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子女方法
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子女方法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2、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3、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https://)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6、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7、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8、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 https://)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9、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10、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本文链接地址:jiatingjiaoyu/20100128853.html
站长推荐:[父母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方法] [为人父母的50条黄金规律]
2、10个方法助你少奋斗10年
10个方法助你少奋斗10年
1、努力
工作要努力,随随便便过日子过四五年也是过,稍微努力的过四五年也是过,努力的过四五年也是过,何不努力好好的干。如果努力的过好毕业后的四五年,这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非常有帮助。
2、虚心学习
多与比自己大的人(长辈)/成功人士交流学习,要虚心听取/认真分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免自己以后走弯路。
3、自由
出来外面做事情,关键是自由,愉快,能学到知识。每走一步都要分析,不要因某一小点利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记住,30岁之前,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存款和职位,这些对以后来说太微不足道了。
4、目标
人生一定要有目标,不仅仅是事业(赚钱)的目标,其他方面也要有目标,如爱情方面的目标,健康方面的目标,家庭方面的目标。各个目标都要重视。只赚了钱,不算成功的人生,也迟早会应了“短木桶效应”。
5、计划
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每季度做什么事情,每个月做什么事情,甚至每天做什么事情。不要每天浑浑噩噩。说什么计划敢不上变化的,几年后你就会发现,几年来一直没有目标,什么也没有做成。
6、惜时
如果以上你都做了,我估计你的时间过得很快。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我常听某某人说:“这一辈子,就象昨天今天一样。”伟人说:“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7、了解社会
多了解社会,多实践。多分析某些社会现象的因果厉害关系。认真分析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励志 )正视社会的阴暗面,分析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不要清高自傲,也不要随波逐流。某些时候办事情,是需要这方面帮助的。
8、不要害怕贫穷
也许你家里没有几十万上百万。大胆的去做事情,不要怕贫穷。即使我们事情做失败了,我们大不了回到起点——还是穷人。
9、吃苦耐劳
不要怕吃苦。在创业阶段,我们要的是名气,是经验,有时候在保本的情况下可以以低价策略来和别人竞争。我们出卖的是点脑力活,力气活,年轻人,睡一觉起来什么都恢复了。
10、合作
不要随便与人合作,与人合作要考虑好利与弊。如果有想法尽快去干,一个人努力的干,卖命的干。干到差不多了,有资本了,可以与人短期性的合作。与人合作目标一定要明确!
3、打骂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看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
打骂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看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
文/多多黛
1
正在午睡的我,接到了昔日的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她说在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见我一面,我说好啊。
这个同学叫娟儿,在高中和我同桌一年,印象里,她低着头走路,话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某次上课,她额头有血滴下来,我好心提醒她,却被她狠狠瞪了一眼。
后来,从同学那里听说,因为成绩不好,她经常被妈妈暴打。有次成绩没考好,她妈更是赶到学校,拿了一个木头棍子,当头就是一棒,好在她妈妈很快被几个老师拉住,这才免了皮肉之苦。
这么多年,偶尔在同学群里,依稀了解她的状态,再次见到,却仿佛老了许多。她说她离婚了,因为不自信,总是担心老公沾花惹草,吵架更是家长便饭;女儿也不乖,一不听话就动手打孩子,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最终,老公说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儿也归了男方。
曾经她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从小活在父母的“打骂”教育下,却也最终活成了她最痛恨的人,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孩子身上。她既是一个“打骂”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打骂”的传递者。
俗话说:“棍棒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陈乔恩就曾在一期节目中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这种打骂你认为可取吗?然而,研究表明,打孩子却是一个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2
那为什么家长们还要乐此不疲的打骂孩子呢?
