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是“跳”出来的_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1、优秀人才是“跳”出来的

优秀人才是“跳”出来的

文/胡敏

对每一个职场新人而言,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被动地被企业“挑”中,而是如何在职场中主动地“跳”出来。在职场中,“挑”与“跳”的区别在于:“挑”是用手,而这双手是别人的,主动权在别人;而“跳”则是用脚。这双脚是我们自己的,由我们自己主宰。这个时代,优秀的人才已不再是被“挑”出来的,而是“跳”出来的!

我面试过很多人,也亲历过很多年轻人的职场生涯。在每一次被同时“挑”选进来的员工中,总会有人因为在工作考察期间的表现平平,而最终无法在新航道得到发展;也总会有一部分“另类”的人能够从众多人群中主动“跳”出来,把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新航道有位年轻的校长,他刚加入时只是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历。我初识他时,他是新航道的一名市场渠道专员。有一次,晚上结束在天津大学的讲座,他跟我一起坐车返回北京。在车上,我隐约听到后面传来细微的声音,转过头发现他在后面啃着面包。我一看手机,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问:“你这是晚餐还是宵夜呢?”他笑着告诉我:“是晚餐,上周我买了好些面包放在包里。饿了可以啃!”那是我第一次单独跟他说话,他的这番话打动了我,他从此“跳”进了我的视野。

后来从市场负责人那里了解到,那段时间他在天津一周内连续负责了6场千人讲座,贴海报、发传单……经常是一个人扛着资料袋奔走在各大校园。人长得弱小,但干起活来从不含糊,一个学期下来,跑市场磨破了两双皮鞋。回到北京后,在各个活动中。我都能看到他工作的身影,哪里需要人手,他都会主动过来帮忙。尽管他不是课程顾问,但是解答家长和学员问题,甚至比课程顾问还专业。有一次我“偷听”到他与客服同事的对话,得知他把招生简章里面的所有课程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就这样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他从同期走进新航道的那批人中“跳”了出来,很快被提升为客服主管。3个月后,新航道外地分校需要人,经管理团队多人举荐,他又被委任为分校市场部负责人。到分校后,为省下搬家费,他带领同事一连5个小时搬运桌椅,一直搬到凌晨两点。当时是冬天,几个小伙子大汗淋漓,最后干脆打了赤膊。如今,他已经是长沙新航道学校校长,也是新航道最年轻的校长,正式升任校长时他才24岁。

年轻人最可贵的除了智慧,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心!从市场专员到客服主管,再到现在的一名校长,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不畏辛苦、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职场中像这样的“拼命三郎”,永远都是企业的香饽饽!

很多人以为被“挑”进职场,就是走进了温室,以为保证一日8小时的工作即可。其实,被挑进来只是一个开始,你是否能在职场中有所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你能否主动地“跳”出来。要想跳出来,仅仅靠一日8小时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人说我每天都准时上班,按时下班,领导交代给我的工作我也按质按量完成,但是为什么企业在提拔人才的时候总是没有我呢?道理很简单:一个按部就班的员工,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而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会倾尽所有精力,让自身的工作成绩超越领导的想象,这超越出来的部分才是你能取得发展的前提。

哈佛大学有一个着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用来储备知识和为未来积累经验,日积月累,你的未来就可能比别人更精彩。正如亨利?福特所言: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的汽笛吹响时,你就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汽笛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

职场新手,你还在等待被“挑”吗?也许在你等待的过程中,很多人已经在与你相同的职场起点上奔跑了。从你步入职场的那一刻起,你就应主动迈开你的双脚,跳出你的职业人生,跳出你的精彩未来!

