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说:“它在休息。”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是肚子疼!”
还有一次,姨妈给麦克斯韦带来一篮苹果,他一个劲地问:“这苹果为什么是红的?”姨妈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叫他去玩吹肥皂泡。谁知他吹肥皂泡的时候,看到肥皂泡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上中学的时候,他还提过象“死甲虫为什么不导电”,“活猫和活狗摩擦会生电吗”等问题。父亲很早就教麦克斯韦学几何和代数。上中学以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麦克斯韦差不多都会了,因此父亲经常给他开“小灶”,让他带一些难题到学校里去做。每当同学们欢蹦乱跳地玩的时候,麦克斯韦却进入了数学的乐园,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独自坐在树荫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着数学难题。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李贵君 | 作者年龄 | 12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筠连县第二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5班 |
性格特点 | 坚强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瑜伽 | 平均成绩 | 95分 |
指导老师 | 许西川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故事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着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白鼠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精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的美国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直到今天,斯金纳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行为矫正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有趣的是,斯金纳在1928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之前,根本没有上过一堂正规的心理学课程。
人生转折
大学时期,斯金纳已经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诗歌和小说经常出现在汉密尔顿学院的学报上,不仅赢得了“作家”的美誉,还有几部小说得到了文学大师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frost)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当他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时,斯金纳说服了半信半疑的父母,允许他用一年的时间在家中专门从事写作,以完成一部伟大的小说。
而这一年后来被证明是斯金纳人生的转折点,他在自传中将它称为不堪回忆的“黑暗之年”。整整一年,他没有写出任何东西,每天都在阅读、整理、弹琴甚至制作模型中消磨时间。当这灾难性的一年接近尾声,斯金纳不得不同意父母的观点,承认失败并放弃写作。
但失败总是很难被承认的。这时,斯金纳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科学是20世纪的艺术”,终于为解释自己的失败找到了一种适时的办法——责怪文学本身。他宣称:“文学是一门已经死掉的艺术,我要去研究科学”,而他选择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但这种心理学并不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在“黑暗之年”年末,斯金纳研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j。b。watson)的经典之作《行为主义》,并且大受启发。这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的心理学,正好可以允许斯金纳将他的失败归结为文学本身的错误,而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给斯金纳带来一种在未来完全控制人们行为的希望。他开始相信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生活,还可以有效地实施控制。
“控制”与“自由”这一主题在斯金纳后来的理论中总是反复出现。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和《超越自由与尊严》甚至表达了他试图把行为操控的观点运用到社会管理之中。现在我们可以重温斯金纳的生平,从他一生经历的大小事件中找寻这是为什么。
逃离控制?
斯金纳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叫做萨斯奎汉纳的车站小镇,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中学时代。在那里,车站是整个小镇的中心,镇上的人们习惯于根据早、中、晚响起的汽笛声作息。斯金纳的母亲也是如此,她总是严格地据此安排一家人的生活。也许就是这种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使斯金纳从小就对环境的有序和控制感触颇深。
而斯金纳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严格,孩子们一旦触犯规则,就会得到家长们的惩罚。当斯金纳还是一个小孩子时,他只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尝试摆脱这种令人厌恶的被控制感。他喜欢制作可以自由活动的设备,而这些设备都带有十足的想要逃离家庭的象征意味。
斯金纳在自传里写道:“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还有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的蒸汽炮……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除此之外,斯金纳还着迷于扑捉所有他身边捉得到的小动物:青蛙、乌龟、蛇、蝴蝶、蜜蜂、萤火虫,小动物。但他从来不饲养他们,只是观察他们努力逃走的过程。他曾经把一朵蜀葵的花瓣抓在一起,观察被困在里面的蜜蜂如何努力离开困境,直到他厌倦了这个游戏,不过,也许是充分体会到了被困的感受,斯金纳从来不会像他的父母那样把这种困境保持太久,总是过一小会儿就放掉它们。
自由幻想
如果说童年时的斯金纳对于摆脱控制还心存希望,那么,他在汉密尔顿大学的经历则使他对自由的追求彻底绝望。当他在18岁那年离开家,开始大学生活,现实立刻无情地打破了他对自由的美好想象。
不过是每天12次准时敲响的钟声替代了小镇的汽笛声,汉密尔顿学院严格的作息表令斯金纳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依然还是充满了秩序和控制。而且,他的处境也并不比家中好到哪里去。汉密尔顿的新生必须要为二年级以上的老生服务,斯金纳还经常被老生们欺负。【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有一次,他被两个二年级的学生结结实实地绑在教室里的椅子上,但当时的斯金纳已经放弃了任何反抗,完全把自己的控制权交给那两个坏家伙。他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没做反抗,也没有抗议,只是让我的抓获者把我绑了起来。”
也许这个时候斯金纳已经对于充满控制的环境缴械投降,放弃了追求自由的努力。而他的不做任何反抗,可能也预示着他的理论不同于传统行为主义支处:人类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做出简单反应,而是为了得到一定结果的操作性行为。既然自由是不可能的,我又何必去努力反抗?
