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一)
曾无数次遨游在书海中感受列夫·托尔斯泰字里行间的一点一滴,偶读茨威格笔下《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后,更感受到了列夫·托尔斯泰最朴素的伟大,感触颇多。
文中,作者运用了淳朴的语句却把那“最美”的坟墓描写得淋漓尽致,就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一样朴素而伟大。作者主要写出了坟墓的宁静与从中流露出的高尚,一字一句透露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畏之情。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托尔斯泰那简朴的坟墓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没有大理石的高贵,没有墓志铭的衬托,没有围墙的阻拦,唯有那淡淡飘香的花和伟人那与生俱来的气质。
在生活中不也正是这样吗?
不一定要涂脂抹粉才能美丽,真正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一定要昂首挺胸才是坚强,真正的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一定要激情澎湃才叫音乐,真正的曲就似高山流水般神韵。
平凡的外表下,或许埋藏着一颗伟大的心,它的非同凡响总是在无形中流露,它的与众不同总能在平庸中凸显,它的斗志昂扬总会在挫败中显露。
真正的伟大不需加以修饰便以深入人心,福尔摩斯普通的相貌下是他的神机妙算,蜜蜂渺小的体形下是它的勤勤恳恳,流星短暂的光芒下是它的永恒美丽。
我们总在追求中迷茫了自己,但看看我们敬爱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豪,却是如此低调,朴实无华,没有贵族的荣华富贵,却依然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
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功名利禄,真正受人敬重的是内在的伟大。就如同这独一无二的坟墓,它埋葬的仅仅是伟人的躯体,却无法掩埋它的灵魂。他高贵的精神永驻在世间,流芳千古,那精神形成了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保护着这最美的坟墓。这是那最单纯的朴素,最可敬的品质,最永恒的伟大,使我们的灵魂也随之而动摇。
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不一定要富丽堂皇,而是令人敬畏更深感到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世间最难能可贵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而是崇高。
方读此文,不觉万分惊讶,但随之而来的是那内心的崇敬。
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蕴藏着世间最朴素的伟大。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二)
最近带队老师让我们多听听一起来实习的其他同学的课,我想了半天,也就只有语文课可以听了。其他的都是理科,也许也能对我历史教学有所帮助,但我却听不进去,在我看来听不进去就不如不听。所以又选择听一节语文课——李红媛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
对于语文教学我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略谈一点皮毛。听红媛的课我有挺多感想的,从中也看到了我自身存在的不足。
首先,红媛的导入大体是这样的,她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世界上哪些着名的陵墓?同学们说:秦始皇陵。然后红媛又补充了一些在比较着名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明十三陵等等。然后说这些都是因雄伟而闻名于世,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来看看它因什么而闻名于世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导入挺好,我认为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迅速地带入课堂的氛围中,同时给学生以宏大的想象空间。她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心里想原来这一课也可以这样导入。但据说评课的老师认为这个导入不是很好,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我认为导入真的很重要,在我看来它对这节课的教学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很重要的,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而评价是否科学有时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适当合理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该科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在我看来红媛似乎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也许是由于紧张吧!但愿以后不仅她还有我都能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吧!
最后,我认为初二的学生虽然感性思维仍占一定地位,但他们的理性思维正逐渐形成,老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启发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对初二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理解问题的内涵,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有所提高,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而红媛似乎在这点上所所欠缺,可能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很多,希望我们以后都有所改进吧!
