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_大设计读后感

1、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三)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2、大设计读后感

大设计读后感(一)

回家几天把《大设计》剩余半部分看完了,作为霍金十余年的力作,我还是要表示失望的。先给个总评分吧,9.2。

这本书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满足我。自从《薛定谔的猫》后,我便一直期待着答案。在《猫》中已经有了答案的轮廓,我本期待《大设计》能给我一个满意的,新奇的答案,其结果是它将《猫》中的结论清晰,明朗化了。

继《时间简史》30年之后的《大设计》,我预想会如《时间简史》般给我无限的惊奇与惊喜。可是这本书的前四章,甚至包括第五章,对我都无甚意义,无外乎知识的回顾,天文物理的,量子力学的,这些我都再熟悉不过了,耐着性子等待霍金给出回答,可是,可是,却发现他一直在躲闪,似乎不太愿意给出,只在第六和第八章有提及,相比较,他更多的是在引发读着的思考。最终章里狡猾的抛出一个死亡游戏来作为“大设计”的回答,不过它确实很有趣。

必须承认,我对它的期待定位太高了,它毕竟是一本大众科普读物,旨在与每一人分享。它远不能满足我这样,有一定基础,渴望更深一步探知的人。

相较于《时间简史》,《大设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简史》展示的是宇宙的奇妙,《大设计》则是在发出一系列的诘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设计》和《时间简史》一样,是一部伟大的,经典的,划时代作品。

最后还应感谢译者吴忠超,应该深深庆幸,我们有这样一位完美的译者,没有人比他更合适这份工作了,霍金的学生,毋庸置疑的理论素养。

大设计读后感(二)

看《大设计》,却收获颇丰。一方面,这本书的内容重复了《时间简史》的很多理念,同时语言更通俗,案例更易懂,另一方面我也算是有所长进。所以看完该书,激动了颇久。这本书确实颠翻了我的三观,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对于现实可能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本书让我感到有趣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关于科学

科学,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即便是某党也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样的理念。但是什么是科学,是我们一直没有特别关注的。易经八卦算不算科学?法律是科学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是科学的?这些问题虽然我们多少有个答案,但却不明所以。看《大设计》的第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更加明白了科学的定义。

插播一段闲话,在这本书里,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古希腊文明是多么的牛掰,在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人已经提出了以下理论:杠杆定律;人应该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发现了空气;原子论;提出地球,甚至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是的,这些我们熟知的现象可能在近几百年才被逐步验证,但是在2000多年前,已经被古希腊人提出来了。不得不佩服这个文明的伟大。

好,回到正题,尽管古希腊人已经把以上现象或定律提出,但是还不够科学。以至于在接下来的2000年里,许多正确的观念反而被错误的观念代替并被深埋在旧纸堆里。问题出在哪里:

1、他们还未发明科学的方法,他们发展理论并不以实验检定为目标。(因此不存在客观方法来解释两种假设的争端)。

2、在人类的律条和物理定律之间没有清楚的区分。(经常把应归于物理定律的现象通过道德进行解释)。

3、经常以法律的术语描述物理过程,并且相信他们是需要被实施的,尽管被要求“服从”定律的物体无生命。

古人专注于自然为何如此行为,而非自然如何行为,因此很少有预言价值。而且拒绝宇宙由中性的自然定律制约的观念。

17世纪的时候出现了自然定律的现代概念,在此之后科学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发展起来。在今天,大多数科学家会说:自然定律是建立在观测到的规律性基础上能够为它所给予的直接情形之外的情况提供预测的规则。

在我看来,这里至少有两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自然定律是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而不是想象上的。是的,前面所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争议:质量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是否跟质量成正比,谁说的对,不是靠谁更能口生莲花,而是应该通过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做实验来验证。即便是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的难于验证的事实,也只有在验证之后才能作为一种定律,相对论虽然是基于数学计算的结果,但却是经过实践检验后才成为一种被大家接受的理论。更多的基于推测得到的结论并未成为定律,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观测这一环节,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被各种各样“神奇”的理论所迷惑而无法发现其中正确的那部分。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概念的一种表述。