2、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冲动过,焦虑过,不安过,但是在职场打滚,行走于社会中,你就要有能抵挡一切的勇气,很多事情不你,你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有时候人的脆弱可以不堪一击,但是同样,坚强起来,可能连你自己都害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爱,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热爱,反映一个人的政治觉悟,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干事创业最具活力的“因子”。

选择了一个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1

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我常讲,人生有“四宝”:做人、做事、吃苦、吃亏。做人是一种艺术,做事是一种享受,吃苦是一种财富,吃亏是一种福气。

吃苦才能不吃亏,不吃苦必然要吃亏;

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华罗庚讲,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

勤劳是人生的不动产,苦累是一所大学校。要自觉把苦累作为砥砺自己的“磨刀石”,在挥洒青春、热血和汗水中不断前行。

2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

现在的职场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职务越高、年龄越大、年龄越长,越懒于学习,凭经验、凭感觉工作的越来越多。

一种是读书越多的人,总觉得自己懂得的太少;而读书越少的人,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今天不充电,将来靠边站;

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来不及;不怕水平低,就怕不学习;读书越少胆子越大,读书越多胆子越小。

我们要像给自己的手机充电那样抓学习。

3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职场生活多与枯燥和寂寞相伴,要心平气和、淡泊名利,特别是在看到有的单位出了彩头和风头的时候,在看到有的人追名得名、逐利得利的时候.

更要把持住自己,甘于寂寞、埋头苦干、自觉奉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

4

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

当取得成绩、荣誉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当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要鼓起勇气、敢于面对,始终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永远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3、优秀是比较出来的

优秀是比较出来的

文/吴若权

优秀,是比较出来的。若身处精英团队中,感觉自己跟别人比起来,没那么优秀,感觉自卑的痛苦,就会更甚于本来就被视为泛泛之辈的人。

更严重的问题是,没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自卑。

在旁人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不知民间疾苦啊。常听到评论就是:“他都已经如此厉害,还说自己很差劲。那我们这么平庸,该怎么办?”

有名刚从大学毕业三年、在职场上换过四次工作的大女孩,在课程中听到我如此解析“自卑”的层次,因为心有同感而频频拭泪。她在成长的路上,父母非常用心地栽培,高中时考上第一志愿的名校。

但她内心其实并不快乐,高一上学期开始就倍感压力,因为班上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几乎每一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第一次月考,她就败下阵来,成绩是班上倒数第10名。虽然不是最差的一个,但是已经足以教会她品尝什么叫做“兵败如山倒”。

费尽一切心力,她考上吊车尾的国立大学,分数仅比私立大学多了0.5分,算是帮爸妈与自己保留最后的颜面,相较于其他同学都是考上第一、第二志愿的国立大学,这个挫败已经让她连同学会都没有勇气去参加。

她在参加校外社团营队活动中,结交成绩表现一路平凡的新朋友,偶尔对他们提到她自卑的心情,朋友都感到十分诧异:“你已经优秀到我们都望尘莫及了,没理由要如此自暴自弃。”

带着不被了解的心情,熬到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工作,接踵而来的挫折,其实都源自于她的自卑。每次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而犯错,向主管坦承自己能力或经验有所不足,对方总是以不可思议的表情说:“你读的是第一流的大学,应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吧?”让她更是无地自容。

我给她的“心灵处方笺”是:接受自己不够好,但其实也没有很差。如果过去这10年来仅止于相信自己“比上不足”,何不从另一个角度来鼓励自己“比下有余”?

若在优秀团队中,明明不是最差,却还感到自卑,你可以在介于“比上不足”与“比下有余”之间,给自己找一个全新的定位,让自己适应那个位置,并且感到舒服自在。站稳脚步之后,跳脱“和别人比较”的心理;若要比较的话,顶多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勉励自己更进步。

甚至有一天,连“和自己比较”都免了。快乐、安心、自在,享受每一个当下。

4、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有关法则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有关法则

对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来说,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孩子为什么是平庸的人,是因为家长没有立下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目标。

2、你确立了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目标吗?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

3、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在成为优秀人才的起跑线上领先一步,那么,孩子就会在未来人生的发展上领先一大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理想是从你选定目标开始。

4、最终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孩子只有5%,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没有成功?(励志  ) 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大多数家长没有树立育儿成才的坚定信心,没有对孩子适时进行早期教育;二是孩子自己没有确立成为优秀人才的人生目标,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难而退的舍弃目标,使之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如果你想望子成龙,你一定确信“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才”,你一定确立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去因孩子施教……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在教育孩子上,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下的每一个阶段的目标?

7、不要强迫给孩子确立他不喜欢或无法达到的目标。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不愿学的知识,不仅会削弱孩子的意志,而且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过高,甚至无法达到,会使孩子丧失信心最终放弃目标。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