听别人课不仅能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看见自己自身的不足。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何其美哉!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三)
声名盖世的一代文豪,静静地长眠在自己的故园,就在手植的树木之间,没有碑揭,没有名字。就像任何一个悄然归去的灵魂。然而,他却不会寂寞,与之长伴的,有年复一年花的开谢,有自然风雷雨雪的变迁,有千百年不减的肃然敬仰和缅怀。这种归宿,是一种超越了任何形式羁绊的永恒。
凡是生命,总逃不出生死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都会在昨天过去时烟消云散,做事的人也不过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英雄,最后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腐朽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生与死的现实使它们成为哲学、神学和文学中永不陈旧的论题。作为常人,总也会理智地正视豁达的也好,怕死的也好,()在平平凡凡的一生之后,也是一个安安静静的死亡。这个纯自然的结束对世界自也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死者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奢望,最多不过是希望去得安详一些,像无疾而终,死后能有一方净土安眠之类便已足够来来去去的生命,平凡庸碌的个体在时间里没有任何意义,而人们也通常颇有自知之明地不对自己的死有什么要求。
但死亡对于名人,或者英雄,意义就可能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其一举一动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再微小平淡的事情,在英雄的身上也马上会变得非同凡响,人们都会用无比的精神去关注。而英雄的死,对其自身尚且是改变一切的终结,何况对于历史和民众。于是乎,英雄自身便也对这个最终的归宿有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梳理历史传记里的这方面记载,便能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些英雄远在生前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并越来越以这重要为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愿死去,相信自己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后仍不得不死,也要与众不同。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英雄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散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茨威格的真知灼见。
历史并非都是与人为善的,事实上还有些恶作剧般的顽皮。
正如妄图“不朽”之人结果却往往招致“速朽”。反之,那些宁静淡泊地对待生死与名声的人,或许更能让历史留下更深的记忆。对于世间英雄,更是如此。因之英雄的归处应该是正如托尔斯泰一般平静地走向平淡,再由平淡而臻至永恒,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水恒。
2、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500字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500字(一)
青春是什么,翻开字典来找寻,上面解释到:“青年时期”。好易懂得四个字让我更加迷茫了,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知道在我的青年时期里,每天过着拷贝一下的生活,往往复复,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如数学定理般枯燥无味,如开水划过舌尖般涩涩。
“春”是美好的,快乐的,积极的。偏偏在前面加上了“青”字,“青”在表示颜色时有三种解释:绿,蓝,黑。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青年生活就如这三种颜色,要么生机,要么沉郁,要么黯淡。而青春又是多么梦幻,多么向往的字眼,我们是一群骑着单车,穿越在青春道路上的无知少年,道路两旁繁盛的香樟投下斑驳深邃的暗影,在某一拐角处,我们匆匆而过,消失不见。我们的青春,像风一样,吹散了,飘远了。
有些人说小七他们的文字都是一个驺性,的确是华丽的文字,是浮饰的哀伤。也许是他们没有仔细斟酌那些深刻的文字,小七自己生活的空间是极其的严密,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她的文字是对生活的向往,就像海子所写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往往越是这样的文字就越是可怕。让人看了她的文章冥冥中有中窒息的感觉。表面上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但实际是却把生命最脆弱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本书里,我隐约间看到了小七的成长过程,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看到黄昏空荡的教室,打在黑板上的光晕中清楚的写着今天值日生的名字,空气浑浊泛滥廉价咖啡味高三的教室,昏昏欲睡的课堂上窗外的阴霾天色,以及远处高大乔木微微摇晃不定的姿态,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教学楼顶看成群飞过的鸽子和日落,幻灭的云霞和微弱的光线,一黑板以黑板的习题看的眼睛发酸到眼眶中的液体??这样的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些在我的脑海中打下烙印的过去,滚烫的日子。不断地重温,重温那段时光,那时的艰难,那时细微的开心。一点点琐事,让我现在每每想起都是快乐和眷念。怀念校园的那一草一木,课桌上刻下的字迹,走廊里依稀还在的喧闹,办公室里面和老师围着讨论的欢笑?可我们终于要挥手告别从前,告别那群一起度过这段时光的朋友们。我们曾经是茫然的少年,在这样一条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的路上,盲目的跟着走了上来,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坚忍和执着又会换来什么。