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的人生才精彩

1、有梦的人生才精彩

有梦的人生才精彩

文/迩半坡

有一位美国老人,名叫谢尔登·阿德尔森,自小在贫民窟长大,因为敢于做梦,12岁以报童起家开始创业,打拼40多年成为全美第三富翁。74岁时财富一下蒸发90%,继续打拼再登富豪榜。这个老人的跌宕人生路就像过山车一样惊心动魄,而他却是世界上财富增长速度最快的有钱人,不能不说他既是不可复制的奇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话。

0岁:1933年出生,全家6口人只有一张床和一间房,挤住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处贫民窟里。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为生计在家中干些缝纫杂活贴补家用。

12岁:在贫民窟长大的他,跟叔父借钱200美元,租下街边两个摊位,开始卖报纸创业,这一干就是8年。

20岁:结束在街头颠沛流离生活,敢于做梦,不断发现并抓住商机,卖洗发水、剃须膏等给汽车旅馆。随后当兵以及考取大学学习公司理财,走出校门,做贷款经纪人、投资顾问和理财咨询师等职业。

30岁:前往纽约寻求梦想和发展,从事媒体广告业务。尝试无数行业,成为一名管理着500万美元基金的风险投资家,大到原子能源小到宠物商店成功投资75家公司。1969年股市大崩盘,他损失惨重,但很快抽身投资圈,进军房地产业。没过多久,他唯一的业务受到重创,房地产生意就此关门。在加利福尼亚一次由一家杂志主办的房展中,他再次看到机会。次年3月主办第一场会展,全美国科技产品经销商闻讯而来,展览规模越办越大。

40岁:1979年他通过自己投资的一本计算机杂志,在拉斯韦加斯创办计算机供货商展览comdex,以100美元一个摊位的价格向主办地政府租赁展览场地,再以50倍高价租给展商,积累下巨额财富。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业蓬勃发展,comdex展览会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展会。

50岁:迎来it业黄金时代,人们无不想对comdex展览会上最新科技产品一睹为快,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it与财富英雄的演讲更是展览会吸引人的重头戏。8年后,参展商已达2480家,参观者超过21万。1989年,他以1.28亿美元买下旧金沙赌场酒店,并建起美国首家由个人投资并拥有的金沙展览中心,以此转战并不熟悉的博彩业。

60岁:1995年被人称为“会展之父”,以8.6亿美元高价将comdex盘给日本软银,此交易令他成为真正富豪。投资15亿美元炸掉金沙赌场酒店。三年重建,占地63英亩,把它与美国最大会展中心相连,建一座堪称全球投资最庞大的集住宿、娱乐、博彩的“威尼斯人度假村”,确立他在拉斯韦加斯的富豪地位,并将博彩帝国延伸到亚洲,在中国澳门投资澳门金沙娱乐场,在新加坡建设滨海湾金沙酒店。

70岁:2003年身家超过30亿美元。不到3年,以每小时赚进近100万美元的速度,迅速拥有205亿美元,购买私人飞机14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飞机群。2007年财富上升到265亿美元,位于《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6位,在美国排名第3,仅次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74岁登上人生最高点。

74岁:2007至2008年间,金融危机爆发,旗下金沙集团股价下跌,一年之间损失250亿美元,财富缩水超过90%。从谷底到顶峰花了40多年,从顶峰坠落谷底却只用一年。但他从顶点跌入谷底后再次登上顶峰,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短短两年,他重新积累财富近150亿美元。2009年成为《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有史以来,财富增长速度最快并成为全球最有钱的人。

今年谢尔登·阿德尔森迎来78岁生日,他的左腿饱受神经病变的痛苦,走起路来只能靠一根拐杖支撑,但就是这么个老人依然敢于做梦:“总有一天我的财富要超越比尔·盖茨,变成世界首富。”然而,当被问及他的财富还差比尔·盖茨300亿美元,是否有兴趣回到从前的排位时,他的眼睛豁然发亮,最后这样回答:“为什么不呢?我就是敢于做梦才拥有今天的财富。”

2、换个方向,人生一样很精彩

换个方向,人生一样很精彩

文/侯兴锋

13岁的麦瑞梦想有一天能做一个出色的医生。

圣诞节这天,她许下心愿,希望能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爸爸听到女儿的心愿,微笑不语,但到了晚上却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这副模型是用金属挂钩把人体的骨骼组装起来的。麦瑞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她出于对人体的痴迷,总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这让她失去不少朋友。孩子们当中,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阴森森的东西。

19岁那年,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来说,麦瑞或许不亚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学生。她的特殊,让霍普金斯医学院决定破例允许一个新生提前跟随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技术与经验。

