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也是内向的人](http://www.wenzidahui.com/tu/339.jpg)
1、如果你也是内向的人
如果你也是内向的人
文/滕佳
上大学的时候我渐渐发现与人交际非常累,我发现会倾听的人很少,自我中心的人很多,常常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想回到宿舍。我喜欢一个人去上课,吃饭;这种单独行动巨大的满足感,背后是强烈的自我怀疑,感觉自己正在发展一个轻微反社会的孤独的人格。
在ic第一堂课,我们大家做了一个叫myers & briggs的测试,测试的第一项是外向与内向的个人偏好。我们都有很多张面孔,这个测试是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然的偏好。
而内外向的分别,不是不爱说话和爱说话的分别,而是你偏好的能量汲取的方式——如果下班后你觉得很累,你放松的方式,是独自泡个澡,还是和朋友出去喝一杯?内向的人从自身获得能量,所以疲倦的时候喜欢独处;外向的人从外界获取能量,因而喜欢社交环境。
susan cain的书《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让我从自我怀疑之中解脱出来。我们以往对内向和外向的理解,常常局限在了是否害羞,是否善于交往等等。我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
从懂事之后我的表现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安静的孩子,到初高中时“活泼”的女孩,到20岁后逐渐回归的安静性格。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外界原因和“peer presure”,以至于以前的朋友不会相信我在测试中,在内向这一项上是满分,在照片中评论我“不应该是安静的感觉”.
其实,内向的人也能侃侃而谈,甚至是在很多人面前。内向的人的一些特点是:更偏好接受信息而不是发送信息,偏好单独消化和思考而不是在谈话中发展思想,“认识的人”和“朋友”这两个的人群界限比较鲜明——有几个能够分享一切的人而不是广阔平均的交友圈。
真正了解和接受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路径,往自己的自然偏好靠近,会让一个人的生活轻松很多。这也是为什么myers & briggs被频繁运用到求职和工作环境中。
大学时,有人告诉我应该适合做公关这一行,也许是因为我看起来活泼开朗,容易交谈。我当时懵懂地去了一家公关公司实习,我不喜欢我的工作,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对于内向的我来说,每一个电话都是一个大任务,每一次见人都是里程碑。
当然现在我懂得,公关恐怕是最不适合我的职业之一。如果结合其他的测试结果,我属于inspector类型的人,适合有条理和逻辑思维的,大量的需要集中精力的单独工作。
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么适合我,为什么理科这么适合我,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做需要创造力的和需要人脉的媒体业那么吃力。所以我找工作的时候,就尽量避免了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
最让我受不了是社会对内向的人的刻板印象,和外向人总体的轻微的优越感。内向的人被想象成不善交际、不太会说话(甚至结巴)的,满脸痘痘没有伴侣的。
上班工作午休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餐厅坐在角落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我觉得这是我一天之中必要的充电休息时刻。很多外向的人似乎不理解这样的行为,也偶尔有人善意的邀请我和一群同事外出聚餐。我感激他们话语中的好意,但是却有一些反感他们对待“独自一人”的人的同情。
在一次培训中,在导师分析完这一系列性格特点之后,仍然有人以安慰的口吻告诉我:我觉得你很善于交谈,不要太在意你其实是内向的。我的老妈也时时提醒我说“内向不好哦”.在求职路上公司声称寻找的是具有“善于交际,善于团队合作,热情积极”等等特征的人,我绝对相信这样的人是具有聘用价值的,而这些却不是内向的人的强项。
我不觉得内向有任何的问题,内向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比我们想的要大。内向的人把很多事情和看法放在心里面,譬如我会假设别人不太会对我的想法感兴趣,除非我感到他人正强烈地想要询问我的意见,或者我必须发言扞卫我的价值观。
因为“强烈表达自己的欲望”变少,所以观察吸收的信息相对较多,内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深思熟虑,更加善于倾听。在susan cain的ted talk和她的书中已经充分展示了内向人的特点和优点。
我不是心理专家……我只是相信内向的人若在心里面有一个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本就很大;生命的精彩并不一定需要展示给所有的人看。
2、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和外向者看起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观察他们处理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不同之处。
《科学人》的专栏作者梅丽莎·达尔报道了心理学家小布莱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学发现。小布莱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们》中写道:内向者在出席隆重会议或者重要场合之前不会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汉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论和西北大学的威廉·雷维尔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场合,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应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件东西或者一个场景给了内向者过度的刺激,他们不会觉得兴奋,反而会感觉不知所措,甚至会略感疲惫。
