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是怎样挥霍自己天赋的

1、大多数人,都是怎样挥霍自己天赋的

大多数人,都是怎样挥霍自己天赋的

一、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要论天赋如何发挥,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天赋。80%以上的人,对天赋的理解基本都是错的,至少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

在说天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莫扎特。他14岁的时候,在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全部默写出来,这首歌大概有两分钟,而且有好几个声部。

这完全是天生的吗?不完全是。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而且是在他父亲的指导下。

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还曾出版《小提琴奏法》,他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但是,倘若让我们也练习那么长时间,就可以达到莫扎特的天才程度吗?很大可能不会。

所以,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

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内天赋高的人与该领域里的一般人,他们的努力与水平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两条实线。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以为天赋=能力,以为天赋是那条虚线,以为只要有天赋,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成结果。

实际上,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

《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书中,早已揭示了心理学家关于“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天赋是需要后天开发的,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practice)。

所以,天赋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2.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天赋包括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速成长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其实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也可以称为潜力;二是意愿方面的天赋。

我们在谈天赋的时候,往往只说了前面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后面的要素。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天生更加有同理心,他当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但是,如果他性格并不喜欢与人沟通,也没有动力去开发自己的沟通能力,那么很可能也不会比一般人成长更快。所以,意愿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天赋。

从这个角度来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句话就有其合理性了。因为,努力代表着一种意愿,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来决定的,而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

所以,天赋包括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两个方面。

这可能是一个让人有点绝望的发现。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放弃了呢?恰恰相反,我们更应正确地将天赋应用到适合的领域,才有做成事情的可能性。

3.天赋离一般人很远: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有天赋呢?

从意愿天赋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当然也就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从能力天赋来说,这句话也是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上的潜力是不同的,我可能更有人际敏感度,你可能更有数据敏感度,他可能在乐感方面更加擅长。

我们或许没有像莫扎特一样出众的音乐天赋,也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高智商。然而,我们忽略了相对天赋的概念。

也就是说,跟你自己相比,你在a方面是比b方面更有潜力的,那么你花同样的时间,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长快很多的,如果选择一个能利用a方面天赋的领域,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也都需要利用天赋。

二、天赋到结果之间,有多少条岔路?

要知道如何正确发挥天赋以达成最终的结果,我们就需要先来看看,天赋跟结果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我用树形图来做个分解。

首先,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你做了什么,二是外部因素,即你的运气等。

抛开运气、机遇这类很难掌控的要素,我们来看内部因素,也就是你的行为。行为取决于什么呢?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当前的岗位/角色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时又有愿望去做,那么好的行为就发生了。

举例来说,你是公司的产品经理,你正确地认知到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有能力完成,同时也很有意愿去做,那行为就是好的,但至于能否做成,还取决于一些外部要素。

角色认知这方面,天赋不起主要作用,所以这条线暂且不细分。

能力和意愿都跟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继续细分。这里,我将能力和意愿,分别分成先天和后天的部分。

也就是说,能力取决于先天的能力天赋以及后天的刻意练习。而意愿,也取决于先天的意愿天赋以及后天的环境和经历。

关于能力取决于天赋和刻意练习,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这里说说意愿的先天和后天因素。

举例来说,你天性是喜欢学习新东西的,然而周围环境并不鼓励,大家也都毫无上进心,那你的学习意愿也会降低。所以,意愿是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

另外,关于刻意练习,我仍然将它继续细分,成为练习的方法以及练习的热情。

方法是说,你知道如何进行刻意练习。而热情是说,你是否对刻意练习充满热情,因为刻意练习是一项艰辛的事情,是一个不断行动、犯错、反馈、调整的过程。倘若没有足够的热情,我们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三、大部分人,都在挥霍自己的天赋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天赋如何作用于结果,过程中会有哪些岔路了。但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人都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挥霍掉了自己的天赋。

挥霍方式1:用错地方

天赋用在不同的领域,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用如下的矩阵图来看。

维度一是天赋的差异性,也就是说,这个领域之内,天赋高和天赋低的人,结果有多大差异。

比如,你的天赋是数据敏感度强,如果用在数据统计这个领域,差异就不会很大,因为一个数据敏感度不强的人,做好数据统计这项工作,并不会比你多花费多少时间。

但是,如果用在咨询领域,作为一个分析师,那么天赋的差异性就会很大,数据敏感度弱的人,确实会花费比你多很多的时间,来达到跟你一样的水平。

常常被忽略的是维度二,天赋的决定性。在一些领域,虽然天赋的差异性明显,但天赋的决定性并不强。

比如,数据敏感度强的人,在咨询领域,当然是会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对于咨询工作来说,需要的是综合性素质,比如解决问题、沟通、团队合作、计划等等,即便另一个人数据敏感性并没有那么强,但若在其它方面优势明显,那么你也未必占得很多先机。

