利尼伸出了双手!贝利尼也微笑着向她走来!他们在星光下横跨夜空!他们都成功了!米瑞实现了她的梦想,贝利尼也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读完了这本书,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害怕,这样才能成功。我也想起了我跳大绳的事情。我刚开始跳的时候,总是躲在最后面,不敢跳,生怕绳子打着我,而且还怕同学们笑话。后来,我在家练习了一段时间,终于可以跳几下了!我心里真高兴!我也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你们也恐惧过吗?那就记住,一定要勇敢,要专心,要只想着你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天空在脚下读后感(三)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空在脚下》。
《天空在脚下》这本书很短,仅有一个故事,但其中的真理绝不败给任何一个长篇大论。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米莉·麦卡利。主要写了一个灰姑娘成为名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巴黎,当时巴黎有许多的戏院和音乐厅,吸引了大量的艺人。在英格兰大街有一个葛太太开的旅店。她有一个女儿叫米瑞,十分得勤快。有一天,一个走钢索的演员来到了葛太太的旅店,他就叫贝利尼。贝利尼走钢索时,被正在收床单的米瑞见到了,米瑞真想立刻就跳上去。于是便求贝利尼教他学走钢索,遭到拒绝后,她便一个人偷偷的学练习,尽管摔下多少次,可是依然坚持着,从不放弃。她想迫不及待的把练习成果表演给贝利尼看。从那以后,她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练习,最终和贝利尼同台表演,成为了一名非常有名气的走钢索的特技演员。人们都说这次表演是“了不起的奇迹”。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我明白了“害怕”是做不成任何是的,只要心里充满恐惧,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正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名言一样: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要可怕一万倍。我还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才会做成想做的事情。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生活在继续,生命在继续,梦想也在继续。
《天空在脚下》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啊!
2、拉萨的天空读后感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一)
有一个梦想,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拉萨。那里有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是我心中的圣城,那里是另一个世界。
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站在布达拉宫前,阎王深邃的天空,感受赤裸的阳光和那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的虔诚,然后躺在草地上,呆望那看似逍遥却心怀天下的雄鹰,接受心灵的洗礼。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那里的蓝天有白云和拉萨草地的映衬,显得拉萨的天空就更美,更蓝了,那里还有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那块圣地的窗帘,那美丽的天空,真的令我神往,等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到那片神圣的土地上,去欣赏拉萨那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学习了《拉萨的天空》一课。那美丽的拉萨让我神往:辽阔宽广,一望无边。然而最吸引我的是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
这让我想起民五台山的天空。那里的天空也象洗过一样,蓝得可以挤出水来,亮得可以照出人影来。站在高高的山头,竟然感觉离天空更远,放声高喊,却也迟迟听不到回音,真是“天高云淡”呀!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常常下小雨,伞也得时常带着。而拉萨却是有名的“日光城”,常常是晴空万里。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二)
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以特有的造型和特有的光彩,照耀着美丽的青藏高原。那悠扬而浑厚的诵经声,让我耳边似乎有千年的呼唤在回响,拉萨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古城,她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片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那里的蓝天有白云和拉萨草地的映衬,显得拉萨的天空就更美,更蓝了,那里还有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那块圣地的窗帘,那美丽的天空,真的令我神往,等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到那片神圣的土地上,去欣赏拉萨那美丽的风景。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拉萨的天空》一课。()那美丽的拉萨让我神往:辽阔宽广,一望无边。然而最吸引我的是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
