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找快活林读后感
寻找快活林读后感(一)
看了作家杨红缨姐姐写的《寻找快活林》这篇文章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内容主要讲狐狸一家骗吃骗喝,专门占别人的便宜,一天到晚就会算计别人,别人对它们好,它们却怀疑人家会伤害它们一家。
比如狐狸一家出门寻找“快活林”时,路程中,碰到一所红房子,可是这是毛猴家,他们硬说这不是毛猴的家,毛猴无可奈何,把房子让给它们住了下来,自己到别处去。住了别人的房子,还怀疑别人给它们设下圈套。还有一次,它们看见兔妈妈和小白兔们去采蘑菇,狐狸先生说:“不要让它们占便宜,我们也去采!”结果呢,还是贪小便宜害了它们。吃蘑菇汤中毒了,还是毛猴和兔妈妈救了它们一家。但是狐狸先生心里想:我们占了毛猴的房子,抢了白兔的蘑菇,为什么还会救我们的性命呢?
所以狐狸一家从来没有快活过的原因是:从不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总是怀疑别人会害他。如果这些做人的道理狐狸一家都明白了,那它们肯定会找到属于它们心中的那片“快活林”的!过去我认为快活就是不劳而获。有一次,期末考试我有一道题不懂,我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这时,我无意瞥到同桌的,我马上写下来。结果,期末考试我得了满分,我多快活了。从此,我做每一件事,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不付出努力,总想有意外。
在现实的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尊老爱幼,互相谦让,如果你要想别人尊敬你,就得要尊敬别人,做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我们心里肯定会更加快活!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又使我想起了我国着名的女歌星韦唯姐姐唱的那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我们不要像狐狸一家三口那样,处处防着别人,总以为个个人都是坏的,没一个好人存在。总是疑神疑鬼的,像它们这样怎么会快乐的生活呢?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惭愧极了。懂得快活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收获。
寻找快活林读后感(二)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寻找快活林》的文章,受益匪浅。
文章中的狐狸一家是骗吃骗喝,专门占别人的便宜一家,它们一天到晚就盘算着如何算计别人,如何讨得好处,却又从不相信任何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么一段:狐狸一家出门寻找“快活林”,遇到一所红房子,就把主人毛猴赶走,自己住下了。还与兔子一家抢蘑菇,结果迟到了有毒的蘑菇,全家都中毒了,还是毛猴与兔妈妈救了它们一家,就是这样,它们还在私下里怀疑毛猴与兔妈妈的行为,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你想:狐狸一家能找到快活林吗?的确,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最起码的信任与尊重,那么这个社会将变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没有友爱,没有谦让,还有什么意义。相反,如果我们能彼此尊敬,相互扶持,多为社会做些自己的贡献,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寻找快活林读后感(三)
你相信世界上真有一个叫“快活林”的地方吗?()在那里,所有的人都过得很快活,一点儿痛苦、一点儿烦恼都没有。如果你想过得快活,那就跟随我一起去《寻找快活林》吧!
《寻找快活林》是杨红樱写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狐狸一家在寻找快活林时发生的事情。狐狸一家先抢占了毛猴的房子,还抢采了白兔即将到手的大蘑菇。但是,在他们吃了毒蘑菇中毒后,毛猴、白兔妈妈不记仇恨,给他们解毒。狐狸一家见毛猴和白兔妈妈那么好心,就把房子还给毛猴,还采了一大篮又白又嫩的蘑菇送给白兔们。这时,他们似乎已经找到快活林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自私,要宽容、乐于助人。这样,我们都会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快活林里!