但是,如果你把数据敏感度强的天赋,用在大数据分析领域,那就占得先机了,因为这一项天赋对于该领域的成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本质上维度二看的是,这个天赋是否是该领域内的关键成功要素。

所以,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你的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内,是否有这项天赋,结果的差异性较大;第二,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要素。

如果用错地方,天赋的作用当然就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挥霍方式2:缺乏正确的方法

这两天不在上海,在外地,刚巧男足国家队这两天也在这家酒店。提到男足,想起球迷常常感叹的一句话:中国10几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然而经过前文的描述,大家都知道:不是找不到天才,而是天才需要刻意练习。

为什么乒乓球总是中国人打得好,跳水也总是中国队员的优势项目?难道中国人在乒乓球和跳水方面有天赋?当然不是。

实际上,这正是正确训练方法的体现。这些优势项目,从国家队到基层,教练水平都是很高的。在这些项目中,都是中国向国外输出教练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一万小时”,常常忽略了这一万小时的具体内容,那就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

所以,掌握不了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天赋是很难变成能力的。

挥霍方式3:缺乏热情的滋养,开发动力不足

刻意练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根据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的说法,它不是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的内容,而是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内容。

所以,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可是,热情从哪里来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爱好,实际上,爱好是被扭曲最多的一个概念。

大多数人认为,爱好是一个神奇的事物,能够让你爱上某项工作、孜孜不倦、不知疲惫,最后取得成功。

实际上,你去问一个人的爱好是什么,多半会回答音乐、画画、做手工艺……是的,都是业余爱好。

似乎没有多少人天生爱好销售、咨询、创业这些跟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起来,热情比自己的业余爱好还大呢?

因为,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都可以理解,你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当然会更有热情,你共同做事的同伴或者环境,让你有归属感,当然也会让你更有热情。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自主感。做同样工作、担同样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让你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做事方式、合作方式,你会更有幸福感,工作也会更加积极和投入。

当然,对于你的雇主来说,你的能力越强、能力越稀缺,它能给你的自主权就会越大。

在之前的咨询公司待了8年,很多猎头给我电话,第一句就问:待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甲方呢?可以更加轻松、收入更高。

几乎唯一的答案就是:自主感。我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这些,无论哪个甲方都不可能提供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热情,不妨想想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缺乏自主感、胜任感还是归属感?

由不自主、挑战过大、缺乏归属所造成的热情不高,也是我们发挥天赋的一大障碍。

挥霍方式4:被世俗需求扭曲

几年前,刚带项目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比如,我不知该如何表现,才能够显得更加成熟与可信。于是,我就去模仿公司里面的资深顾问。

观察了我欣赏的一位女性合伙人,我发现,她的风格非常张扬。比如,她十分强势,常常因为不同意见,跟客户吵起来。再比如,进项目没几天,她就跟客户从上到下都建立极好的私人关系。我就开始研究她的行为,试图通过模仿来帮助自己提升。

然而,这种模仿宣告失败,我实在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性格、阅历甚至气质都差异太大了。

后来,有位相熟的客户跟我说:刚见面的时候,觉得你说话语气太平静了,一点不像其他顾问那么有激情,但后来发现,你总能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你每次说话,我们都停止讨论,竖起耳朵听。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以自我定位也必然不同。忽略自己的天赋,而去模仿他人,是性价比最低的努力方式。

不光在如何定位自己这方面,我们会盲目模仿、与他人比较,浪费自己的天赋。在职业选择中,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认为金融行业更加高大上,所以就去做金融,我们认为创业很有逼格,就又去创业。但是,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职业道路,是否适合我们。

倘若这与我们的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都有很大的违背,即便进入世俗眼中的成功轨道,我们也会感到非常艰难,进而又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循环,也会在此过程中,任由自己的天赋被浪费。

所以,如果不能够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光鲜的追求,你在天赋开发的道路上,会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远。

