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观后感

1、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一)

这段时间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片《解放》,一部关于自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历史。正是这短短四年的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但是里面大多数关键性战役的镜头主要来源与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中的镜头,所以总觉着不是很过瘾,自己利用假期时间在网上从新看了一下,这一看,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最关键一战,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与刚结束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围绕徐州、宿县、蚌埠这三个中原古战场展开了生死搏杀!一边是有先进的美式装备且占有后勤保障优势的王牌嫡系,一边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孰好孰坏一目了然。就连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都说这是一锅“夹生饭”。就是这么一锅“夹生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中央、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领导下把他吃到肚里,而且连“骨头”都没给蒋介石剩下,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无时不刻激励着我,其中有好几个镜头让我落泪了,一个是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条河,那是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另一个是一个营长冲锋路上一连牺牲了6个通讯兵,最后自己也牺牲了。

回想起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让自己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想想当初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让我难以平静,自己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生活、工作中埋怨这埋怨那,好像整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自己真是无比幸福。我们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先辈们!

淮海战役观后感(二)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2、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一)

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话透露了历史上那场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战船动力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此战之后,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东亚强国,而中国却在此战中将几十年辛辛苦苦运营起来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

看完电影,百感交集。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第二,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居安不思危。7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我对清朝统治者不屑,一直以来我都很怀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女人支配,也许中国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豪气,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尽,只剩下奴性,个个大臣只对统治者惟命是从,唯唯诺诺,连李鸿章也只能在用军舰专门为慈禧送来岭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筹措海军军费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无遗。整日待在深宫“不食人间烟火”,皇帝什么都不懂,要打仗,应该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最起码去军舰上检阅一次吧。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该打仗了才发现自己没炮弹了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为李鸿章感慨,电影将李鸿章塑造为一个彻底的好人。虽不尽然,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很赞同。细想起来,李鸿章在朝廷中的确举步维艰,想筹措军费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海军,却又不能损害慈禧那批国家蛀虫的利益,何其困难。电影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银两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错了。”虽然本人对此怀疑,但这也说明了清朝的腐败奢靡。李鸿章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付出这么多仅仅为了这些愚昧无知的纨绔子弟以后能继续锦衣玉食,值得吗?不知当李鸿章在望春楼和那些毁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刽子手们委屈求和谈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飞吧,为国家呕心沥血到头来却落得一身骂名,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焕,到头来收到的伤害越深。

我为那些爱国官兵们自豪,电影中那些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奋不顾身希望杀敌报国,怎奈上梁不正,下梁再正又有何用。他们只是一场悲剧。

我敬佩日本,为了国家富强,全民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就连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也不例外,不知慈禧有没有试过一天吃一顿饭。他们有着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不知慈禧这辈子除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外有没有想过自己明天要干什么。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让我感到了一个小国的悲哀。

我敬佩电影中的英国人,虽然他们侵略中国,但是他们的契约精神和舰在人在的士兵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以史为鉴,希望当权者发奋图强,带领中国人民永远告别屈辱,告别落后。我们要国富民强,要不受外国的欺凌,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积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效祖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二)

一直以来和很多人一样的观点,看过才有吐槽或赞赏的权力。今儿我就来发发言。本人没看过同类题材其他荧幕作品,不作比较。打开豆瓣:搜索7分,画皮25.8分凭什么有着诚意去拍历史的的甲午大海战只有4.6分。我是觉得电影在技术层面上的,比如画面,剪辑都做的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粗糙给人感觉胜过电视剧,不及电影。看惯了米国的战争场面,难免有些不适应但是,我被这“朴素”电影背后的剧情所打动。我们的眼睛大多被好莱坞惯坏了,国情是我们国家的电影还跟不上别人的技术,拍不出来感觉。想拍出感觉得请别人,请别人得花大价钱,投资商出于很多原因不敢冒着险,因而这片子的画面上就只能这样了,没办法。中国玩市场电影才多久,玩技术才多久,要学习的还很多,得承认差距。我们不只要引进“洋舰”来看,为什么人家“洋舰”好,这是咱要思考的。咱要学会造“洋舰”的技术。

画面、技术是评价电影的唯一条件么?要是能花金陵十三钗战争场面一半的钱,甲午画面就好了。再回头来看,这片真的就是一小成本制作,别看不起那海上的大战,其实也得花不少钱。是,那炮弹打过去没有超级战舰的气势,但也写实,咱俩舰就只有三个榴弹。怎么打出气魄。要是清政府不腐败,上梁有点骨气,银子多花在采购军备上,这片子海战怎么着都没有理由拍的简单被虐了。