厌恶惩罚
5、6岁时,斯金纳曾被祖母带到火炉旁,看着熊熊燃烧的煤炭,听她绘声绘色地警告撒谎的孩子在死后如何在地狱里遭到火烧炭燎。而他美丽的母亲则因为听到他讲了一句脏话,就立刻把他揪到卫生间,用一块涂满肥皂的湿布,把他的嘴完完整整地刷洗一遍。
至于他的律师父亲,尽管从来没有体罚过孩子,却在营造一个严格的家庭环境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当他发现4、5岁大的斯金纳从奶奶的钱包里拿走了一个硬币,就和他大谈犯罪的危害。还多次带他去参观监牢,介绍里面的罪犯都在过着怎样的日子。
也许就是这些惩罚带给斯金纳太多的负面感受,他的理论一直拒绝将惩罚视为行为塑造的好办法。在他看来,要想教育孩子从事良好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的偶尔出现的好行为报以积极反馈,也就是正强化。
而第一次让斯金纳体会到正强化的积极作用的人,则是小他两岁半的可爱的弟弟埃布。有一天,埃布生病在床,斯金纳用一些橘子箱上的木板制作了一个小板凳。当他把这个作品拿给埃布看时,埃布立刻表现得兴高采烈。于是斯金纳马上又做了一个,看到埃布继续手舞足蹈之后,他又做了一个。如果不是他们的妈妈阻止,天知道那天他会接着做出多少个。
斯金纳在传记里总结,埃布的笑容对他产生的动力,要比父母们的惩罚对他的行为控制更效用。这也与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吻合。
拒绝情绪
而斯金纳对于“情绪”的态度,实际上十分矛盾。他主张将情绪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用一系列动作来出解释。比如“愤怒”是指高攻击,低关爱,低取悦的各种行为;而“恐惧”是指用逃跑或闭上双眼来避免对特定刺激的接触。但与此同时,情绪却一直是他思考和论证的重要课题。在他的自传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大篇大篇有关情绪的文字。
所以,与其相信斯金纳对于情绪的否定,还不如把这种否定看作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他的家庭一直把情感的流露看作是一种愚蠢和懦弱,经常对表露情感者报以讥讽和嘲笑。比如斯金纳在刚上大学时饱含思乡之情的文字,结果却成了父母的笑柄,这让他深感羞愧。
而这种对情绪的克制和忽视,几乎在他幼儿时期就能初见端倪。斯金纳在自传中这样描述祖母对他进行撒谎教育的那个夜晚:“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哭泣,我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只是没有让她亲吻我说晚安。至今我仍然能感到当时我内心中的懊悔、恐惧和绝望。”
斯金纳从小就习惯了对自己的情绪故意视而不见,用一种麻木来减少令自己不适的感受。所以,在他在自传中提到被老生欺负,或者弟弟不幸猝死的事件时,他都用“完全没有感觉”来描述当时的感受。这也许就是他的理论拒绝研究情绪的原因——他不想重新体会那些痛苦的记忆。
斯金纳生平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
1922年,考入纽约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期间获得希腊文特别奖。
1926年,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在家写作两年,没有任何作品。在阅读了华生的《行为主义》之后,成为一个坚定的行为主义者。
1928年,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改修心理学。
1931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相继执教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二战期间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控制飞弹与鱼雷。
1947年,受聘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
1958年——1971年,先后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的一枚金质奖章。
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3、心理学家华生的故事
华生(1878—1958)着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00年,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并与1903年以《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讲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908年,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年。此间他还接任了《心理学评论》杂志的主编。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在一次考试中,她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红着脸交给了教授,他们结婚了。第二次婚姻,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前期起诉离婚,他也被大学除职。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
对于他的命运,我很感慨。也有史家感叹,如果华生没有被退出心理专业领域,心理学是否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他不生在那个时代,他的私情也不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障碍。可是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学者的道德底线还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作为大学教授,即使在今天,仍然要成为这个世界的良心。无论公私,都希望他们是榜样。
我不能评价对错,因为从历史事实推断,他很爱他的第二任妻子。哎,怎么说呢,中国古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蓝艺 | 作者年龄 | 12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济南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2班 |