挥霍方式5:被后天环境埋没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去一些政府机构办事,工作人员就像看到债主一样,负能量爆棚。我曾经一度也觉得非常奇怪:要说是因为服务意识,但正常人谁愿意整天发脾气?要说是个人原因,难道招聘的时候只要脾气差的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是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一则周围人都是如此,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二则每天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以及扑面而来的各种重复问题,让人的能量被消耗殆尽。

我们常常可以在跟一个人聊几句之后,就能判断他的职业。

比如,一个说话语速超快、逻辑严密的人,你会判断他是咨询顾问;一个鸡血满满、热衷鸡汤、对陌生人超乎寻常热情的人,你会判断他是某保健品销售;一个说话官腔、衣着正式的人,你会判断他是体制内人士……

这些判断肯定不完全正确,但确实体现了从事这些职业的一些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人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吗?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职业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些人。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

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所以,你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你的天赋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总结:别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天赋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点做一个反思,看看自己的天赋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天赋,忽略自己的天赋,会事倍功半

2.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时候,要回顾这两点

3.能力天赋只代表潜力,要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不是重复已经会的内容,而是挑战不会的内容

4.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1)找到天赋差异性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2)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3)找到能有更多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4)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5)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

5.另外,关于刻意练习、找到天赋这些话题,因为太长了,以后会陆续展开来写。

2、大多数人都输给了这个字——等

大多数人都输给了这个字——等

文/mr.snail

我把我的青春等丢了,我以为青春可以持续好些年,没想到它其实是条抛物线,我还没来的急充分感受峰值的美好,便滑落到了三十岁的边缘。二十岁时,我觉得自己有无数的想法,一个个牛逼的不行,任意一个做出来都能惊天动地人人佩服。但越长大越不爱说了,因为我知道,只要说出来有多容易,做起来就有多艰难。前几天,家里一哥们给我打电话抱怨道:“受够了老板臭脾气,不想干了。这么多年也摸清了公司的“套路”,想自己干个小店。”

我说:“如果你想清楚了那就行动吧。”

他又说:“可是我都三十一岁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万一遇上什么事,我可没法像年轻人那样能折腾呀!等两个孩子再稍大点再说吧,我再想想。”

人们在遇到需付出代价的目标时,为什么往往最先拿起的武器是借口而不是勇气。

其实,我是相信大多数人年轻时是想折腾出点事情的,但最终多数还是选择了安逸。

太多人习惯了等待。阴凉的树荫下休息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01

以前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等我把某项技能练的够牛逼了再杀出江湖。 却发现这种想法其实是个包裹着糖壳的骗局,我被这个善意的抚慰蒙蔽了。当我在等、等、等中,那个期望状态并未到来,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失去前进的动力。近来公司在开发一个新产品,领导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让我感触良多。公司战略需要做一个app,用于为用户提供线上学习预防疾病知识的服务。app需要把各大医院的名医的讲座的音频内容放到app内供用户学习。可是在此之前团队从没做过,一没经验,二不专业,更别提光音频就几十条,还要把它一一裁切为不等的小片段,开发人员犯了愁。

可总监想了想说没关系,我们可以让全公司全员协助。于是总监邀ceo旁听召开了一个小会议。总监在表明会议的目的后,把全部的音频列表呈现在ppt上,说公司员工可以自由结组,2-3人可结一组,按照ppt上的音频裁切步骤,负责一个课程音频的裁切。完成的员工都有奖励,奖励是裁切完成的音频课程在未来的三个月内所有收入归小组所有,收入可以平分。就这样,几十条音频瞬间被分完。有行动力的人永远不是的等待机会行动,而是想明白后就立刻行动,即便会遇到困难,即便结果可能会不完美,但那又怎样,总比在原地站着要好。若一味地站在原地脑补前行路上的细节,想的太多,也许真的就迈不开步了,因为你想到的多是面对这件事遇到的困难,更何况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02

二十岁时总觉得四十岁很遥远,可一转眼就活到了两者中间。跌跌撞撞中也算是弄清楚一点,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到了二十几岁时就“戛然而止”,很多人年轻时想减肥,想读书,想旅行,想做的事情最终未能实现抑或失去坚持,日积月累就有了爆发点,让你在一个瞬间觉得“原来我什么都不行”。自此失去对中年的美好动力——看看我们身边颓唐的中年人,有些人堪称失望的总和,哪有成为二十岁期待成为那样子?!不过是因为站在屋檐下等了太久,岁月的风霜,模糊了未来的样子。

