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京西古道》作文
《京西古道》作文
文/林参
我们这次出游玩的地方是京西古道。天湛蓝湛蓝的,同学们满怀期望的走在古道上。一边爬着充满原始风味的山,一边欣赏着满山的美景,一边数着又深又多的马蹄窝,非常轻松愉悦。
经过漫长的跋山涉水,午饭时间终于到了,早已饿坏了的同学们大快朵颐起来。饭后人人都整理好了自己的垃圾,但这时我发现了一队不太一样的人。他们不像我们大多人只拿着一小袋垃圾,而是人手一袋袋鼓鼓的垃圾!
我不禁问道:“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
“当然是从道路上捡的啊。”刘子梦说:“为了保护山里的环境。”
我非常惊讶,居然会有人自愿牺牲自己玩的时间来清理环境。我在走路时也看到了路边的垃圾,心里也不太舒服。但没想过要去捡它,只想着自己不要和那些扔垃圾的人学就好了,没必要去把它们捡起来。但他们却把路过看见的垃圾全部都捡了起来,让环境干净了许多!我本来开始还有些不解,但如果地球上一人一天捡一个易拉罐。一天就有几十亿个罐子被回收!正所谓水滴石穿,每人每天做一小点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在剩下的路程里我开始关注这只小队,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在接下来的路程里他们依然坚持捡垃圾,毫不放弃!最终他们竟然足足捡了8大袋的垃圾!
这次出游我了解到了京西古道的历史,看到了让人震撼的马蹄窝。但最感动我的还是格林小队那不厌疲劳、任劳任怨的身影……
2、古道热肠造句
古道热肠造句
1、如果你觉得哀痛古道热肠匆匆变冷。
2、你需要做得是静下古道热肠来等好新闻。
3、他工诗擅画,为人性情坦直,古道热肠,汲引后进,笃交游,尚友朋,为淄川一代名士。
4、一些看不见的脚指,如慵勤的大风,在我古道热肠上奏着潺潺的乐章。
5、老王向来古道热肠,待人诚恳又热心。
6、我知讲你从不斥责我那自豪跟多变的古道热肠。
7、我的生日老是让我古道热肠情喜悦。
8、想不到在这种唯利是图的社会里,还有如此古道热肠的人。
9、我信任每一个你的设计和作品背地皆有一个意思和故事,但你不必古道热肠来阐明,我又若何可完整清楚呢?
10、我们古道热肠是因为我们有阳光和海洋。
11、古道热肠之所愿,无事不成!
12、因为我领会你对我的古道热肠。
13、李里长总是那么古道热肠,替别人分忧解劳。
14、正确而高深的品牌理念挨制牧和邻文化核古道热肠?
15、如果你保持着一份怜悯、古道热肠的感觉那某种东西就会打开你的心门。
16、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
17、卡斯顿先生是位古道热肠、极其和蔼的绅士。()
18、爱是长在我们古道热肠里的藤蔓。
19、你该当细,古道热肠进修这篇文章。
20、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你既有困难,找他准没错。
21、我该道甚么才干博得你的古道热肠。
22、他是我高中的苦古道热肠。
23、两颗相爱的古道热肠之间不须要语言。
24、这些老邻居,个个古道热肠,一听他家出了事,马上赶过来帮忙。
3、马丽华:茶马古道川藏行之一茶马古道史话今说
马丽华:茶马古道川藏行之一茶马古道史话今说
随着现代公路的开辟畅达,那条仅供骡马牦牛驮队行走其上的千年古道已然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对于“茶马古道”的重提、重走、重新张扬,并非意在恢复其旧有功能,事实上那条迤逦数千里、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天堑古道的完整形象早已不复存在:它大半被现代公路所覆盖,小半因人迹罕至而荒芜,只在局部路段,仍有小群的农牧民驮队在从事着短途的盐粮农牧交换。重提、重走与重新张扬,是基于对这条伟大古道存在意义的重新认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重新发掘,其极高的学术价值无法量化;而它之于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极具份量的作用,已成为沿途至少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三个地区的共识。
说“一条”不尽确切:千数年间源源不断输入藏地的茶叶既有川茶也有滇茶,其进藏路线从物华天宝的盆地边缘、热带雨林,各各沿东西向、南北向进入横断山脉,齐集昌都后,又沿南北两路直指拉萨。沿途多有小型集散地辐射至横断山脉凡有人群居住之地,有一支线经由八宿、察隅去往缅甸。广义的茶马古道从拉萨继续向西延伸,穿越整个青藏高原,茶叶一直被输送到喜马拉雅西端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商贸则通达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诸国,因之学术界将之定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堪与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这是茶马古道的空间范围。
就时间范围而言,茶马古道一名系借用古代中原与边疆“茶马互市”史实而来。当然古道的形成远比茶马互市的时间为早。你看茶马古道沿线,有3000年前以炉霍石棺墓葬群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址,有5000年前以卡若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之物无不说明了横断山脉远古居民与周边、与内地文化的呼应与交融。即使起于唐、兴于宋的茶马互市,也已存在了千几百年。虽然茶马互市不限于藏区,还包括了甘青川滇宁夏新疆等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实事求是说来,西藏的马并非高头大马,作为战马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满清立国初期还在以茶易马,只在陕甘两省进行了。