2、能够为它所给与的直接情形之外的情况提供预测

是的,自然规律一定要有预测性。如果你提出太阳东升西落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话,那么除了我们观测的这一天应为如此之外,明天、后天、大后天天天均应如此。现在许多所谓的“规律”之所以并不成为规律的本质原因就在于其没有预测性。举个例子来讲,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所叙述的规律就应该有预测性。比如供给不变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升,可以很好的解释物价上涨的现象也能为未来价格的走向提供预测。比如一个叫谢x忠的经济学家,连喊十年:因为租售比太高,所以房价一定会下跌,而这十年间房价却在持续上涨。我们就可以知道,租售比太高在短期内未必会导致房价下跌,而我们也可以知道,继续相信这是定律的经济学家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更可能是个强迫症患者。

因此,当我重新审视一个假设是否科学的时候,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假设是否和实验结果一致?这个假设能否预测其他类似的情况?

二、关于有效理论

知道了什么是科学,我们仍然会有疑问,既然如果存在例外就不能称之为自然定律,相对论的出现说明牛顿定律存在例外,那么牛顿定律为何还存在于我们的教科书中?

因为我们可以采纳一种成为有效理论的方法,在物理学中,有效理论就是构建出来将某种观测现象模型化的框架,它徐徐详细描述现象背后的全过程。

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物体的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而在远低于光速的情况下牛顿定律与相对论得出的结论差异微乎其微,而相对论计算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牛顿定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牛顿定律足以解释绝大多数的情况。牛顿定律就是一种有效理论。

化学也是一种有效理论,在化学方程式中,并未阐述每个原子、分子乃至中子、夸克是如何作用的,但能够给分子群在化学反应中提供充分解释。

至于人类,由于我们不能求解决定我们行为的方程组,所以我们便采纳了人拥有自由意志的有效理论。

三、关于实在

存在论一直是哲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我们是否是实在的?还是别人想象中的一个幻影?

我们的先人有庄公晓梦迷蝴蝶的疑问,现代也有《黑客帝国》这样的科幻电影。但即便是我们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先进技术,我们似乎也无法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生存在蝴蝶的梦境中呢?

在这里,霍金提出了一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按照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追问模型是否真实毫无意义,只能追问模型是否符合我们的观测。如果两种模型都能符合我们的观测,我们就不能说一个比另一个更真实。我们可以使用其中较简单的那个。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解决(至少避免)了一个问题,就是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假设当我们闭眼的时候,外星人会把所有家具都搬走,当我们睁眼的时候又全都放回原地,这是一种模型。但是当我们找来两个人,其中一个人闭眼的时候另一个人不闭眼的时候不闭眼的人可以观测到外星人并未把所有家具都搬走,所以我们可以排除第一种模型。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排除这样一种模型:当所有人都闭眼的时候,外星人会把所有家具都搬走,但只要有一个人睁眼后会再把家具放回来。但是相对于我们睁眼或闭眼并未影响家具的位置这个模型来讲,前一个模型太复杂了,所以科学家倾向于使用这个模型。

一个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如果:

1、它是优美的;(一个理论应该尽可能简洁,直到不能再简洁为止)

2、不包括任意的、可调整的要素;

3、符合并能解释现存的所有观测;

4、能够详尽预言未来观测、如果预言不成立则可证伪模型。

四、可择历史

这段内容是颠覆三观的重要内容。

量子物理给我们这样一种模型:给定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自然定律就决定了它各种各样的未来和过去出现的概率,而不是明确的决定未来和过去本身。无论我们当下的观测是多么周全彻底,(没有观测到的)过去正如未来一样是不确定的,它仅仅作为一连串的概率而存在。过去没有确定的样态,意味着对系统所做的观测会影响他的过去。(做一个宏观的比喻,你现在在教室里,1小时之前可能是在家里也可能是在操场上,你在教室里是一系列概率的叠加,但是当你去查阅摄像头时,发现当时正在家里,这就改变了历史(历史本是两种状态的叠加,而观测却使历史变成了其中的一种)。当然,这在宏观世界并不能观测到,但在量子世界却的确是如此运作的)。