2、寻找家园读后感
寻找家园读后感(一)
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级的研究专题进行敦煌学研究之时,一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寂静,他翻出了夹边沟没被搜出的碎纸片的记录,并继续写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也在自己心内……他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牛棚的日子里,他们被勒令为伟人像喷漆,被监工用喷枪头淋得满头满脸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弯腰低头努力劳作的样子,像看西洋景儿。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荒凉无边。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草芥小民,当风行水上,同为一景。
“五七农潮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食草的毙命,食肉的内心没有怀刑之惧,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来……多么意味深长的五个字,你没有看到心灵深处燃透的灰烬,只觉着鼻子很酸,为了高尔泰,为了自己无数次扮演的食草动物无辜见怜……高尔泰是用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高尔泰张贤亮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知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从人文情怀去观察,我们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多灾多难病体缠绵,还遑论什么人文价值,民族精神。我很喜欢作者论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飞扬流动,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寻找家园读后感(二)
不知为何,我在刚刚看完高尔泰这本书得自序时,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那是台湾与大陆的思念。游子久在家乡之外,接触的都是与成长不相符的境界,或许会有新鲜、开阔之感,但是总归是有着一种埋藏在血脉之中的思乡情绪。只是这种情绪,有的人缠绵、有的人清淡、有的人时百转千回的怀念、还有的人是刻骨铭心的沉重,这是因为出国的原因与目的不同吧——因镀金而海外求学的思念比得上因为逃亡而背井离乡的情感么?或许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吧。一个年代离我们远去,我们感受不到那个年代的风光与汹涌,也体会不了席卷沉浮于历史长河波涛之中的喜乐与哀愁,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时间上的分离,显得那么的遥远;又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空间上延续,又让我们感觉那么的贴近。历史与现今,是前后的继承,还是因果的循环?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确信。只是在学者、文人的笔下去窥视那其中的痕迹。我喜欢看自传,因为那是时间自己留下的特殊片段,留给一个人、一些事的特殊痕迹,不会因为他人的评判去改变作者本人的视野,从而在这里有着那些冠冕堂皇历史之中寻觅不到的暗影。那是一个人的反思与记忆,因为其中的前因,使得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去忽视抹平。有过太多的事情,由于时间的远去而被人渐渐淡忘,也因为群体利益的刻意隐瞒而转换了后人对他的认知。唯一不可磨灭的是个人心中的记忆,或许会有所偏颇,也许会因此残酷,却因为个人的真实接触和透彻体会而更加贴近阅读者的心扉。但是书中因为敏感的程度,有着不必要的删减,让人遗憾。书中每篇文字的点滴,就如同是一个散漫的画家,随心所欲的几笔图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组成的一幅完整的画卷。静可,动亦可。从儿时的生活片段……
寻找家园读后感(三)
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因为他没有失去信仰,()因为他有着坚强的信念。这份信念,这种信仰,随着世事的变迁,它变的越来越坚定,即使身在阴霾密布的,或者万里无云,或者烈日当空的,或者大雪纷飞的环境中,它依然如此—坚定不移。勇士不仅仅追求的是肉体的上的存在,同时还追求着精神上的充实。他不是那种在恶劣的环境中,只有求生本能而忘记追求再次灵魂上的复活的人。当然在人生的阴霾渐渐散去后,他还是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坚持的自己的信念,只不过这份信念中多了祥和,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勇士—我最近在读了《寻找家园》后,才正真认识到的一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
初次听说高尔泰,还是在罗丹艺术论课上听林老师说的,并推荐我们看看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这本书,当然当时是一脸的茫然,以为此人跟那些普通的学者一样,只是写写那些学术型文章。但是看了《寻找家园》这本书的前几章之后,深刻的感觉到自己想错了,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人生电影的再现,里面酸甜苦辣腥,五味杂陈。我在看了这本书后,感觉高尔泰老先生的人生,曲折丰富,幸酸幸福。也许我们这辈人是没有办法去再经历,即使可以那也经历不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正是我们的父辈们,提及的少之又少,有时候提及的时候也是只言片语。