这让我想起民五台山的天空。那里的天空也象洗过一样,蓝得可以挤出水来,亮得可以照出人影来。站在高高的山头,竟然感觉离天空更远,放声高喊,却也迟迟听不到回音,真是“天高云淡”呀!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常常下小雨,伞也得时常带着。而拉萨却是有名的“日光城”,常常是晴空万里。
有一个梦想,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拉萨。那里有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是我心中的圣城,那里是另一个世界。
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站在布达拉宫前,阎王深邃的天空,感受赤裸的阳光和那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的虔诚,然后躺在草地上,呆望那看似逍遥却心怀天下的雄鹰,接受心灵的洗礼。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 “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那里的蓝天有白云和拉萨草地的映衬,显得拉萨的天空就更美,更蓝了,那里还有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那块圣地的窗帘,那美丽的天空,真的令我神往,等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到那片神圣的土地上,去欣赏拉萨那美丽的风景。
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一)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孔子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做过很多的零碎的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却从来没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的贵族子弟学的还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看到孔子对学习的那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习的那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自己就要有满满的一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来汲取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要读死书,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要把书读活。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 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甲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乙来借用,他说下个月要去野炊打猎。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忧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乙就来找甲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吧,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认为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而是要让我们在守信的同时,不要忘记处事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和法律,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二)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性格、品质。时至今日,当我们于繁华之中迷惑的时候,读读这些古人对生命深邃的思考,仍然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内心最质朴的关怀,让我们能在纷繁烦乱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片刻宁静的天空。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三)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十月中旬在杭州童学馆的开馆仪式那天,在馆内的走廊书架上,“国学的天空”几个字一下映入了我眼帘,()这不就是童学馆创始人李广斌教授推荐我们去看的那本书吗?粗粗翻了几页后,才突然发觉这本书的妙处之所在。
《国学的天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书中的内容清晰,易读、易懂,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再次去阅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介绍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他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很多东西在我们认为太难达成,而孔圣人却能永远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实在令人敬佩。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在阅读此书之后,更让人明白如何“立志于学” 学做“真人”,如何去把握时机,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国学幼儿园的教师,我能做好的是什么,除了教授孩子们知识、国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教授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小则从礼貌、节约能源、环保开始,相信只要有心、用心,一定能行。
4、历史的天空读后感
历史的天空读后感(一)
