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输了高考,我依然过得很好
输了高考,我依然过得很好
文/魏英杰
明天就要高考了。
今年,我有一个外甥女参加高考。前几天我打电话叮嘱她:别紧张,做好自己就行。但这种话,估计她听多了,未必记在心里。
高考前,那么多评论、感言,不乏有平常心对待高考的建议。但,该紧张的人还是紧张,不紧张的人,要么胜券在握,要么胜负已定。那些撕书减压的孩子们,在漫天飘散的纸屑中,依稀能够看见他们焦虑的眼神,以及勉强露出的笑脸。谁说不是呢,背负太多期待的他们,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
但我对外甥女说的是真心话,因为这出自于我的人生体会。
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生,至今在单位档案里的最高学历仍是高中毕业。1992年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后,我没有选择再来一次。后来自己也很纳闷,当时竟然丝毫都没有这种打算,觉得考不上就拉倒。不过,能否上线,往往考前就已经心里有底了。分数高的,只要考试不失常就没问题,分数差距太大,指望超常发挥是不可能的,而我恰属于后面一种。因为偏科太厉害,我自己都不抱奢望。作为一个未考先败的人,高考已无输赢可言。
参加高考的过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只记得那年夏天下着大雨,我们搭车赶往设在市区一所重点高中的考场。中午时,许多人到外面下饭馆,或者买快餐。当我吃好饭走回考场,望见班上平时成绩最好的女生,坐在校园操场边的石板上,一手拿着馒头往嘴里送,一手握着书本,眼睛盯着。她抬起头来,和我对视了一眼。看到她似乎睡眠不足、精神憔悴的样子,我百感交集,感觉我们就像两个世界的人。
虽然我对高考落榜后的生活有过无数遐想,但我没想到,高考会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继续影响我的人生。因为考不上大学,我进修了两年自费大专,由于学历不被正式认可,所以只能自谋出路,在工厂、广告公司、贸易公司跌打滚爬。在后来的许多个夜晚,我确实偶尔还会后悔,当年为何不重视高考。
不过,也因为高考落榜,我不用继续读自己不喜欢的课本,而是心无旁骛地钻进自己的爱好,狠狠地读了几年书。()也因为高考落榜,我早早就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迅速地成熟起来。更因为高考落榜,我才能不走寻常路,以自己的方式抵达理想。
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还应该感谢的是自己当年落榜了。否则的话,考上大学后的我会成为什么样子?我可能因为读了几年大学,失去了自己的爱好,也可能因此变成另外一个我。那个我快不快乐,这是没准的事,但可以确信,现在这个我过得很好。那个啃馒头的女同学,后来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她毕业后一直在银行工作,这或许是许多人梦想的稳定职业。但说老实话,我觉得自己充满挫折变化的人生,也很精彩。
人生就是这样,因其不无复杂而更加丰满,也因其充满偶然性而更加有趣。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站点,而非通往成功的终点。穿过它,也许你将走上一条光明大道。绕过它,说不定你又将发现另一片绿洲。高考胜出,就像赢了一场球,而输了的人,依然有机会换个场地继续参加比赛。
这不是在贬低高考和上大学的作用,而是想说,对个人来讲,关键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与定位人生价值。如果自己觉得好,那么一切皆好,就算输了高考也无妨。
2、《过得刚好》读后感
《过得刚好》读后感(一)
我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处世经验,能够总结出什么是恰如其分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这太难了,因为你时刻在生活之中,很难跳出来看着另一个自己的言行举止,然后分出对错,最后再根据成绩和错误进行一番总结,到那时,把这份总结拿过来细细品读一番,嗯,不错,这正是生活的哲理啊!可是,这么评价的时候,你还能回到你现实中的那个生活世界么?显然,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前行,错了之后得到教训对了之后总结经验,就是出于这种思考,我再看完郭德纲的《过得刚好》之后想说的一些话,便想看看这恰如其分的生活态度。
“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我让着人必让,极力让未必失。”看书的时候我是先被封面上的这幅对联吸引住的,有深意、有意思。和大多数人一样,知道郭德纲是从相声开始的,唯一的标准是能让人笑,但是语言不似电视上演的响声那般高大上,有点辛辣讽刺的感觉,但是很好笑。“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虽然看字面有点消极,但是你要细想还真是一种生活智慧。以前看武侠小说,作者在一场武林纷争之前必将会设置一个耀眼的必争之物,要么是傲笑绝世的神功秘籍,要么是群雄眼红的上古神兵,抑或至高无上的武林至尊,然后,情景便进入了个大门派、各大高手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争夺之中,好一场血雨腥风,好一场武林浩劫,可是最终你会发现,那些在争夺中表现最热切、计谋最慎密、手段最高明者,往往最后的结局都是身败名裂、竹篮打水一场空。如《笑傲江湖》之岳不群、《碧血剑》之温堡主、《倚天屠龙记》之成昆、灭绝之类。所以,“极力争”真是“未必得”啊。那么就是不争么?不争也不对,“人争一口气,佛求一炷香”,你来人世间走一遭,难道还能一辈子逆来顺受、不争不抢,那也绝对不行!该争还是要争,但是有个恰如其分的态度,不害人、不违法、不伤天害理,这么去争是显示你的能力与才能最好时刻,何必不去争一争呢?