也许大家心里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像,一个城市,亦或者一所学校,抑或一种生活?为了这些,我们隐忍的孤独的走过那条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未来是我们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选择要怎么做,只能靠我们自己。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这样的话,不免会有所矛盾。最朴素的生活,何许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太过喜欢这句话,便把它刻在心间抬头便能看到。看完全书你就会觉的最朴素的生活在小七看来就是那样的艰难。每个人当时恨不得以头抢地的苦难,现在再去回想,也只能算人生行路的点缀,或许什么最后只能博自己一笑,然后掩面而去。
朴素的生活与遥远的梦想从字面上理解,前者对于作者来说很容易完成,而后者却需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但对于小七来说朴素的生活同样需要经过达到遥远梦想所走过的路才能达到。在开篇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人间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想到林清玄的文章,面有句讨论相同话题的文字: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骤然觉得大彻悟,发现什么叫做真理,什么叫做真正的文字的表达。人生如路,需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稻城是我走过的最荒凉的一段路,但可悲的是,它最接近人生。看她的文字,总有种切肤的疼痛感,夕阳柔美的云霞,湛蓝决绝的苍穹,学校篮球场挥汗如雨的男生,她走过,我正在经历。
很少闲下心来读一读那些年少时真切的文字,总觉得太过幼稚与无病呻吟,可是那些心情真的是切肤体验过的。羞于回首于原来的自我,但我们还是需要某些东西,去怀念,去记录,去灌输自己走过的路,感谢文字。所以我沉溺在那些有点虚假但又真是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里。看歌舞升平日升暮落。我重新拾起如蜘蛛网般无头绪,有漏洞却又不免规整的青春,发现有什么在里面发出微弱的光。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梦想吗?我差点把我心中最美的东西扔掉了。我牢牢地攥紧它,轻轻地擦拭它,让它发出更夺目的光彩。真的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走来。渐渐穿上即使走路会痛也定要去穿的高跟鞋,渴望做女人的憧憬,就一直活在憧憬里。执着散文不放手,抱着小说不离眼,塞着耳机听着清新的女声,在远处欣赏暗恋者的背影。不曾得到时,它的时间变得完满,充沛,有未来,有理想。
文字本身已无须去评论,因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感条件下读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应该更多的去自省,不要再一直一直昂着头走下去,不知天高地厚,这也是所谓的对生命,对自我的畏惧。如果你在看完这本书后,定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桀骜的样子,再想想那些,只属于自己的哀伤,因为这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长大了。那是一种成长,一种走向成熟的成长。不再是那个以被窝为独家城堡的小孩,呆在里面会像呆在坟墓里慢慢腐化。走出来了,我大胆的走了出来,不顾一切的走出来,隐约间嗅到了阳光的味道,亮丽的景色,竟这样美好。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500字(二)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是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透着决绝和凌烈。看着让人想到冬天雪地里隐隐露出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映着雪的光芒,却仍然笔直叶片,伸向天空的方向。
书中写了高中大学的片片断断。高中成堆的书本,厚厚的眼镜,笨重的书包,永远不能完全睁开的眼睛,遥远的梦想,唠叨的紧张的父母,叛逆的沉溺于旅游的同桌,异地的清澈美好,喜欢的朦胧情愫以及压抑的年轻的心。
作者七堇年在序中说:“因了成长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这些如原石一般尚经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够以一种最接近成长的本质的真实形式——即充满了热泪、过错、遗憾、美好、希望和绝望的姿态——纪念我也已逝去的那段珍贵岁月。那些我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少年时代。那曾是,也将是属于我们大多数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时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过了中学岁月,踏过了高考,踏过了命运的沼泽,在险些陷下去的时刻,被意志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条更值得坚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们——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
是啊,我们搭乘的是单程的人生的列车,书中写的内容,有许多都与曾经属于自己的画面重合,翻阅书本时,()手指与页面摩擦的声音仿佛将自己带回从前,时间在来回穿梭,曾经高中时的明媚,压抑,惨烈,希望,迷茫像爬在窗户上遥望窗外耀眼阳光的苍蝇,暗暗咬牙的决心,不服气,瞬间的软弱,偶尔感到的苍凉,渴望结束的期盼以及奋勇向前,拼死到底的当时认为的最大的勇气。这些在经历过后再回想,只不过成为了如今不再畏惧的淡水流年。记忆中最模糊的只是走出教室时刺得睁不开眼睛的夏天的阳光。
她说: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在结束了高中,步入期期盼盼的大学之后,还会有那种套着黑白的校服,笑容偶尔明媚偶尔苍凉,为着同一个目标,即使是饭后散步也定义为是奢侈的时光,看见夜空的烟火也会放出几声尖叫的光景吗?