很多事情我们从未经历过,便永远感觉不到这种记忆,疼痛的,亦或是温馨的。
人的一生背负的太多太多,也许我们就是陪伴着这些使命走到最后的。从起点到终点,又慢悠悠的回到了起点,历尽了沧桑,回首往事,看着自己一路走来脚下那个深沉的脚印,我们才会明白这就是成长。
我以为我不会哭,可是当东方闻音死的那一刻我却还是留下了眼泪;我以为我不会再气愤,可是当梁大牙被江古碑陷害,张普景惨死,我满腔的热血聚集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蓄势待发。
梁大牙的一生,都是在为革命而奋斗着,一开始他什么都不懂,而且大大咧咧,脏话连篇。按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没素质、没文化、低俗。可就是这样一个人,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他很聪明,学的也很快,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打了几年的战,人也慢慢地变得成熟,懂得去聆听他人的想法。应为他知道他和那些人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革命。一个人一辈子的路是用脚坚定的走下去的,而在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也许是你一生的朋友,又或许是你一生的敌人。每个人都是一匹千里马,只是等待伯乐的出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遇见杨庭辉、王兰田是大牙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一种信任,所以他们彼此互相尊重,而这种信任,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和当初一样光彩照人。然而推动大牙向前的,却是那个曾不谙世事的小女生,东方闻音的出现是大牙一生的幸福,他以前不懂爱,只是想占有,可是对东方闻音他却是宠着她、捧着她,一心对她好。古典诗词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爱是什么,爱就是当他遭人陷害的时候,她能握紧他的双手对他说:“我相信你。”我以为他们会支撑着彼此走到最后,可是结局又是什么,是两个相爱的人阴阳相隔。他们明明已明白了自己的心,可是却终究没有在一起。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被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摧残那残留在战火中的一曲凄凉的悲歌。东方闻音说:“告诉梁必达,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是的,她爱的不仅是那思想高度觉醒的梁必达,也爱那粗鲁的、脏话连篇的梁大牙。我哭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总喜欢打击读者的心灵。再后来,大牙娶了安雪梅,说实在的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他要娶安雪梅,却只因他那句:“我这一生只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东方闻音”而融化于心。
遇见张普景可以说是大牙这辈子最大的荣幸。他总是反对大牙,因为他对大牙有误会,知道大牙的思想开始觉悟,懂得了谦让与忍耐,张普景对大牙的看法才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他没有故意找茬,他只是有些固执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那便是真诚,历史的更新往往出现很多弊端,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像张普景那样讲真话,一生光明磊落呢?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多少人的本性?虚伪的荣华又害惨了多少人呢?我只能说我很心寒。
其实这本书我最在意的是高秋江,一开始的出场便是冷艳。我以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冷美人,可是她背负的却是那份深到骨子里的痴情。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年,莫干山去接高秋江,却因一场暴风雨而阻断了前进的道路,秋江和莫干山的背上问他想不想娶她,两个纯真的少男少女不知情为何物,到了最后却还是分离。他不会明白她的心其实更痛,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而现实和梦境的距离却永远隔着一个天和一个地。“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啊。他可以愤怒地夺门而出,她可以走得坦荡,可是她呢?留在原地苦苦地等待,时间是一种烈性的毒药,让女子失去青春,沧桑了容颜,而那颗心却始终无法割舍爱恋,我笑她傻,却又为她在等待的途中所经历的一切而默默哭泣!突然想起了一首歌:“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依稀记得那个白雪皑皑的傍晚,她靠在他的怀里诉说着那潸然泪下的往事,时间是一种神奇的解药,释然了两颗伤痕累累的心。他们的一生经历的太多太多,我想对于莫干山来说,死也许是一种解脱吧。
其实我一直很纠结他们要不要在一起。理由有二,一是近亲结婚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二是他们爱的太苦,任何一个感性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在一起。那一世,我看见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在等待中度过了一生。但愿来生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呵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要学会成长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成长会让我们失去什么。而且没有磨难的成长不会幸福。周国平也说过:“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活,左右着我们每一时刻的心情。我们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罢了。”微笑是成长的最高境界。