所以千数年来茶马古道上的“茶”既是主体也是主题,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古往也是今来,体现了地区间、民族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传统生活。世人皆知藏人嗜茶,一般却不易理解其情感和依赖的程度之深。尤其现今交通方便,茶价低廉,供应充足,饮茶成为生活常态,旧时对于茶的渴求与呼唤已经消隐。你只会在个别的时刻,隐约可听到历史的回响——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字样;而藏地民谚则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生存环境决定生活方式,藏民族世代生息在寒旱缺氧的高原上,以肉类糌粑为主食,蔬菜水果缺乏,惟茶叶可消肉乳之腻,解青稞之热,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远在汉茶进藏之前的古时,藏族先民就采集某种树的树叶或某种植物的根茎,以土碱熬制代茶。吐蕃中期茶叶开始陆续进藏,先是作为宫廷药用,继而成为上流社会饮品;渐渐传播到民间,先是家中男子享用,妇孺不得,随着茶叶的大量涌入,全民参与茶之盛筵。茶叶珍稀时,百姓家总是将茶熬过一遍又一遍,最后连茶叶渣也嚼了吞下,或熬煮在粥中,丁点儿不舍得浪费。
唐宋以来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茶叶在商品之外的功能,遂对茶叶生产出售制定了严格的政策,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既垄断茶利又以茶治边,“以是羁縻,贤于数万甲兵”。据宋史《西夏传》记载,宋对西夏就采取了这一战略:不给茶,迫使元昊降顺。历朝历代以茶治边虽多含有封建压迫剥削等不公正因素,但就正面意义而言,茶叶连同茶马古道成为一条纽带,紧密连接起中原与边疆、藏汉多民族,维系了祖国统一、国防巩固、中华各民族唇齿相依的传统。
由于藏地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也良性刺激了川、滇相关地区的茶叶生产,从种植到加工到运输和销售,茶农、茶工、茶商,连同背夫骡帮、某些中介机构,所有以此谋生和盈利者,无不世代仰赖于嗜茶的藏民族这个“衣食父母”。需求是双向的,施惠与受益成正比。藏学家任新建先生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一半经由茶马古道运往藏区。明代经由黎雅、碉门口岸交易的川茶达3万引,占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经打箭炉(康定)出关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同时,大批的藏区土特产也经由此路输出。据1934年统计,由康定入关输向内地的有麝香4000斤、虫草3万斤、羊毛550万斤,毪子6万多根等,共值银400余万两,可见汉藏贸易规模之大。”
茶马古道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兼有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丰富内涵。它是一条商贸之路,经济命脉,无论是以茶易马、以物易物,内地与藏区由此相交通;它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之路,古道上从汉地运送的不仅是茶叶布匹日用品,还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藏地运出的也不仅是药材畜产等土特产品,也输出了和睦相处的向心愿望。千数年的经营,古道上还催生出一批商贸城镇,例如现今作为地区首府的康定、迪庆和昌都,均为茶马古道应运而生的产物;成长起一个新兴的经商阶层,例如一代巨商邦达仓。城镇和商贾阶层的成长,对于推动西藏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川滇藏三省区茶马古道上汇聚了20个民族,20个民族同为经营这条伟大的道路而努力付出,各民族既保存了各自的文化面貌,相映生辉;既通商又通婚,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道上传颂着多少有关民族团结的千载佳话。
茶马古道川藏线上多有藏汉回等民族在经营,而滇藏线上则荟萃着更多的民族,其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价值凸现。所以“茶马古道”命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首先作为一个学术命题由云南的学者们提出。为此这群青年学者还在1990年的夏秋季,()沿横断山脉古道旧路考察,徒步一百天走过了滇川藏三江流域,并合着一部《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此为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肇始。
2002年6月1日至15日,两支共60余人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队分别沿滇藏线和川藏线向着同一目的地进发。较之12年前,规模更大,学科更多:既有人文学科的藏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工作者,也有自然科学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和旅游专家,还有作家和摄影家。其中包括近一半的成员为电视报刊等传媒的记者编辑。人员的组成决定了此行内涵的丰富性:考察的多侧面,宣传的全方位。换言之,茶马古道已在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正被赋予旅游开发的崭新含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听从了一个召唤,来自北京和香港等地的媒体报刊纷纷加盟推助的行列。