苏珊·该隐在2012年一场题为“内向者的力量”ted演讲中反复强调内向的定义,内向不同于害羞。
苏珊说,“害羞是对社交的恐惧,而内向是不知如何对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应。外向者渴望获得更多的刺激,而内向者在安静、低调的环境中更为自在。”
着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尽管人有外向倾向或内向倾向,但没有完全的内向者或者完全的外向者,内向者的内向倾向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
以下是内向者世界相处的十种不同于外向者的方法
1、他们避开人群
“我们跨过20世纪,进入了一个历史学家称之为“个性文化”的时代。苏珊在ted演讲中说,“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人们从小城镇蜂拥至大城市,以前与熟悉的人们并肩工作,如今他们需要在一群陌生人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群人常常是叽叽喳喳的吵闹着,内向者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他们觉得他们被孤立了,宁可呆在人少的地方。
2、群聊使他们紧张,深入的谈话使他们健谈
大多数外向者热衷于一群人闲谈,而内向者会觉得这很无聊。在群聊中,内向者经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内向者的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过安静的生活》一书的作者索菲亚在书中写道,内向者更喜欢深层次的谈话,尤其是关于哲学的。
3、他们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长台下的闲聊
“靠口才谋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内向者”詹妮弗·卡维拉博士(《安静的力量:内向者与众不同的力量》的作者)如是说。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精心地准备。事实上,很多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是内向者。在舞台上,与观众隔离开来,对他们来说远比在台下的交流容易。
4、他们很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厌烦
如果你想考验一个内向者的耐心,只需带他们到一个他们觉得刺激过度的地方即可。由于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内向者在人群中常常觉得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然而,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达几个小时。他们可以借此机会给自己“充电”。
5、他们更喜欢有创造性的、具体的、独立完成的工作
内向者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去,当需要做决定或者解决问题时,他们总是要要深思熟虑。因此,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他们的效率会更高。某些职业——如作家、野外科学家和幕后科技工作者——可以给内向者提供他们喜欢的环境,使他们灵感涌现。
6、在人群中,他们总是最靠近出口
在拥挤的地方,内向者不单单是身体感觉不舒服,而且会尽量向外围挪动来调节这种不适感。他们或者靠近出口,或者在音乐会后排或者坐在飞机上靠近走廊的一侧,以此方法来避免被人群包围。
卡维拉告诉赫芬顿邮报记者,“我们喜欢坐在可以随时撤退的位置上。”
7、他们三思而后行
他们内向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赢得了“倾听者”的称号。他们张嘴之前总是会先考虑考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说出来(外向者常常是这样)。因为这个习惯,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很害羞,但这意味着一旦他们开口,他们的言语会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时会更有力度。
8、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易受环境感染
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反馈”中心处理经验的方式很不一样。外向者通常会因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多巴胺,而内向者不会有此种反应。事实上,有内向倾向的人对环境的反馈远不如外向者强烈。
9、他们不喜欢接听电话
大多数内向者拒绝接听电话——即使是朋友打来的——是有原因的。突然的来电会打断他们的工作,或扰乱他们的思路。而且大多数的电话交谈会涉及他们所不喜欢的闲谈性质的内容。内向者可能会让来电转接语音信箱,这样等他们做好谈话的准备时会打回去。
10、独处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光
苏珊说,“对一些人来说,独处是很重要的,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
谈到刺激的时候,内向者都会有所顾忌。赫芬顿邮报的作者凯特·巴托拉特解释得好,她说,“把我们每个人都看做是一杯“能量”,对内向者来说,社交会消耗能量,而对外向者来说,社交会使杯中的能量越来越满。大多数人喜欢这种能量。我们乐于给予,乐于分享。但当杯子空了,我们需要时间来补充能量。”
3、记住,内向是你的优势
记住,内向是你的优势
如今的职场似乎是”外向人”的天堂,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说话、会做人,”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取代了”专业能力”,成为关键词;”团队合作”和”脑力激荡”成了显学;开放空间变成所有办公室设计的最高指导准则。
至于个性内向的人,是否真如职场恐龙,等着被淘汰?