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待事物的心态也不一样。但是不要忘记了,在历史的天空下,有一个男子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了一个真理:即使天空是阴晦的,人也能成长。
历史的天空读后感(二)
带着功利心看了徐贵祥的着作《历史的天空》,因为我想了解一下党内部的斗争历史而又不愿去读刻板的史书记载,还想了解一下一个农民出身的小人物是如何当上共和国将军的。看了很多宣传,都说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对斗争把握的很得当,就拿了书(不愿看电视,因为电视中往往看不出人物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的翻了个遍。看完,没有失望。
剧情介绍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搜到处都是,而且我也不太喜欢挑作者着书的情节上的毛病,更希望和期望于从中学到点什么,以便对于今后自己的发展有好处。
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确实出了不少像梁必达一样的英雄,出身卑微,英勇善战,敢于动脑,善于学习。从一个泥腿子成了一个不仅知书达理而且有勇有谋的共和国将军。从他身上,在战争年代的他身上,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深思一下。
第一、不要做“乖孩子”。从小时候就被灌输要当“好孩子”,要乖,听话。但是我发现“乖”的大多将来是没有很大出息的,反而“不乖”的、淘气的,却都弄出了名堂。尤其是男人,没有点野性和不羁,娘们唧唧的,确实难成大事。当然,如果执意做一介书生者排除在外。从这个小说中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梁必达从小就是带点“流氓”的草莽习性,而这个习性也铸就了他的成功,按他的逻辑,人善被人欺。所以,不要过于善。
第二、把思考当成习惯。我觉得这也是这位主人翁的特点。从店铺的伙计出身,到大队长,到副司令员,再到司令员,这位主人翁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善于学习,而且爱动脑筋,凡是都要弄个清楚,整个明白,而且愿意自己亲手试试。这是非常好的,也是他为什么能从屁话不会讲,到说话分条条框框,再到会外交礼节,这个会思考的习惯,是他日后成功的桥梁。
第三、韬光养晦。这不是从他身上学到的,是从窦副司令员身上看到的,这个人物不简单,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搞倒他,党内斗争他稳坐交椅,文化大革命没怎么革住他的命。“张克思”是一个反面典型,为人太较真,太原则,虽然得到人的好评和尊重,但是终究要吃亏。但“张克思”身上的为人正派是值得人学习的,一辈子做事光明磊落。这梁必达学了一辈子终于学会了这个道理,他也阴险过,也冲过,但最终还是正派和稳重让他成了气候,甚至开始不动声色的办事,确实让人佩服。
第四、跟对领导。梁必达刚开始不是投奔共产党来的,而是投奔国民党的,虽然因为东方闻音的缘故使得他奔了八路军,但他始终都得到了杨庭辉司令员的信任和重用,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如若他跟错了领导,估计可能就是另外的生涯了。
历史的天空读后感(三)
《历史的天空》的主人公姜必达早年大名姜大牙,()因逃避日军追杀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军,阴差阳错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青年女八路的及时出现,改变了他脱离八路军投奔国民党军的念头,就这一步,梁大牙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并在其对立面、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张普景等人的斗争、磨炼和帮助下,逐步显示了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智慧,由一个不自觉的匹夫之勇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斗争艺术的高级将领。作品营造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大约是在以安徽六安地区为中心的江淮之间,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曾经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活动区域的结合部,因此那里的战争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作者采取的是虚虚实实隐隐约约的写法,实时实地,虚人虚事,因为“实”而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意义,因为“虚”而顿生空灵洒脱,作品写得既显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从人物分析入手,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撇开一切社会文化的依附,让人格以原生状态登场。把人当人来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在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由于传统文化或某些功利的驱使,我们并没有把人当人来写,而是把他概念化或者神话了。近年,在我们熟知的众多的中国战争小说里,人物往往一出场就是较为成熟的指挥员,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干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而《历史的天空》则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角色梁大牙是以不太光彩的形象露面的:订了亲的媳妇因为厌恶他不愿意嫁给他而宁肯上吊自杀。逃脱日军追杀后,在八路军的营地里蹭了几碗萝卜炖肉白米干饭,吃饱后又看不起游击队的破枪,老是算计要到国民党军队去“混个团长司令干干”。