当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时,院长说:“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为到达自己的目标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们不妨让她的速度更快一些。”然而,在一次手术中,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当看到医生的手术刀割开伤口,鲜血涌出时,她四肢冰冷,头晕目眩,还没听清楚医生在喊什么,就昏迷过去了。

麦瑞认为自己不能就此止步。为洗刷耻辱,弥补缺陷,私下里,她在实验室解剖青蛙、白鼠。她戴上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可是,这也失败了。她闻到血腥的味道,仍然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学校建议,麦瑞转修内科,这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咯血等症状。在一次查房时,她再次晕倒,让麦瑞彻底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了。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甚至想过自杀。

难道自己的人生就此完结了吗?她悲哀地想。最疼爱麦瑞的奶奶决定找她谈一谈。一天下午,奶奶拿着从《国家地理》上精心找出的一摞图片,来到麦瑞的卧室。她一张张地把那些美丽的风景展示给麦瑞看。麦瑞不理解奶奶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奶奶抚摩着她的头发,慈爱地说:“傻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并不只有一条道,只要愿意,选择适合你的另一条路,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境地。”

看着奶奶温暖的目光,麦瑞哭了起来。

之后,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就读。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芭比娃娃的讨论。集中的意见是,芭比娃娃的身体实在是太僵硬了,能活动的关节不多,眼睛不够大,与大家期待她越来越像真人的愿望相差太远。

忽然,麦瑞想起了组成人体的那些骨骼,想起了自己积累的知识。她进入玩具公司,创造性地发明了骨瓷环,让芭比娃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的额头,更大的眼睛,更灵活的各种活动部位。芭比娃娃迅速风靡了全世界。

麦瑞无法想象,那个曾经固执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她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生活中真的不只一条路,有时候换个方向,人生一样很精彩,一样可以到达梦想的顶峰。(励志故事)

3、归零——开启另一段精彩人生

归零——开启另一段精彩人生

文/张峪铭

朋友邀我小聚,说是有一件事要征求我的意见。

其实生活中的大多征求意见,或是走个过场,遮人耳目而已;或是昭示于人,寻求点慰藉罢了。因为他已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无数次缱绻“拉锯”才作决定的。当朋友说要下海创业时,我还是大吃一惊。

朋友已近四十岁了,在某县当法官,按理说是个有人求、有甜头且体面的职业,可他不愿意困死在体制内,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在体制外搏一把。我心想此种年龄,哪里有青春的尾巴,只残留点曳尾于涂的痕迹。虽说,生活就是打拼,创业不在年龄。但像他这样将别人求之不得的“金饭碗”,弃之如履,净身而去,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敢于将生活“归零”的勇气。

生活有时就如计算器里跳动的数据,无数次地重复、无止境地复加,以致里面的数字纷繁复杂,凌乱如麻。轻轻一按归零键,于是就又有了新的生活演算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于是就有了新的演算公式,新的运算法则,也会诞生新的数据。现实中,大多数人一生都进行着持久而庞大的一种运算,在这个运算中,你不断积累经验、人脉、荣誉、金钱、地位……同时也有了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你罢之不能,弃之不忍,于是你硬着头皮继续着你早已倦怠,毫无热情的演算。

能将过去的一切归零,确实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气概。

无独有偶,国内某著名教师报编辑梁恕俭,也是一位将自己曾经的拥有“归零”的人。他本在山东某地中学教语文,不拘成法,大胆创新,“每课一诗”让他名声大噪,当他本可收获着名誉和地位时,他却毅然辞去驾轻就熟的工作,将到手的一切归零,选择了“北漂”。勿庸置疑,“北漂”在人们心底的字典中,除了“北京梦”之外,另一释义就是“艰辛”二字。梁老师先靠卖文鬻字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做专门招徕“参会客”的工作,最终凭自己实力闯进了报社,回归本行,当起了教育培训师。

朋友的离职和梁老师的“北漂”,都是主动挥斩过去,将自己置于“冏”地,而求后生。选择归零,就是选择另一种人生。

归零是一种勇气,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哈佛大学校长也曾将生活“归零”过。他来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干活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最让他好笑的,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这个“可怜的老头”将自己的三个月的工作来个短暂“归零”,不仅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而且当他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可见,此种“归零”如“冥想”,将身心的负担全部缷空,短时间里抛却名誉、地位,甚至是责任,让自己“脱胎换骨”,也就重新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将过去成绩或已得到手的名利“归零”,就像将茶杯中的茶水倒掉一些,这样有了“君子不器”,人就会处于不满足状态,也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归零”,失去的是过去,拥有的是现在,期冀的是未来。当然生活的无常,有时也像计算器的故障,会突然让你的一切“归零”。你该有的名誉、地位、金钱、爱情等等,顿时化为泡影,你的生活被“归零”,此时怨天尤人,一厥不振都无济于事,你只有调整自己,化被动为主动,让心态蓄足正能量,以“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的豪迈,去相信:归零,是重新选择人生,而且也有精彩的可能。

