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精选读后感800字_阿城精选集读后感700字

1、阿城精选读后感800字

在“世纪2文学60家”中,排在第46位的是阿城。寒假无聊时,我随意翻起一本《阿城精选》。阿城的文字很平凡,甚至有点俗。各种乡下人的口气层出不奇。故事本来是以上世纪文革时期颇多,但至今读起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味。

譬如第一篇——《棋王》,讲的就是下棋高手王一生的可喜可悲的一生。一个青年家中困难重重,首先寻求他的生活保障,然后寻求活下去的新理由:弈棋。从那以后,其余的事接踵而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平平淡淡的叙述着那个年代经常有的故事。正是文革,一浪打下去,插队的人多得让人眼急、让人心慌。各种纷战,苦的更是学生。故事就在习以为常的分别、离散中,缓缓道来。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个时代、一代人,就像绿皮货车上的相遇,一如那个不幸的棋手——即使在棋场上赢了天下,也辜负了自己。这种文章,只有用人生经验才写的出来,让人感慨。

一个作家的文字,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荣的爸爸找来小龙的爸爸,说,奶奶的,这回可使着真家伙了,红革造那帮子还闹腾个屁!”《节日》里这样写道,读第一道时,只一眼看上,觉得是口语化,又惊讶堂堂文豪竟然写这样的作文话,似乎俗气,但却谈不上讨厌,;近日又读来,忽然又回想起前章页的一段话“听好,我每次出一个题目,这样吧,也不出题目了。怎么办呢?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这件事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别给我写什么花样,什么‘红旗飘荡、战鼓整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你们谁听过打仗的鼓。分场的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给我去掉,没用!”阿城的意思显而易见:应以正确的方式、朴实的方式去写作。王蒙曾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也许正是手法的简练使阿城的读者最为感动。原来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代替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

阿城致力于细节的描写,而这些细节特别意味深长,对《棋王》地主人公“吃相”地描写非常有名:无情被剥夺了一切的知青,还是内蒙古里旗地头头,在中国农村深处安排会餐,其实质,就是“吃”这样一种事实,而阿城作为经历过的人,对这类氛围描写十分出色。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的独创性,是它的魅力所在。各有千秋的小说巨匠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钟明秋 作者年龄12岁零9个月
在读学校平度实验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7班
性格特点好心肠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写字 平均成绩99分
指导老师皮藓 老师职务班主任

2、阿城精选集读后感700字

闲来翻开一本搁置在身侧的书,随意看了几页便不可自拔,一页又一页薄薄的纸张翻过,待到窗外月儿高挂,看至最后一页的我又将书翻了个面,一行楷书安然卧在书的右上侧,原来是《阿城精选集》。

这本书由小说和散文组成。在小说部分阿城皆以朴实的语言从“我”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散文部分阿城则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树王》这一篇,知青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需要将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砍掉,生产队中就涌现了两种代表不同立场的人,一个是肖疙瘩,一个是李立。

肖疙瘩在眼睁睁瞧着大树将要被砍时,他义无反顾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学生,我说过了,这里。”大树是肖疙瘩的命啊!为了大树不被砍伐他宁愿豁出自己的性命,那简明却有力的话深深地扎到了我的心底,肖疙瘩该是多么的心痛啊,那棵似一擎天伞的大树,在阳光下密密层层的树作文叶透过星星点点的阳光,而这棵树却要被砍了,这棵树要倒在它生长了这么多年的土地上,倒在它庇护着的人类手上!

而李立却对大树的“生死”不以为然,面对肖疙瘩的话,他竟说:“这棵树就是要砍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我忽的感觉有些心寒,是啊,大树占了许多地方,可大树的好处却有许多啊!就像前几十年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农民们将山林里的树大片大片的砍掉,在扩大了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大自然是我们的生生不息的家园,我们要热爱并保护它!

最后,大树还是倒下了,肖疙瘩也病倒了,肖疙瘩去世后葬在大树生长的地方,在他的下葬处长出了白花,像肢体被砍伤露出的白白的骨。我知道,肖疙瘩的灵魂仍牵挂着大树,仍爱着大树,仍痛惜那大树的累累伤痕。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自然庇护着人类,人类保护着自然。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屠妖节 作者年龄12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大白峪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4班
性格特点坦率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逛街 平均成绩119分
指导老师王延周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3、周国平随笔精选读后感800字

曾在孤独寂寞时翻看到“灵魂只能独行。”,曾在矛盾自责时浏览到“越在乎,越卑微。”,也曾在许多个夜晚巧遇到“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一生。”,周国平先生的文字,让人心安,让人释怀。即使还处在这青春懵懂的岁月里,读着他所写的,似乎也能从平实中透过一些力量来抚慰我,也能从朴素中洞悉一些真理来指引我。