即便最后留在游击队里,动机既不是为了抗日,也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因为门口出现了年轻漂亮的女八路----东方闻音,这才脑子一热,冲口而出:“也好,这个八路咱就先当着试试。”早期姜大牙的人格基础,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染,他把大戏里的一句唱词半生不熟地吞进了肚子:生当啥鸟毛杰,死做啥卵子鬼。他从民间唱戏里知道了岳飞和文天祥。参加革命之前他无疑是个草莽英雄,参加革命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他还是一个草莽英雄。一方面,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一方面又经常暴露出个人英雄主义、本位主义、小农意识、刚愎自用等等毛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军人的许多突出的优点和缺点。但难得的是,他的优点大于缺点,缺点无伤大雅,优点至关重要。姜大牙虽然是误入革命阵营的,但几十年后,他成了成熟的、成功的革命者,而那些当初抱着革命理想、满腹革命理论、一看见姜大牙就想摸枪的“正宗的布尔什维克”,除了叛变和变质的(如李文彬和江古碑),只有极少人(如张普景和窦玉泉)勉强能够跟上姜大牙的步伐,而且最终都成了姜大牙的生死之交甚至是追随者。这种命运变化的巨大落差,注定了作品广阔的创作空间,拨开政治的、乃至民族文化的浮土,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考究那时刻人物的真实心理和微妙变化,塑造出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同时,由于不避讳姜大牙最初的非革命动机,因而可以从容地揭示革命阵营内部的人格对比、较量、演进和认同过程,也这就使得作品迭宕起伏,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其次,让大环境成为人物的舞台,让小环境成为人格的炼狱。刚刚参加抗日队伍的姜大牙,既谈不上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也谈不上有革命的目的。他跑到凹凸山是因为无家可归,参加队伍是为了糊口谋生。但是,游击队的领导人杨庭辉却从这个莽汉的身上看到了亮点:有正义感,不怕死。这就足够了,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有这两点,参军就可以当连长。显然,杨庭辉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信仰的象征,他对于姜大牙的调教和使用,看似离奇,却不出格,显露了超凡绝伦的艺术。
一方面是杨庭辉力排众议始终重用姜大牙,一方面是张普景等人坚持不懈地控制并且始终想除掉姜大牙。耐人寻味的是,杨和张的出发点都有其正确性。姜大牙在战场上确实出尽了风头,但是离开战场,他又确实有许多非革命的行为,譬如勒索新战士的新鞋,打骂顶头上司,打了胜仗让战士用担架抬着他行军,追撵调戏地方女干部,私自带队闯进敌占区为其干爹拜寿,等等不一而足,倘若按照严格的标准,委实杀不足惜。但杨庭辉不这样看,他有一句经典的说法:非常时期用非常之人,我们共产党石头都能炼成钢,未必就改造不了一个姜大牙?正是由于姜大牙在战场上的优秀表现和非战争状态下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也由于杨庭辉和张普景对于姜大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重用和扼杀,反复冲突,使得作品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三、用情感构建的河流,作为洗礼人格的温床。姜大牙的爱情史是他人格发展史的一条重要辅线。参加革命之前的姜大牙对于女性的追逐,可以用本能来解释,但是,自从东方闻音出现以后,一个崇高的概念“爱情”这两个字开始注入到姜大牙的生命之中。东方闻音是在关键的时刻出现的关键人物。她始终用一双纯净的、善良的、信赖的目光看待梁大牙,这反而使姜大牙在困惑中收敛了鲁莽,不敢轻易造次。她的武器就是她的坦诚和美丽。在两性关系上,姜大牙因她的无邪而无为,因她的纯净而纯朴,因她的美丽而美好。姜大牙从最初握着她的手不放,到别有用心地要求她和他一起到陈埠县大队并肩战斗,再到尊她为师,直至后来发展成为真正的爱情,生离死别石破天惊,上演了一场崇高的爱情绝唱。当初杨庭辉之所以冒险派遣派她同姜大牙“并肩战斗”,不排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以柔克刚的意思,但姜大牙在东方闻音面前表现出来的多情乃至于柔情,却是杨庭辉始料不及的。这大约就是“以柔克刚”的效力。姜大牙在一跃成为军分区司令员之后,毫无往常升迁之后喜形于色的表现,居然蒙头大睡,声称心里难过。你可以为他设想一百个难过的理由,但你很难想到的是,他难过的是自己没有文化,为没有文化而在东方闻音的面前热泪长流。就从这一天起,姜大牙(此时已改名姜必达)从一个匹夫之勇向着一个成熟的文兼武备的军事指挥员的目标迈进了。而他在与东方闻音分别那一刻,体现出来的柔情和克制,以及生死别离时的暴怒和颓废,也能体现出他那有血有肉的男人气概及对爱情的渴求。
第四、境界的升华,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一个成熟革命者洞察社会的心境。姜大牙当军长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发配在农场改造,他练字时和陈默涵探讨的关于“我”字的箴言,我认为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和信仰这段话。
:离“我”自最近的就是找字,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找来找去就是找自己那一撇,那一撇是什么呢?对于商人来说,那一撇是金钱,对于政治家来说那一撇是官位,对于男人来说那一撇是女人,对于女人来说那一撇是男人,对于军人来说那一撇就是对手,找到对手找字就成了我。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的那一撇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什么?
历史的天空,把我们从硝烟弥漫的年代带入和平岁月的今天,细细品来,在津津有味的同时不禁感慨主人翁的成长与成熟,也对自己以后的人生给予照亮,因为有一种东西始终打动我,那就是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