性格特点 | 真诚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杂志 | 平均成绩 | 109分 |
指导老师 | 庄长兴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4、心理学家冯特的故事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着作。186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有关冯特最令人吃惊的一件事是,这孩子怎会长成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看上去完全不像个会有半点出息的人,没有动力,也缺乏那份才气,更不用说会成为科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巨人。事实上,他看上去直冒傻气。
冯特1832年出生于曼海姆附近的内卡劳,在德国西南部,可算是书香门弟。他父亲是村里的路德教牧师,可他的祖辈上有大学校长、医生和学者。在许多年里,冯特一直没有显出才气来,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他当孩子的时候,惟一的好朋友是一个弱智男孩,而在学校里,他习惯性地走神打野,神情恍惚。冯特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来学校看他,发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盛怒之下竟当着同学的面煽了他几耳光。冯特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可这并没有改变他什么;还在13岁的时候,他在布鲁西萨尔上天主教专业学校,仍然是这么一位不长进的白日梦患者,他的老师常常公开煽他,另一位教师也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嘲笑他──而这些学生多半都是些农家子弟,他们本身也不是读书的料。教师的惩罚也不起作用;他这年没有及格,满面无光。
接着,冯特的父母送他去海德堡的学会。在那里,在一些他觉得趣味相投的同学中间,他慢慢控制住了自己走神的毛病,并通过了中学时代,尽管一向也不过是成绩平平。毕业时,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过,因为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只有很少的养老金,他只得准备找一份工作,以保持住体面的生活。他选择了医学,并报考了图宾根大学;他瞒着母亲玩耍晃荡了一年,什么也没有学到。可当他于年终回到家里,意识到家里几乎没有钱可以供他读完3年大学时,他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在这年秋天去海德堡大学重新学习医学,带着满腔热情一头扎入学习,竟在3年时间内完成了学业,并在1855年的医学全国会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临床实践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他对课程表中的理科课程反倒极有兴趣。1855年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在柏林大学花了一年时间跟随乔安?穆勒和艾弥尔˙杜布瓦˙雷蒙学习,再于1857年被指定为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次年,当着名的赫尔曼?亥姆霍兹来到该校建立生理学研究院的时候,冯特申请当他的实验室助手,并得到了这份工作。他为亥姆霍兹所做的工作进一步集中了他对生理心理学的兴趣。
这时,他才20出头,尚未婚娶,冯特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工作狂。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外,他还讲课,编教科书挣钱,进行他自己对感官知觉理论的研究,并开始起草这个课题的大部头,即《感官知觉理论论文集》,这本书出版于1862年。在该着作中,只有30岁的冯特向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和机械论生理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他说,心理学只有在它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时才能成为一门科学,还说意识的确是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探索的。
1864年,冯特被提升到助教的位置,然后辞去了当亥姆霍兹的助手的工作,专心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不再有机会进入亥姆霍兹的实验室,因此他就在家里建了一座,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必需的仪器,并进行自己的心理学实验。他继续教授实验生理学课程,但他的课里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材料了。直到30快40岁了,他才离开工作并用足够长的时间去追一位女郎,最后与她订婚,不过,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只得推迟婚期。
亥姆霍兹1871年离开了海德堡大学。冯特好像是他最符合逻辑的继位人,不过,虽然该大学不断派给他很多亥姆霍兹的工作,但只给了他一个自助教授的教职,工资只有亥姆霍兹的四分之一。这次提升使他和女朋友可以结婚了,不过,他比以前更加刻苦地工作,长时间撰写他的《生理心理学原则》一书,指望这本书能够让他离开海德堡大学。【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真的做到了。在第一部分──这本书以两个部分的形式出现,分1873和1874两年──冯特毫不含蓄地说:“本人在此奉献给公众的作品,是想要划出一门科学的界限。”这部着作带给了他所希望要的东西,即苏黎世大学的教授教席,一年以后又在莱比锡大学得到了更好的教职。
冯特于1875年去了莱比锡大学,想法占到了孔维特房间用于存放物品和演示,4年之后便开始用它作为私人研究院了。他的讲座十分吃香,个人名声和实验室的名气吸引了许多助手来到莱比锡,1883年,大学增加了他的薪水,给他的实验室一个正规的地位,并给了他额外的空房,让他把实验室扩建成了有7个房间的套间。
他本人花了较少的时间在实验室,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课、管理研究院和写作,并修改厚厚的心理学方面的着作,后来又写作了很多有关逻辑、伦理学和哲学的着作。他的每一天都严格规定好了,就跟依曼纽?康德一样。他早晨花大部分时间写作,然后进行一个小时的咨询,下午访问实验室,散一会儿步,一边考虑下次讲课的内容,把课讲完,然后再去一下实验室。他的晚上是安静的,除了音乐会以外,他避开公众生活,几乎从不旅行,可是,他和妻子经常招待高级班的学生,而且在大部分星期天里让助手们来家里进餐。
