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学里,这4样东西不要碰
大学里,这4样东西不要碰
1
欲望不可怕,无知的侥幸最可怕
很多学生喜欢电子产品、喜欢化妆品,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一个月的生活费就那么多,吃饭、购物、学习用品要合理分配,如果想满足另外的消费欲望,就不得不借助外力了。
有的人会做兼职赚点钱,有的人会节衣缩食,缩减其他方面的开销;还有的人身边可能会有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向他们借点,下个月还清之类的;还可以通过花呗或者白条来购买。
喜欢奢侈品不是一件坏事,虽然超出了购买能力的范畴,但是只要是有节制的,有计划的,能自己承担后果的,谁都不能加以指责。
这里要说的是不健康的网贷,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网贷陷阱大家都有听说,事情一般是这样开始的:一开始只借贷几千,后面竟然需要还款几万,甚至几十万,还款压力太大导致不堪重负,自己一个人又解决不了,最后竟然想用自己的死亡去逃避这一切。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掉进网贷的无底洞呢?
侥幸心理。虽然新闻报道了很多有关校园贷的消息,但是不少人都会觉得自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者认为这个借款是能够还上的,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再加上借贷平台的各种虚假宣传,最终悲剧收场。
规则,其实是安全范围的限定,遵守规则,才能维护安全,欲望也一样,对于我们的购买欲望,心中一定要制定规则,借贷的上限是多少,借贷的方式是什么,一定要正规且能保障我们的权益。在社会规则里,我们心中也要有自己的规则保护自己。
2
过度的优越感
有的人就觉得别人的什么都不好,比如总是说你衣服选得不对,做菜难吃,你喜欢的游戏是幼稚的,你爱追星是脑残的,你的爱好在他看来不值一提,当然呐,他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有价值的,值得炫耀的。
我们可以理解审美不一言,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通过贬低你喂养他的优越,这样的人是很难有什么朋友的,毕竟和这样的人相处起来是很累的。日复一日地被否定,这也不对,那也做不好,可能以后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失败。
一个人越是要证明什么,就越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
尚未尽全力就早早地准备好了退路
四级快要考试了,先背几天单词,单词打卡了几天,发现记了又忘,忘了又去记,想着真正复习还没开始,以目前的实力可能没希望过四级,于是劝自己算了,就这样吧。关于四级也尽力了。拿起一旁的手机刷起了娱乐新闻。。。。。。
你才刚努力了几天,就觉得自己在拼命,还心安理得地说服自己,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如果结果不如意,那就是天意,自己的问题还从其他地方找借口,这根本不叫努力,而是逃避。
大军正在前进,胜负未分,你却弃甲曳兵,不敢前进,只能找借口后退,这不就是战场上的逃兵吗?
面对激流,弱者会软弱逃避,强者则会迎难而上,面对需要艰难学习的知识,有些人会自我安慰道:现在不学,以后也不用学,后来才发现,如果想走的更远,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东西,都是要花时间学的。
路是走出来的,只有向前走,你的世界才会越来越大,原地踏步或止步不前,你的世界也会逐渐缩小,圈地为牢。
4
迷信“锦鲤”
每逢考试、抽奖,大家都会转发锦鲤,杨超越,信小呆,想蹭点运气,保佑自己考试能过,抽奖能中。但是那些通过考试的人,凭借只有运气吗?学习成果难倒不是来自于每天的复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吗?为什么不去改变我们能掌握的,而依靠缥缈的运气呢?毕竟如果每天多花点时间学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在系统的学习方法下,有信心地参加考试,不比临考前的转发锦鲤更有保障吗?