《过得刚好》读后感(二)
我看《过得刚好》时书中有这段,到最后的那句“啊!他也演这个啊?”我一口茶喷的满桌子都是,这哥们写得太有才了。可是,笑完之后你在看,这是相声么?这不仅仅是相声,这里面讽刺的可多了,“真放肆”“假矜持”,谁来界定,那是你自己的事,可这生活的态度应该要拿捏好了,恰如其分就好了,多了少了都不合适,不然你也就该说出那句“啊!他也演这个啊?”了。
书中前面的感悟和过去的回忆可以看看,统统揭示着一个道理,那便是“天下事,得之不难失之必易,积之不厚发之必薄”。后面骂人的就不用看了,难不成还要学着骂人啊。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就能有恰如其分的生活态度,那是骗小孩子呢!生活态度是你自己的,那是经历了不少事、不少人之后的总结,有些人经历的不少,可是不善于总结,好了伤疤忘了疼,生活态度总是过犹不及,可这也是一种存在啊,只不过你生活过得疼,别人代替不了你疼。
闲言少叙,今天就是看完这本书想说点什么,说到这里也觉得差不多了,恰如其分的生活态度还需要任重而道远的磨练,不过你要时时注意才行,与大家共勉!
空了你也翻翻这本书,我觉得有意思。
《过得刚好》读后感(三)
喜欢《过得刚好》这本书,它带给我力量。
这就好像很多老一辈喜欢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从中吸取养分。但我觉得也许《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并不适合我这一辈了,至少来说同样是钢炼,它就没有《钢之炼金术士》带来的影响大。
不是什么钢丝,从没有正而八经地看过郭德纲的相声,甚至可以说对这种艺术形式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但郭老师的这本书,就毫无来由地吸引了处于黑暗中的我,对我来说,它不是太阳,不是月亮,但也许是月饼。因为,它应节,符合现在的我。
很少喜欢看成功人士的自传或者慷慨演讲什么的,因为我理性地知道那里面很多虚的东西,一个人成功了,很多时候就会把过去自己的经历和痛苦放大或者缩小,对于我来说,这都不适合。但《过得刚好》非常适合我,感觉里面陈述事实比较多,偶尔会看到一个充满阅历的一小段感慨。()
看这本书,不仅因为这本书,还因为我自己,因为现阶段的我存在着几个问题:缺乏自信,缺乏力量,不善沟通,心态不平和。对于这些,作为一本由饱受沧桑的相声艺术的成名人写的书籍,带给我所缺失的力量,自信,沟通技巧和平和应对的心态。
3、依然造句
依然造句
1、天下着大雨,但他仍然去上班。
2、今天王老师生病了,依然坚持给我们上课,我们很感动。
3、面包牛奶包围下的我,仍然钟情妈妈熬的玉米粥。
4、随着岁月流逝,妈妈仍然那么美丽,仍然那么年轻,仍然那么温柔。
5、即使等到花儿也谢了,我依然无怨无悔的守候。
6、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依然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他这种自信乐观的精神让我佩服。
7、张小丰虽然天天加班努力学习,可是学习成绩仍然没提上去。
8、这位老人已经六十多岁了,依然每天坚持晨跑。
9、尽管我对他的漫不经心提出了忠告,可他却仍然我行我素。
10、现在虽然我们已经六级级了,但是班主任仍然还像以前一样保护我们。
11、不管怎么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
12、今天小红生病了,依然坚持的去了学校。
13、妈妈虽然骂了我,但我依然爱着她。
14、我隔壁班的小红虽然生病了,但是这次考试仍然拿了非常好的成绩。
15、不论我怎样解释,他仍然无动于衷。
16、虽然今天下雨,()但我们依然坚持上学。
17、虽已事隔多年,但我依然无法忘却当年发生的事!
18、三十多岁的她依然靓丽如昔!
19、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分别这么多年,他的容貌依然如故。
21、尽管取得成绩,但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
22、不管过了多久,启蒙老师的模样在我的脑海中的依然清晰,永不模糊。
23、寒假到了,我依然和以前一样,把作业做完再去玩。
24、他依然是那么的严肃认真!