日军击沉的不是致远舰,击沉的也不只是邓世昌,击沉的是北洋水师的海上制敌梦!血泪方钢的男儿如邓世昌那样与舰同沉,强国之道在何处?这一腔热血无处用啊!片中里那死总管给皇上说说鸡蛋10两银子1个,而李鸿章告诉他1两银子800个。腐败让国家蒙受耻辱。再者说中国的优良传统就是对外国很友善,就像现在一样,wjb发表点言论斥责一下。长崎事件中,人家都不搭理你,骚扰你,打你了,装13了,你还那么单纯,被别人骗。北洋水师回去了,新军舰不让买了,还不如颐和园里造的那石头船好,傀儡皇帝说话又不算话。能留下什么?只能留下骂名!千古骂名!中国人还有什么弱点?观望!事情咱分个轻重缓急,援军来了又撤退,观望一下又闪人,都不敢去杀敌么!人家日本军队都开到威海卫了还观望个什么!北洋水师的鱼雷舰出去了,你还开炮吓唬自己人让它回来,有本事自己也冲出去啊。不抵抗,没有上边发话不出战,那投海吧,不要站在船上玩。这跟现在的天朝怎么就那么像。炮弹打家里人,笑脸给外人。

谈到这电影中的历史剧情就虐心,看见陆毅拉着那冲锋旗开着致远冲向敌舰,以卵击石在所不辞的勇敢就难受。故事里除了刻意强调钓鱼岛的段落有些突兀,其他都还不错。不过这也是迎合当下政治需要嘛。本人甚是喜欢狗,片中加入的邓世昌的那只狗,各种表情卖萌,各种可爱。最后看见它在致远舰被炸后,拼命过去咬住主人披风,想要救他。难受死了,更难受的是,邓世昌拉着狗狗一起沉了下去。

显而易见,这种爱国题材的片子都这样,难逃票房一劫。票房不能衡量一切。观众们少有给花钱的,这不怪电影不好看,不怪竞争者的电影。这是因为网络发达的今天,观众明知这种片子更容易盗版,加之此片的宣传工作就做的很少,几乎直接拉到电影院就卖的那种。留后在网上观看一样,正如在这说话的我。对于演员,起初觉得夏雨演日本人是找不到演员么……而后觉得的确演得不错。陆毅表现得就更好了。演员阵容很普通,导演很普通,不普通的只是故事。但普通而朴实的故事也会带给我感动,也会虐我的心。这就是它不普通的地方。导演在明知道票房不会如意的情况下,明知道可能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为了把海战描绘的比原来电视剧更真实些,毅然决然的拍了这片,冯小宁驾驭能力是有些欠缺,但对这段历史的诚心我是认同的。

想起了片尾,“小哥哥”咱们会有自己的大铁船么?”“会的,一定”想起了那被烧的《天演论》、沉到海里的那张邓世昌一行人小时候去英国留学的合影我很难受,真的。我会这样等着盼着,咱们有很多可以放很多飞机的大铁船摆在该摆到的地方。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三)

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3、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一)

“莱芜战役纪念馆”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它是我们对那段沧桑岁月的永久回忆,也承载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2010年的12月12日,刚刚成为小记者的我们,把第一次采风的地点就选在了这里,选在了这样一个值得我们终身受益的地方。

那天早晨,我们满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了展馆的大门。沿着螺旋状的斜坡向上走去,到了一个硕大的圆盘上,我们被这里的景象惊呆了:圆盘下方的土丘上尸横遍野,远处竟是我军与国军战斗的情形!我怎么会来到惨烈的厮杀战场上?我满怀惊疑地坐了下来。旁边老师告诉我,眼前的图景是莱芜战役的真实再现,是利用三维技术所达到的效果。这时圆盘转了起来,周围响起隆隆的炮弹爆炸声、飞机从天空呼啸而过的声音、急促的马蹄声、孩子的哭声……凡所应有,应有尽有。激烈的莱芜战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仿佛就处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里。我身旁的小妹妹惊惶地叫到:“太可怕了!”我想:“如果当我身处战争时,我会不会像她一样害怕?如果当我看到战友死去时,我会不会伤心?”我的回答是:“我会。”因为战争是可怕的,战争可以在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还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当看到曾经与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死去时我一定会伤心难过。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伤害了人们的身体,更伤害了人们的心灵……即使身上的伤被抚平了,但我们心中的伤痕是永远不会被抚平的,所以,人们啊!请停止战争吧,放下手中的武器,共同唱响那和平之歌!

现在硝烟已经散去,战争已经停止,让我们记住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些可咏可赞的先烈。我坚信:顽强勇敢的莱芜人民一定会沿着先烈们的足迹奋勇向前,把莱芜建设的更加美好!

莱芜战役纪念馆观后感(二)

一场战争,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几多生命;几多生命,承载着几多鲜血。一场辉煌的战役,却是用鲜血与生命所换来的。

踏进展厅的大门,就被陈毅、粟裕等将军的雕像所吸引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雕像来铭记的。而雕像的存在,只是在我们的心中为他们增加了几分重量。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虽然高大,但远不如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高大。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接下来的几个展厅。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有如身临其境。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力量的悬殊,无疑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争我们能否打赢。事实证明,我们赢了,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着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我们漂亮得赢了。望着墙上铭刻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虽然素昧相识,但依然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经过盘旋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实战模拟战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火涌起的场面,接着传来了烽火齐鸣的炮火声。满地的子弹壳,远处河里炮火炸起的水花,广播里深情地讲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激烈的战场,偶尔传来的一声炮火声,不禁震得我们胆战心惊。革命先烈是凭着何等的勇气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

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迈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4、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一)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再加上这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接近尾声,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辽沈战役观后感(二)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辽沈战役观后感(三)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