五、人存原理

弱人存原理:我们的存在限制了我们所处环境的种类特征。

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是如此的苛刻,因此许多人相信正式上帝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如此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当我们发现宇宙中有如此多的行星、星系后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条件结合到一起,才可能导致智慧生物的出现并且观测这个世界,所以他们观测到的世界一定是事宜他们生长的世界。

因此基于我们的存在,我们可以对环境特征作出预测:比如,为了我们能够存在,宇宙中必须含有碳之类的元素,而碳的出现过程要耗费100亿年的时间,所以宇宙的年龄应该大于100亿年。

强人存原理:我们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我们所处的环境特征,还限制了宇宙定律本身可能得形式和内容。

为什么强核力、弱核力、引力是现在这样的数值?因为存在许许多多不一样的宇宙,但只有现在这样的数值才能产生现在这样的宇宙,现在这样的宇宙才产生了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区观测它。

六、生命游戏

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一个构建合理的模型就自发的创造了一个实在。生命游戏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游戏是1970年数学家约翰·康威发明的一个模型。它提供了一个基于二维世界的宇宙定律,一旦设置好定律和初始条件,这个宇宙就会根据定律继续演化。

康威构想的是一个方格世界,就向无限延伸的棋盘。每个方格存在活(黑)或死(白)两种状态,两种状态必居其一,每个方格周围的8个方格是他的邻居,给定方格死和活的一组安排,根据下述规则,活邻居的数量决定了下一步如何发生:

1、如果或方格周围有2或3个活邻居,它就存活;

2、如果死方格周围正好有3个活邻居,下一步就变成活方格;

3、在其他所有情形中,方格死去或保持死亡状态。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规则,这个宇宙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基本规则如此简单,但产生的效果却可能很复杂。在不同的尺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复合物体,比如上图是滑翔机枪:一种稳态图样,可以周期性的生成新的滑翔机(吐出的部分称为滑翔机)。在不同尺度下,可以得到制约该尺度下的物体定律。只要尺度足够大,这个世界里甚至能产生自我复制的物体并且拥有某种程度的智能(在我们的世界里,这就可以被称为生命了)。这个游戏让我看到,其实我们并不特殊,我们也只是三维世界里在几个简单规律的作用下组成的复杂物体罢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一下这类科学前沿的书籍,很有趣,能让人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尽管宏观世界基于的有效理论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的世界不会因为发现这些规律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我看到这些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时候,仍然感到奇妙、兴奋,让我对世界多了一份好奇心和敬畏感。

大设计读后感(三)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人类是好奇的种族,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为了理解,人类探索性地创造了物理、化学、哲学、生物及其他。然而至少在我们的地球上,似乎还未有任何一个种族发现答案。从神创论到无神论,从经典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无数猜想被推翻的同时,更多的猜想不断涌出,至少,霍金与蒙洛迪诺及其他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我们拥有了终极理论的候选者—m理论,也许我们已无限接近答案。

作为一门被大多数人认为乏味的学科或领域,物理学被认为只是无关痛痒的运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奇妙之处正在于其不断发展与完善,预言不断地精确,我们正不断地更加理性地了解我们自身,而不是从历史或文字上翻旧帐、胡说八道。

物理似乎越来越疯狂与深奥,然而,与《时间简史》过于浅显的描述与《果壳里的宇宙》过于深奥的讲解不同,《大设计》从各国的古典神话出发,通过诗意化的描绘与略显辛辣的讽刺,使人能细致入微地理解上文中的每一个概念,这正是其引人注目之处。