然而,最新一期《时代》杂志制作了有趣的封面故事《害羞的力量》(the power of shyness),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于个性的迷思。
文章引用了作家苏珊?坎恩(susan cain)刚上市新书《安静》(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的研究结果显示,会说话、又懂得做人的”魅力型”领导人可说是”损人利己”,他们能为自己争取到较好的薪资待遇,但是却无助于组织绩效;团队脑力激荡效果不彰,到最后往往只有爱发言的人意见被采纳。
1970年代开放空间成为显学之后,上班族的个人工作空间缩水了60%,但生产力并未提高,因为开放空间严重妨碍专注力、记忆力,而且导致高离职率。
事实上,两种个性各有长处,并无优劣问题。根据研究显示,个性内向的领导人更能有效领导个性外向、积极主动的员工,个性外向的领导人则比较适合领导被动型员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互补关系。
对于个性内向害羞的人来说,这则报导让他们获得了期待已久的”平反”机会。
愈虚伪,话愈多
练就工作耳=倾听能力+适当而且正确的对应!《练就工作耳─耳朵也要会读心》作者内田和俊从商业职场现况分析起,以各式各样的案例解说,指出许多上司及下属两方常犯的倾听错误,并分析其原因背景,再矫正职场中对于”倾听”的观念:
有时无法把心中所想的事直接说出来,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方。(这句话直接说出来可能会伤到他,如果我这样说他应该会很高兴才对)。
假如世上每个人如果把所思考的全部都说出来,我想社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是更轻快、干脆吧!)大多人不愿说出全部的想法,也是一种自我防卫(保护自己)的手段。(这样说可能惹人讨厌,如果被视为变态就完了,被他人嘲笑多羞耻,害怕被拒绝)。
问题是,这种担心与恐惧让沟通这件事变得更复杂,也是不争的事实。
也有人因为害羞或感到羞耻,遇到自己喜爱的、自认为很重要的、担心的、恐惧的或正在烦恼的事物等内心深处觉得最重要、最微细的情感,绝对不会从口里说出来。
再加上前述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的期待和幻想,本来应该作为传讯工具的语言,显然愈来愈失去其功能效用了。
但是就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人有时似乎很多话。
人在何种场合会多说话呢?提示是,在所说的话正好与心中原来的目的相反的时候。也就是想要隐瞒某些事实或欺骗对方的时候。
大家一定有些经验吧!想得出那些经验吗?
我相信一定有人有过这种痛苦的经验。为了隐藏自己邪恶的意图,因此对上司或客户讲出多余的话,反而自掘坟墓,害到自己。
特别是在自觉良心不安、没有信心、不安或充满迷惑时,我们常常会说出不必要说的话。
因此,如果孩子没人问他却说个不停,部属比平常更爱辩论,面对质问的业务员只会重复不实在的话,就表示对方极具有隐瞒或欺骗的可能。
其它如一味地提出反驳的言论,固执地想说服对手,把自己的理由视为理所当然,不断提出解释让对手几乎翻脸生气的情况也时有所闻。事实上,我们经常在应该谨言慎行的时刻,却出口无遮拦的倾向。
从事顾问与员工援助计划(epa)咨询时,我曾留意到以下的情况。
不满的人(指容易感到不平与不满足的人)与缺乏自信的人(具有不为人知的复杂倾向的人)通常话比较多,咨询时间总是比原定时段长很多。
就这样,不只是留意发言的内容,也要留意讲话的长度,当你倾听对方说话时,就会收集到更多的参考信息。
这种已经渉及到语言特征的聆听方式就是所谓的”商业倾听”。
不要言多意寡,应该要言寡意多。
以上是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译注:英文名pythagoras of samos,生于公元前五八○年~五百年,他也是哲学家语音乐理论家和素食主义者。)的名言。
意思是说,如果你是发言者,不是为了想隐瞒或欺骗,而是为了”传达讯息”而使用语言。这时候,选择精简的用语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担任接受讯息者的角色,就不只要注意语言的内容,也要注意发言的数量,发现以前未曾留意到的新讯息的可能性也会因此提高。
心听的能力=理解对方真意的能力。让我们再确认一次”耳闻能力”与”心听能力”的不同。“耳闻能力”=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事实的能力。“心听能力”=捕捉发言者话中真意的能力。“心听能力”也可以说是”解读发言者字里行间微妙之意的能力”。
担任发言角色时,一般人的倾向是过度依赖语言,因此发言时对语言持着较强烈的意识。反过来担任受讯者角色时,现况也显示,我们总是本能地去汲取语言以外的其它讯息要素。为了解读发言者言语之间的真义,正确读取其发言内容,就必须提高收讯的天线角度,吸取言语之外的讯息。(人生感悟 )言语之外到底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讯息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隐含在这些讯息里的意义呢?据我所知,事实上对方的真义或隐藏在内的情感,几乎都是用非语言表达的。问题是,具体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非语言表达比率有多高?
让我用一组简单的数字,来介绍有关此问题的简单答案吧!
