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感皇恩_贺铸:绿头鸭

1、贺铸:感皇恩

《感皇恩》

贺铸

兰芷满汀洲,

游丝横路。

罗袜尘生步迎顾,

整鬟颦黛,

脉脉两情难语。

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

山无重数。

花底深、朱户何处?

半黄梅子,

向晚一帘疏雨。

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赏析:

此词为抒写相思离情之作。上片写两人乍见又别的情景。下写相思的愁苦。全词不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景物深化了情思。“满”充满了爱的希望,“横”出现了枝节,“吹”造成了离别。步步推进,抒情委婉而曲折,情景疏淡而又浓烈,是一首辞情感人的小令。

2、贺铸:绿头鸭

《绿头鸭》

贺铸

玉人家,

画楼珠箔临津。

托微风彩箫流怨,

断肠马上曾闻。

宴堂开、艳妆丛里,

调琴思、认歌颦。

麝蜡烟浓,

玉莲漏短,

更衣不待酒初醺。

绣屏掩、枕鸳相就,

香气渐暾暾。

回廊影、疏钟淡月,

几许消魂?

翠钗分、银笺封泪,

舞鞋从此生尘。

任兰舟、载将离恨,

转南浦、北西醺。

记取明年,

蔷薇谢后,

佳期应未误行云。

凤城远、楚梅香嫩,

先寄一枝春。

青门外,

只凭芳草,

寻访郎君。

赏析:

此词为怀恋京都艳妓之作。上片回忆与京都艳妓之恋情。“玉人家”四句描绘词人所恋“玉人”居处环境的华丽艳冶;“临津”,表明临近汴河舟船渡口,故词人经过渡口而巧闻“彩箫流怨”,竟与词人马上羁旅曾听到的断肠凄哀之音一样,遂发生共鸣,以箫音结情。“宴堂开”二句写词人赴妓院,开宴堂,寻觅玉人,在艳妆的丽人丛里,竟从“调琴思”而“认歌颦”,辨认出那位“彩箫流怨”的歌舞妓。“麝蜡”七句则写歌宴后,词人与玉人闺中燃香饮酒,更衣就寝之情事。下片写离别后情景和相约的盟誓。“翠钗”二句写离别后,她了无情绪,厌歌弃舞,以致“舞鞋生尘”,继而写她将满腔离恨随着词人的兰舟“转南浦、背西曛”,漂泊江南,传达出玉人心牵魂系词人之旅踪,真是万里情深呵!“记取”三句写词人记住临别约言,期待明年重逢之佳期,莫误“行云”欢会。“凤城”二句嘱离京遥远的词人,请他返京之前,先采折香嫩的“楚梅”,向京都“先寄一枝春”,以慰我相思离苦。“青门”三句相约明年佳期,我将去京都东门外“寻访情郎”,意即亲赴东门外寻访、迎接词人的返归。全词叙事有始有末,篇幅虽短却曲折波澜。写柔情蜜意而不露骨,可说是本词一大特点。

3、贺铸:石州慢

《石州慢》

贺铸

薄雨收寒,

斜照弄晴,

春意空阔。

长亭柳色才黄,

倚马何人先折?

烟横水漫,

映带几点归鸿,

平沙消尽龙沙雪。

犹记出关来,

恰如今时节。

将发,

画楼芳酒,

红泪清歌,

便成轻别。

回首经年,

杳杳音尘都绝。

欲知方寸,

共有几许清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

憔悴一天涯,

两厌厌风月。

赏析:

此词为抒写相思别情之作。上片写北国早春景物。“薄雨”二句以薄雨、斜照之意象组合成一幅北国早春雨后斜阳、春意空阔之境。“长亭”二句插入长亭送别,远客折柳,乃词人见北国早春柳色才黄,顿时闪现出当初离别京师,出关赴任,折柳送别情景。“烟横”三句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荒原积雪已被东风消融,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还记”二句勾联今昔,触发对京都恋人的怀思。前面一路写景,到此一笔打住,上片的煞尾,实属全词脉络的关键。下片由写景转入叙事。回首京都恋人送别情景:她备好酒宴为我饯别,流着伤心的泪水,唱着哀怨的歌曲。“顿成轻别”感慨离别经年,音尘渺茫。“欲知”五句写突接京都恋人诗篇,抒发相思。这首词从眼前追忆过去,从过去回到现在,想到日后,并且极其巧妙地把时间迁移和内心的活动,交织在写景、叙事、抒情之中,余味无穷。

4、辛弃疾:感皇恩

《感皇恩》

作者:辛弃疾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

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一面却又着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着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