在书中的第一篇《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中,女主角因他信中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而支撑了一年摇摇欲坠的高三时光。她把它贴在桌上,最后到结束的时刻,在已经上了回家的高速路上才想起支持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却被留在曾经兵荒马乱的场地,或许已经早已被处理干净。
到最后只能留下这样的感叹:那是从来不曾悲伤地坐在我身边的你。那是从来不曾快乐地坐在你身边的我——可悲的是,在曲终人散之后,我才恍悟,原来再也不能有你坐在身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彼时是那泛黄记忆,青涩的情感,轻微的安慰也能支撑起的年少。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500字(三)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作者是七堇年,一个80后青年作家,文笔也谈不上相当出彩,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是她的文字,却带给尚且青葱的我们一些深思,一些动力。是她的文字陪了我高中三年岁月然后走到现在,始终心中记得那句,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是了,这就是我们,所必须拥有的。
第一次是在高一的教室中读完。很多很多内容,我都以为是在写我自己。
第二次,是高二,当时过了一段阴暗日子,日日都抑郁不堪,活在自己的世界,却又是在看了这本书,再一次走了出来,为我的梦想而奋斗,为我的理想而打拼。
高三的时候,在宿舍里,在一堆堆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里,我始终放了这本书在床头,在难过的时候,受挫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都翻开来读一读。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小七的成长过程,却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看到黄昏空荡的教室,打在黑板上的光晕中清楚的写着今天值日生的名字,空气浑浊的高三的教室,和印刷着“题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参考书,昏昏欲睡的课堂上窗外的阴霾天色,以及远处高大乔木微微摇晃不定的姿态,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教学楼顶看成群飞过的鸽子和日落,幻灭的云霞和微弱的光线,一黑板以黑板的习题看的眼睛发酸到眼眶中的液体……这样的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些在我的脑海中打下烙印的过去,滚烫的日子。
我在不断不断重温的高三那段时光,那时的艰难,那时细微的开心。一点点琐事,让我现在每每想起都是快乐和眷念。怀念校园的那一草一木,课桌上刻下的字迹,走廊里依稀还在的喧闹,办公室里面和老师围着讨论的欢笑…
可我们终于要挥手告别从前,告别那群一起度过这段时光的朋友们。那个篮球打得最好的帅气的他,那个文字写得很好总在校刊上看到文章的她。那个总是调皮被老师批评的他,那个考试发挥失常哭鼻子的她,那个对她说加油要一起上同一所大学的他,每一个他和她,我们都要告别…
我们曾经是茫然的少年,在这样一条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的路上,盲目的跟着走了上来,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坚忍和执着又会换来什么,我不知道。也许大家心里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像,一个城市,亦或者一所学校,抑或一种生活…为了这些,我们隐忍的孤独的走过那条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未来是我们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选择要怎么做,只能靠我们自己。
坚持我们的梦想,坚持我们的理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3、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一)
手捧文字打发我慵懒的时光,这样的话跳进我的眼帘——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被这莫名的文字逗笑了,反复咀嚼后,我嚼出了一丝颓伤,心也凑热闹的跟着苍凉。
青春是什么,迷茫中翻开字典,上面解释到:“青年时期”。好易懂得四个字让我更加迷茫了,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知道在我的青年时期里,每天过着拷贝一下的生活,往往复复,复复往往的生活着。如数学定理般枯燥无味,如开水划过舌尖般涩涩。
“春”是美好的,快乐的,积极的。偏偏在前面加上了“青”字,“青”在表示颜色时有三种解释:绿,蓝,黑。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青年生活就如这三种颜色,要么生机,要么沉郁,要么黯淡。
我青样的年华里,每个无助的夜,用被蒙住头,发泄委屈。把自己扔进黑暗,窃窃的笑着自己懵懂的念想,把自己扔进冗长的寂静。就是这样一个被窝,一个承载自己心境的天地却成了青春的坟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终结?
我品读这充满灵性的文字,感悟,感悟,再感悟,这是一种自我的生活吗?无须打扰,只须平静。
在这个季节里,我看到树叶飘飘落落,打在脸上,打出了它们的痛快,打出了一种久违的寂寞。它们本来安安稳稳地停在树枝上,却终耐不住岁月的折磨,慢慢的脱离了自己的家,向大地落去,忽地一股风,把它们吹了好几个翻又落到地上,化作泥土哺育新生,或落进小水潭,漂浮之上完成小昆虫们的奇异旅行。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伟大,我早已模糊了“伟大”的内含。在我薄薄的青春里没有做出过什么伟大的事情,只有那些怯生生的小梦想,在心里马上就要开出了一朵朵鲜艳的花,可还是来不及开就败在循规蹈矩的生活里。
我觉得我在慢慢复古,或者说在慢慢成熟。曾经疯狂得追逐潮流,热爱一切新生活,小说、音乐、电影、明星,可追逐了那么久,我得到了什么,一时的虚荣吧!
