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老家作文
回老家作文
文/揭惠淇
太棒了!放国庆了,而且是七天假哦。我猜,大部分的同学都和我一样回老家玩,看看爷爷奶奶。坐了七个小时的车终于到了。虽然现在已经凌晨一点多了,但还是很热闹的。在这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热闹的。
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吃了白粥和凉粉。太好吃了,果然吃凉皮还是家乡的美味。额!好饱。吃饱后爸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爷爷奶奶家。嘭嘭嘭!开门了,见到了和蔼的爷爷奶奶。坐车实在是太累了,我的身子一碰到床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了,吃完了早饭后,堂弟就醒了。(他已经九个月了)他长着水汪汪的、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他特别爱吮手指,一吮手指就流口水,但这样不会让大家觉得恶心,反而还很可爱。
这天晚上,我、堂妹、弟弟和大人们一起去玩了游乐园里面的过山车、碰碰车、摇头飞椅……果山车很刺激,碰碰车玩得过瘾、摇头飞椅坐得很头晕。第三天,早上我去田园里捉了一只鸭子,奶奶把这只鸭子做得太美味了。
又到了回深圳的时间,我好舍不得爷爷奶奶,我以后放长假的时候,一定要回老家陪陪爷爷奶奶。
2、回老家,结了婚才明白父母之爱的沉重
回老家,结了婚才明白父母之爱的沉重
文/向荣
有一种相距千里的思念叫老家;有一种温暖如棉的怀抱叫老家;有一种此生不忘的印记叫老家;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期盼叫回老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叫回老家;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温馨叫回老家。
有多少人为了奔前程,为了更好的生活只得选择远离故土,奔赴他乡,努力的想在大城市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渐渐地,我们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越来越稳定,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家。但那些从出生起呼吸过的空气,自会走就驰骋过的土地,却是深深印在脑海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清晰。那个地方就是老家。
老家或许是一个国家,或许是一个乡镇,或许是一栋老屋,又或许就像我的老家一样是鲁西南的一个小乡村。
18岁那年,我拒绝了父母的送行,一个人背着行李,第一次做上四处漏风的绿皮火车去异地上大学。那时,我没空考虑父母的担忧,没空细看窗外的风景,我满心欢喜的庆祝自己终于离开了这个小地方,我终于可以去向往的城市过自己向往的生活。这种来去无牵挂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26岁远嫁的那天,看着父母不敢多说一句话的样子与面对亲友强颜欢笑时闪动的双眸,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离家的心酸。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想家的念头愈演愈烈,尤其是每逢佳节就越发想回到老家。
每次回家,我总是早早打通父母的电话,然后做上驶往老家的客车。客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我已不知何时习惯了去看窗外的风景,看初春杨树上刚吐的嫩芽;看盛夏万物的繁华;看金秋忙着丰收的路人;看寒冬满地的白霜。一路上,父母一个接一个电话地问“到哪啦?”“这会到哪啦?”“快到了不?”。看着高速路边一个又一个的地域标记,我欣喜地想:离家近了,又近了。当客车驶下高速路,顿然间感觉连空气都是清新的,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汽车行驶时划动空气带来的清凉。