1)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捣蛋。
孩子把洗衣粉倒进了鱼缸;
把毛巾放在马桶里洗;
拿水杯里的热水去浇花;
穿着漂亮鞋子去踩泥坑;
把手机扔进了水里……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们的这些“罪行”简直就是“罄竹难书”,可孩子很是无辜,因为这一个阶段,就是他们开始探索的阶段,所以常常会做一些让家长们觉得是“错”的事,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错与对,他只是想亲自去尝试一下。
其实,这种尝试,有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家长们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
2)6岁以后,被打骂是因为不好好学习。
身边很多家长,都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的,现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网上流行的那一段:“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见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很是敏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童话大王”郑渊洁,他笔下那么多生动的角色,陪伴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可他学生时代,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曾被老师开除。后来,他的爸爸郑洪升便在家教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上学那会,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是班上有名的“捣蛋王”。但是他们却是人生的赢家。
所以,家长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而且,正确和耐心的引导,远要比打骂有效果。退一万步说,孩子成绩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骂却会让他不成“人”。
3)打骂孩子最简单的理由——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打骂孩子,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在家长们的眼里,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他们决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可孩子偏偏不买账。说不通是吧,好了,一顿揍,孩子不说话了,默认了家长们的话,世界都安静了。
专家们说,孩子在四五个月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会拒绝喝奶,饿了臭了都会哭,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做事的理由和风格,这也就是家长们所谓的,越长大越难管。
作家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家长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绑架他们。
3
中国式的“打骂”,是最low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杀伤力很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生理上的创伤
家长一般动手,会借助身边的工具,棍子,尺子或者是别的什么,都会对孩子造成皮肉之苦。
甘肃省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因为被爸爸用棍子打屁股,肾脏受到了损伤,家里花了好几万,才治好这个“打”带来的“病”。
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他说自己的儿子常挨打,还标榜什么男孩子就得时不时“松松皮”,不然不知道天高地厚。
看着他身旁话语不多的孩子,真心觉得心疼。这“松松皮”的方式,真的要不得。
2、心灵上的创伤
孩子们的神经系统很脆弱,粗暴的打骂方式,都会使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1)逆反心理
有一些孩子,被打骂后不是听话,而是越来越“犟”,什么事都喜欢跟父母作对。为什么打骂都不听,因为这是孩子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很多问题少年,都是由此产生的。
2)遗弃感
在打骂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口无遮拦,会说一些狠话——“不要你了”“把你送给警察”……
这些恐吓的话语,都让孩子在心理上受伤害,变得胆小。
3)暴力倾向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
一般爱打人的孩子,一定是被打了,知道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别人屈服,才会去动手打人!
4)仇恨心理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怎么打骂都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三岁以后,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打骂就会让孩子在感情上和父母疏远,严重的话,还会产生仇恨心理。
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葸退缩,放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外面来,则如皙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4
打骂实在是一个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也会觉得,孩子很多的时候,特别难以管理,那么,建议家长们,在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妨尝试以下几点:
1、打骂孩子之前,先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了错,你很生气,可以暂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吃一个水果,或者是走到阳台上,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是给自己一个规定,每一次打孩子之前数个数。
这个方法,一般会舒缓一下家长们当时激动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去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至于动手打骂孩子。
2、给孩子时间去解释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也是有他的理由。尽量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更有助于管教和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
3、尊重孩子
关于这一点,我想很多家长都会忽略。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需要我们去指点迷津,告诉他们孰是孰非,却忘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小大人。
你认为天空是蓝色的,可他们却画了黑色,因为天黑了,所以就画成了黑色。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变成一个有想法的人,对于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放下那一只举起的手,面对我们的孩子,弯下腰,和他们保持一个水平高度,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一边打骂一边告诉他们不能这样。
所以,打骂孩子前,请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选择了打骂,就是选择了用最快速和暴力的方法,让孩子停止了继续犯错,这却有可能断送了他们的一生!
作者简介:多多黛,80后女子,一首文字,一手生活。喜养花,爱绿茶,更喜在夜晚发呆。写故事,写亲子。来源于择学堂微信公众号(id:zexuetang_com),择学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走心的童书产品,最优质的学习课程。
4、培养子女专注力的方法
培养子女专注力的方法
朋友的儿子小强读小学五年级,脑子确实很聪明,可就是专注力不强,思想经常开小差,你说这他却想着那。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好喜新厌旧。开家长会时,朋友很诚恳地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专心,上课45分钟,有多半时间心不在焉,所以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比如,有次我在上数学课时,再三强调这是重点,请大家注意听,却发现他在玩小镜子。唉……”朋友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学习不专心。
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注力不强,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确实,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尤其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个白痴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都认为他这辈子完了。可谁想到他却极喜欢画画。老师和他的父母就让他在地上画,然后在地上铺上白纸,( https://)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这个白痴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都在不停地作画,没有人指导他,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水笔。
10年后,他画的画被人拿到了展卖会,结果,意外地卖出去了,他得到了16英磅,而且被许多资深画家看好。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100多次,已卖出1000多幅作品,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他现在还是一个白痴,喜怒无常。但是,他手中握住笔,便成了一个天才的画家,他懂得渲染、布局,许多绘画手法让人匪夷所思。
现在许多人在感叹一个白痴竟然可以成为画家,但谁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他眼里没有其它的诱感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还握着它,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
一个白痴画家,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专注、执着和坚持的巨大力量。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具体来说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方法一:视觉专注力训练。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等。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
方法二:听觉专注力训练。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先做好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因为是带着要寻找答案的愿望去听的。
方法三:动作专注力训练。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方法四:混合型专注力训练。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训练难度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推荐阅读:[怎样培养孩子写一手好字] [家长,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