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
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一)
昨天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享誉盛名的电影,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拍的电影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这部电影人物真实,情节细腻,170多为明星的倾情演绎,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很成功,打动了观看电影的每一个观众。
剧中真实的再现了解放战争前至新中国成立初的历史,从蒋介石如何撕毁政治协商会议签订的协议到蒋介石灰溜溜的乘船逃到台湾,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党派的关怀,民主建国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绚烂的重要篇章。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山先生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符合了当时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受半封建半殖民主义迫害下的中国劳苦大众、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府,拯救在危难下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但是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他的接班人蒋介石并没有遵从他的革命足迹,而是反人民、反民族、反民主的搞一党独裁,对美帝国主义等资本主义列强一再的附和,并提出了臭名昭着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步步的走向了变本加厉迫害人民、挑起内战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人民流离失所,百姓生活困难。
究其蒋介石集团失败的根本,不外乎两个原因:(1)没有摸清时代的发展方向,忤逆人民意志,压迫人民,搞一党独裁(2)不了解人民的疾苦,没有能力解决人民的生活需求,形成了官僚资产阶级,三座大山致使人民的生活走到了尽头。剧中再现了蒋宋孔陈家族控制中国经济,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而因为裙带关系,军政要员庇护下的官僚资产阶级竟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做为先锋队,带领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力求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国家秩序,为建立民主、富庶、文明、和谐、强大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而中国共产党却步步为人民而想,宁愿放弃党的利益,放下在白色恐怖期间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我无数革命烈士的深仇大恨,愿为人民的利益二度跟国民党合作,这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博大的胸襟,体现了以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人民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剧中描写了邓颖超先生去上海请庆龄先生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过程,表明了新中国的政权是民主的,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政府是有广泛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如今在建国60周年之际拍摄这样一部反映我们艰难建国历史的影片,除了与国欢庆我们伟大祖国母亲60华诞,同时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记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国歌中的歌词,以国民党的失败为历史教训,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二)
记得前一阵跟同事讨论关于轮回的问题,我煞有介事的说出我认为世间万物皆有轮回,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好巧不巧,放假这几日,不知怎么的就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总也挥之不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可能正是这种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力量,让我与毛主席有关的这部电影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在《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信心和力量。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
这部影片与我们所熟悉的主旋律影片有所不同,他不是以突出领袖为主题,着重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领袖,还是普通人,甚至特务,我们都能从一些人物特有的细节中窥见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平素高高在上已然被神化的领袖们,这回充满了人情味,近的就在你我身边。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毛泽东把蜡烛吹灭了,摸着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呢;七届二次会议的时候,各位领导从拐角处依次走进会场,表情不一,这种细节都很好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地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也感动的跟着掉下眼泪。这样的场面,从侧面刻画了有血有肉的领袖们,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还注意到在片中还对征集到国旗、国歌作品的选用过程进行了比较详实的诠释,犹如生动的教学片,一目了然,更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打打杀杀的大场景,而是以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国军的沮丧、民主党派的隔岸观火和前后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我们这个天下并不是完全靠冷冰冰的兵器打出来的,最根本是我们得到了人心,以民心换来的。自古以来,任何朝代的更迭都在循环着同一个真理——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建国大业》不仅体现了领导者的大度,还使老百姓走出了一个误区,它以客观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人性化的镜头还原了国民党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于对立者也心怀尊重还原史实的负责任的大国典范。
正值国庆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共同庆祝祖国母亲生日的同时,也不免对这些在峥嵘岁月中为了国家的未来默默耕耘奋斗终身的前辈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有了先辈们前仆后继的努力,我们才能站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展望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
2、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起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理解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曾经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可以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意义: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后来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不过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写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不过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应该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不过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起,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可以靠着椅背伸懒腰,可以大笑,还可以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可以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3、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一)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建国大业》。看完之后我感觉我们这些90后的在幸福中成长的孩子带回到了六十年多年前,看到了建国前的重重困难,也再现英雄烈士们舍生忘死,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深深的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不禁涌动起对建立共和国的无数先辈的敬仰情怀。
故事从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的,在内战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置和平不顾,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
在观看电影的两个小时中,虽然有点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但是,这至少让我们看到国家内战的起始与结束。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一起唱歌,一起喝酒的一番情景,让人十分感动。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从此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然而就像片中对国歌讨论的那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二)
看过建国大业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明星众多的经典影片,可以这样说最初看这个影片是为了这些明星,但是看过之后让我知道了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的祖国。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今天,一部主旋律电影,而且是关于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可以公开放映,基本不违背历史事实,让政府通过,让百姓可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对全体创造人员表示祝贺!