这一召唤的声音发自横断山脉。西藏昌都地区于2001年率先打出茶马古道旅游品牌,并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帮助制定了开发规划;同年夏季提出了跨省区联合召开“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讨会”的动议,意在共享资源,联手打造。同在茶马古道上的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热情回应。回应之热情让考察队员们沿途一路亲身地感受到了,其程度我只能用“无以复加”来形容。事后考察队总领队格勒博士总结说:此次考察的规模之大,学科之多,路线之长,成果之丰,接待规格之高,是我几十年学术生涯中前所未遇的。一路感受着热情洋溢,受宠若惊之余,又自觉压力很大。何以为报?当川藏、滇藏两支考察队伍会师昌都后,学者专家们通过了至少四个决定:一是出版一部《茶马古道论文集》,二是筹备成立“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会”,三是起草一份咨询报告《昌都倡仪》,四是联络有关影视机构拍摄30集川、滇、藏茶马古道纪录片。当然,那不仅是后话,也是后续的工作了。
持续的热情表达了深心的愿望:借助西部大开发契机,培植旅游主导产业,在茶马古道的历史辉煌之上,再覆被以现代的光芒。旅游兴州,旅游兴地,蓄势待发。同为藏区的云南迪庆以“香格里拉”品牌的开创作为成功范例,已成为其它藏区效仿的榜样。茶马古道品牌的提出,在迪庆是为香格里拉的延伸,在甘孜和昌都,则是旅游通衢之筚路蓝缕的开辟。茶马古道将不负众望,堪当重任。穿越横断山脉的茶马古道仿佛藏匿于高山深谷间的稀世之花,其生态与人文的旅游资源不仅是业界所称道的精品、珍品、极品,而是被旅游专家们所惊叹的“绝品”——“世界级的旅游绝品”。此番考察仅仅是沿公路而行,数千公里途程让我们一再体验到何为绝品。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就仿佛为令世人瞩目而存在,就仿佛为让世人举步一走而天造地设。虽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在起步的地方,已可遥见光明。自从这样的一支队伍踏上茶马古道的那一刻起,是否意味着朝向那一前景的一步迈出。
4、《古道徒步》作文
《古道徒步》作文
文/李泓文
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元、明开始北京城的百姓,开始把煤炭作为主要燃料,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京西的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古道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谐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见证这一切的只有这些沉湎在历史长河中的古道。
今天这条寂静的古道再次被喧闹声惊醒,这当然不是马帮的回归,而是我们北大附小六年级的师生来到了这里,进行户外徒步拓展实践活动。在教练的指挥下做完热身运动,背起简单的行囊,踩着让人无处下脚的光滑的圆石,跟着同组的小伙伴出发!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进十分消耗体力,没走多远就感觉呼吸变得有些沉重,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我登山的兴致,沿着杂草丛生的山路奋力的向前攀登,可是十多分钟过去了,映入眼中的依旧是枯黄的灌木丛,干枯的树杈,还有石块堆砌的围墙,无限重复的枯燥画面使我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闷,就在这时我来到了一处空旷地带,没有了山壁的遮挡,那蔚蓝的天空,那一望无际的山脉,还有远处大大小小的村庄,仿佛一股清泉瞬间就洗去了心中的烦闷。正当我欣赏着这优美的景致时,发现大部队已经向前进发了,我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向着大部队追去。
沿着古道转过弯,一片壮观的"蹄窝"赫然在拐弯处呈现,沿山凿出来的石路被磨的很是平滑,泛着细腻柔和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光滑的路面和旁边粗糙的山体居然是同一种石材。在十余米的路段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数十个,略有规则的向前向后排列而去,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任凭你的思绪飘得多远,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
在这一刻我的灵魂仿佛被这古道俘获了,随着古道一起穿越了时空,正在见证着古道的过往,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和我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和小伙伴们一起野餐时,我仿佛看到雄壮的马帮在野餐垫上起舞;拓展活动时同学们的笑声中,我仿佛听到悠扬的驼铃在远处唱和;伴着西下的夕阳,我不知道这只驼队会不会在京城遇到小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