 

4、蜗牛的人生比雄鹰更精彩

蜗牛的人生比雄鹰更精彩

助人者,天助之

2001年2月,北京天降大雪。这天,从新加坡出差回到家的俞敏洪,见院子里积了厚厚的雪,便拿出扫帚、铁锹带着4岁的女儿一起清扫。父女俩一番忙碌,好不容易将积雪清扫得差不多了。这时,俞敏洪想起隔壁邻居是一位独居的老太太,便向女儿提出帮她家清扫积雪。

女儿却耷拉着脑袋,气鼓鼓地说道:“我累了。那是她家的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时,俞敏洪的妻子扬扬也在旁边给女儿帮腔:“她还是小孩子,累了就让她休息吧,待会儿还要弹钢琴呢!”得到妈妈的允许,女儿一溜烟儿跑进了屋里。俞敏洪知道妻子和众多中国妈妈一样,永远都将孩子的学习、练琴等排在第一位。他没再说什么,却隐隐有些担忧。

当晚,俞敏洪哄女儿睡下后,和妻子扬扬谈起了女儿对帮助邻居这件事的态度,并说起自己母亲的一件事。

俞敏洪9岁那年秋天的一天下午,村里每家每户都在晒玉米。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俞敏洪的母亲赶紧带着全家把隔壁家的玉米收了。等一家人收自己家的玉米时,自己家的玉米却全淋湿了。俞敏洪不理解,母亲就给他讲了两点:首先,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帮,如果不帮,不仅他们家一年的粮食会被淋湿,更重要的是,等你有困难的时候,也没人会伸手帮你。其次,如果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就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令俞敏洪没想到的是,母亲的这个举动,使邻居和他们家的关系非常融洽,此后邻居经常主动帮俞敏洪家收割庄稼,而母亲也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

扬扬听后,若有所思。第二天早晨吃饭时,扬扬看到女儿高兴地吃着俞敏洪亲手烘焙的培根面包,趁机告诉了她奶奶的故事,也把俞敏洪的故事讲给她听。俞敏洪在农村长大,进北京大学后,将勤劳的品质也一并带到学校,常年义务打扫宿舍,为同学打开水。于是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那些同学都义无反顾地回国帮他发展新东方。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的水。你有饭吃肯定不会只给我们粥喝。”

当天上午,俞敏洪准备带女儿去游乐园时,竟不见了她的踪影。这时,窗外传来了声响,他探头望去,看到一个红色的小身影在皑皑雪地上忙活着。原来女儿正在帮邻居扫雪呢!

有付出,才有得到

女儿小学毕业后,俞敏洪送她到加拿大留学。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家里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尽管家里不缺钱,可当女儿提出想要一个笔记本电脑时,俞敏洪还是没有痛快地答应,而是讲起了10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

那时,一个农村孩子想要出国,想上新东方的托福班和gre班,这两个班的学费加起来要2000多元钱,但是他没钱。他找到俞敏洪,鼓起勇气提出,到新东方的教室来当管理员(查听课证、扫地、整理桌椅),不要工资只要免费听课。俞敏洪欣然答应。没想到,随后,这个孩子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想买随身听提高听力,请新东方给他开工资。俞敏洪表示,只要把活儿干好,工资不是问题。此后,这个孩子果然干活干得很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排得整整齐齐。暑假结束时,俞敏洪给他开了1000元的工资,他拿着钱就跑出去了。半小时后这个孩子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索尼的随身听,当着俞敏洪的面把盒子打开,把机器拿出来,把磁带放进去,然后把耳机戴在耳朵上听起了英语。俞敏洪看到他的眼泪往下掉,也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过了两年,这个孩子竟到美国名牌大学去读博士了。

俞敏洪告诉女儿:“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如果你能背诵30篇新东方的英文励志文章,我就给你买。”为了早日得到笔记本电脑,女儿每天起早贪黑地背起书来。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就将30篇英文励志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了。俞敏洪最后兑现自己的诺言,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拿到电脑的那一刻,女儿摸了又摸,那种通过努力才拥有的幸福感让她兴奋得直想跳!有付出,才有得到,而付出的过程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这是俞敏洪的心得。

当最后一名也无妨

俞敏洪的儿子3岁才会说话,而且说得不清晰。2009年,儿子数学依然很弱,常常会写出4+5=45。俞敏洪对孩子未来十分担忧。于是,他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儿子。