有人说,周先生的文字,让人有一种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体会自身的懦弱,无知,虚伪,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变得坚强,他铿锵有力的话语,颠覆着思想的创作,不用重蹈覆辙不用学习见者,一步一句,写出了创者的内心,坦率而又熊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仿佛参透了我们的心智一般,撩拨着我们大脑那一根最敏感最隐秘的神经,让人爱上他的言语,悄悄打开自己紧闭的心门。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这一段话细细品作文味之后,才发现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会思前顾后,我会揣摩他人的内心,害怕自己的羞怯与敏感得不到内心一直渴望的友情,我会尽量地融入才不会那么显得格格不入,我会卖力地捧场和捧腹大笑,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我在意他人的评价。可周国平先生的话却带着我走向一片寂静的土地,那里寂静无人但我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声,那里没有交往的担忧和烦闷,只有敢于做自己的一份坦诚与真实,只有青春年少所畏惧害怕的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周国平先生作为先者早已告诉了我答案:“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天才孤独,孤独者自足。”、“如果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而他也曾说“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这句话放在现实中的确如此,朋友之间也会产生“豪猪效应”,果真距离产生美。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风格总会略带一些哲学思想,他像个亲切的老者,读他的散文总像是面对面地与他交谈,他也会如同讲往事一般缓缓道来,语重心长地总结人生真谛,告诉你城市喧嚣,告诉你红尘纷扰。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卓锦城 作者年龄11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驻马店西班牙小镇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1班
性格特点懒惰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逛论坛 平均成绩112分
指导老师王达武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4、阿城精选集读后感600字

我认为这是本相当晦涩的书。可能是我看的书太少了,理解能力还太弱,所以字还是那个字,没变,但凑一块我就不认识了。第一篇文章就难住我了,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才勉强看出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但作者想表达什么,还是没看出来,不懂。

于是我便直接跳过了笔记小说部分,来到了散文部分,这下终于可以看懂了。我也有空去看作者的写作风格了。

阿城的散文风格与大部分的作者都不相符,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又有一种隐隐的幽默,内容更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思考的领域也更为宽泛,例如《思乡与蛋白酶》讲的是中国传统的吃食,《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讲的是中国的鬼故事文化,《足球与世界大战》讲的却又是国际足球史了。这让我感到很新奇,能写出这么有趣文章作文的人,他写的散文,又怎么会差。再回过头去看他写的笔记小说,果不其然,内容都挺有趣,虽然还看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把它仅仅当成一个小故事来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写的情节起伏不定,环环相扣,看一篇十几页的文章仿佛不会用太多时间,也不会觉得枯燥。他用的形容词不多,但莫名的就会在脑海中形成景物的形象,例如《棋王》中王一生与九人对弈的场景,看着便会感受到其中的紧张感。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极为丰满,像是将树作为生命的肖疙瘩。虽是以第一人称记叙,但看文章不会显得很怪异,反而还有一种代入感,令人仿佛身如其境,感触更加深刻。

我想现在是我阅历还不够,还不能读懂阿城想要表达的感情,但我会记住这本书,等我长大了,再来读一遍。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通菜 作者年龄12岁零4个月
在读学校安阳开发区第三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2班
性格特点耿直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篮球 平均成绩96分
指导老师高铨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阿城精选集读后感800字

在这本《阿城精选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树王》。

这篇《树王》讲述了农村里一个与大自然相依为命,试图千方百计保护树王的肖疙瘩,在无法营救即将被砍的“树王”时因病而死。整个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下乡,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宣扬着破四旧,而文中的这棵被误会成树王的树,同样被人们认为是封建迷信,不知有多少岁的老树就这么被毁于一旦。

这也不免让人思考,这“树王”真的应该砍掉吗?其实是不应该的,在文章的最后,其实也并没有写到知青们将树砍伐后究竟用来做了什么,但在最后知青们在山上放火将一只麂子活活烧死,依旧让人觉得触目惊心。知青们以为砍掉了大树就可以破除迷信,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干了件大好事,其实不然,他们最终破坏的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作者在书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还有文革带来的思想的禁锢,文革时期的人们一味的追捧着最高领导人,却不曾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善是恶,下乡的知青们对上级的命令绝作文对服从,城里的红卫兵将古迹文物、知识分子的性命毫不留情的摧毁,甚至得意洋洋的去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光荣战绩”,这无不令人心寒。

文中的那棵树王是树王肖疙瘩心灵的寄托,在所有人喊着“毛主席万岁”时唯一的寄托。他千方百计地阻止别人砍树王,甚至拿自己的生命作威胁,但最后没挽救住那棵大树。用肖疙瘩的话说,要留住这棵树,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可已经被洗脑了的知青们会听吗?不会的,倾尽全力只为救下树的肖疙瘩,最终也只能看着知青们在砍倒的树桩上写下“我们是未来”。肖疙瘩经过几天变苍老了许多,最后竟然一病不起,直至死去。可能只有文中在最后,人们听从他的遗嘱,将他葬在巨树地下,与他心爱的树长眠共栖,对于肖疙瘩来说,这可能是那时最好的结局。

虽然这篇《树王》没有过多的人物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句子,但对于肖疙瘩等不被现实的泥石流所淹没,坚持自我的人,值得敬佩。文中所写的不仅仅是文革,更我们所处的现在,但如何改变结局,这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王明方 作者年龄12岁零9个月
在读学校2017年新教材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7班
性格特点沉静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滑板 平均成绩107分
指导老师蒋宏坤 老师职务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