见到在车站久等的父母,本来编辑在脑海中的有关想念、慰问的词汇一个也说不出,千言万语只化作两个字“爸、妈”,“走,回家。”父母也没了电话里的千叮咛万嘱咐,但就是一句“回家”却是我这辈子听过最温暖的话。
出了县城向东,父亲开车载着我和母亲,慢悠悠的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穿过一条河便是我的老家。老家基本还是印象中的老样子,村口有一座石头砌成的石桥,有几个顽童在桥上玩耍,他们一边跟我父母打招呼,一边瞪着清澈的眼睛打量我这个陌生人。想想小时候,我也是经常约上三五个玩伴,也是像他们一样在桥上自在地玩耍。我们还在桥身刻字,用锈的发钝的尖刀,一下下敲打着坚硬的石头,却从未刻出过一个完整的字体。那时,我们还从桥下挖出黄淤泥来,用黄泥做各种模型。而现在桥下的沟壑已多年不通水,想找黄泥也是难了,不过却长出各种杂草与野花,为素净的小桥增添了些许斑驳。
车子绕进小胡同,下了车,踏在近几年才铺的沙石路上,看着路两侧闲置的菜园内悠闲地觅食的家禽们,顿感脚步轻盈,早已忘记一路的疲惫。从邻居家敞着的大门里忽然跑出来的大黄狗,冲我“汪汪”直叫,被父亲一声吼吓得夹着尾巴逃回家里。我家门口的香椿树又长了一圈,麻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的格外欢快,不知是否在欢迎我的归来。
院子里还是如往常一样干净整洁,从北堂屋到南院墙拴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晒着专属于我的床上用品。虽然不常回家,但我的床上依旧如我在时一般铺着一层又一层被褥、床单,每逢我回家这天,母亲总要拿出来晾晒,红红绿绿地挂满了绳条。经过一天的晾晒,晚上躺在被窝里就能闻到被子上太阳的味道,那是只有老家才有的味道。
院子的犄角旮旯里长满了毛茸茸的青苔,早晨醒来推开窗就能闻到青苔与泥土掺杂在一起的气息,清新又提神。水井里刚压出的地下水还冒着轻飘飘的蒸汽,含在嘴里清凉中透着一丝丝微甜,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用这样的水洗漱,定是一天也不觉得疲惫。
老家的早点很简单,米汤、馒头、白煮鸡蛋、自制的小咸菜,虽然简单却美味又有营养。从小到大我最喜欢吃母亲腌制的咸菜,每次回老家时总要带走一坛,有时是腌萝卜、有时是西瓜酱、有时是腌糖蒜。老家的每户人家都有好几个腌咸菜的土缸,以前因为物资匮乏,冬季主要以腌菜代替青菜下饭,所以才会存了这么多土缸。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但大家的口味没变,腌菜的传统还在,这几年腌菜演变成了外出孩子们必带的特产,在外忙碌之余吃上一口母亲腌的咸菜,也是幸福极了。
回到老家我每次必做的事就是在宽敞的灶膛里陪母亲一起择菜、做饭。我烧火,母亲掌厨。每次回来母亲总要杀只土鸡为我改善生活。灶下烧着木柴,灶上铁锅里炖着土鸡,虽然母亲放的料很少,但炖出的鸡却格外美味。经常还没等鸡炖熟,我就迫不及待地夹出一块来尝鲜。在农村做饭时香气能飘到很远,记得小时候在邻村上小学,还没到村口就能闻到各家各户饭菜掺杂在一起的浓香,于是刚才还边走边停下嬉戏的我们,立马就闻香向前,撒腿快跑进各自的家里。
就这样跑着跑着我们就变了,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不想局限于身边的小窝,尤其是长大后,我们想尽办法离家去闯世界。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在新的环境里开心着、努力着、闯荡着。闯着闯着我们又变了,我们开始不由自主的想起老家,想起老家的亲人,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
