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味人间》观后感800字
如果你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综艺大秀,那么你就一定会记得舌尖上的传奇人物——陈晓卿,如果你真的了解风华绝代的陈晓卿,那么你就一定会关注到他大刀阔斧推出的新作——《风味人间》,如果你有幸观看了《风味人间》这档节目,那么你就一定会为中华的美食佳酿所倾倒,为中华的佳肴文化所感染,为中华的吃食情怀所感动。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是一段关于《风味人间》的介绍,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是一个意义非凡节目,它用一个全球化的视角去探究中华风味,这就意味着这个节目充满了全球性,独特性,多元性,历史性和情感性。
其实对我这个俗人而言,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情怀,也没有那么多的学识,更没有那么专业的技能去评述《风味人间》这个节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次看陈晓卿的节目,我都会被那些美食,那些工艺,那些故事,那些传承,那些情感深深的吸引住。
在我眼中,这些美食的缔造者们除了手艺精湛得惊人之外,他们似乎都是一些天然的美作文食家,还都是一群喜欢享用美食的吃货,因此,每次看着他们虔诚的制作食物,开心的创造食物,我就会不由自主跟随他们去感受那些食材,品味那些调味,去感怀那些手艺,去享受那个过程,去感受那个氛围,这让我觉得很幸福,也很满足。
尤其是当我看到一批批新老顾客围着满满一桌饕餮盛宴大快朵颐时,我总是忍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可以穿透屏幕,冲到餐桌边去和他们一起享用那些美食,品味那些佳酿。尤其是在深夜时分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点开了关于《风味人间》的小视频,那我就一定会沦陷在其中,一边看着视频,一边频频的流口水,实在是忍也忍不住自己想要做美食,想要吃美食,想要评美食的欲望。因此,对我来说,有时候看这个节目,尤其是在夜晚看这个节目,那还真是一种自虐式的行为。
总之,《风味人间》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个消遣时光的电视节目,它更多的是一个解读历史,继承传统,领会生命,感悟生活的平台,所以我说,这个节目可以取得成功是必然的。当然,我也祝愿这个节目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可以继续创新下去,可以继续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与感悟。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夏凡尼 | 作者年龄 | 12岁零8个月 |
---|---|---|---|
在读学校 | 生态新城第二开明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7班 |
性格特点 | 适应能力强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足球 | 平均成绩 | 110分 |
指导老师 | 郭本财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2、人间世观后感400字
距离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这部纪录片直击医患关系的重重矛盾,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去向人们展现真正的医学,让人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不避谈失败,不忌言生死,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医生可能现在已经成为了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医科大学的招生并没有像前几年一样火爆,而是逐渐冷清下来,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的中国正在成为畏途。原因就在于医生背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光有行作文医救人的压力,同时也背负着病人家属的压力,这样双重的重压吓退了一些原本打算从医的人。
“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在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因为不少患者家属不能够接受对于自己亲人生的渴望以及现有医学水平之间的落差,这在同时也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属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让医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职责,尽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徐德亮 | 作者年龄 | 13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山东曹县博雅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3班 |
性格特点 | 受欢迎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书法 | 平均成绩 | 116分 |
指导老师 | 廖岷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3、人间世观后感400字
【人间世观后感】
王思潼
“护士姐姐,可以麻烦您接受一下采访吗?”陈子涵拿着手机,拍到。
“嗯。”
“您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我?哦。我希望你们都痊愈,能健康出院!”
“好!”
说完,拿着手机进病房放了一遍又一遍。虽然,肿瘤十分痛苦,但他们从不退缩,微笑面对……
“乐观天使”和他的病友们也都有着严重的骨肿瘤,当“乐观天使”安仔一开始得知有骨肿瘤,他十分伤心,十分绝望,不配合治疗,最后,带领病友们乐观起来……
安仔是一个左手骨肿瘤的男孩,他经过初级治疗,结果是:没时间了,来不及了,截肢吧。安仔的只剩一只手了。陈子涵呢,也“洗”过骨头(指把骨头从体内拿出,用盐水洗出里面肿瘤),不过,她快康复了。安仔送给了病友们一人一盒“大富翁”。“病——房里——怎——么少得了游——戏——呢?”陈子涵取下“大富翁”,说:“安——仔——也喜欢——大——富翁。”他说,游戏里有许多条命,不想他,只有一条。
最后,肿瘤进入肺和大脑,安仔死了。他把眼角膜等器官献给医院。他的病友们如愿出院,却没有等到安仔,现实也是如此,只有微笑面对困难,才会不留遗憾。
【人间世观后感】
陈俣
“蔡炫安想要去假肢城弄一个假肢,他妈妈帮他穿好外套,没有胳膊的一边把衣服捏成形,再塞进衣服口袋里。接着,他们走在大街上,安仔走在右边,戴着帽子,不想让人们注意到他……”
当我们在上课时,或许他们在做手术;当我们在吃美味的午餐或晚饭时,或许药袋正在给他们传输那令人痛苦难忍的各种药液;当我们打篮球踢足球和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待在病房里养伤……他们就是骨肿瘤患者,就是这个骨肿瘤使他们无作文法体验到人世间的美好。
所以,请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吧,这世上有很多得肿瘤的人,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更本无法想象的。但是虽然他们得了这么恐怖的病,他们还是这么乐观:从不想做手术到不得不接受现实,这似乎医院就是他们要待很久很久时间的住宿地,医生和护士也成了他们不得不依靠的人。
有时候,人类是无法和病魔作斗争的,有些癌症是可以让世界上最高明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所以请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吧,有时候人的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
【人间世观后感】
杨婧琪
今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人世间》。
纪录片讲的是一位名叫蔡絃安的骨肿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长出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于是被迫截了肢,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求和对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开始积极的面对化疗,面对厄运。这笔纪录片还讲了其他许多许多骨肿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满十岁的儿童,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成年人。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也跟着不定。当蔡絃安进行手术时,我紧张,当蔡絃安带病参加活动时,我感动,当蔡絃安平静的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时,我难过……
这部纪录片告给我很多感触: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要珍惜当下和拥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给予过你帮助的人们,要关爱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当你在困境中,要坚韧地面对,这样,才能渡过难关。在生活中,乐观、珍惜、感恩、关爱以及坚韧是你最大的财富。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当我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人世间》里那些像蔡絃安那样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终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病房里的笑容,你们是人世间最绚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金蓓蓓 | 作者年龄 | 13岁零2个月 |
---|---|---|---|
在读学校 | 南京市旭东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2班 |
性格特点 | 勤劳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篮球 | 平均成绩 | 118分 |
指导老师 | 石光华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4、人间世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间世》。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一个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肿瘤,成了一位骨肿瘤患者,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打击。他不能上学,他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更不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在他刚接受治疗时,他十分反抗,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变得乐观了。一次,医院里开迎新会,他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剧烈运动,他却执意要参加,可见他是多么向往美好的生作文活啊!
病魔是无情的,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在2019年5月1日悄然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痛苦的700多天里,他的母亲为他拍摄了许多照片、视频,就为了希望以后还能听听儿子的声音。直到他病入膏肓时,还想着以后长大了要照顾母亲,虽然这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我沉思了:世界上那么多人在和疾病抗争,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有时,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和死神抗争,但心中的希望之灯不能熄灭。虽然肉体是脆弱的,但心灵是坚强的!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窦团山 | 作者年龄 | 13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庐江县裴岗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一3班 |
性格特点 | 飘逸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旱冰 | 平均成绩 | 115分 |
指导老师 | 孙勃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5、风味人间作文800字
十几年了,不忘的,还是这条小巷。
我站在小巷口,微风拂过,送来缕缕菜的清香,烤大饼的焦味儿
真的是熟悉不过的味道啊。质朴,本真,那是儿时小巷的回忆。这条路,还是普通的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地方仍旧没有修整。老家这座小县城,还是往日的模样。这条小巷宽窄未变,两旁的小摊门户依旧,人,从未离开。
只是时光匆匆,不饶人。巷口烤大饼的伯伯,皮肤更黑了,仍藏不住岁月积淀的皱纹。老奶奶曾经爽朗的叫卖声,如今却如夹杂了些砂石般沙哑。那家面馆的小男孩儿,曾经懂事地帮父母招待客人,如今想必也上了高中,忙于学习了。
虽大抵是老样子,只可惜岁月可以把一切冲刷得褪色。熟悉的面孔,儿时的味道,还在,只是淡了,淡了。
我一面走着,一面陶醉于往日的热闹。小的时候,外公外婆带着我逛小巷,记得老奶奶的地摊上总是绿油油的蔬菜,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老人们常说,我的小脸就像这西红柿一样,鲜亮鲜亮的。卖饼的伯伯带着大白手套,娴熟地烤饼,黑中带红的脸总是挂着满意的微笑。面馆的大雾弥漫着十几米,小男孩儿,隔着老远就向我招手,面的醇香叫我垂涎欲滴作文,便忍不住缠着外公外婆了。
那已是多年前了。小时候觉得这儿热闹,人好,有滋有味,真真是人间最有风味的地方。
那个儿时天真的我,早已不再。童年,人们的年轻活力充斥在这个热情风味的小小人间,如今,我已长大,人们的老也是必然的。小巷的人间,又怎会有一成不变的风味呢?
我不禁笑了,笑自己的傻气。其实人间的风味绝非仅有一种。小巷,如今虽不再热情四射,却自有一种静谧而安好的气息。你看这地摊上的老奶奶,因为年纪大了,蹲不动了,就带了一把小板凳,安详而舒服地坐着。以前杂七杂八的蔬菜,如今却被她分门别类地摆放得整整齐齐。她见了我,有些面熟,却时隔多年,不太记得,只是憨憨地笑了笑。面馆的人气不那么旺了,但像我这样的知心老顾客还是有一些的,面锅下,小小的火苗在燃烧。大雾弥漫变成了小雾缭绕,面香不那么浓烈,却带着暖暖的水汽。
夕阳的余晖洒在烤饼大伯的脸上,把每一条沟壑都映照得灿烂。人老了,动作慢了,饼也做得更精致了。
走了一圈回来,又到了小巷口。回首,好好嗅了嗅,嗯,恬静、温馨、安好,不同于十几年前,又一个风味人间!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陈家顺 | 作者年龄 | 15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一7班 |
性格特点 | 外向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旱冰 | 平均成绩 | 112分 |
指导老师 | 余俊逸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