《大设计》的第一章题:存在之谜,也许由五种弦理论与超引力理论重叠交错构成的m理论会告诉你:我们不是惟一的存在,这个世界不是惟一的存在,而是存在由不同物理定律制约的无限多个世界。这似乎十分不可思议,但可以理解。凭什么地球是单独的存在?也许我们只是被自然遗忘了的小小村落。()

也许有人要问,研究物理有什么意义?倘若人类不在由政治的自私而引发的战争中毁灭自己,倘若不在语言与文字上吹毛求疵,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研究而迷失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物理,我们能真实地了解自身,我们为什么要存在?是不是自然的伟大设计想使我们做些什么?

也许,只有当我们完全地了解物理,人类才能真正地了解自然,而非空洞的“与自然对话”云云,人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

我们也许即将找到伟大设计。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3、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

城市设计培根读后感

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封皮的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几个简单的符号竟然能将本书的意图表现的清晰可见,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我们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知识,对一个区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的需要。作者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以及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传递感觉的意象,以及激励他们付诸行动的力。它意在帮助我们青年人在他们的条件下激发我们的想象,并运用于我们的现实中。费城成功的规划经验告诉我们,使规划得以实施的原因在于使规划方案接纳的成分早已被接入规划中,规划设计过程与规划实施过程是视为一体的。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共分为二十五个部分来叙述的,其中又可分为思想,构思,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成功的设计等五部分来叙述。作者在叙述的同时,并不是空空的,范范的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设计草图来去进行阐述,使我们这些对设计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

在“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中,作者在阐述“空间与形式”时,我们知道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接触点,这两个要素之间在哲学上相互关系不清楚的地方,建筑形式也不会明晰。通过限定体量和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师正在对人类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段话如果单纯的理解,可能很难,而作者则通过画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屋顶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金字塔作为地球上出现的支配性体量形式的完美表现而存在,它是不变的绝对的一个说明,而中国建筑则是与此相反,是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支配自然地有力表现,屋顶的凹形表现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这种表述方法很好,既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又有通俗易懂的图案。

初读此书时,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云,但是当再次品读时,细细想来又有他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培根先生的智慧。培根先生在讲诉“清晰地表现空间”时,我自以为是最容易理解的,文字不多,但是两幅图的对比则让我立刻清晰了。在“设计的性质”这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设计者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它用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在设计城市时,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原因很简单,首先城市的范围大以致于认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其次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的各个部分的建造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而要明白“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性质,我们需要明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于设计者对城市设计就必须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设计者的思想尽可能适应空间作为一种支配力的观念,对空间作为一项自在的基本要素作出响应并在其中抽象地构思设计。设计者需要关注在城市中由一种车辆转到地面,或步行到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瞬间所得到的印象,在空间中将按三维方式来去构想这些同时运动诸系统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设计是可能的,城市设计结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产生的。

而对于设计结构的最佳范例之一的日本奈良的寺庙群法隆寺,在中心区对称环境中出现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只有最高超的设计才会有此杰作。在“感知自我的方式”中作者从感知环境的方式,感知空间的方式,空间心理学,心理的激变,等不同的方面来去阐述如何来去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的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这些深奥难懂的东西,我读完之后几经思考仍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去分析的,()可能就是这些东西太抽象,尽管附有大量的图文但是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然后回头从新审视,才发现前篇作者所介绍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品读的时候才会觉得晦涩,尽管附有插图但是仍然让我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我仍然坚持继续品读,在读到“北京”这一部分时,感觉突然不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北京不同于其他着作对北京城严谨平面与经纬轴线的着力赞美与宣张,作者在此另辟蹊径,以“身历其境者”的身份在其中感受、体验、领悟“这一空间运动进程”“行进的序列”与“变换的视野”。作者继而回归“巨人视角”,在三个比例尺度上分析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并将三者置于同一层面给予比较,得出不同比例之间的流动性与节奏感。任何比例都能在总体设计方面自成一体,这与数学中的分形理论(fractal the ory)不谋而合,遍览“北京”这一部分皆为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解读,较为易懂。

