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_为什么要在大城市上大学?

1、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文/宋小君

一个女孩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是,她在大城市工作了三年,时至今日,工资仍旧没有赶上自己的房租和花销,每逢着节假日,自己一个人待着,又常常觉得孤单。

加上父母又催促,语气在大城市受苦,不如回到老家找份工作,在父母眼皮底下,朋友也多些,何必在外面受苦。

女孩想给自己找一个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但找来找去又似乎没有找到。

关于“生活的意义”这件事,在女孩身上可以具体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有时候对我们这些漂泊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就是某种支撑,支撑着我们和糟糕的室友合租,在地铁上挤爆早餐奶,精打细算着过到每个月三十号,逢年过节回家,硬撑着给亲戚朋友们的孩子发红包,被问及在大城市过得怎么样,只能一个劲儿说好。

去探讨“意义”这种事,说来说去,就会让人觉得虚无。我不知道写一篇文章,喝一碗鸡汤,能不能为女孩当下的处境提供解决方案,但我想起,自己遭遇过同样的困境,我仔细回忆了一下。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回青岛老家,跟父母做生意。父母的生意在本地小有起色,有了基础,就算我做不成一个开疆扩土的大帝,也好歹做个守成之君。

我回到家,有车有房有人照顾,会过的很舒服。

另一个则是,我一个人离乡背井,去上海,做一份月薪三千块的工作,那里一片未知,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我年轻气盛,当然是选择离家去远方了,我心中可是有一个完整的诗意世界。

第一年,心中坦荡荡,凡事都新鲜,少年心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

第二年,工资有细微上升,依然不够花,想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要先看看钱包。看着同学们在老家混的越来越好,同龄人这个创业了,那个拿到a轮了,这个火了,那个已经爬升到需要我仰望的高度了。而自己还在格子间里低头看稿子,在合租屋里盖着被子想姑娘。周五下班后的黄昏,路上车水马龙,那就是我怀疑人生的时刻。

没有人知道我还要多久才能混出头,不说混出头吧,至少先实现经济上的自由吧。

我就像一只靠着血气之勇猛闯迷宫的小老鼠,没有上帝视角,分不清哪个拐角是坦途,那个拐角是死路,只能硬撑着,好在还年轻。

第三年,工资再一次微调,对不起,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存在,收入仍旧没有起色,滚滚红尘和我没关系,我只是大城市里众多寂寞灵魂中的一个。无论从那个层面上来说,混到第三年,自己似乎都一无是处。

又是一个周五后下班的黄昏,我面对着路上的车水马龙,我动摇了。

要不就回家吧。

回家多好,至少能在父母打拼半生的基础上开始建筑,说不定,用我学到的那些还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的知识,那些这几年在大城市所谓的见识,把家里的生意做得更大一点,到时候也大小是个老板。

我又想了,你知道我老爱想嘛,我来分析一下我回到老家之后的整个人生。

我做着我爸喜欢,但我不喜欢的生意,每天和机械、装饰材料、不锈钢打交道,和客户讨价还价,去讨要工程款,对我自己的员工负责,给他们更好的福利待遇。

空闲时间,我可以继续我自己的爱好,我在办公室里,看看书,写写东西。看的书可能很多都是畅销书,写的东西可能大都是一些牢骚。

然后,到了年纪,按照“男大当婚”的规矩,我要开始考虑婚姻大事。

朋友圈有限,初恋已经结婚,大学喜欢的女孩远在他乡。那怎么办?自己谈不到合适的,就别怪父母操心了。

于是我相亲,动用几乎所有的宗族关系网,包括来推销保险的小张,客户刚刚毕业的女儿,同学婚礼上同学老婆给介绍的闺蜜。

遇到真爱是小概率事件,挑肥拣瘦亲戚们还会觉得你不靠谱,父母又天天催促,终于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一咬牙一跺脚,行啊,那就将就着吧,不敢说多喜欢,至少不讨厌,十年后,色相没了都一样。

然后结了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了孩子,然后身体发了福,操持着生意,养活孩子,操心孩子的学业。

当然心里还是有个远方了,想要写作,但孩子早上要早起上学,晚上要辅导功课,家里有柴米油盐。

努力把这些事情办好,男人嘛,还能被这些小事情难倒了?