回老家应该是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期盼的事,现在年关将近,又到了该回老家的时候。回老家,看一看门前的老树是否已脱去绿衣,静候新春;回老家,看一看屋顶的烟囱是否比去年熏得更黑;回老家看一看最爱的父母乡亲。(来源:简书/宿引)
3、老家的池塘作文
老家的池塘作文
文/梁裕欣
小时候,老家的附近有一口方形的池塘。住在池塘边,春天的蛙鸣、夏天的荷叶、秋天倒映在水中的桂花树和冬天皑皑的白雪仿佛就是我对故乡的全部印象。
春天,池塘从静默中慢慢地苏醒过来。青蛙从洞里钻出来了,放开嗓子“呱呱呱”的向人们宣告:春天来啦!一时间,池塘的水涨起来了,鱼儿欢快地游了起来,荷叶从水下慢慢的钻出尖尖的小角,塘边翠绿的桂花树透出了新绿……漫山遍野的野草和山花织成的地毯中,池塘仿佛一颗镶在地毯上的碧玉。
夏天,荷叶占满了整块池塘。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之间,散出淡淡的清香。中午,骄阳似火,知了却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夏天;蝴蝶在池塘上飞来飞去,展现它那婀娜的舞姿;青蛙跳到了贴近水面的荷叶上,鱼儿游到了荷叶下躲太阳;轻风吹过,桂花树对着荷叶轻轻的点头,荷叶和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傍晚的时候,池塘便热闹了起来,蛙叫声,虫叫声,还夹着潺潺的流水声合奏出一场池塘的交响乐。
秋天,池塘里的荷花都结出了莲蓬。爷爷选一个刚结不久的莲蓬摘下来给我,我撕开莲蓬,剥开莲子,迫不及待丢进口中。哎呀,好苦啊!爷爷笑着说:“看你这么急,莲子要去掉芯才好吃的呢!”我把去掉芯的莲子放进嘴里,满口的清香仿佛也让我感觉到收获的喜悦。天气凉了,荷叶边缘出现了枯黄的边。深秋时节,荷叶大多都已枯黄,虫鸣声也变得稀疏。被荷叶覆盖了一个夏天的池水渐渐的显露了出来。池水越来越清,却再也不见青蛙的身影。夜晚更加的平静,只见池塘里映出的一轮明月。桂花开了,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子。
冬天,原来满塘的荷叶只剩下了枯黄的叶梗稀疏地斜插在池水中。下雪的时候,桂花树顶积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压弯的树枝斜伸到了池塘中央;池塘里积雪也是厚厚的一层,被水一浸,成了一床灰白色的被子盖满整块池塘。清晨,寒风吹过,“被子”结成了厚厚的冰。奶奶总是给我穿上厚厚的棉衣,温暖的棉鞋,我从覆了一层白雪的池塘边走过,听着脚底发出的悦耳的声音……
现在我长大了,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城里读书,我也早已习惯了城里紧张又丰富的生活。而老家的池塘却一次一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美丽。我明白,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我的记忆里永远的向往……
4、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坐在外滩的边上某一处高高的餐厅里,透过玲珑的窗子向浦西的方向看去,银行一条街的小洋楼闪烁着一排金灿灿的直通天际的光。黄浦江上游荡着三五搜闪耀着不同光亮的霓虹灯光轮渡,即使那些承载普通客人的渡轮票价只有2元钱,但船体的各色灯光与装饰让人总会怀疑那是一艘豪华的观光船。窗子前的外滩岸上黑漆漆的一片,几家小资风的咖啡西餐厅闪烁着烛光般橘黄色的灯光。我怔怔的看着岸边那一排铁链做成的围栏,假想我自己一个人站在那里,身后是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楼林立,对面是金灿灿的光芒与巨幅通天广告,我突然有点理解,《蜗居》里的郭海藻。
合租的女孩子22岁,昨晚问我一个问题:“我现在毕业三四个月了,虽然公司很不错,但是感觉这北京的公司就是天天要加班,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前我爸说让我回家乡去,我还挺不屑一顾的,但是现在我有点向往那种稳定的生活了。你有过想要安稳的生活吗?”
