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1、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一)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着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卢梭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二)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三)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着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一)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灵、里昂、尚贝里……他在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几乎可以与平常人的一生相当。

肉体的流浪往往来源于精神的躁动,卢梭更是如此,这颗温柔、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心,几乎无时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许让他流浪,也有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却是因为他的精神对现实的叛逆〔毕竟,他的许多同伴在同样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忍受〕,为了摆脱师傅的折磨,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逃跑,为了与巴克勒的友情,他抛弃了就在眼前的富贵前程,选择了与好友一起流浪,直到与巴克勒告别,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他才真正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颗与自己同样高贵的心,然而,在历经波折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华伦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在失望、忧虑和幻想的同时作用下,卢梭再一次地选择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为了寻觅一个归宿?我只能说:“不知道,但卢梭的流浪——在我看来——是的。”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甚至沉溺幻想。他说:“我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乍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极端恨世的,十分阴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把自己的出生视为苦难的开端,他享受过的短暂幸福只给他留下了会令他泪流满面的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苦难越是刻骨铭心,正如《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这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不如归去,可是,归去何方?华伦夫人抛弃了他,半个欧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战的百科全书派与他决裂。卢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美,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协,这注定了他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被放逐。这种绝对纯真的美,大概就是卢梭梦中的归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信息社会不仅杜绝了肉体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卢梭,却以他惊人的坦诚和细腻感性的笔调,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处在纷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了静静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讲述着那些“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流浪情结”,即使在紧张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它,但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那偶尔失眠的心灵难道不会泛起一丝一毫的惆怅与焦虑吗?

可能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想起让-雅克·卢梭,与他一起开始一段心灵深处的流浪……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二)

今天我勉勉强强把卢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书叫《忏悔录》看完了,不过也是虎头蛇尾的看的,因为我后来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经让我那么神往的一本书现在竟让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这本书后的对卢梭的感觉就是感情太泛滥,这让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爱过很多女人,并且就我观察,都是些有夫之妇,有好多对他有好感的年轻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为母亲死的早而对比他年长的女性有恋母情节还是因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弟子都是如此多情,这让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个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据为己有。至少在我看来,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处的时代隐性的告诉我们这种‘爱’让人们鄙视还是怎么的,也许是我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的氛围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说到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书的上章带给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时代却更为重要,周围家人、亲戚的对他的关爱,他不懂犯错误后大人对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等等都可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准。比如说,他知道偷东西不对,但他也知道偷后没被逮到当然好,逮到了也没关系,不就是打一顿嘛,“我偷,你打”也是一个不错的交易,于是就放纵自己的行为,或许也就会导致我们将来不愿看到的情景,

看这本书我还有个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见见世面是非常有益的。卢梭17岁离家出走,然后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认识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钉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穷困潦倒中挣扎。加上本身的体弱多病,让他在老早时就担心自己活不过25岁。不过早的涉世让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这一点比学书本只是更重要。事实上,命运对他也不薄,他结识了华伦夫人--一个大他十二岁的一个贵族夫人,因为结婚后没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丰厚,她有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于是卢梭便与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爱那个妇人,我想带有种对母亲的眷恋吧,事实上他也的确叫她“妈妈”,只是后来,按书上写的是他22岁时成了华伦夫人的情人,这就是我不懂卢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后他又在社会的辗转反侧里认识了特蕾沙,与她结婚了,然而就他说的他并不爱她,她却非常的爱他,这我也觉得很奇怪,他们的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孤儿院了,真是不顾责任,大学者的思想也许就是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上说了那么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书中,我的却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大学者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习的独到见解(虽然这我也知道,但当我看到心里所想的东西与别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高兴)。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过《忏悔录》的人都会注意那段,因为我准备在那页书做记号时发现那页已经有了个折横。这里我把它打下来,希望看过的人页能从中得到些启迪。

‘我们无论学什么,首先一定要找出与其学问相关学问相关联的地方,从这里可以发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妙用。虽然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明了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但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门学问作为专门细致的研究,来求得触类旁通。我们的方法就是分类别的研读百科全书,然后再进行整理归纳,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无论我师傅能继续活下来,绝不能让大好的时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25岁,但总要活的充实而有意义,因此,我决定要尽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学问。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三)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精”,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由,他的自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爱。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但是我缺少这种家庭真正的爱。不是说父母不爱我,而是发现他们总是为了钱而争吵。我和妹妹在他们的争吵中长大,一直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标赚好多好多的钱,以后不让父母吵架。于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标不是自由与幸福,是束缚人使人异化的金钱。于是觉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钱的奴隶。拼命的家教挣钱,宁可为了挣钱而放弃一切娱乐和自由。这种想法让我过的好累。好想让自己离开这样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对我抱有的期望,我都会投降。于是,我不是快乐的,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是快乐的,难道别人的目标是轻松的吗?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最好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唯一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爱。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3、卢梭名言

卢梭名言

1、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爱好遭到了破坏,他如花似锦的年华就会像春梦似地消磨过去。

2、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

3、贤人哲士是绝不追求运气的。

4、深入肺腑,深入肌肤。

5、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6、自然既把眼泪赋与人类,就表示出:它曾赐与人类一颗最仁慈的心。

7、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恋那令人愉快的悠闲生活,对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8、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9、人生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10、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11、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12、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13、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14、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15、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16、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17、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8、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19、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

20、生而自由,然而他自此处处背负着锁链。任何人都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但是他只是比他人更为不自由的奴隶。

21、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22、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23、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它们罢了。

24、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25、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26、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27、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28、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29、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30、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31、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32、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33、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34、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35、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36、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37、懂得不多的人常是空论者,而渊博者则寡言。

38、情书要动人心弦,应该在欲语无从的心情下提笔,在不知所云的心情下结束。

39、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40、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41、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42、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43、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4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45、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

46、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47、公民一切权力中最神圣的权力。

48、做老师的只要有—次向学生撒谎撤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49、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50、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51、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52、对快乐的渴望永远不会在人心中熄灭。

53、我大胆地走着正直的道路,绝不有损于正义与真理而谄媚和敷衍任何人。

54、你若拒绝自由,我将强迫你自由。

55、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56、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57、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58、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59、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60、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力。

61、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

62、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琐之中,自以为是其它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它一切更是奴隶。

63、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

64、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65、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66、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67、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到处都在锁链之中。

68、把真理用在那些其存在对谁都不重要的,认识它又一无用处,无谓事情上,那就是对真理这个神圣的名词的亵渎。真理,如果毫无用处,就不是一件必须具有的东西。

69、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70、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71、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72、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73、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74、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趣味的腐化。

7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76、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77、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78、我敢说,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着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79、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80、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81、大自然从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82、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4、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一)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二)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着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着,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着,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着。《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着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着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