俞敏洪经常带儿子去农家乐吃饭。和一般父母不同的是,出身农家的他总是将各种菜的生长周期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对大自然和食物产生亲切感。有一次,俞敏洪带着儿子露营,搭起帐篷睡了一夜,结果回家后儿子就不睡床了,晚上就睡帐篷里。还有一次,一只蜘蛛受了伤,趴在家里的地毯上。俞敏洪带着儿子用信封把蜘蛛装起来拿到户外,把它放到树上。儿子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蜘蛛这么丑陋。俞敏洪告诉儿子,蜘蛛是可以结网吃蚊子等害虫的,大自然的万物都很神奇,不可以小瞧。

不久,俞敏洪带着儿子到海边度假。因为刚好是农历十五,他们就到海边看月亮是怎么升起来的。月亮渐渐探出头来,月光一泻千里。一个小时后,俞敏洪说:“有点凉了,回宾馆吧。”“爸爸,我不走,我要看到月亮升到那个地方再走。”儿子一边指向遥远的天空,一边回答。最后,大家在海边又待了三个小时。儿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俞敏洪深信,自己的孩子不仅智商正常,情商也非常出色。

就在这时,俞敏洪被一则消息深深震惊了:一个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哈佛大学从5楼跳下来摔死了。他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是因为患了“第一名综合征”。原来,这个留学生在国内时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第一名,但到了哈佛大学以后,得第一名就不容易了。这个学生无法适应,失去了第一名,他就失去了精神支柱,最后精神失常,跳楼自杀了。

这个惨痛的悲剧让俞敏洪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着很美好,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他甚至幽默地告诉儿子,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所有人都在追自己,追得自己半死不活;相反,有时当最后一名是幸福的,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得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这种生活多潇洒呀!儿子一下豁然开朗。

蜗牛的人生比雄鹰精彩

2010年的一天,俞敏洪带着儿子去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聪明的海豚听着驯兽员的口令,不断地腾空跃起,跳圈。善于琢磨的俞敏洪一下子对为什么海豚能从水中跃出,并从那么高的圈钻过去产生了兴趣。随后,他专程找到驯兽员,了解其中奥秘。

原来,海豚开始是不会那样做的,驯兽员先把圈放在水里面,海豚钻过去就给它一条鱼吃,没钻过去就不给吃的。海豚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鱼的方法,后来海豚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海豚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钻过这个圈就有鱼吃,钻不过去就会挨饿。紧接着驯兽员就把这个圈提出水面一半,让海豚继续钻。海豚发现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起钻过去。圈逐渐被提高,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提10-20次,海豚跳圈的训练就完成了。

从驯兽员训练海豚的方法中,俞敏洪明白了一个道理,鼓励和限定对教育孩子十分重要。此后,儿子考了0分,他会鼓励儿子下次考到10分。比如儿子爱吃必胜客的比萨,他就把这个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儿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必胜客,然后再把儿子的分数一点点加上去……

俞敏洪从不把儿子与班里的同学比,他只看儿子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进步,明天是不是比今天进步。慢慢地,在俞敏洪的鼓励下,儿子的分数就上去了。

在鼓励的同时,俞敏洪也会给儿子定规矩。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每天吃很多,把牙齿都吃坏了。俞敏洪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规定他一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必须吃完晚饭半小时以后才能吃。儿子那时还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俞敏洪就告诉他,钟表上那个长针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小时。儿子一会儿看一下那个钟表的长针,半个小时看了100多次。()总算熬到半小时了,儿子抓起冰激凌迫不及待地吃起来。第二天,儿子就看了十几次。第三天,看了两三次。第四天,他知道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吃冰激凌,就先玩去了。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定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随便更改就会出问题。

对于孩子的将来,俞敏洪说任由他们发展。他最爱用一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孩子:到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个是雄鹰,另一个是蜗牛。雄鹰是靠自己的翅膀飞上去的,因为它有天分;蜗牛既没有翅膀,也没有腿,它必须靠身体一点儿一点儿爬上去,所以蜗牛也许爬到金字塔顶端要比雄鹰多花几十倍或者几百倍的努力和时间。但是,如果蜗牛也到达了金字塔的顶端,它所看到的世界和雄鹰看到的世界是一模一样的。而当雄鹰和蜗牛开始写回忆录的时候,雄鹰只能一声叹息,因为靠自己的天分一下子就飞上去了,很容易,因此就写不出回忆录来。而蜗牛可以写出非常丰富的令人感动的回忆录。因为蜗牛是通过自己的一路奋斗,尝尽辛酸才登顶的。

在俞敏洪看来,把所有的一切,财富、地位全都给孩子,孩子不一定会幸福。而只有教会孩子如何感受人生的美好,拥有完整的人格,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幸福的孩子都会成为社会的栋梁。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