高尔泰先生用文字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描绘的淋淋尽致,使我们感觉感同身受让我们感受着他童年快乐,但是快乐中带着那么苦涩,战争破坏了故乡,流离失所,在孩提时的高先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让高先生在以后的流放夹边沟的生活中依然是那样的坚强,让人感觉到他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起敬。在夹边沟的生活中,人与人相互揭发,陷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身心疲惫,但是老人家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不能身体活着但是灵魂却走向了死亡,只有拿起笔不断的写着,记录着,让自己的灵魂慢慢复活起来,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活着,于是他用各种办法把自己想说的记录下来,当然这个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中是冒着危险,但是正是这种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追求精神的复活,什么叫信念,什么叫信仰。阅读《寻找家园》并不是快乐的事情,阅读这本书是对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些警戒,让我们感觉到即使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时候,请你要坚持,坚持自己,坚定信念,坚定自己的信仰。
《寻找家园》是一个窗口,一个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的窗口,将政治大背景下的中国现实投射出来,从1957年高先生发表《论美》后被打成右派,在到后来的发配夹边沟,在夹边沟调到敦煌莫高窟工作,有幸免于在饥荒中饿死,文革中又被打到,平反后回兰州教书,84年被无端停课,不让带学生,又被南大聘用,直到最后出国定居美国。最后才能让这本书于大家见面。所以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读它里面的内容,我们还要对它里面的东西做一些拓展,我们不是要知道高先生出过什么书,什么时候遭遇了什么不幸,我们是要学习到高先生身上那种勇士的精神,敢于面对生活,敢于面对挑战,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坚持活下去,坚持信念信仰。高先生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扬弃”积淀“是高先生一直所坚持的中国现代美学,即使在这个战斗的道路上荆棘密布,他还是义无反顾坚持到底,这种勇士的精神,我想正是在他早年的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是有个承受极限的,超过了这个承受的极限,人会崩溃。但是高老先生在夹边沟中过的这种在精神崩溃边缘徘徊的日子,周围的人,周围的事,让一些人慢慢迷失自我,失去了灵魂,等同于行尸走兽一样,用高老先生的话来形容:”是坐着等死的。“生存的尊严,人的行动自由,言论自由,甚至精神自由,都要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压迫,不仅如此,还要瓦解你的意志,摧毁你的人格,直到最后你连最后一点尊严都被拿走,你还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文艺知识分子。这便是高老先生经历的,那梦魇般的二十年,伤疤依然血肉鲜红,《寻找家园》不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也不是为了害怕忘却而去纪念,而是为了将那一段苦难记录。正因为高老先生,我们有幸深刻的形象的了解那段苦难的历史。
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正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是我感觉前面说的高老先生是曲折丰富,幸酸幸福的。正如高老先生可以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拿起画笔,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用文字和画,来扞卫自己的尊严,在苦难的二十年中,仅存下来的那一丝的尊严。那个时代的人,多的是无奈,为了明哲保身,为了生存,选择沉默不语,有的人甚至变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变成别人利用的工具,而高老先生也不是全身而退,那种伤害深深的刻在他的内心中,犹如一把尖刀一刀一刀的刻上去的,刻的同时还留着血,更甚者在那个伤疤好的时候,还要把它跳开让鲜血再次喷涌而出。他听力不太好,但是每当周围只要有人说到高尔泰的名字的时候,他能立刻反映,清晰的感觉到有人在叫他。读到此处我们无不感觉到这种伤害已经刻入他的反射神经,他就像一直受伤的,筋疲力尽的狮子,但是在听到猎人的脚步声的时候,立刻惊醒,逃走。即使是风吹草动,亦是如此。这不禁叫人对高老先生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心,并仇视着那些出卖,背叛,利用高老先生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步入晚年,定居异国他乡,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多的是对过去人和事情的包容。我们在《寻找家园》中看到,高老先生的姐姐,指着当年批斗陷害他父亲的人的时候,竟然失去了仇恨之心,很淡然的看着仇人,眼里看到的只是岁月不饶人,即使是仇人又能怎么样,岁月已经在一点点的腐蚀着他。所以我感觉《寻找家园》这本书其实非常沉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越往后读,我越感觉它使我有种压抑感,这中感觉来自对高老先生的漂泊起伏的伤感,还有通过他一个人经历,展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的沧海桑田,倍受那个时代政治迫害。岁月这把刀在每时每刻都一刀一刀的雕琢人,即使作者面对自己的仇人,心里多的是一份宽容,也许这正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的结果,老了人的心境也静如止水了。