它就是”麦拉宾法则(the rule of mehrabian)”(译注:美国心理学家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生于一九三九年,目前为南加大(ucla)的心理学教授,一九七一年提出此法则)所提出的数字。
我想,复习(brush up)”心听能力”时,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理解麦拉宾法则。(解说在后)
到此为止,我们一直以语言为中心在讨论沟通,但是我们也知道语言并非沟通的唯一要素,只是传讯手法的一部分而已。也说过沟通是由”听”与”说(传讯)”配套组成。传讯的手法则是由语言+肢体语言+声调配套组合而成。让我用更具体一点的方式来解说。
一听到”肢体语言“,我们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想到”身体动作”和”手势(gesture)”。但是,在此书中,肢体语言的定义可能更宽广一些。
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动作”和”手势”之外,再加上眼(视线与对视时视线的接触)、表情、动作、态度、手的动作、气氛、彼此间的距离、服装、发型、化妆等,全都包含在内。
这些信息的共通点何在?
它们都是靠视觉捕捉到的信息。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沟通只靠耳朵与嘴巴,别忘记,除此之外,也要靠眼睛多方观察。
至于声调(音调),指的是声音大小、高低、强弱。其次是声音之间的间隔、说话的速度、抑扬顿挫、起伏旋律等。更简单的形容就是:每个人个别具有的”声音的表情”。
但是沟通时,语言和声音其实是一体的。
到底应如何切割?
不妨这样想,语言是”可以直接书写成文字的东西“。声调虽然也可以用文字方式加以说明,但无法直接写出相对的文字。
有关语言与声调的重点,如上所述。
接下来是提问。
当我们扮演受讯者(接受信息者)角色,也就是担任听者时,必须讨论信息量的多寡,假设总信息量为一百,我们到底能从发言对手那里实际获得多少的信息量呢……
4、内向者的励志篇
内向者的励志篇
1999年7月,巴菲特在太阳谷的银行年会上发表演讲。演讲先用自嘲来开场,他说自己是个害怕公开演讲的人,更喜欢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以至于他得参加卡内基的课程来学习如何克服内向。在这次演讲中,巴菲特30年来首次公开预测,互联网的牛市不会长久。显然,大家没把他的预测当真。五个月后,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宣布合并。交易完成次日,《纽约时报》头版的大标题是《特德。特纳:比性生活还好》。特德。特纳--时代华纳最大股东,一个极其外向的人--把这次合并决策与自己第一次性经历相提并论,“无比激动、热情洋溢”。可惜第二年,正如巴菲特预言的那样,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代华纳的股东为这次合并损失了2000亿美元。
这些跟内向和外向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投资时,难道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失去自制力的时候吗?没错,只是有些人会失去更多罢了。有研究表明,外向型投资者更有可能陷入过度回报敏感,而内向者会更多地注意到警示信号,较好地控制自己渴望激动的情绪。另一项针对64名投资银行投资人的研究发现,表现最优的往往是情绪稳定的内向者。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对内向者的研究远不限于投资领域。事实上,它是一本关于内向者的理论、实验成果、可能解释以及人生经历的集大成之书。作者苏珊。凯恩是个本性沉默内向的女人,但同时又是华尔街律师,这种巨大的反差曾给她带来难以面对的恐惧和烦恼。华尔街以及整个商业社会,都认同她称之为“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即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的、健谈的、喜欢行动冒险、自如于聚光灯下。苏珊在“外向理想型”社会环境中挣扎求生并成功,同时又保持本性的经历,是这本书最初的缘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写给内向读者的励志书。如果他们第一次知道,比尔。盖茨、盖伊。川崎、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企业家都是内向人格时,会不会心生安慰呢?但仅仅讲述一些内向名人或普通人的成功故事,就太浅薄了。(励志文章 )令人惊叹的是,苏珊援引了内向性格研究的大量最新学术成果,有理有据地展示了,在一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保持安静沉默的优势与潜在力量。
内向并非次一等的性格,但当内向者需要表现不同的自我时,该如何应对?苏珊给出的答案来自利特尔教授。开创“自由特质理论”的利特尔教授,是个超级内向者,同时又是成功演讲家。有一次,他告诉著名脱口秀主持人佐斯奇:“每次演讲结束后,我会躲进第9个厕所间。”佐斯奇答道:“每次节目结束,我会躲进第8 个。”这不是笑话,很多人都处在某种程度的外向伪装中。利特尔教授认为,内向者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关键是用正确的步骤确定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这样当内向者戴上外向面具时,只是为了一项值得的任务作出的暂时改变,而不是自我否定。另一个法宝是“恢复壁龛”。它可能是空间上的,比如利特尔教授的厕所间;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就像两个工作会议之间为自己留出的音乐空隙。
作为一个内向的作者,苏珊已经讲了太多。但最终的答案,仍然是“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