拾掇一下记忆,曾经认为很老式的东西慢慢放映出来,原来他们在心里扎了根,忘不掉了。我品着我存在的意义,却只剩下荒凉,我搜索着欢愉的场面,它们像顽皮的孩子不肯回家,让我找不到它们的身影。怎么办,我重新拾起如蜘蛛网般无头绪,有漏洞却又不免规整的青春,发现有什么在里面发出微弱的光。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梦想吗?我差点把我心中最美的东西扔掉了。我牢牢地攥紧它,轻轻地擦拭它,让它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我开始笑了,是的,我又笑了,我想到了那句话,明白了那是一种成长,一种走向成熟的成长。我不再是那个以被窝为独家城堡的小孩,呆在里面会像呆在坟墓里慢慢腐化。我走出来了,我大胆的走了出来,我不顾一切的走出来,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亮丽的景色刺激我的眼膜,他们怎么都这样美好。
我闭上陶醉的眼,四处暖暖清晰可见。
我想,被窝也许真的是青春的坟墓吧!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二)
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可以用两个词和两个短语来形容自己对这本书里文字的感受:凝练,华丽,淡淡的悲伤,丝丝的怀念。
感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即将逝去,却依旧碌碌无为的湮没在人潮中,而心中却依旧固执的相信自己只是将自己的光芒掩藏了起来,待到有一个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出现时才会将光芒释放,而那光芒必定会刺痛每个人的眼睛。
那不过是一些自欺欺人的话,自己依然是一群平凡的人中最平凡的一个。读着一所二流的一本院校,吃着最普通的饭菜,穿着廉价的衣服,从来不化妆,从来不敢逃课,从来不敢顶撞老师,从来不敢不好好学习……
没有那些好得能生死与共的朋友,最好的永远只有那几位。小学时交得真诚的不能再真诚的朋友,()高三时一起经历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三位室友。而其他的遗忘得遗忘,分离的分离。
十八年来从不敢做那些被认为是叛逆的行为。讨厌吸烟,拒绝和吸烟的人交朋友,因为自己对烟味过敏。看着那些喝醉酒的人在路边呕吐,高歌,就会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迅速逃离。
正如这本书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最遥远的梦想与最朴素的生活。可是那遥远的梦想可能有一天回因为它太过遥远的逐渐消失。
青春将要逝去,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祭奠着即将逝去的青春?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三)
每个周一下午的思修课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的不断分离上嘴唇和下嘴唇,诺大的教室,倒数第三排的位子,我看不清她的脸和表情,甚至听不清她说的话。暗自庆幸有了这样的时间可以读书,虽然高中时买下的书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份阅读的激情和对文字的狂热。一本并不厚的小说,从去年的九月份,到今年的六月份,足足九个月的时间,我才啃完。《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不知道,但是它确确实实给了我深深地震动。很久没有写东西的时候加上这么多的标点了,不加标点是读了安东尼后的后遗症,而这本书却不是安东尼那样温柔的一步步走入,它直接将我拉入曾经的回忆中,尽管刺痛无比,却仍是细细品味了曾经每一个如标点般繁琐而又毫发毕现的瞬间。我有跟随七堇年一同回味了一下我那和众人大抵相似却又有独到的刻骨铭心的青春。以一份我们大抵相似的心境去羡慕了一番,憧憬了一番,计划了一番,悲怆了一番,壮烈了一番,残酷了一番。
“两年前写这些回忆,可以写得滔滔不绝字字若泪。一年之前再写这样的回忆,就已经不再动容,生怕写成了矫情。而今再写这样的回忆,只剩下经过层层过滤之后印记深刻的很少一些人事了。”
“一岁岁长大,那些越年轻的事,越变得经不起重拾。
正所谓一种无处安放的拿捏不定。”
“我知道自己有过无限馥郁繁盛的生活,那是指尖流过的风,剧烈而且永不复回。最终渐渐暗淡下去,沉没进时光深处,陷入窒息。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面对着电影结束之后升起的黑色字幕,”心里陡然一空,不知所措,“在过去那些浅薄无知的伤春悲秋之中,我写不下归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这些,青春中,似曾相识。
然而,在这几天,也许不仅仅是这几天,和我心境最为相符的大概是:
“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的寂灭。”
“你曾经站在我生命之河的一岸,投下了深深地倒影,由此,那河流便有了趣致。但那终究只是一帧无形的幻象,当你离岸而去,幻象便消失了,但我的河流亦不会因此干涸止息,而这正好印证了你所说的,一切终归于寂灭的预言。你知道那不是我所愿。
但,那不是我所愿吗?”