深夜给老婆交完了公粮,觉得自己荷尔蒙越来越少,想要坐在台灯下写点什么,一肚子东西要写,但真下笔了,好像又不知道要写点什么。

终于,琐事萦怀,人还是得务实,放弃了,不写了,把自己毕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看到了自己的后半生,不能说惨,甚至可以说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但我活得并不开心。

我自然忍不住想,我来大城市是为什么来的?

我想了想,我还是一个有追求的青年,我想做一个作家,想靠写作养活自己,想靠写作把事业做成一个局面。

我出来工作了三年,很努力,但是没有人承诺你,到第几年你的事业会有起色,到那一天,你的另一半会突然投怀送抱。

实现理想这种事情,毕竟不是线性的,不一定跟时间成正比。

西方有句谚语,说,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水。

这都是一个带着贬义的说法,但我不这么觉得,我反而觉得,这样的说法里藏着某种可能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普遍认为,我就是一滴雨,洪水那么大的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但仔细想想,每一滴雨水还真都是洪水的组成部分。

拳法之中有个词叫“蓄势”,通俗一点说来叫“憋”,当然憋久了也可能憋坏了,不一定就能引起大洪水,但是不憋,则完全失去了破坏的可能性。

其实,我们努力的因由,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说穿了就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给生活多造成一些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的珍贵之处,就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你一眼看过去,看不到三十年后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把世界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甚至不知道多年以后你回忆起自己的决定会不会后悔。

但未知的可能性包含了许多,成了,我应得的;不成,至少我试过了。

所以,第三年我没有离开上海,我选择了留下来。没有什么多高尚的理由,我就是看到了当初要是回老家之后,三十年后的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

那不是我想要的。

我们漂在大城市,去还是留,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留下,不一定值得敬佩。

离开,也未必就是妥协。

做一滴雨有一滴雨的快乐,做一万分之一的洪水,有做一万分之一洪水的快感。

人生这种私人物品,可以听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一定要自己做决定。

问问自己,是想要求稳舒服的人生,还是想要更多的可能性吧。

不多说了,我要去冲垮下一座山峰了。

2、为什么要在大城市上大学?

为什么要在大城市上大学?

读大学,同等情况下,首选大城市;实在不行,哪怕学校差一点儿,也最好去大城市。

1

在大城市,可以寻找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

一直以来,我国各城市高校资源差距非常大。东部发达地区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各大城市拥有的优秀学科,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占据a+学科前五名。

其中北京优势较大,上海、南京也有相对优势,杭州和武汉持平。

在c-以上学科总数上,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天津、杭州、长沙。

非省会城市中,青岛、无锡、厦门、徐州具有a+学科,尤其是青岛,a+学科数目位居全国前列,

这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贡献。

在大城市,我们可以寻找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往往意味着顶尖的师资和研究水平,对于大学阶段学到真本领乃至今后高起点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在大城市,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大城市里,大量优秀者聚集,这种聚集,能让处于其中的人开拓思维,保持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的前沿。

在小城市读大学,容易让人思维受限,缺少最顶级的竞争意识和领先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可能。

在大城市读书,你接触的人、事、物在比小城市新潮,它可以在无形中丰富你的见识,并通过优秀者带来的思维震撼,帮助你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开阔眼界。

思维提升,久而久之,就在不经意间领先于很多人了。

3

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大城市都有更多的机会。

在大城市学习,你会发现,除了期末考试,你还可以听到本科教材上的著者亲自上的课,可以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跟各种行业大牛面对面交流。

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不设限都可以办到:

原来你可以和顶尖的人接触,甚至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原来你可以参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议;

原来你可以在北上广找到具有竞争力的工作,而与你同时应聘的,可能是留学回来的人;

原来你可以谈论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却毫无违和感,因为你真的有可能做到;

原来你不管做什么之前被别人嘲笑为痴心妄想的事情,都会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与你相视而笑,携手同行;

原来你可以拥有很多在小城市读大学根本见识和想象不到的可能……

大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你未来的道路。但是,你的大学怎么过,也取决你。不管你们哪个城市读大学,都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大学生网圈(id:daxue301)

3、我为什么要劝你留在大城市?