25、不管学习环境有多差,我们依然认真学习。
4、只要你们过得好
只要你们过得好
文/段奇清
收音机里撕心裂肺的寻子启示让他泪流满面,因为孩子是买来的。瘦了10多斤后,他决定给娃找亲人…
【一】
1984年10月的一天,晚上9点多钟,他像往常一样给上床已熟睡的6岁的儿子掖好被子,然后打开收音机,将声音调得很小,收听省电台的节目。听着,他凝视着儿子稚气的小脸,禁不住泪流满面……
原来,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一则寻人启事,一位母亲嘶哑着嗓子哭泣着说:她4岁的儿子在1982年初的一天,与她赶集时不慎走失,孩子的父亲已病在垂危,父亲渴望在自己为数不多的日子里能最后看儿子一眼。
这则寻人启事犹如一记重锤敲打他的心灵,因为他的孩子是买来的。
他是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一位菜农。1980年5月4日,一位中年妇女来到他的家。对他和妻子说,听说你们一直想抱养一个孩子。有一个孤儿,已两岁,被人抚养了一年多,要是给人800元钱,你们就有孩子养老了。
因妻子有病,结婚多年没有身孕,夫妻俩是想抱养一个孩子。可800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们那样的家庭,省吃俭用,两年时间也攒不上。但夫妻俩后来看着那个孩子长着两只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实在太可爱了,也就凑齐了钱给了来人。
中年妇女走后,孩子却一直咧着嘴哭着要妈妈,他们这才意识到那位妇女说谎了。果然,从孩子的衣服口袋中发现了两张从江门至广州的长途车票,他们断定:一定是人贩子在纷纷攘攘的车站趁父母不备,将孩子骗来的。
1983年,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
【二】
在他从收音机中听到了这则寻人启事后,不敢想像儿子的亲生父母在丢失了孩子后,是怎样一种悲痛欲绝的情境。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打那以后他整天寝食不安,体重急剧下降,短短几天,就瘦了10多斤。最后他痛苦地决定:把孩子送回去,让他们一家骨肉团聚。
1984年11月19日,他带着家中所有的积蓄,抱着穿戴一新的儿子,坐火车直奔江门。江门管辖着几个县市,欲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谈何容易!于是,他下苦功夫,从江门最边远的恩平县的乡镇开始,一天转3个村,晚上则住最便宜的旅店。就这样,寻遍了恩平城乡的角角落落。后来他又到台山、开平、鹤山、江门,一路寻找到新会。
1985年6月的一天,他踩着三轮车来到新会县的睦州镇上,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他便在镇西街一棵大榕树下休息。这时,他看见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瞅着在三轮车上睡着了的孩子直淌眼泪。他觉得蹊跷,掏出随身带的写着要寻孩子亲身父母的纸条给老人看。老人看后,一把抱着孩子放声大哭:“明辉,你可回来了,爷爷这不是在做梦吧!”
原来老人看见孩子脸上有一颗痣,这颗痣与丢失的孙子长的是同一个地方。(感恩 )难道这孩子就是自己的孙子?老人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巧的事,也就不敢上前相认。
明辉姓叶,终于,孩子与亲人们团聚了!叶明辉与亲生父母倒陌生了,听说他要走,便死死拉着他的衣服不放。一个星期后,那天中午,趁着孩子熟睡之时他偷偷走了。
然而,他的身子虽然回到了南阳,可心灵却遗失在了新会。他整天想着儿子,再也没有心思种菜了。常常一个人发楞发呆。蓦然间,就听有人在身后叫爸爸,可一回头,只有空空洞洞的房子,还有那呜呜咽咽的风……原来那是他过分思念儿子产生的错觉。
儿子也每天在想他啊!
【三】
1997年8月的一天,已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央财经大学的叶明辉要去北京报名了。叶明辉坚决不让父母送自己去北京,只因为自己有一个心愿:去南阳看望养父,将自己这些年来的思念之情向父亲倾诉,也让父亲为自己考上大学高兴高兴。
在南阳下了火车,叶明辉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儿时4年间欢笑过、流过泪的家。可是,不见父亲的身影,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挂在黑木门上。叶明辉向乡邻们打听,乡邻们都说,你的父亲于10多年前离去一直就再没回来过。叶明辉辉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给父亲写信却没有回音!
养父去了哪里呢?在读大学的4年间,叶明辉也没曾停止过寻找打听。大学毕业后,叶明辉回到家乡江门,做起了经营古典家具的生意。这在期间,叶明辉也没少去过南阳,可依然不知道养父的下落。
时间到了2010年3月初,叶明辉花了40多万元,在江门鹤山市经纬花园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饰一新后要送人了。叶明辉要送的这个人就是养父。
原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叶明辉知道了养父的下落。父子相见,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从养父的口中,叶明辉得知他这些年的一些情况。1985年底,经过半年多煎熬的养父再也承受不了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决定到江门收破烂,这一收就是25年。
在这25年里,他尽管没能与儿子说上一句话,可他觉得自己很满足了,因为他隔三差五的可以远远地看到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从上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后归来,直到儿子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时,叶明辉拉着养父的手,不无埋怨地说:“爸爸,您一直生活在江门,可您咋不来找我呢?你可知道我有多想您呀!”爸爸又一次泪流满面,哽咽着说:“看你们一直过得很好,我这辈子早就没有什么遗憾和牵挂了。”
“只要你们过得好”。这是一种善良,一种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