我想到了我22岁毕业的时候,有很多愿望,但都是关于钱的:我希望有一天能带我妈去自由自在的旅行,不用挑便宜的酒店,不用因为便宜选大早晨或者半夜的航班;我希望我妈能想买什么都放心大胆的去买,能安安心心的过上养花遛狗摸鱼抓虾的美好晚年;我希望我妈有一天说想要个什么,我就能马上掏出一张卡立刻满足她!嗯,我就是这么在乎金钱的俗人,而这也是我当时的目标和动力。
在过去的四年半里,我在一个薪水不多,但足够学到东西让自己扎实成长的地方慢慢进步,除此以外还要写稿子赚钱,做点小私活赚钱,慢慢一点点积累。那种很慢很辛苦累到不行但却能迅速提高我各种能力并且让我精力必须充沛的感觉,每一刻都嵌在我的骨头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忘记。前几天和前同事一起忆苦思甜,想到我们还是最底层拿月薪3k,但需要时常工作到半夜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不敢和前辈们一起吃午饭,因为大家吃午饭一般aa下来要30-50块钱,所以我们经常在11:50就偷偷装作去卫生间跑掉,再一起去很偏僻的小胡同里吃碗十块钱的面。在那个天安门周围第一座豪华shopping mall的写字楼上班的我们,有时候也会去麦当劳买15块钱的午餐超值套餐来改善生活。前辈们发现之后,觉得我们太独似乎在搞笑团体,而我们的理由也的确难以启齿。
spring是我在上海的网友,88年出生的女孩子,跟我近乎一样的单亲家庭,似乎还比我惨点的是亲戚之间还很不合。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在上海的一家传播公司做最底层的ae,月薪3000块,加班到12点,本来想拉她做点私活来赚钱,结果发现丫周末都在加班,活的特别匆匆忙忙。我曾经有问过她,值得么?她说:“我要给我妈争口气!我妈比较软弱容易受欺负。我必须强大起来,才能保护我妈妈。”她是一个真的对工作负责又踏实的85后的女孩子,那么小却那么认真,拼尽全力一点点升职加薪跳槽,就为了让妈妈不再因为没钱受欺负。记得她第一次跳槽搬家,搬到了上海很郊区的地方,为了1000块钱能租到一个整套。房间里什么都没有,她一件件去二手市场去买,今天买一个沙发,明天买一个床垫,然后在家自己做饭煮汤,拍照片给我看。
上周我们在上海见面,工作快三年的她,已经变得成熟又大气,脸上没有了聊qq时候我总感觉到的阴郁,反而是笑容爽朗。提起妈妈,已经可以经常来上海看她,给妈妈买了ipad来解闷;而她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跟那些总想欺负人的亲戚去反抗和吵架。她刚跳槽,薪水翻倍,搬了新房子,虽然价格高了一些,但却是她最温暖惬意的地方。(励志歌曲 )我推荐她买一些阿芙家的香薰精油,可以让房间里有美美的味道和慢慢的感觉,她真的去买来点着蜡烛拍照片给我。说真的,我特别感动,为她曾经一直以来的努力,为她今天能从心底笑着开始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美好,为她能在那个我觉得都开始理解郭海藻的绮丽的大上海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为她经历了辛苦的努力与挣扎终于能保护妈妈。
每天在地铁上看看乌泱泱的人群,那么多的年轻人,那么多疲惫而不甘的眼神中,我很多次在想,这些人中,究竟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谁能最终熬出头,成为枝头上的凤凰?毕业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金字塔尖上众览山小的那个位置,可是在奋斗的攀爬中,有多少人会中途放弃?有多少人会被迫滑落?又有多少人需要经过怎样的艰辛与勇气才能拥有最顶峰的闪耀?
我收到过很多小朋友的来信,跟我讲职场上的困扰,选择上的不安,父母的不理解,没有男女朋友的寂寞哀伤,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在大城市继续攀爬,不知道是否真的应该回到老家。其实选择惊涛骇浪,还是安稳平静,都只是个人生活的选择不同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与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属于自己的适合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在哪条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发时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很微弱甚至没人在乎,可无论是什么,都需要一直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有变成大大的闪光的一天,半途而废的逃避永远到达不成最初的梦想。每一个年轻人刚毕业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和打击,这份痛,需要真真实实的打磨在自己身上,才会有变成凤凰的一天。
如果说我曾经的很多努力带有了意外和跑偏了的色彩,但是spring,让我看到了一个女孩子最初的梦想与所有兵荒马乱奋斗的力量。
谨以此文,送给那些刚刚毕业的小小骚年们,不是要劝慰你留在大城市里吃苦受累多哀伤,而是希望能在自己选择好的路上勇敢向前,奔奔放放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