影片中我感触很深,特别是老蒋感叹: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亡国。最后,老蒋选择了不反腐败。因为,在亡党亡国之间,他宁肯选亡国。党是权力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权力的工具,失去了权力,国家对当权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自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这是我总结蒋介石的失败之处。
电影拍的平平淡淡,点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应了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能今天不好说。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千百年来,中国人可以忍受最无耻的压迫,但一有好日子就瞎折腾。不让中国人说话,中国人能忍,()你让中国人说话,天堂的日子他也能说成地狱。而且,永远不知足。中国人不怕穷,不怕苦,但怕富裕,怕过好日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从上到下大家都紧张而不开心?为什么干事的人的总是挨骂,不干事发牢骚、骂街的人永远正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个大家庭富裕了,学会贪污受贿了,学会旁门左道了,学会自欺欺人了。
与其说是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不如说是时间逼问我们所有中国人: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面临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何时可以讲真话?如果不能找到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维稳只是美好的愿望。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只是死亡的硬道理。希望各方有这样的容忍讲真话的基本气度。这是我们文明、进步的第一步。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伟大、富强而繁荣的国家,她的人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人们不能讲真话。
可能建国大业的基础是讲真话。共产党人曾经为讲真话,为真理而战斗,而献身,她因此而赢得了人心!问题是等共产党掌了权,就只能自己讲真话,不许别人讲真话。这种自我否定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基础不是物质的,不是权力的,不是暴力的,而一定是精神、道德、信仰的。特别是一个现代国家,其基础一定是建立在自由和自愿的基础之上。
让我们代表中国的新生力量紧密的团结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建立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而奋斗!
4、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一)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萧山电影院观看《建国大业》,那里面的气势非常宏伟。
首先,开始的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一起握手,蒋介石希望自己是皇帝,而毛主席则希望有多个党派。后来,敌机来轰炸指挥部,那时毛主席正在熟睡,许多人来叫毛主席,毛主席胡乱的说:“炸弹还没投下来呢。”“等炸弹投下来就晚了”众人说道。于是他们把毛主席抬上了架子,抬着毛主席跑了出去,幸亏跑得快,他们刚跑出,房子就被炸平了。过了许久毛主席和众人在商议反击老蒋,于是在几次大战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在解放上海的时候,我们伤亡有点大,但最后还是解放了。
后来毛主席要在三点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老蒋准备用飞机轰炸,但最后还是把任务取消了,因为他知道国民党已经输了,再打下去,他都自身难保,最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国民党输在自己手里啦!”我觉得毛主席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是最振奋人心的,要是我也在那个时代,此时此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二)
一是影片主题牛。《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二是主创阵容牛。《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众多大牌明星难导演为难的同时,多至8位执行导演也有时令众明星无所适从人。
三是剧情牛: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四是表现手法牛。《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整理,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三)
昨天晚上去电影院看《建国大业》,本来我的期望是挺大的,看完之后,很多地方我看不懂,有点上当的感觉,明星是很多个,还有很多人名字一时也叫不出来。
里面的内容转变的太快,好像是那个片花一样,不流畅,可能是时间长的问题,很多剧情都给剪掉了吧!看得我很麻木,东扯西扯的,大场面的战争呢完全是从以前电视上看到过的画面补来的。
里面我还是蛮欣赏陈坤的,刚出场的时候,站在窗户后面冷冷的看着那些国民党,不知道蒋经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陈坤演成这样的,严峻的侧面,冷毅的嘴角,笔直的身材,说的台词功力,不能不说是一个赞,完美的表演,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影的视觉享受,陈坤表现出了厚重的责任感,为父亲为国的忧心,想大干一场却天不助我,中国大陆男演员开始魅力起来了。
有一点,我很奇怪,陈坤的戏是从头到脚的很完整,其它一些比较大牌的演员倒是全跟着来跑龙套了,有的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看来导演独爱陈坤去了。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某个战役结束后,毛、周、任、朱四个元首,听到我军大获全胜时,那一刻,几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男人,一块喝酒,一块醉,一块歌唱,所有的人都发泄出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现在想想看完《建国大业》,还是觉得我这生活来之不易呀,比起爷爷的爷爷那辈,我算是命好的人了,如今这个新时代是老一辈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要珍惜好这一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