我为什么要劝你留在大城市?

文/喵姐

01

毕业之后,我开始了所谓的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从离开家乡小镇那一刻起,我内心愉悦,天真地扬起笑脸,嘴角微微上扬,挥一挥手,对这个嚣扰、嘈杂的小镇说了再见。

原以为新的生活就要开始,大城市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般让我着迷,道路宽广,似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黑色瀑布,这里万丈高楼平地起,气势如虹,站在风云汇聚、商业味浓厚的城市中心,感受那片繁华。

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脏失了魂地扑扑直跳。

这里,是那个低矮楼房,吵嚷环境里的小镇不能比的。

对大城市的向往,如同所有在海上航行,迷雾中突然睁眼望到胜利女神的游客,兴奋的、激动地失去理智,嘴里一声声大喊“american!”

而我,不过心里默默念了好几十遍,oh my lovely city!

可我以为这些繁华伸手就能碰到。

后来才知道,看似繁华的背后,涌现出的不过是都市人生存的压力,人群的麻木及漠然。我们就如同那奔流不息江河里的一朵浪花,也曾迎风盛放,而终于隐没在汹涌,无声的海里。

没有一丝波澜,一抹痕迹。

说起来真是有些悲伤。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选择大城市。

听我说,为什么。

2

大城市拥有翻身的机会

这是生活在小城里没有的优势。小城里,熟人社会,阶级固化严重,很难改变,贫穷甚至迭代遗传。很多年轻人依靠读书,试图转变命运,因为走出去才有未来。而大部分的时候,呆在大城市,才有这种翻身的可能。

如同所有的穷二代一样,想让自己的后代成为富一代,就得付出比同龄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和劳累。可大城市承认你的努力啊,它规范和公平,让人看到希望。

而这样的愿望,在一眼就望得到头的小镇里,怕是怎么也满足不了。

“哪里挣得钱多钱少,摆在那里,根本无需考虑。”这是老生常谈的,很多时候,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只是希望能挣下钱来,慢慢地、慢慢地无限靠近当初的梦想。

人生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财务和时间的双重自由。如果有一天能更自由地活着,那大概就是成功翻身之际。

大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大都市的标准之一,不在于它在地域面积上的大,而是就发达程度,发展规模,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拉动国民gdp产业有多少决定的。

城市越发展,聚集的优质资源越多,这个不容置喙。

大城市,道路区分划开,交通井然有序,垃圾分类处理,随地乱扔吐痰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

人们普遍珍惜环境,懂得分寸,齐心协力地维持这个城市每天正常的运转。

人是一种极易受大环境影响的动物,当一个人做出正确示范后,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也开始进行此项活动。

可以说,在大城市,个人被赋予了更多超出“个人范畴”的价值,你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人,而是这个城市成熟运转下文明的执行者。

同样,在这种环境里,人被激发出上进的力量,促使其自觉整理起所处的生存空间。

而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便会持续挖掘自身更大的潜力。所以说,大城市是一场人间炼狱,是人是鬼都在这,被锻造得愈加完整。

大城市能让你收获更广阔的视野、人脉

以前读书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之所以让你考省会学校,就是希望你不局限于小小视野,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很早以前,我并不能十分理解妈妈的做法。

在那时,我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周遭全然陌生,就像个没有根的野草,同时也因为家乡的落破产生自卑。但事实上,我的确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良师益友,他们言行举止、思想层次都让我倍受启发。