由思想变成行动,这一过程是整个设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而费城的成功典例则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形势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则是漫长而艰难的,前后历经了十三年,才得以使费城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板式公寓由三层高的住宅代替,并使之成为隔街殖民时期住宅与三幢塔式公寓之间一种杰出的过渡性建筑。形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贝式塔”是由基地延伸的外来设计力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联系基地本身任意定位。形式的确立对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仅仅是个开头,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形式虽然定下了,但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建筑,它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础,所以接下来的便是建筑表现了,形式如何从设计结构衍生出来,这两者代表着城市设计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而建筑表现则是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第三个要素。一座城市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场所,及出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周围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设计的用意,这也就要求设计时意象的考虑,直到设计的最后达到意象的成熟。城市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运动系统所起的作用,水平的运动,垂直的运动。水平运动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人们步行时缓慢的移动,这其间所产生的感受设计者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城市会有中心场所,而且这些中心场所可能会不止一个,如何来去表达这种效果呢,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筑来去表达,通过在不同中心区布置一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来说明城市的核心区。到这里为止,设计部分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居住者——市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就是进行民意反馈,然后与他们建立对话以使设计更加完善,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今天的费城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它的建造还任然在进行着……

在本书的结尾,培根先生继而以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allingby的规划为例,对比其建成后的鸟瞰与其先期模型,在鸟瞰视角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身历其中却差强人意。vallingby的设计“大抵是用代表建筑的模块在一张厚纸板上摆布移动而完成的”。或许当移动的不是台面上的模块,而应是人亲历其中的脚步。不禁联想到许多建筑亦存在此弊病——鸟瞰图(抑或模型)气度非凡,寓意深远,深博决策者欢心,但其真正建成后以人的尺度、视角去体验感受,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空留遗憾。于是知建筑如同城市设计,不能仅靠“巨人视角”去评判,更需要的是“身历其境”。本书着重介绍“同时运动诸系统”,涉及三个方面——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这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书中依然体现以人为本,民主精神。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的意愿应当施加于我们的城市之上。作者随即以此为指导思想,用很大篇幅分析评价了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演变,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等城市的运动系统,为我们呈现出一派城市设计的盛宴,心潮澎湃。理论结合实践。文中亦提及作者所致力的费城城市设计,涉及到对老城区的保护,这对我们如何在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经过了初略的品读我大致领悟到上述这些,我知道这仅是本书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所以我要继续的来去研读它,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之所在吧。而且我对培根先生也由此产生敬仰之心,他的智慧让我折服,他的思想让我崇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向老先生去学习,去领略大师的气质。

4、《设计美学》读后感

《设计美学》读后感

文/梁柳调

为响应学院“四个一”系列活动中“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活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书籍琳琅满目,为此我选择的读本是《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由我国著名设计美学研究专家徐恒醇编著。全书共六章,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图文并茂,理论深刻但文字简洁易懂,是国内设计美学研究的代表性著述,也是设计美学的较佳教材。选择这本书能理解设计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即美学问题,而设计的形式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具有本质意义。以及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本书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审美、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什么是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就是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科学,它的研究官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

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

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首先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其次,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他对现代设计的研究立足于审美个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最后,设计美学式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单纯的实际学和美学的问题,同时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交叉融合。

美的看法千千万,人的观念不同对于审美的观点也不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观点: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美在于事物形式的有机整二性美是事物的、可以感知的感性性质。

然而普罗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他的观点主要有: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物体美是由于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论而得到的,凡物质还没有完全由理论赋予形式,那就是丑的;美不在比例对称,而是通过对称显现出来的理性和心灵;真善美统一于神;光是一切美的物体中最美的。从二者对于美的观点对比来说,普罗丁对美的定义要求更高些。

从此书中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新内容,扩大了视野,更了解了中西方艺术的形态。不过还有许多深奥的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