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文/鱼爸
01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
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看看我们村的两个老头,就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你看着他们从你面前走过,就会感觉岁月匆匆,人生不过几个十年啊!
我们村这两个老头,一个是年轻时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张罗的。
50岁的人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外边做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做几下就玩去了,说太苦了。然后骑着车去外边寻牌友,钓鱼,胡吹海侃,整日不回家,村里也没有多少人待见他,他就去外村玩。
而老妻呢?天天在葡萄园里劳作,酷暑时节全身包裹着衣物帽子,在烈日下除草施肥,挣几十块的工钱。因为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人情往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光靠种几块地肯定是不够的。
老妻收工回家后还要张罗饭菜,风吹日晒下的脸常常像裂开的老树皮,那双手更是又大又黑。
我们都觉得她苦,但是她好像没有感觉,她也许觉得自己就是这命吧。
还有一家人就不然,老头是天天做事,家里家外忙活,一家人过得滋润自在,走在外边也是腰杆子挺拔,受人尊敬。
吃苦不可怕,劳动让人有尊严。
02
很多人长大后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欢的模样,都是成长的时候从根处坏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是关键。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家庭如果有好几个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后一个是弟弟的话。这个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
因为从小有爹妈疼着,遇事有姐姐罩着。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发珍惜,视为掌上明珠。稍不留神,父母爱的天枰就朝着小的那个倾斜了。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还常常被老父催着寄钱回去,给弟弟建房子娶媳妇呢。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的。自己省吃俭用惯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让孩子给绑住了。
有一个妈妈曾留言说,老公家里有一个弟弟就是被溺爱的,现在26岁了,从来不为别人着想,家里条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农村种地的,过年都舍不得买点好吃的,但是他自己呢,苹果手机跟风买,还出国去玩,还找我们借两万块钱去整鼻子,好多这样的事情,之前觉得是他不懂事,后来才发现都是他爸妈惯的,而且我婆婆还说他从小就这样,要的东西没得到都不行的。所以我自己带孩子,不需要她的帮忙,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
每次看到这样的父母,我就感到心疼。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成为一个寄体,养出寄生虫呢?
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很多孩子长很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油是多少钱一桶。
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03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样的回答,让很多父母陷入了深思之中。因为我们很多的家庭,父辈努力打拼,积攒可观的家产,期盼孩子不要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劳累。结果,就养出了白眼狼,养出了啃老族。
我们还会常常听老人说,省着点,因为你生了儿子就要考虑给他买房,在农村就要考虑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
我们老家那边,如果是因为家里没有房子让儿子娶不到老婆,大家指责的竟然是老子无能,而不是说儿子没用。
我觉得这个逻辑很混蛋。为什么儿子娶老婆一定要老子管呢?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前段时候,一个多年没见的同学在微信群里借钱,说自己要做生意,结果本来热烈交谈的群,一下就鸦雀无声了。
这位同学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的好吃懒做。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他每天的起床的洗脸水是奶奶打好,然后由奶奶穿衣服,爷爷喂饭,上学的书包永远是爷爷背着。
读中学后更是这样,每次一堆臭袜子脏衣服塞一袋子,放假的时候就拿回去给奶奶洗。
最主要的是还爱借钱,读书的时候就几乎把所有的同学借一个遍。
没想到现在30多岁了,还是老样子,听说刚刚跟妻子离婚,家里的孩子判给了妻子。也没有一个正经的工作,天天就是瞎混,不想努力,就想通过借钱来发财。
结果混成了一个这样的光景。
其实这样的结果父母是要负责的,为什么当年让他在爷爷奶奶这样的溺爱中成长。
他就如同掉在一个蜜罐子里,不知道外边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更不知流汗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他当年的享受换来如今的吃苦。
不要看他无所谓的样子,表面风光的很,也许在某一个深夜,他也会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日渐衰老的脸,狠狠地责骂自己,追忆童年的甜蜜,然后痛诉命运的不公吧。
04
从小被娇惯的孩子,何曾能想到,吃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智慧。
告诉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意识,能不帮忙就不要帮忙,孩子流点汗,吃点苦是好的。
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的手脚。
为人父母就要让孩子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尊严,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
这些话说起来像口号,但是多年后,一个快30的子女还跟你伸手要钱去吃饭的时候,就会明白吃苦教育的重要。
所以,吃苦教育,要越早越好。
作者简介: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2、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长晚年必吃苦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长晚年必吃苦
文/京博国学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有句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许多父母自己节衣缩食,但给孩子买高档名牌时眼都不眨;
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家务活也不舍得让孩子干;
父母都没舍得出去旅游几次,但孩子要钱参加出国游时,就算借钱也要报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呢?