他们推荐我看书和电影甚至只是一些细碎的谈话,都足以撼动我从前狭窄、固执的心。

所以,毕业后,我选择去大城市,在那里不仅有多种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我能直观体验生活,用双眼去看这个世界,感受那无可替代的美。

大城市让一个人更像一支队伍

人人生而孤立。

如今的大城市,北上广深,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早期便累积了相当一部分资本,成为了金融、商业的中心。

资源的丰富,利益的具象化,让人群趋之若鹜。人人都想分那福利蛋糕,人越多,便瓜分地越快。

所以走在这城市中,你总会被这里的人群吓住。

每天早高峰,晚高峰,公交排起长长大队,地铁更是见缝插针,一眼望去,人群就像一个个的珊瑚触角,密密麻麻塞满了整个空间。

前几天,朋友发给我北京早高峰的照片,我马上回他一个广州晚高峰,我们相互摊手,默契地笑了。

如果遇上暴雨打雷刮台风等恶劣天气,不仅公交等不到,就连坐地铁都可能被挤1小时。

那时候,才切肤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不易啊。

当“挤地铁”、“挤公交”快要变成常事,站在一堆黑压压的人群里,完全不用动,后面的人自会把你推进车厢,然后被挤得前胸贴后背,动弹不得。

湿热的空气里,碰在一起粘腻的手肘,视线所及的范围里,是前面的男生的耳后趟到脖子的汗液,一股肉体腐烂的气息在车厢里弥散开来。

我痛恨这样的拥挤的环境,可也只能忍受,尤其是恶劣的天气,打不到车,出行困难。

每到那时,我就会想起家乡人悠闲缓慢的样子,他们稀稀拉拉,东倒西歪杵在站台。那时候的我竟然会无比怀念。

可怀念却不适合留下,我始终相信:忧患才能使人成长。

太安逸的环境往往会拖垮一个人的意志。人活着,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就得得病。

没有真正地体会过挤地铁,就不会知道生命的韧性有多大。

没有看过复杂的人情社会,就不会懂得与不同人间的相处之道。

没有房租水电油盐糖醋的打扰,就不会明白在家乡还有父母兜着会有多幸福。

没有这些退路和温柔,你才能独自面对和解决,体会到独立真正的含义。

去面对前方的荆棘丛生。

哪怕痛一点,也是生命里不可多得的磨砺,把自己变成一支队伍,那么,破釜沉舟,也要浴血奋战。

03

大城市虽好,可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人多首当其冲,有人的地方就容易滋生事端。再者,城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伴着高收入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高消费、高房价的窟窿。所以也就有了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回家买房生娃的新一代青年。

这样的曲线救国未尝不可,可付出的代价依然沉重。

兔子先生曾发给我看过一个视频,看完后,我百感交集。

燕郊是河北的一座小城。临近北京,原本安宁静谧,随着北京人口越来越多,高居不下的房价压迫下,很多人开始选择在燕郊买房,北京上班,就这样过上了双城生活。

视频里,是十来位老人给自己的女儿、女婿排队的画面,记者上前采访,老人说,每天五点就起来了,就在这等公交,要坐两小时,不想自己的孩子们站着受累,就来排队了。

寒风中,老人们瑟瑟发抖,簇拥在一起,我看了眼睛生疼。

脑海里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话:孩子们多辛苦啊,想让他们再睡会。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记者看着脸冻得通红的老人,心疼地说要不您回家吧,他摇摇头,不了不了,车子马上来了。

直到年轻人来到身边,他抱着自己的亲人,催促他们赶紧回家,转而难受地对记者说,自己也劝了好多次父母,不要替他排队。

当问及是否还是选择留在北京,他说,是的,眼睛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样的“跨省生活”似乎总在每一个角落上演。

改变生存和困境,非常不易,它也许需要好几辈人共同的努力,但若是害怕劳苦不去改变,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生活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就要承受它与生俱来的一切。

04

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其实因人而异,但我更建议你去大城市。

如果实在受不了压力,在老家又能有一份安逸舒适,当然还是可以在老家,多陪父母。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而相应的,就失去了更多原本可以抓住的机会和体验。