但是对于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带自己的信念,对待自己的信仰,高老先生始终矢志不渝,我们看到了《论美》发表后,他被打成右派。但是到后来的他扬弃”积淀“的中国现代美学。无不透入这位老人在苦苦的追求,也透视出老人家的战士精神。更难得的是老人家在《寻找家园》中,写出了人性在险境中种种微妙的博弈,是人性在险境中的真实的一面,也是人性让人们为之悲哀的一面。但是老人家却能坦然面对种种险情,我们知道被发配去夹边沟的人最后能回来的所剩不多,这也让我们对老人家为什么自称为”战士“,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
发配,流亡一直伴随了高老先生几十年,甚至在八九年老先生还被被捕入狱,但是一切的一切,没有将他的激情磨灭,有时候甚至将他的激情,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信仰,信念推到了顶峰。我们年轻的一辈人,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好好领会老人家所写的这本书的精髓。这是一本幸福与苦涩,血与泪,爱恨交错,读到最后还感觉到丝丝凄凉渗入骨髓,还有很多很多的无奈。但是书中还流入出坚韧不拔的气质,也告诉我们面对困境,终究有雨过天晴的一天,阴霾散去,柳暗花明,黎明会到来,正如老人家现在能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孜孜不倦的坚持。如果在困境中你迷失了自我,苟且偷生,灵魂泯灭,等你熬到黎明,你会发现你自己已经死在了深夜,灵魂已经被黑夜慢慢吞噬,即使到了黎明你已经跟行尸走肉无所区别,唯一能得到肯定的就是你还活着而已。
让我们跟这位勇士,斗士,战士一路走下去。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信仰,学会包容,追求自己的追求,坚持不懈。为了艺术,奋斗终生。
3、寻找黑骑士读后感
寻找黑骑士读后感(一)
那天,妈妈带我去买书,其中,我买了一本笑猫日记之寻找黑骑士。
讲的是:笑猫和虎皮猫的孩子长大了些,到了该交朋友的时候了,在交友会上它们分别交到了朋友。三宝的朋友叫“山姆”,虽然勇敢,但并不孝顺,所以,三宝和山姆绝交了。二丫和一只叫“爱娃"的猫交朋友,爱娃的毛黑黢黢的,走路的时候还耸着肩,拧着脖子,还半眯着眼睛,爱娃连说话也不好好说,她那哼哼唧唧的声音像是从鼻孔里钻出来的一样,爱娃觉得二丫的名字很土,毛也不好看,想让二丫改名,但听完笑猫的话后二丫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意义,便放弃了改名的打算,第二天,笑猫家来了一只黑猫,笑猫问了才知道,原来那只黑猫是二丫,虎皮猫当场被气晕了,二丫吓得跑了出去,它又遇见了菲娜,就把事情告诉了它,菲娜听后告诉它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过二丫很土,它觉得二丫身上还散发出虎皮猫的高贵,二丫醒悟了,马上跳进河里洗干净,并和爱娃绝交了。而胖头交的则是酒肉朋友,它每天都从家里带些吃的出去,后来笑猫开导胖头,胖头第二天便没有带吃的出去,结果,胖头和它的酒肉朋友也绝交了。
三宝开始怀念公爵和黑骑士了,虽然公爵牺牲了,但却永远活在三宝心里,但黑骑士仍下落不明,三宝决定去找黑骑士。一路上,他遇见了很多瘸腿的黑色拉布拉多犬,谁才是黑骑士呢?最终,三宝认为在自卑并爱撒谎的黑狐、调琴师的导盲犬、势利眼黑狼和忘恩负义的黑狮中只有导盲犬像黑骑士,果然,黑骑士就是导盲犬。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悟是:交友不慎抱憾终生。物以类聚,猫以群分。龙交龙,凤交凤。叫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寻找黑骑士读后感(二)
今天,我意外在书店的一大摞《笑猫日记》中,发现了仅剩一本的《寻找黑骑士》。我一看见这本书,立刻两眼放光,把这本书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被别人抢了去。我把这本书小心翼翼地拿回家,饭也顾不上吃,便开始津津有味的读起来,终于在晚上睡觉之前看完了。为此,我还轮流遭受了姑姑和爸爸的一顿训斥。
这本书写了小猫们慢慢长大了,到了改交朋友的年纪。在翠湖公园小树林的交友会上,胖头、二丫和三宝都没有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三只小猫懊恼不已。一天,三宝说他决定离家远行,他要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黑骑士。于是,笑猫和球球老老鼠陪伴三宝踏上了这段“寻友之路”。可是,外贸相似的黑色拉布拉多寻回犬到处都是,黑骑士究竟是谁呢?……
这条历经艰难的“寻友之路”、这条不断寻找、思考和发现的成长之旅,无论多么艰难困苦、多么绝望无助、多么……三宝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找到他的好朋友——黑骑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去学习啊!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远不止这些,需要你慢慢地去品味……
寻找黑骑士读后感(三)
在暑假里的一天,我到书店买书,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我看见这本书的名字很特别:《笑猫日记》。猫怎么会笑呢?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我被画面吸引住了:有很多只小猫在一起玩耍。它们在交朋友,包括三宝、二丫和胖头。三宝和山姆在玩耍。二丫想追求时尚,交了一个名叫爱娃的女猫。最后它们都不跟朋友玩了。三宝想念黑骑士,就跟球球老老鼠和笑猫一起踏上寻找黑骑士的路上,三宝、球球老老鼠和笑猫经过重重的困难,终于在西郊找到了黑骑士,黑骑士现在成了一位盲人调琴师的导盲犬。最后,黑骑士和三宝相认了。黑骑士和三宝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真感人。因为三宝为了寻找黑骑士,不怕重重困难,只为找到黑骑士。我明白了:只要朝着梦想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的。三宝真幸运,找到了它的朋友黑骑士,就中秋节的那一天的晚上,它们见面了,相互拥抱。真幸运啊!真羡慕三宝。
4、寻找安详读后感
寻找安详读后感