1
越溺爱孩子,越令人心寒
以前有则新闻,看过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32岁的杨某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他是独生子,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舍不得让他受半点委屈,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
由于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在步入社会后,杨某才初次尝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想到自己受的冷落和遭遇的白眼,他的心理逐渐扭曲,每天都在自己脑海里构思怎样可以快速赚钱。
有天,他偶然发现购买保险以后如果遇到意外,保险公司会进行巨额赔偿,他当即为父母办理了人身意外、高度残疾等多份保险。
然后,他亲自下厨招待父母,把事先准备好的亚硝酸盐拌入买来的牛肉中,吃饭的时候,他主动把有毒的牛肉夹到父母碗中。
但父母太爱自己的儿子了,想留给儿子,就一口没吃。
杨某不仅没有半点悔意,又到厨房,在水里掺入亚硝酸盐,搅拌好以后端给父母,看着父母喝下去。
他眼睁睁看着父母痛苦挣扎着死去,最后打开煤气罐制造了一个煤气中毒致人死亡的现场。
这场悲剧的产生,固然是杨某人性泯灭,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父母对杨某的过分溺爱。
从小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
殊不知,当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家长的庇护,而去独自面对社会时,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几乎为零。
卢梭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你的溺爱,不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让他把天性里面的恶发挥到极致,还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2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能教育出贵子的,一定是贵门。
所谓的贵,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贵在父母的胸怀,贵在父母的格局,贵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贵在父母的言传身教。
提到范仲淹,人们会脱口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范仲淹的后人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后来更是名臣良相辈出,子孙代代相传,历经八百年不衰。
《宋史》评价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说:“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曲洧旧闻》中还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范纯仁在京城做大官。
而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仲淹常告诫后人:“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
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你如此奢侈,坏了我范家门风!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
董明珠从小就注重培养儿子吃苦的精神。从小到大,董明珠没有用车接送过儿子一次,一直让他坐公交车自己回家。
有一天,董明珠等儿子回来吃饭,结果左等右等都不见儿子回家。
儿子到家后告诉董明珠,原来他是为了等一块钱没有空调的车,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
所以她的儿子从小坚强而自立,就连高考时也是一个人做准备,自己带上常用药以防意外。
长大后,儿子说:“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虽然母亲家财万贯,但儿子却是月薪只有五六千块的律师,开着一辆十万左右的小车,住的房子也是租来的。
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在面对风雨时,也能毫不畏惧,静待风平雨静,守得云开见月明。
3
聪明的父母,懂得让孩子吃苦。
其实,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并不是说哪个孩子吃的苦多,将来拥有的能力就越大。
令孩子得到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吃过苦以后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历练与升华。
所以,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赞美,否则的话,受尽苦难的街头流浪汉岂不是成为了人生赢家?
值得赞美的是能够战胜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之后获得的幸福。
读过书的人,恐怕人人都会背诵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开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所以许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终目的,错将吃苦本身当成了高贵的荣耀。
让孩子吃苦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有意义的吃苦不是单纯物质上的委屈孩子,而是让孩子通过努力去战胜苦难,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
去年7月,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说了一番“狠话”,在社交媒体刷屏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深思。
“通常,毕业典礼的演讲嘉宾都会祝你们好运并送上祝福,但我不会这样做。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们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竞争精神的重要性。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遭受适当的痛苦,那样你就能拥有同情心。
无论你我愿不愿意,这些都必将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吃苦,并从中思考苦难的意义,汲取战胜苦难的智慧,让孩子吃苦吃得有意义,家长晚年才不吃苦。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3、泰戈尔:孩子的世界
泰戈尔:孩子的世界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的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
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娱悦他。
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都带了他们的故事,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来呢?”
4、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感觉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样子是害苦了孩子。首先,苦是不能代受的。地藏经讲到,父子至亲,都不能代受苦。那每个人来这个世界,都带着他的福报和业力。有些苦是他要去承受的,现在不受,未来就要受。
所以,苦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不能代受。第二个,是平衡的。迟早要受的。早受苦,是早了苦,是好事。那佛弟子,应该在顺利时,身体健康时,把该受的苦受了。身体健康时,受苦能承受起。那老苦,又老,又苦,那就可怜了。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