如何看待命运?知乎一高赞回答我很喜欢,命乃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
成功来源于努力,而不是运气。
来源:大学生必备网(id:daxue860)
2、大学毕业时,你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
大学毕业时,你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
“你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母亲的念叨,我从来没有往心里去,直到自己在大学毕业求职时栽了跟头才彻底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
那天,我投完简历,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路上,我遇到了“游戏王”小梦。他看到我,拉着我就往饭店走,说是庆祝庆祝。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幸运,还没三个月就找到一份月薪六千元的工作。
对于小梦,我是瞧不上眼的。他在大学里,一天到晚就是玩游戏,有时连饭都要我们带。我们和他隔着一层墙,他也不以为意,总是低着头做着自己的事——他的眼里没有同学,没有亲人,只剩下了游戏。我们当时为他叹息,这样一个读书及格万岁的主儿,他能有怎样的明天呢?现在,他没有叹息,叹息的却成了我自己。
原来,他虽然玩游戏,但并没有完全被游戏捆住。他边玩边思考着自己接触过的游戏有哪些优缺点,能够通过什么途径来完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想得更多,大二的时候,他就开始在校园里卖点卡,后来发展到到游戏厅里去卖。大三的时候,他开始关注智联招聘的职位广告,发现机会就跑去尝试做游戏策划。大学一毕业,他就被一家专门做外包的游戏厂商聘请了。
这也太不靠谱了吧,玩游戏也能玩出一份安逸的工作来。也许他读出了我眼里的疑问,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他的姨奶要申请美国绿卡,他们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一个大字不识的南方老太,一不能带来投资消费,二没有技术特长,那美国佬比贼还精,他们凭什么要你一老太。嘿,还真别说,什么事都有例外,她就成功地申请了绿卡。她凭什么呢?她就用她那一手剪纸的绝活儿征服了那些苛刻的官员们。
“我知道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唱歌老跑调,写文章不开窍。这些都是我的弱项,但是我也有强项啊,那就是游戏。我为什么抱着弱项痛苦,而丢掉自己的强项呢?没有谁是全才,你在这方面有专长,换一方面或许就成了你的短板。既然如此,我不是只要有一样能拿得出手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了吗?”平时很少出声的他,这一说起话来还真有板有眼呢。
学的是冷僻的专业,就业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我又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呢?除了自己在大学里不离不弃的文字,我还真的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游戏都能开出一条就业之路,文字不是比它有着更多的优势吗?心里这样想着,我就跑回了家,拿出了那些曾经发表和获奖的文字开始了新的寻找。
有了一样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在手,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似乎看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就在不远处向我招手。
3、不要赢在了高考,却输在了大学
不要赢在了高考,却输在了大学
文/葛佳佳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
这个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青年命运的时刻,也确实为无数青年带去了改变。有很多人正是靠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走上了不一样的灿烂人生。但是今天,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高考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人,往往赢在了高考,却输在了大学。
1、关于高考
一眨眼,十年过去了。
还记得2008年,那年的6月,我也是一名高三学生,坐在高考的考场上,带着一份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紧张而又激动地度过了分秒必争的两天。
但是我知道,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
因为高考来临前的一个月,自己的心态有点崩。
平时里的冷静与闲情荡然无存,不想看书,也不愿意做题,好像在抗拒着命运的安排。
不过还好,结果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糟。
不愿意重来一次的我,选择接受安排,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旅。
其实回过头来,再去看当时自己的选择,我也并不后悔。
高考就是这样,来临前,全力以赴。
高考来临后,坦然面对。
但是,如果你还有机会可以努力,那么请你一定要拼尽十二分的努力。
因为你要知道,即使高考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它仍然是让你有能力把控自己人生,选择不一样的跑道的机会。
最近一年负责学院的就业专项,也带毕业生,所以跟企业的hr接触比较多。
聊天中就会发现,大多数的hr还是喜欢211、985一类学校的学生。
因为他们认为,虽然学校出身不代表一切,但是最起码证明,在迈入大学以前,你是一个有充分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是一个能够熬过艰苦岁月,抵抗住诸多诱惑,为自己梦想努力并超出同龄人很多的一个人。
就像进入大学后,你就会发现,不同学校的氛围也会不一样。
名校有更多的机会,会让你结识到更多牛人,课堂上讲课的老师,也许就是某个学科的大牛或者院士。来学校进行宣讲的企业,很多都是世界500强,或者是各个领域的翘楚。想要出国交流,或者本科后出国深造,也会在大批申请者中占得优势,因为国外学校也会看学校排名。
所以,如果还有机会,那就努力吧。
靠知识改变命运,这并不是说说而已。
2、关于大学
高考后你要清楚知道的一件事:
并不是每一个迈入大学校园的人都能够成为人生赢家。
也并不是所有名校的学生都能够一直自带光环走上顶峰。
当高考过后,面对未来的漫长人生,你就会发现,虽然高考至关重要,但是赢过了高考这一战役,后面的路才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论你将来就读的是首屈一指的“数字”学校(211、985)、双一流学校,还是一所普通大学,关键的关键,是在于高考过后,你的选择。
还记得从小到大的那个“善意”的谎言吗?
“好好学习,现在吃点苦,等你考上大学了,就可以尽情玩了。”
有多少人,是真的以为,考上大学就算是完成自己人生的所有任务了。
终于不用再刻苦学习,终于不用寒窗苦读,终于没有父母的唠叨,也终于没有没完没了的自习。
于是,没日没夜地玩游戏,不分昼夜地死宅,如果不用上课基本上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宿舍,吃饭都用外卖解决等等。
如果还保持高中时刻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就会变成大家眼中的另类。于是,迫切地想要褪去身上中学生乖巧的气质,变成自己想象中绝对自由,毫无约束的大学生。
也有人无法从中学时代的惯性中摆脱,抗拒着属于大学的所有气息,只知道看书。社团活动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不感兴趣、各类实习觉得耽误时间,于是就像又读了四年高中一样,悄无声息地度过了四年大学。
即使赢在了高考,但是却如此度过了自己的大学。
不知道会不会在毕业时感慨,多年的努力,不过付诸东流,待毕业时分,梦醒时刻,才恍然大悟,四年如梦,真的就这样从指缝中溜走了。
无论高考后,你和同龄人所在学校的起跑线差距如何,有些东西却是别人无法夺取的,那就是你的梦想和积淀。别人既无法夺取,又无法给予,只能靠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北大师生座谈会中讲到:“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就像今年全国卷i里的高考作文题目“世纪宝宝中国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高考确实是一个分水岭,但是迈过分水岭后,你所要走的路还很长。
想象2035年那时的自己,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国家富强,科技发达,而你,有没有做好与这个时代共同努力奋进的准备?