是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谁玷污了我们的心灵,是谁让我们在纷杂的人世中争名夺利,到头来,又怎一个“累”字了得!归根求源,源于我们每个人心底深处的那个“贪”字。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郭文斌的《寻找安详》就宛如一泓静水,安妥灵魂,温暖人心,荡涤心中的欲望、杂念,一种无法言状的感觉氤氲着全身的每个角落。
但看全书的引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郭文斌一语中的指出:安详是一剂良药。所有的疾病,所有的是非,都来自非安详。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想康泰就要长养安详之气,我们当下就应读安详之书,做安详之事,而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论语》《老子》《庄子》《坛经》之类的经典之书,都是一剂良药,都是安详之书。每天都要去读读,是否读懂并不重要,关键是读,一遍一遍的读,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氛围之中,你想不安详都难。想想自己,真是读之少之甚少。
人的一生,就是寻找安详的历程:
“三十而立”大概就是初证安详,然后再修炼三十年,通过“不惑”“知天命”才达到“耳顺”境界,应该是无漏安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究竟安详了;我想,到耄耋之年该是一种更高层次。
“安详”因果关系,只有“安”,才能“详”;只有“大安”,才能“大详”,如果我们把“安”视为“定”,那么“详”就是“慧”。当一个人真正能够得定,他的身心自然轻安,而一个人只有真正身心轻安,他的心灵才会变成一个纯静的镜面,世界在其面前,才不变形。安详来自人们对真相的体认,抛却一切杂念。
读书足以修身养性,但真正去读懂一本书,更需要我们换一个读的方法,那就是“做”,从书中吸取精华,并付之行动,指引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踏稳每一步,守着一方净土,一方心灵的净土,一点一点地做着,一寸一寸地守着,寂静又芬芳。春花秋月,月圆月缺,不都是一种快乐吗?
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安详,随缘的安详之门,“命中该有终须有,命中没有莫强求”。而要随缘必须自在,要自在必须放下,要放下必须看破。“千金散尽还复来”放下世俗中的欲望,放下“假”;看破红尘中的虚伪,看破“假”。回到真我,回到当下,回到安详的身边,向内心求安详。其实安详本身就是喜悦,就像月光,无论照在谁家的房顶上,它的清辉都是皎洁的;就像清泉,用什么勺子舀出来,用什么杯子去喝,它的味道都是甘醇的。
事多不怕累,事少不怕闲;人多不怕闹,人少不怕静;位高不怕显,位卑不怕贱;财多不怕福,财少不怕穷。时时处处,跳出事相之外,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清醒的活着,这是一种坦然,一种幸福。
如果你生活在欲望中,对生活有太多的“求”,那你会离幸福越来越远,从欲望中寻找幸福犹如缘木求鱼,用物质解决心灵的疾患,犹如拿油灭火。只有水一般纯净的安详才能真正浇灭燃烧在我们心头的火焰,试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把心态放平,有几人能做到“但知行好事,不必问前程”,就拿我们做教师的来说吧,当别班比你考好时,你内心不也不平过吗?话语之中不也是连讽带刺吗?当别人取得荣誉时,你不也嫉妒过吗?这就是人,这就是人性。其实,我们都是被“欲”蒙蔽了双眼,你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别班、别人好过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并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呢?毛主席曾讲过“凡事一分为二去看”,而我们常常看到龌龊的一面;孔子也曾说要“思无邪”,我们太多的“思有邪”。如果我们内心能结缘安详,凡事我们都能心平气和了。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开着幸福之车却拼命寻找幸福,最后把车胎都开爆了,仍不知幸福是什么?这就源于我们的心上满是尘垢,()源于我们的心不平,气不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忍人所不能忍,行人不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你就能沉浸在喜悦的大海中。日月是喜悦的,那是因为它对大地的爱;大地是喜悦的,那是因为它对万物的爱。
郭文斌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三心”就能走遍天下,感恩心,敬畏心,慈悲心,三心的原点就是一个“爱”字,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爱”都迷失了方向。正是因为丢失了“爱”,呈现在生活中的是一个一个的“假”我,带着面具的我们活的该多累!虚伪、虚荣、不能坦然接受身边所有的一切。其实生命就是一次播种和收获,只有我们耕耘了,付出了,何必一定要在意结果……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
安详是坦然地活着,坦然来自清醒,来自凡事能看透,偏偏有些人不能坦然,一生为名利憔悴不堪,疲于奔命,而当我们踏上奈何桥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中,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当下,何必做骑驴找驴的拙事呢?“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回到当下,做个安详之人吧!
大地无言,万物生长;日月无语,昼夜放光。我们如能把身心融入这一切,你就会听到快乐的声音,长久乐,久存仁,常克己,时习之……安详就会驻于你心,当一个人内心存有安详,仅仅从一餐一饮,半丝半缕中,就可以感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否则,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也可能和幸福无缘。
读安详之书,做安详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在当下,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