在台湾有个22k的说法。22k是指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拿到的薪水。台湾年轻人觉得这个工资很少。然而重点并不在此,22k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含义——“你的人生,还剩几天?”。按照人的平均生存年龄计算,女性为82岁,男性76岁。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约为22岁,那在毕业后的人生还剩约60年,等于21900天。再算上闰年,每四年加一天,60年可以多加15天,21900+15还是不到22k。 往后每过一天,就要从这一张a4纸可以铺满的格子上划掉一天。“如果你怕22k的工资少,其实这个22k才更可怕”。算一算自己的人生,还剩几天。而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

03

视频看完然我静默了好久,时间总是悄然间从身旁掠过,等不得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犹豫。我总觉得如果一只鸟不想被困在笼子里,和它羽翼上是否少了那几根毛而显得不够光鲜没有多大关系。村上春树说: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从里边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外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被幽囚在狱里。

当然,任何时候他只要下了决心,就可以走出来。因为牢狱原本在他自己的心里。然而他不肯,却让自己的心,变得磐石般坚硬。——这就是有些人,人生不如意的真相。

——他幽囚了自己。

也许你会怕迟,怕晚,怕失望或失去。亦或你会说:

“我都二十八岁了,都成老姑娘了,再不结婚就没人要了”

“我都有孩子了不能再瞎折腾了,这个工作先凑合干着吧”

“恨死我的工作了,哎熬着吧,好歹是个饭碗,三十多改行风险太大了吧!”

“我一直想写作,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搞创作的都是少年成才,哪听说过我这把年纪执笔的?”

我内心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望,想做一个“自由人”,自由的写作,亦或自由的画画。我也曾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把爱文字、爱画画的习惯保持下来,现在开始是不是太迟了”。

可当我有一天在先逛书店时,随手翻了一本书上面这样写道:

“严歌苓——父母离异。她30岁才开始学英文,只身一人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读写作。

所以现在,你说“太迟了!”

迟吗?

一点都不迟!(来源:公众号/lubysnail)

3、沉默中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中的大多数读后感(一)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发表于1996年《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据说是收录他的杂文最全的一本。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杂文的,但是读完此文,却萌生了许多的感慨,在此文中王小波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即使在时隔13年的今天读来,仍然意味深长。

先须要说明的是,我根本没有能力将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好在这样的事自有人去做。所以这个读后感是零零星星的、断断续续的。听说人身上有几个穴位特别敏感,在王的作品里,有几个地方像是点中了我的几个敏感穴位,那种感受倒是记得很深。读后感就围绕着这样的感受来写。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王小波逝去12年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有人说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他在书中写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质,而生于改革开放后,顶着“垮掉的一代”名号的我,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却在一场场所谓的文化潮流中迷失了方向。这是不是另一种“饥饿”呢?于是,我们突然变得沉默了,对他人,对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王小波身边的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文革时期,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孤独,习惯了孤独的同时也习惯了沉默,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该怎样在人前表达自己,相反,当面对着电脑屏幕时却异常的轻松。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对着电脑和不认识的人谈情说爱,也不愿意分一点注意力在身边的人身上。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话语即权力。我想这句话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更快更好的传达信息,这在无形之中加大的言论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们更好的行使权利,但是,欲速则不达,在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大量的虚假信息,在这个时间就是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去查证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于是网络,成为了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每一天,我们都从网络上观看世界的动态,然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行使所谓的“权利”,完全不考虑它的真实性,于是,伤害就这么造成了,整个世界迷茫了,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我不能肯定的说话语即权力,但是我想这种权力的杀伤性一定是很大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王小波认为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结尾,小奥斯卡发现成为了侏儒,这只能证明,冥冥之中的那种力量只让小奥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长,却没有使它保持一颗童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奥斯卡已经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孩子了。不知当小奥斯卡变为老奥斯卡时,有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成长和沉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许,我们能像小奥斯卡那样选择永远都保持小孩子的模样,但却没有办法永远保持沉默。我想,在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数并不是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人们对于沉默的态度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的。

我们在真实地生活着,并且时间不停留。我们每一天中所说的所有话语,都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我安于沉默地说话,却也向往话语的权力,并且抱有一些美好的期盼。希望将来的我,还有更多的人,可以能够明辨是非,因为不论是真傻还是装傻都不痛快,人们还是渴望变聪明。