或许,你不再关心房价的高低,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家长里短,寻常俗事,谁家结婚了,谁家女儿出嫁了,大大小小,事无巨细。

而选择留在大城市,就需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怎样。

是否拥有一技之长是立于这个社城市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就请现在开始努力。

毕业之后,投身社会,一份工作再也不是工作那么简单,它慢慢地融入你的血液,好的工作一定有未来,你能够透过它,清晰可见心中的目标和希望。

那么,就不要随意的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工作,不要为了生存而活着,要明白,人生必须由自己掌控。

同样的,你也会承受和失去更多。以何种姿态生存,就会有何种得失成败。

好比,离开父母朋友,在这里你是异乡人,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又或者,你将孤独无援,靠自己咬牙忍下所有伤痛。

这其中的艰辛痛苦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我常常想念故乡,因这找不到故乡的身影,但同时,又想留下来,想在此扎根。”这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挣扎的内心。

而如今,我处在这个城市,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人很奇怪,只有那些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说再多,没有感受过,是怎么也不会明白,不会体悟的。

05

年轻的时候,去大城市闯一闯,你的世界才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涌进更多新鲜血液。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慰以平凡可贵。

如果你说你就想安逸地活着,适时结婚,养育后代,我不阻挠甚至双手赞同。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要对自己负责。

只是,如果可以,你一定要去大城市看一看,去这些你所不了解的地方走一走,去用力生活,去体会人间百态,世事无常。

这些岁月终将会在你身后化成一面明镜,照射你的内心,投影出你活着的姿态。

如果年轻时没有在这番在苦水浸泡的经历,到老了,又何来一句“不枉此生”呢?

就像很多人说过的,我从来不后悔呆过大城市,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在那里奋斗。

二十几岁,这段含着泪的青春里,纠缠在我们生命中最痛也最美的,还有什么比这份经历更刻骨铭心的呢?

我希望你努力,昂扬,像一支拔节生长的草木,长成出生命该有的模样。

既然还年轻,就不要太早放弃。

纵然前方暴风骤雨,愿你我同行。

去受苦受累,要相信一切都值得。

4、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大城市凭什么鄙视小城市?

文/甘北

1

人类的鄙视链无处不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看不起生活在小城市的。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的文章里,大城市总是秩序井然、生机万丈、充满理想的形象,而小城市则往往被扣上脏、乱、差,不讲秩序、野蛮不堪的帽子。

所有鸡汤都在告诉你,大城市才有理想,大城市才肯定奋斗,小城市是适合养老的,一个年轻人,如果选择回到小城市,那就是不上进、没出息、思想僵化、行动保守。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如此狭隘的论调,会出自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嘴里。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确有它的魅力,它的公共配套和人文素养,是小城市短期内难以企及的。但是,年轻人选择了小城生活,真的就这么不可原谅吗?

未必。

2、生活篇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随后回到四线城市。我在这里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早上起床,楼下是早餐店,肠粉和粥粉面,六块钱可以加蛋加肉。

步行到单位,只需要十分钟时间,下雨天可以打个滴滴,不用跳表。

下班回家吃完饭,过一条斑马线,就是超市和健身房,出了一身汗,去买点零食和家用。

如果不急着回家,可以去楼上电影院,看一场十二点才散场的电影,怕什么迟,反正家就在对面马路。

安逸吗?安逸。可耻吗?不可耻。

因为我们生活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忙碌。那些消耗在交通、排队上的时间,并没有多么伟大光荣的意义。而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翻几十页小说,看一期综艺节目,给老人打一通电话,陪孩子做一个游戏。

我要为这些时间正名。我在小城市,同样没有虚度光阴。

3、房价篇

我生活的城市,距离广州一个小时车程。

在广州没有限购之前,这里的房价均价大约五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不管你是做销售、做策划还是技术类,一个月工资大抵可以买一平方房。

如果你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筹钱买一套小户型,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事实上,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多名下都已经挂了一套房产。

当然,买房从来不是买白菜,在这里,依旧有很多家庭,倾尽毕生之力,也买不起一套商品房。但我们在这件事上的压力,相对大城市要小得多,总归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在一件刚需商品上,耗费的心血越多,是否就真的越值得夸耀?又或者,大城市一套房承载的意义,真的比小城市多吗?