是啊,的确只是幻象,只是我一人一厢情愿的幻想。我不能责怪,不能愤怒,甚至不能哭泣,因为这一切都是因果的报应,也是我咎由自取。曾经的伤害总会被加倍回报到自己的身上。我一成不变的践行者这个定理,古老的法则。是伤心了么?好像没有。是难过了么?好像有点。
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思绪还是什么,是在不服气,还是受了伤。所有的情感似乎都不能表达。我的语言能力似乎退化了。还在固执的用言语解释沉默?不,不是沉默,却发不出声音。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我似乎掌控不了自己的思路了。但是却又异常清醒理智。我清楚自己的感情,我明白我所处的境遇,可我却不明白自己在纠结什么。
每一次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总有一种失落,就像是一场离别。我和七堇年一样,也和很多人一样,害怕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从1999年至今,让我说离别,我不舍。但是,怎么可能不离别,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更不是什么小说中美好的红颜蓝颜。我想,我大概是小清新看多了,才会把一切想的那么美好。现实往往会击碎一切不堪一击的美梦。我不想做浮云,却还是被风带走。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你的,是好朋友,还是别的什么。我慌乱的镇定着。
不可能不在乎,十二三年的时光,你我一生又有几个呢。丢弃了,哪有那么容易啊。
暑假里一起吃饭,玩乐。军训时突兀而又温馨的电话。在这一年里,我们说了很多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也终于不再是见面连招呼也不敢打的陌路人,可不知怎么的就突然停了下来,好像是一根被拉了好长好久的橡皮筋,噗的一声,断裂了。弹到了我的手上,一道红红的痕迹,有点疼。不知道你呢。也许,本来就应该是寂静的没有交集与关联的。也许,这一年,只是个插曲。那么,我不会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娱自乐。我也不会再把玩笑当做认真。最常用的手机里删除了你的电话号码,把你移出我特别好友的分组,改掉用我给你起的外号设置的联系人名字,用一切表面的工作把你当做是一个普通同学,一个没有发生那么多故事的普通同学。可我知道,这只是我自欺欺人的表现罢了。你说太过熟悉而没有话说了。太过熟悉,这四个字也许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吧。
我不知道我这份莫名其妙的心情可以持续多久,也许接下来几天的学习、玩乐、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会让我忘了这个不愉快,也许我会倔强的说一句狠话以为就不会失落了,也许我在一个课间的间隙中也会因想到这个而郁郁,也许会有很多也许。
头一次诉说结束仍旧郁郁,头一次屡试不爽的方法出了差错,可是,我还是清楚自己的感觉,可是,为什么会因你而这么特别……
你驻进我的青春,又匆匆离去,我用青春封印了记忆,可最后还是不敌时光如剑,割裂一切。
也许,这就是我的报,我对你的伤害,你,如数奉还。
我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可以述说。我必须承受。
也必须说,再见。
4、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一)
列夫·托尔斯泰用本人的终身告诉了我们,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必然要富丽堂皇,而是令人敬重更深感到它的崇高不成侵犯;这世间最难能宝贵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而是崇高。
凡是生命,总逃不出存亡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城市在今天过去时烟消云集,做事的人也不外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豪杰,最初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陈旧迂腐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天然规律。
最初,我认为初二的学生虽然感性思维仍占必然地位,但他们的理性思维正逐步构成,老师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启发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对初二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启发他们的思维,指导他们理解问题的内涵,这样才能协助他们有所提高,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而红媛似乎在这点上所所欠缺,可能形成这种现象缘由有很多,希望我们当前都有所改进吧!