在家里,冯特亲切和蔼,有些正规,但在大学里他是很教条的,而且很书呆子气;他行动起来就像大人物,自己也认为是这样一种人。他讲课的时候──大学里面最受欢迎的──他会一直等着,直到大家都坐好了,助手们也都到齐,而且都在前排落座。然后门会突然打开,他一步跨进来,一袭黑袍很是学术气,根本不看左右,径直就沿着走道奔向讲台,在讲台上摆弄一下粉笔和纸张,最后面对焦急的听众,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他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激情昂扬,根本不看自己的讲稿,虽然他在文章里总是艰涩沉闷而且语义不明,但讲课时,他会以稳重的学术方式逗人开心。比如他就狗的精神能量讲的一番话是这样的:
“我曾花费大量时间试过我自己那条狮子狗,想看看它能不能肯定地表现出有没有经验上的概念。我教这条狗把一扇开着的门关上,要它在听到我‘关上门'的命令时用前爪按通常的方式合上门。一开始,它在我书房一扇特别的门上学会了这一招。有一天,我希望它在书房的另一扇门上重复这个动作,可是,它吃惊地看看我,什么也没做。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教会它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重复他的小把戏。可是,这之后,它毫不犹豫地听从命令,遇到像这样的两扇门它就能关上……(然而,尽管)某些特别主意的联想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相似──联想,可没有任何最小的指示,可以说明它的意识里面存在概念形成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特别的物体可以替代性地代表一整个物体的范畴的意识。当我命令它去关上一扇从外面打开的门时,它只是简单地做同一个动作:打开门,也就是说,它不是去关上它,虽然我不耐烦地重复命令,还是不能让它做任何别的事情。不过,它很明显因为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极感沮丧。”这就是冯特最为和蔼的程度,就连冯特最专心的弟子之一爱德华?铁钦纳也觉得他通常“毫无幽默感,不屈不挠,极具进攻性”。因为极为博学,他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威廉·詹姆斯挖苦地对一位朋友写道:
“因为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教授,冯特也就是最值得称赞和永不可能敬仰过分的那种人。他不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位教授──一种其职责就是要知晓一切的存在,他必须对世间万事万物有所看法,而且还得与自己(的专长)联系在一起。”
对他的研究生,冯特极愿给予帮助,关心他们,充满慈爱──但也十分专横。在一个学年开始时,他常常命令研究生班上的学生到研究所集合,他们要站在他面前形成一个队列,由他宣读该年度他必须看着完成的一些研究项目的单子,把第一个课题安排给站在队列边上的第一个学生,第二个课题交给第二位学生,如此类推。按照雷蒙德?番切尔的说法:
“没有人胆敢对这些分配提出异议,学生们都很有责任心地去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这些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成了他们的博士论题……(冯特)指导这些将要发表的报告的写作。尽管有时候,他还是允许学生在这些报告里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可是,他经常拿起蓝笔来大肆操练。他最后的美国学生之一报告说:‘冯特表现出了远近闻名的德国人特性,他非常热烈地扞卫自己学术观点的基本原则。我的论文约有三分之一没有能够支持冯特氏同化观点,因此惨遭删除。'”
公平而论,我们还得要说,晚年的冯特已经变得心地柔顺、慈祥可亲了。他喜欢在书房招待年轻客人和听课者,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一些趣事。他教课、写作,还指导心理学研究,直到1917年85岁退休为止。自此以后,他忙于着述,直到临死前8天,即1920年他88岁的时候还在写作。
5、我想当物理学家作文600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从小,我就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非感到好奇,很想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
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好奇、最感兴趣的就是指南针。我很想知道它为什么指向南方,而不是指向北方。为了弄个明白,我还特意把家里的指南针拆装了好几遍。
那时,我最好的朋友叫牛哥。他特别喜欢当解放军。每次在一起玩,他都要玩各种枪。我答应他以后要造最好的武器给他。后来听妈妈说,只有物理学家才能造出最好的武器,所以我就更迷物理了。
到了小学,我会更多地去看科学方面的书籍。我结交了更多朋友,我经常会和他们一起“做实验”。下课的时候,我还会叫上他们,在走廊旁的空地上讨论作文一道道物理问题。因为我懂得很多知识,所以我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崇拜我。这样我也就更加喜欢物理了。他们同样也喜欢上了物理,其中,夏鸣、吴雨泽都和我有同样的理想。我们约好一起考同一所大学。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机器人大赛,其中一个环节要在电脑上编程序。编程序时要用到很多力学的知识。比赛过程中,我和队友经过很多次测试,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故障,最后我们凭借着丰富的知识,一一将其修复了。
经历了紧张的比赛,我和队友在比赛中以1600分的好成绩拿下了这次比赛的冠军,为我们学校赢得了荣誉。
经历这次机器人比赛,我信心倍增,下定决心更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实现心中的理想。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安小予 | 作者年龄 | 10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廊坊最好的小学 | 在读班级 | 四年级5班 |
性格特点 | 重秩序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织毛衣 | 平均成绩 | 90分 |
指导老师 | 骆文智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