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名言_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1、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名言

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5、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7、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10、因可势,求易道。

11、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2、私行胜,则少公功。

13、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1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16、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1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1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20、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1、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2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3、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4、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2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26、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2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8、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9、自见之谓明。

30、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1、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3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3、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4、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35、君无见其所欲。

36、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3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38、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39、欲速则不达。

40、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41、巧为輗,拙为鸢。

42、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43、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4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4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46、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7、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4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49、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5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1、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5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4、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55、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56、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57、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5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5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60、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61、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62、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63、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6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6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6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67、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68、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6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70、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71、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72、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7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4、自胜谓之强。

75、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7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77、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7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79、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8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8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82、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3、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85、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86、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87、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

88、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89、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90、不吹毛而求小疵。

9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92、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9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94、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95、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96、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97、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9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2、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一)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二)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白舸争流,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据《汉书·艺文志》,先秦学说有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他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为一传,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对本文所传的其他三人有较大影响,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记载了老子的生平轶事及其后代的状况。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天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先,是本源。“道”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万物皆生于自然,万物的生灭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从“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态度,他认为人贵能知道宇宙间的不变的通则,物极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来规劝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诚如太史公所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马迁认为“其学无所不窥,然要其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家哲学作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善于行文措辞,但空设语言,还喜欢攻击当时的其他的学者,只是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解释。事实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较大的不同。老子从“道”悟出“常”,庄子却悟出“变”。他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天道的运行,自然的演变。所以庄子主张人应当超脱一切欲望的束缚和情感的纠缠,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极端无为,社会上的各种制度都是给人的天性带来痛苦。楚威王想让庄子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子的回答“子及去,无污我”,“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观念。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学派。因为他们在与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主张变法,实行“法治”,所以被称为法家。

法家有势,术,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学说本源于黄老,讲究循名责实,名实相合。他出为韩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国情想结合,取得了很大成效。“终申子之身,国治兵疆,无侵韩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势,重术,重法三派中,韩非可谓集三家之说,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马迁认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在韩非子的书中有《解老》、《喻老》等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图难于易,适应时变”都直接源于黄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了新的内容。

韩非看到自己的国家渐渐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屡次上书却不得重用。后沦落秦国,被李斯等诬陷,死于秦国。“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深为之叹,并在此传中记载《说难》全文。

太史公把属于不同思想学派的四人置于一传,可以说是以其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他们内在的强大的联系,气势恢弘。

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在生产力发展和奴隶起义、奴隶斗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奴隶主阶级展开斗争。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解放生产力,还是维护和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阶级斗争所带来的尖锐问题摆在每个阶层面前,迫使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于是出现了纷繁的、对立的思潮和流派,展开激烈的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是这其中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仪式形态的一个唯心主义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旧奴隶主阶层选择了消极应对,发展唯心主义思想,幻想回到过去。这种与生产力进步,社会历史发展相违背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实现。但是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后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还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很大。

法家是这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学派,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申不害在韩国,慎到在齐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韩非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变法经验,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虽说战火频繁,但各国为了取得胜利而努力增强国力,生产力迅猛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意识形态的进步,他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可是说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实际世界上最早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时代。

再从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时期来看,汉武帝时期,汉朝刚步入中期。

汉初,因为承春秋战国以来四百多年混乱,社会残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举国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机会。汉朝国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国,所以力求清静无为。老庄思想的“无为而治”恰好适合当时情势的需要,于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两帝都提倡黄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时的名臣汲黯,都是黄老的信徒。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帝以后,渐崇儒家,但由于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重视养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归真又受到重视。

司马迁生活在黄老盛行的环境中,当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黄老思想的教育,对他完成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道家和法家作为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为一传,表现了他非凡的历史功底,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家之一。

但是从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写偏颇之处。

庄子虽然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他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认为是永恒真理的东西不过是相对的、处于变化之中的东西。这对于中国哲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庄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等合理因素多为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为后来一些进步社会力量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的思想来源之一。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但他始终还是一个维护剥削阶级和巩固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政治家。对于劳动人民,他主张“严刑重罚”,过分强调暴力、斗争和对立,为了统治而极端残酷地对待百姓。他的思想给中国这么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带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司马迁能比较精要地纪录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们中间存在的联系,点出其思想本源,并且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的研究资料,现在看来都是很了不起的。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气势滂沱,也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三)

前记:“我读《史记》”的栏目全为个人读书笔记,()亦或全属个人体会和心得,并非学术研究,仅记己之所欲与所思,奈本人才疏学浅,所言会有缺或漏,甚至会胡乱所言,请勿见笑。以前读书,不喜于笔记,导致后来时间长了由于个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没读过一样,所以现在也就记一点。

本篇名亦叫《史记。老庄伸韩列传》,这应该更为准确些,但我读的版本上称《老子韩非列传》,也就将之为题。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着《老子》,亦称《道德经》。关于老子,《史记》也言极为少。且在他着《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最初涉及此段《道德经》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道德经》,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说起将《道德经》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道德经》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 ”之类。

关于《道德经》,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一段,尤为感慨。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毛”,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爱,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不觉如此。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着书二篇,号曰《申子》。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 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该篇《老庄申韩列传》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然对前人的着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才。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奋力写书,着下《孤愤》等书十余万字。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说难》,他的《说难》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该篇所列四位,皆为圣人,他们的东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参透的。也就记下些读时所思。

写完感觉甚好,尽管所写下之言语极差,但在写的同时,又在反复查看《史记》,这让我的理解更为之透彻了不少。

3、韩非名言

韩非名言

1、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4、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韩非子

6、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

8、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

9、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韩非子《显学》

10、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11、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韩非子《韩非子》

1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13、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韩非子

14、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4、韩非子名言名句

韩非子名言名句

1、私行胜,则少公功。

2、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3、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4、自见之谓明。

5、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7、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8、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9、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0、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11、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12、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13、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4、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1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6、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7、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9、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0、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1、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22、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23、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4、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25、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26、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27、自胜谓之强。

28、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29、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30、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3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3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34、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3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3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39、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1、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42、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4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44、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5、君无见其所欲。

46、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47、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48、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49、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50、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5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5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5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4、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55、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56、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57、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58、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59、慈母有败子。

60、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6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62、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6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4、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6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66、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67、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6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70、不吹毛而求小疵。

7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72、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73、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7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75、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76、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77、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78、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79、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80、因可势,求易道。

81、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82、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84、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8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86、欲速则不达。

87、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5、猜你喜欢: