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什么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看后醍醐灌顶
为什么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看后醍醐灌顶
《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滴水,可方可圆,泽润万物;一个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便可活的豁达、圆满。
"方圆"之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外部是圆形,内部是方孔,看似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人生哲理。
做人也应当像这铜钱一般,能圆能方,虽未能熠熠生辉,但也有存在的意义。
1、做事要方
方不是执拗,方是一种坚毅,一种正直,更是一种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气节和原则。
就像脚下的刹车,红灯时适可而止;绿灯时一路前行,别犹豫彷徨。
曾有个拦路抢劫的少年,潜逃到外地隐姓埋名四年。然而,他还是被抓获,不是因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见义勇为的壮举让他暴露了。
在那个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里接连救起了两个落水的儿童。
他的义举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
记者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想没想过那样做会暴露自己?还是想这是一次立功赎罪的机会?
他摇摇头说,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赶快去救人。
虽曾拦路抢劫,但心中有温度,做事自有底线。
人在世间,又有谁能尽善尽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一辈子问心无愧,如此便好。
2、做人要圆
圆不是圆滑,圆是一种周全、一种宽厚、一种通融,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苏轼在 63 岁穷困潦倒之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酒后的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调侃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
有智慧的人,历经生活艰辛,依然内心向暖。
正如苏轼深谙“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虽然曲折不畅,但仍心胸坦荡,情趣风生。
饱经世故,仍能保持方圆,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历圆滑而弥天真,这才是对困苦岁月最好的回答。
3、内方外圆,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没有底线,属于世故小人。
“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又很容易得罪人。
唯有向那位大臣“内方外圆”,既不让人难堪,又给予别人如沐春风的温暖,实是内方外圆的至高境界。
4
生活中无论守方还守圆,常常让我们左右为难。其实,圆在方内,除掉虚浮,别太圆滑世故,有几分稳重就好;方在圆中,藏起锋芒,不那么咄咄逼人,有几分灵动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做事不必处处方正,方圆人生,也是一种惬意生活。
便如手中执笔,半紧半松最自然。
做人不必事事圆满,但有一事精致,便能扣人心弦。
亦如人饮醇酒,无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适宜。
这辈子,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并济,做好了做对了,生活才豁达、圆满。
2、如何做人做事
如何做人做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论本领,“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人缘热闹、口碑吐春,不仅近悦远来,而且事业日上。
有的人,论本领,“力拔山兮气盖世”,不仅要风能得风,而且要雨能得雨,却人缘冷清、口碑见冬,以致壮志难酬,无颜面亲。
这说明,做人与做事是不一样的。做事,看能力,靠本领;做人,则看态度,靠道德。
做人看态度。看什么态度?看对人的态度。一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无论其志向多么远大宏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自完成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因为,历史毕竟是群众创造的。这就有一个与人交流、交往与交际的问题。而这,实质上就是如何待人的问题。待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态度者,神情也。神情者,挂在心灵外的寒暑表也。有了肯替别人着想之心,就不会看到别人工作失误而幸灾乐祸,遇到别人一时有难而哈哈大笑,更不会妒贤嫉能,来个武大郎开店,高过自己的一概辞退。
做人靠道德。靠什么道德?靠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道德:正义与仁慈。正义,就是不损人;仁慈,就是要帮人。不损人、要帮人,就是求共赢、求和谐,就是共发展、共凉热。有了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观,就不会为了一己之功名利禄而去损别人的牙眼,更不会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而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同时,有了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观,也就不会在自然灾害突然降临时而冷眼旁观,更不会认为是“天赐良机”而大发不义之财。
做事看能力。看什么能力?看对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观察力、分析力、记忆力以及抽象概括力等。这种能力,看似虚虚实实,其实非一日之功所能养成。这种能力,既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思路的比较与实践的提升。这种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宏观决策能力,战略谋划能力,更是成功完成某件事情、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为人处世 )这种心理特征具有哲学之思辨、科学之求真、艺术之求美的特征,它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纷繁错乱的事务堆中理出矛盾的主线和发展的脉络,从而牵住“牛鼻子”,选准“突破口”,以一当十之势,使星火燎原,使火中飞出金凤凰,使凤凰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身姿于人间。
做事靠本领。靠什么本领?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技能。本领者,技能也。要做成一件事,空有大志不行,只有规划也不行,必须还要有完成规划大志的本领,即技能才行。技能天上掉不下来,自身生不带来,只有靠实践及其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技能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运用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目标活动的能力。事情能不能做成功、做优秀乃至做到极致、经典,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关键在做的技能上。如果说,设计规划靠能力的话,那么,把事情做成、做优、做成经典就靠本领或曰技能了。
做人与做事既有不一样的地方,更有统一的地方。说到底,做人离不开做事,做事成就并印证着做人。两者在许多时候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3、醍醐灌顶造句
醍醐灌顶造句
1、你和参与了国外援助服务的人交谈时给予和接受的目的顿似醍醐灌顶。
2、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3、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4、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5、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6、在店里快速地翻看过一本同志漫画后,他顿时觉得醍醐灌顶。
7、你是否曾有过醍醐灌顶的经历?
8、好简要的一句话,却如醍醐灌顶一般,我的灵识开始清凉起来,心中一开:对呀!
9、如果向特里问起他和主教练的关系,他会告诉你,约翰逊的醍醐灌顶,与约翰逊对他的控卫工作所给予的指导,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0、于“思想的境界”上拜读到黄钟先生告别民族主义一文,雄谈快论,言议英发,读之如醍醐灌顶,十分佩服,接下来,勾起一些久郁在心中的话头,愿借此方宝地一白,以就教于高明。
11、持续一生的情谊将令你终生受益;为了建造一个坚不可摧的感情基础,你必须依靠这一点。你要做的只是去接受经验,对一生相随的人付出关爱,并将你所学到的应用到生命中的其他关系和方方面面中。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醍醐灌顶,据说如此。
12、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13、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只是简单的创造一个新的框架,有我要的那些特性,而不需要再围着rails转。
14、对于新上任的这个市场管理者来说,这次约见无异于醍醐灌顶。
15、据说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16、最好的抒情诗,想想济慈和雪莱的诗,就像是一次次的顿悟,让我们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17、外祖父的话让风儿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是一杯茶,个中滋味自在人心!
18、在黑风高的夜晚,我在贵校严谨而不失精美的网页上看到了计算机项目,宛如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誓要进入贵校深造。
19、我感觉醍醐灌顶,觉得生活其实只需要简单的食物、衣服和一个睡觉的地方足矣。
20、譬如,电信和传媒公司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让科劳犹如醍醐灌顶,认识到沃达丰应当成为内容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