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公里的母爱_每天前进30公里

1、一万公里的母爱

一万公里的母爱

文/汤小小

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将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在滚滚人潮中被人轻易遗忘。这是每个母亲都渴望的平凡生活,她却无福消受。

那一年,丈夫忽然病倒,医生面无表情地说,先交1500元押金。

家里只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儿子娶媳妇,然后添孙女,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还有治病的钱?她卖了家里的猪和鸡,又到处找人借,总算交齐了住院费,可是接下来的巨额治疗费用如何承担?

儿子说,我来想办法。儿子果然有办法,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往医院送钱。她疑惑,儿子怎么忽然长本事了?这钱,怕是来路不明吧?

知儿莫如母,她的预感很快变成现实。儿子被警察抓走,原来,为了给父亲筹备救命的钱,他参与了16起抢劫案。法律不会因孝心而柔软,他被判无期徒刑。

得知这一噩耗,丈夫气得一命呜呼,年轻的儿媳扔下九岁的女儿,绝情离去。

热闹圆满的小家庭,转瞬间分崩离析,她一病不起。

但也只是在床上躺了两三天,她命令自己必须站起来。儿子遭遇了人生中这么大的一个坎儿,如果没有母亲的帮助,他怎么迈得过去?年幼的孙女还要有人抚养,还要上学。哪一个人离了她都活不下去啊!

她决定先去监狱看儿子,这场变故让本就贫穷的家更是一贫如洗,连探监的路费都凑不齐。除了种好那几亩薄田,她还到山上挖蒲公英,捡地衣,摘野蘑菇,一切能换成钱的东西她都燕子衔泥似的搬回家。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一技之长,就靠着病弱的身体,养活自己和孙女,那是多么不易。因此,当她攒够路费时,已是两年以后。

那天她早早起床,将来之不易的路费层层包裹,然后带着孙女和干粮,坐上了开往监狱方向的车。

下车后,祖孙两人发现不多的路费被偷盗一空了,而到监狱,还有四十公里的路要走。这四十公里,她们就靠一老一小两副脚板一步步地丈量,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找自来水喝;累了,就靠在树旁歇一会儿。

走了整整一天,终于到达监狱时,却被告知,得知家庭变故的儿子意志消沉,因不服劳教被关禁闭,不能探视。一向坚强的母亲顿时坐在台阶上号啕大哭起来。

最终,了解情况后,监狱领导破例让他们母子相见。

她伸出粗糙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自己破旧的衣衫,梳理自己稀疏花白的头发,使自己不至于显得太苍老。但是,看到母亲的那一刻,儿子还是哭了,反复说:妈,儿子对不起您!让您受罪了!

从儿子的眼睛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苍老和潦倒,但是母爱不会因苍老和潦倒而减少分毫。她哆嗦着嘴唇,用不多的词汇劝导儿子: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造?家里有我在,你操什么心?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抚养你女儿,撑起这个家!

懂事的孙女也和爸爸约定,要一起努力,她争取考上大学,爸爸争取减刑,早日回家团聚。

母亲的到来,让意志消沉的儿子再次充满斗志。

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她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两个“硬指标”:一,每半年到监狱看一次儿子,帮助他改造。二,再苦再难也要供孙女上学。

一个孤苦老人,想要完成这两个指标,谈何容易?

她养了猪、鸡、鸭,每天五点钟起床,到山上采野果、割野草给牲畜当饲料,摘野蘑菇给孙女改善饮食,每天晚上陪孙女坐在灯下温习功课。甚至一次又一次跑到学校,跪求校长先让孙女上学,学费她慢慢补上。

营养、健康、尊严,一切母亲在乎的东西,她都心甘情愿地抛弃了。

爱可以赶走所有的不幸。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家慢慢地焕发了生机。孙女以优异的成绩一路考上初中、高中,又以状元身份考入武汉大学。儿子也积极改造,参加了 机械维修培训班,虽然劳动量很大,但一想到母亲和女儿,他就浑身是劲,很快成为监区的技术多面手,从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后,又先后获得三次减刑奖励。

收到儿子寄回的减刑裁定书,她让孙女足足念了三遍,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激动得像个孩子。

她说:儿子犯了罪,我也有责任,是我这个做母亲的没有管教好他,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教他懂规矩,教他学好。

她坚守着自己定下的规矩,至少每半年去看一次儿子,给他带去浓浓的爱意和朴实的鼓励。(感恩  )整整十二年,从监狱到小山村,再从小山村到监狱,她用脚步在这条路上丈量了六十多次,行程加起来早已超过一万公里。

今后,她还会继续这样走下去,用脚步丈量着探视儿子的路,也丈量着一个母亲无限的深情。

一万公里的行程,是母亲所能给予的最朴实无华的关怀,如果需要,她会将这个行程走成两万公里、三万公里……

2、每天前进30公里

每天前进30公里

文/王兴

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有此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有两个团队竞争,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壮举——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团队有5个人,斯科特团队有17个人。这两个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结果是,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而且人数占优,可是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

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而斯科特团队因为晚到,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不断有人掉队,最后没有一个人生还。

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团队的策略和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虽然人少,但是物资准备非常充分,他们有3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的人多,但是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1吨的物资。

1吨的物资够吗?如果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刚好够。当你的计划订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阿蒙森团队准备的物资有很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励志文章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相反,从斯科特团队的日志来看,他们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一天走四五十公里甚至60公里,但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坏运气,诅咒恶劣的天气,等着天转晴再前进。

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30公里,这是两个团队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我为什么讲这件事情呢?因为我觉得它跟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要干的事情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要做好充足准备,不管外界环境好坏,不管所谓运气好坏,不怨天尤人,坚持自己的计划,每天前进一点点。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到明年的今天再回顾,你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3、《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文/曹莉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精准扶贫题材电影《最后一公里》。电影是以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讲述了宜宾珙县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真实感人故事。

时代把留守党员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上。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

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还受到无赖的诬告,几近发疯。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的样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个拥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与委屈,晓莉的爱情也给了他力量。这样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让人物更真实感人。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气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居心叵测,有的村干部贪权恋权、不思进取。通过描绘李双红、周富贵、周大奎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的情节演绎,个性鲜明的人物,使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感染观众,激励人心,得出了精准扶贫中扶贫得扶志和智。

在公司推行的“两长五大员”和“四联五服务”的平台下,作为班组工会组长的我,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作表率,并通过精准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通过扶“志和智”,实行差异化内部管理和帮助,利用先进员工引领落后员工,带领全体员工共同进步,确保圆满完成事业部下达的各项任务。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