这不是在一局王者荣耀、一局荒野求生、10秒钟的抖音视频的消遣娱乐中能够实现的。
这也不是放弃梦想,疏于实践,脱离时代能够实现的。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最后提出的四点希望一样:“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你有没有真的做到这四点要求?
既有家国情怀,又有鸿鹄之志。既有知识积淀,又有实践锻炼。
从古至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思想的萌芽都在大学。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等,他们很早便确定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并一直为之不懈努力。
而就在今年,北大94年出生的宋玺,也因为文能学霸进北大,武能维和打海盗的诸多优秀事迹,被无数人点赞。
所以你要为高考奋战,因为它决定了你后面人生的起跑线。
而当激战已过,不要忘记,还有大学四年和漫长的一生,仍然等着你!怀揣梦想,继续努力。
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实现什么样的梦想,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努力的汗水和不懈的决心,才能在奋进的新时代,拥有属于你的美丽人生。
不要赢在了高考,却输在了大学!
作者:葛佳佳,天津外国语大学。来源:向日葵小斗士(id:jiajialaoshi0619)。
4、罗志祥:不要跳着拿东西
罗志祥:不要跳着拿东西
小时候我每次因为个子不够高,要跳着去拿高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被我妈骂。
这种经验应该是很多人都有的。因为那样很危险,你可能会因为落地脚没踩稳就受伤;有一次在壁橱里被我拨空的电扇还掉下来,把我的头砸出了一个红肿的大包。
高中的时候,经济状况并不好的爸妈,在我的苦苦哀求下,终于花了几万块帮我买了一台摩托车。买来后我又一发不可收拾,陷入改装摩托车的狂热,甚至还偷偷跟朋友借钱,只为了把那台小车改得又狂又炫,好跟许多同学较劲……
突然有一天它被偷了———我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家,我只敢跟爸爸说,然后请他来接我。
“妈妈知道我车子不见了吗?”我一见到爸爸就赶紧问。我从爸爸的表情就知道惨了。
我是从大门飞出来的那杯豆浆,知道我妈应该正在吃夜宵的,噢!还有饭团、还有在空中支解的半颗卤蛋……
我跪在墙边,脸上还有饭粒,听见我妈像一头狮子,在我身后发出怒吼:“没那个头,就不要戴那个帽子!”我愣了一下(我丢掉的是摩托车耶!怎么是帽子?),又听见母狮子更大的怒吼:“你如果不要改装那台摩托车,不要那么高调,满街的摩托车他不偷,干嘛偷你的!”
那是我耳膜爆裂、双腿酸痛的一整个夜晚。我看着白色的墙壁,这是爸妈好不容易才买的自己的房子──我知道爸妈在背负贷款后,还要硬买那台车给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还在那台车子上花了那么多钱……我盯着墙壁,灰白的墙壁上,好像写满了我的后悔……
我以为我很小就懂的道理,一个自恃双腿弹性好,就很爱跳高拿东西的小孩,被妈妈骂了无数次才学会的道理:不要用跳的方式拿东西。
那一刻我才真的懂了……
后来的我总是谨记着那个道理。
人生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脚踏实地,不要贪快、不要贪心,不要用跳的方式,去强拿你奋力所摸不到的东西。
所以每当我有一千块,我最多就花掉三百,绝对不做超过实力的事情;所以我后来从小摩托车换成重型机车,后来又换成小房车、大房车、休旅车,按部就班,最后才终于换成我想要的跑车。
当然我偶尔也会迷惑,也会迷惘,也会忍不住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又想偷偷踮起我的脚尖。可是我的耳边马上就又会响起妈妈说过的那句话。
那一天,我走进客厅,那是我终于买下的第一间房子,前方的落地窗好大,窗外辽阔的视野,远方有绿地、高架道路、好多的人和车子……这真是一间我梦想了好久的房子,我终于买下它,在我租了七年的公共房屋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那是我脚踏实地、终于完成的梦想。我很骄傲、很安心,因为那是我用心努力,最后得到的结果。
然后我真的就高兴得掉下眼泪,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但我就那么高兴得哭了起来。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又想起了妈妈说过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