同样不见得。房子到哪里都是家,我们五千块一平的天花板下面,同样是亲人和爱人。

4、奋斗篇

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是它的相对公平。

它肯定一切人的价值,鼓励一切人的奋斗,北上广深处处是机会,上升通道无限宽广。

是的,我写过许多文章,来告诉年轻人,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奋斗。而小城市,在许多人眼里,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喝茶看报打麻将。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我曾在这座小城,每晚加班到凌晨两点才下班呢?

那年冬天,我们几个女孩子,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路上连出租车都没有了。我们用围巾裹住脸,把手插在衣兜里,缩头缩脑地走回去,深夜的冷风吹到脸上,同样是奋斗的味道。

而当时合租的还有一个女孩,她做地产中介,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她是许许多多在小城市努力工作的女孩的缩影。

到底又是谁,一句温水煮青蛙,一句不思进取,一句贪图安逸,就抹杀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价值?

凭什么?

5、秩序篇

很多文章会告诉你,小城市不讲规则,这里是一个人情社会,凡事都有潜规则。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尤其像在医院看病这种事上,几乎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哪里找个熟人。如果你人脉宽广,在小城市事事都能找到绿色通道。

但如果你觉得没有人情寸步难行,便好像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60年代遍地都是小茅房一样。

我不敢说乡镇和农村的情况,但如今在四五六线城市,公共秩序真的不见得乱哄哄,至少在我去过的几个小城市里,鲜少见到过马路不看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

至于去政府办事,去医院挂号,不可否认,托人情找关系的确会享受一定便利,但不托人情就真的办不成事吗?

不,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评价器,都不是摆设。有人情,快,方便。没有人情,按规章办事。

而你的偏见,更多来于傲慢。傲慢地认为小城市还像许多年前一样,落后、呆滞、腐败。

6、人情篇

我为什么留恋小城市?因为我的亲人都在这里。

我每个周末都去父母那里吃饭,带着丈夫和孩子,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我的朋友和同学,很多住在同一个小区,晚上可以约喝甜品,也可以约看电影。

我的手机可以整天关机,不会有更急的电话,所有我关心的担心的人,都有我家的钥匙。

而最令我迷恋的,是这座城市里,有陪伴了我几十年的味道。

河边一条街,都是美食宵夜档,一到晚上九点,一片闹哄哄的喧嚣。

洒满孜然的烤串和冰镇的啤酒,菜牌上都是家乡的味道,人们坐在夏夜的凉风里聊家长里短——谁又找了女朋友,明晚一起去哪玩,新开的那家菜馆真好吃,改天去试试……

四处都是乡音。

四处都是热情。

四处都是家。

我迷恋家的味道。

7

大城市繁华、诱惑、饱含机遇。

但小城市,同样能容下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年轻人在大城市为了理想而奋斗,值得点一万个赞。

但在小城市里怀着一腔赤忱的年轻人,同样值得肯定。

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和大海,这句话荡气回肠,魄力十足。

但那些想要平凡生活,并且踏踏实实地编织平凡的生活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人的,该懂得包容多元价值。

我们的世界需要霓虹灯,需要高架桥,也需要烟火气,需要人情味。

大城市鄙视小城市的样子,不仅傲慢,而且无知。

或许鲜有人知道,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出过远门。

他一生的活动范围,以家乡哥尼斯堡为圆心,几乎没有超出半径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但是,那又怎样呢?

哪里都有丰满的灵魂,哪里都有贫瘠的腐朽。

作者简介:甘北,文艺女青年,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代表作《女人都不愿结婚了,男人却还想娶个保姆》。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