有些豪杰远在生前就认识到本人的主要,并越来越以这主要为然。他们晓得本人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肯死去,相信本人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初仍不得不死,也要异乎寻常。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豪杰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集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克不及不深深服气于茨威格的一孔之见。
曾无数次遨游在书海中感受列夫·托尔斯泰字里行间的一点一滴,偶读茨威格笔下《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后,更感遭到了列夫·托尔斯泰最朴素的伟大,感触颇多。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二)
托尔斯泰之墓朴素而宁静,唯有那肃穆伴随左右,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感,也给人以心灵上的洗礼。作者一进入这片树林,就被一片肃静所包围。同样,全文被肃穆的氛围所笼罩,句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为之感动,思绪万千。本文朴实无华,却字字蕴含深情,反映了一代伟人托尔斯泰朴素平易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深切怀念及赞美之情。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伟大;平凡者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总认为自己不平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朴素为自己构筑了这“世间最美的坟墓”,用自己的热情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颗闪耀的明珠。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满足了,骄傲了,便停留在原地,成为了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而另一些人则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他们认为自己还太过于平凡,于是,其中的一些成了社会精英。当我们面对小小的成功之时,是否能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不足?又是否能改正错误,制定更高的计划与目标呢?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成功是另一阶段的开始,而不是人生路的终结。如果是小小成功就骄傲自大,轻视一切,如果是稍许胜利就自负轻敌,高估自己,那么鲁莽行动的后果必定是无功而返,夸夸其谈的终点必定是遭人唾弃。相反,谦虚的美德最受人敬仰。一个人若有了谦虚,则处处谨慎,也就处处彬彬有礼。这样,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也受人景仰。成熟的麦穗上颗颗饱满,却低下头向大自然致敬,这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竹子节节高,却虚怀若谷,这也是告诉我们要谦虚。谦虚是做人的品德,也是社会间的生存法则和成功秘诀。有了谦虚,人才有了发展空间;有了谦虚,人才能时时刻刻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可以说,谦虚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隐藏于树林间的托尔斯泰墓给予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几乎没有任何装饰,除了那几十朵傲放于土丘上的鲜花;它也不需要装饰,唯有那几棵陪伴左右的,托尔斯泰亲手栽下的杉树,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伟大的精神不需要装饰,它早已在天地间熠熠生辉。当人们盲目追求财富,或又抱怨房价下跌导致房屋贬值的时候,那些为人类奉献终身的人却还在伏案工作,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苦,他们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我要说的是,精神远比物质更重要。一些人拥有几亿的资产,生活上小小的不顺心能让他备受煎熬;有些农民在家种地为生,日子却过得幸福美满。站在尘世间眺望,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伟大的精神,金钱乃身外之物,过分追求甚至会毁了一个人的终生。古往今来,能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唯有精神。伟大的精神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能使灵魂得到升华。在时间的磨砺中,留下来的是思想的点点星火,传递的是精神的火炬。精神是无法覆灭的。千万年来,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文化探索的坐标,是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灯塔。千百种精神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前进着。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三)
一方普普通通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没有。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长眠之地。据他的外孙女讲,那几株挺拔的大树,是托翁小时候和哥哥亲手植下的,当时他们听保姆说,一个人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於是俩人就在庄园的某个地方栽下了这些树苗。晚年,托尔斯泰突然想起了这事,便嘱咐家人,希望将来能安息於那些树下。
睹物思情,茨威格叹道:“这个比谁都受名声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埋葬了……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墓的树木间飒飒作响,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成千上万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静的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对有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於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里。那阴凉将随着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徵(而非“死亡”特徵),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於生命居住的地方:乾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我一直觉得,有些特殊的生命身份,诸如“护林员”“灯塔人”“守墓者”,较之其他角色的人,更具宗教气质,更易养成善良、正直、诚实的品格。也只有具备该品格的人,才能与这些角色相匹配,才是称职的。他们的事业太安静了,和大自然结合得太紧密太无隙了,一个生命长期浸润在那样的环境中,和森林、草木、虫鸣、涛声、月光、海浪长期厮守,彼此偎靠,互吮互吸,其灵魂必然会相容天地灵气与光华,大自然的种种禀性和美质便雨雾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无形中,其生命便具备了宗教品格和童话美德……所以在俄罗斯、()在欧洲的古典和近代文学作品里,总会频频闪现一些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护林员”“守墓人”形象。原因即在此。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於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