沉默中的大多数读后感(二)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故事进场发生在我们身边:公交车上,一位凶神恶煞的乘客因为一两块钱车钱的问题,殴打公交车司机,或者是小偷形迹败露之后殴打、威胁受害人,而在公交车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长的是恶人的气焰。扼杀的,是他们自己的灵魂。

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重压之下,他人的重压,社会给你的重压,权力的重压,金钱的重压。面对苦难,面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孕育形成臻至完美的过程长达几千年之久,这期间,中国人已经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灵魂,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面对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太多的人选择了沉默,这是个悲剧。这沉默的大多数,在王小波的杂文《一致特立独行的猪》中就成了普通猪的原型,这猪是高度拟人化的猪,普通的猪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样,麻木,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设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规划的去生活,肉猪阉掉只为长肉,种猪只为当“花花公子”,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而这其中作者描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猪有很多拟人化的特征:1、象山羊一样敏捷;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3、习惯于特立独行;4、对知识青年好;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无论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猪,还是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猪,最后,他们还是猪,我们不要做猪,我们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后,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包容,善良,宽容,正义,这时,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个律师在列车上买了瓶一块五毛钱的水,他问卖水的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票,律师毫不犹豫的将铁路局告上了法庭,胜诉了。大家以为他以后做火车会遭受到很大的困难么?没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车,列车长会亲自把东西送上来,然后问他:“您是现在就要发票还是等下要下车了我给您送过来?”。权利,就是这样自己争取来的,尽管是微末的权利,你也不能放弃,因为一旦你放弃,你就会放弃得越来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权利慢慢被夺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双引号是为了区别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这些怯懦的、为人父母的人,他们会在克拉玛依大火时,说出令人心疼的“让领导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们是跳楼者楼下的起哄者、鼓掌者,他们是在他人面对歹徒的时候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沉默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悲剧”,让我们感叹人性的丑陋,而谁又知到我们人性的丑陋,是我们自己亲自展示给别人看的,满脸堆笑的对别人说:“看,我多丑陋。”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前阵子因为钓鱼岛,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小日本。”你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我们需要沉默的大多数,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数!

4、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

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一样

文/刘同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答案,所以在3+5的等式后,将8改成了∞。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看待,所以会去喜欢的女生那儿惹事。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评价,所以喜欢上课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虽然有些问题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问。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活着,所以读大学时每天写东西—只因为喜欢的女作家说:我用写作来区别自己和别的女人。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看一样的风景,所以宁愿走五站路,也不愿和同学乘同一辆公车。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讨论一样的无聊话题,所以永远带着耳塞,听不同的音乐,进入不同的世界。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同一个地方生老病死,所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哪怕漂泊着,也比白活着,等着死要好。

在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路上,每个人都在极力地探索。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瞧不起,所以他在一段时间里总是会说:我哥认识很多人,很多很多人。

因为不想被人知道他几乎从未泡过酒吧,所以他也会装出一副很过来人的样子说:我不能泡酒吧,因为过去去得太频繁,所以现在不能看过于闪烁的灯光。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恋爱中被忽视,所以会说:曾经的交往对象对自己有多么多么好。

因为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去历经爱情的褪色,所以会刻意在皮肤上文上心上人的名字,提醒自己记住此刻爱的决绝,哪怕很久很久之后也会开始刻意掩饰。

无论是他还是我,我们都曾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擦肩,会心微笑而过。

不记得是你是我还是他或她,我们轻易就会头晕,然后捂住胸口说自己心脏不太好。说自己不能吃太多海鲜,因为高蛋白过敏……

我们怕和别人一样,于是我们努力让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一样。()因为当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也许就是你能记住我的时候。

为了让自己被人记住,我们一次又一次在内心塑造一个不像自己的自己。

比别人更坚强,比别人更能伪装,比别人更能委屈自己,也比别人更柔软。直到有一天,遇见一个人,他们说:不要太辛苦,做你自己就好。

你会有突然被戳中的感觉,一切的较劲都被这句话给卸了力。

每个人都会经过“我只是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阶段,渐渐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全力以赴追逐梦想,一样在迷茫中成长,一样承受孤独看荒芜的世界,一样受伤也伪装坚强。我们一样被自己蠢哭过,我们一样经常换头像,我们一样吃完方便面还想喝汤……

当初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一样,就会吸引到全世界的目光。后来我们满世界寻找,寻找的却是和自己一样的那个你。

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想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摘自《我只是不想大多数一样》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